潘雪 李紅 高春峰 張增利 施敏驊
患者,女,68歲,以“咳嗽3月,發(fā)現(xiàn)肺占位8天”入院。查體:T 36.5℃,全身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雙肺聽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實驗室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凝血功能、生化、電解質、NT-proBNP、降鈣素原、G試驗、GM試驗、隱球菌抗原正常。血腫瘤標志物CEA:5.2ng/mL、CYFRA211 ∶4.53ng/mL、神經元烯醇化酶:15.86ng/mL、ProGrP:39.49pg/mL、CA199糖類抗原:37.77U/mL。
查胸腹部平掃+增強(2019年9月17日)1.右肺上葉前段及右肺門區(qū)占位,伴兩肺多發(fā)結節(jié)(部分呈磨玻璃樣),縱隔及右肺門區(qū)多發(fā)淋巴結增大,考慮右肺門中央型肺Ca伴兩肺及縱隔多發(fā)轉移;2.右肺上葉散在炎癥;3.肝右后葉稍低密度影,考慮轉移瘤可能;4.膽囊炎;5.副脾;6.右腎囊腫;7.胃竇壁顯厚,必要時胃鏡檢查;8.左側第7肋局部骨皮質欠光整。行氣管鏡檢查,鏡下可見右上葉支氣管黏膜肥厚明顯,管腔狹窄,于右上葉前段行活檢及刷檢,并行超聲支氣管鏡對縱隔4R、10R組淋巴結行經支氣管針吸活檢(TBNA),組織病理示(右肺上葉,活檢)慢性炎伴少量核大異型細胞,傾向惡性,腫瘤組織少,難以行免疫組化檢測。EBUS-TBNA病理見癌細胞,傾向腺癌。支氣管刷檢病理見腺癌細胞。后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檢查,組織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圖1)。完善顱腦增強MRI(2019年9月26日):1)腦內多發(fā)異常信號灶,考慮:轉移瘤;2)右頂部顱骨異常信號灶,轉移瘤?請結合ECT檢查;3)深部腦白質多發(fā)異常信號灶;考慮:缺血性改變;4)部分空蝶鞍。ECT(2019年9月28日):多發(fā)性局限性異常成骨活躍,不排除轉移性可能,請結合臨床。完善二代基因測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NGS)檢測基因突變狀態(tài),結果提示:EGFR基因20號外顯子框內插入突變,c.2307_2308 insTCCA-GCGTG, p.Val769_Asp770insSerSerVal,突變豐度23.17%;TP53基因8號外顯子p.R280K錯義突變,c.839G>A,p.Arg280Lys,突變豐度18.1%;FBXW7基因12號外顯子無義突變,c.2033C>G,p.Ser.678,突變豐度2.19%。免疫組化提示PD-L1蛋白30%(22C3抗體)。給予AP方案全身化療(培美曲塞800 mg d1聯(lián)合奈達鉑120mg d1,Q3W)聯(lián)合奧希替尼80mg qd口服治療。第二周期全身化療前,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達部分緩解(PR),肺部小結節(jié)減少、減小(圖2~4)。第四周期全身化療前,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較前次穩(wěn)定(SD),頭顱MRI提示較首次相比,右側顳葉異常信號灶消失(圖5),左側額葉異常信號灶較前減小(圖6),大腦縱裂池左旁腦實質新發(fā)轉移灶(圖7),右側額葉異常信號灶消失(圖8)。患者及其家屬拒絕放療,且患者無頭暈、頭痛不適,繼續(xù)予AP方案全身化療及口服奧希替尼治療。第五周期全身化療前評估肺內病灶仍穩(wěn)定。第五周期全身化療后復查頭顱MRI提示顱腦未見明確轉移瘤表現(xiàn)(圖9)。
圖1 肺穿刺活檢病理(HE 10×10):腺癌 CK5/6(-)、P63(-)、P40(-)、AE1/AE3(-)、CK7(-)、TIF1(-)、NapsinA(-)、Ki67(欠佳)、CD56(-)、Syn(-)。
圖2 第二周期全身化療前,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達部分緩解(PR),右肺上葉前段病灶較前減小
圖3 第二周期全身化療前,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達部分緩解(PR),右肺門病灶較前減小
圖4 第二周期全身化療前,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達部分緩解(PR),肺部結節(jié)減少、減小
圖5 第四周期全身化療前,頭顱MRI提示較首次相比,右側顳葉異常信號灶消失
圖6 第四周期全身化療前,頭顱MRI提示較首次相比,左側額葉異常信號灶較前減小
圖7 第四周期全身化療前,頭顱MRI提示較首次相比,大腦縱裂池左旁腦實質新發(fā)轉移灶
圖8 第四周期全身化療前,頭顱MRI提示較首次相比,右側額葉異常信號灶消失
圖9 第五周期全身化療后復查頭顱MRI提示顱腦未見明確轉移瘤表現(xiàn)
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是EGFR罕見突變,EGFR基因20外顯子插入突變的形式有64種,不同的插入位點及不同的插入片段都影響了對靶向治療的應答情況[1]。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的第三大系列突變,在世界上首次于2004年被報道[2]。有文獻指出[3-4],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約占NSCLC患者的2.3%,占所有EGFR突變NSCLC患者的4%~10%。突變插入的位置和大小變化很大,從3 bp~12bp不等,這可能是該突變患者對EGFR-TKIs的敏感性高度異質的原因。世界上已報道120余種EGFR基因20號外顯子框內插入突變氨基酸序列亞型,中國肺癌患者最常見的氨基酸序列亞型為 D770_N771insSVD ( 17.6%) 和 V769_ D770insASV (23.0%)[5],而本病例氨基酸序列亞型為:V769_D770insSSV,即EGFR基因的第769位至770位氨基酸之間插入絲氨酸、絲氨酸、纈氨酸,突變豐度23.17%,臨床未見相關病例研究報道。
目前,絕大多數(shù)Ex20ins 氨基酸序列亞型( 除外A763_Y764insFQEA) 對第一代可逆性 EGFR-TKI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靶向治療原發(fā)耐藥[6]。第二代 EGFR-TKI 治療攜帶 Ex20ins 的 NSCLC 患者的療效亦十分有限[7]。第三代不可逆性 EGFR-TKI 奧希替尼對 Ex20ins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目前并沒有大樣本數(shù)據(jù)結果[4]。Ex20ins 新藥,如波齊替尼和TAK-788有望成為Ex20ins的新的治療藥物[8-9]。
此類患者提示臨床一線醫(yī)生:肺癌合并腦轉移患者一線治療前,應全面評估可能存在的多基因突變情況,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EGFR Ex20ins 導致的氨基酸序列改變亞型眾多,明確基因分型有利于進一步判斷療效及預后。EGFR-TKI 聯(lián)合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但對于 Ex20ins 型 罕見突變患者,是否EGFR-TKI、化療聯(lián)合抗血管生成治療能起到協(xié)同控制腫瘤的作用,也是值得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