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國 段樂川
米博華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新聞評論家,有著長達四十多年的一線新聞評論工作經(jīng)歷。尤其是,他曾長期在人民日報社從事新聞評論工作,領導并參與撰寫人民日報社大量重大社論、要論,這些文章產(chǎn)生過重要的社會影響。2017年,從業(yè)界轉身學界,出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之后,他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做好新聞評論教學工作,如何為黨的新聞工作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評論員。這部《新聞評論實戰(zhàn)教程》正是米博華先生結合自己豐富的新聞評論經(jīng)驗和當下新聞評論教育的實際狀況而做出的獨特回答。
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在談到這部論著撰寫緣起時,米博華先生說:“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工作后,我發(fā)現(xiàn)新聞評論類教材中,最缺的是評論實務,這就燃起了續(xù)寫書稿的愿望?!辈煌谝话愕男侣勗u論教材,該書一個顯著特征,是特別重視新聞評論工作的實務性,極其強調如何寫好新聞評論。為了突出如何寫好新聞評論,米博華先生一方面詳盡地向讀者論述新聞評論的要素構成和文體類型,另一方面特辟專章《基礎訓練》,分邏輯、概括、扣題、語言、論說、角色、角度、積累和對象九個部分,條分縷析地闡述新聞評論寫作的實踐經(jīng)驗和具體技巧,引領讀者深入到新聞評論寫作的思維過程,幫助讀者進行專題訓練、切實解決評論寫作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和系列難題。這樣就增強了新聞評論寫作教學的實戰(zhàn)性,突破了同類論著撰述中過于重視概念梳理,而相對缺乏實操實訓的問題,使得新聞評論研究直接深入到寫作這個最為重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并針對寫作思維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展開深入的剖析、論證和破解。該書的實踐性,還表現(xiàn)在強化例證分析上,即精心挑選經(jīng)典案例,并進行解剖麻雀式的“作者按語”分析,從而進一步增強論述的實戰(zhàn)性、實務性。
知識性和趣味性相互統(tǒng)一。新聞評論寫作論著容易陷入技巧論的泥潭,論述往往顯得過于形而下,相對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該書則與眾不同,字里行間彰顯的都是評論家獨特的知識呈現(xiàn)。同時,論述處處充滿了思想的張力,又不失生動有趣,讀起來猶如行云流水,毫無滯澀之感。
一方面,這得益于米博華先生對新聞評論學的知識建構了然于胸。比如,他對新聞評論文體類型的劃分,提出社論、評論、時評、命題、配寫和雜文的區(qū)別,既有著現(xiàn)實的針對性,又有著知識的建構性。他指出,我國黨報社論是由評論部撰寫的直接傳達黨和政府聲音的重要評論文體,是“從文人議政到政策宣示”“反映政府立場的重器”,這樣就讓人認識到社論這一獨特的新聞評論文體的內涵和性質。再如,他對配寫文體的論述,認為配評論是“指為配合某一特定的新聞報道而寫作的言論。通常是,新聞報道和評論同時刊出?!边@里對現(xiàn)存評論形式進行適度區(qū)隔,探索了新聞評論文體新的知識單元概念,引領著讀者更深入地認識新聞評論形態(tài),從而拓展著當前學界對新聞評論文體形態(tài)的認知視域。另一方面,他的論述又充滿了趣味性。盡管是寫作教程,是文章之法論述,但全書讀起來生動流暢,且趣味橫生。這得益于米博華先生論證問題的獨特風格,他崇尚說理論道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他善于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不動聲色地融于到論述中,使得論述呈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化色彩,給人一種真實平實扎實的親近感。
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交相輝映。無論是論述新聞評論的基本要素,還是文體類型,抑或職業(yè)素養(yǎng),作者既立足現(xiàn)實又回顧歷史,既論述中國同時兼顧西方,可謂博古通今、中西兼顧,形成了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有機交融的論證風格。對社論這一文體類型的論述,他一方面回溯了社評文體出現(xiàn)的歷史過程,指出時務文體開創(chuàng)了文人議政的文化傳統(tǒng),在歷史溯源中論述了黨報評論的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流變,從而提出社論的從文人議政到政策宣示的文體特征。在論述職業(yè)修養(yǎng)“脫水”時,他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講起,到韓愈的《馬說》,再到美國新聞記者李普曼對新聞信息的渴求,從而指出“信息量之于言論寫作的重要意義”的重要結論。
在論述評論要素“修改”時,他從李普曼和雷斯頓的修改稿件軼事,到魯迅和托爾斯泰文章的反復修改,再到《人民日報》“今日談”短論的修改過程,最后得出“精品是打磨出來的”這一重要觀點。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