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虹磊 楊優(yōu)優(yōu)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訊技術迅速發(fā)展,深刻改變了新聞的生產內容、表現形式、發(fā)放渠道以及傳播格局,同時用戶的閱讀習慣與偏好也發(fā)生了變化。新形勢下,堅守新聞評論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與要求,同時適應時代發(fā)展創(chuàng)新網絡評論的表達形式,在保持新聞評論特色的同時迎合受眾口味,顯得極為重要。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發(fā)布以及新聞評論的權力主要掌握在主流媒體及官方賬號的手上。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普及,網絡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獲取資訊以及自由表達觀點的主要渠道。每當社會熱點事件及輿情事件發(fā)生,大量的自媒體賬號、專家學者,以及普通網民都能拿起麥克風,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上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觀點與意見。
當前輿論場上,評論主體的大眾化、自媒體平臺的低門檻準入設置,讓大量缺少新聞評論素養(yǎng)的人進入網絡評論領域,帶來了評論質量良莠不齊、評論內容同質化、評論觀點偏激化等問題。新聞評論,尤其是主流媒體新聞評論,作為“媒體的旗幟與靈魂”,肩負著觀點表達、意見輸出以及輿論引導的重要責任。
但新的技術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技術迭代和內容賦能,催生全新網絡生態(tài)和傳播格局,同時深刻地影響新聞評論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以及受眾的思維方式。融媒體時代,網絡評論背靠多種傳播平臺,借助視頻評論、漫評、彈幕評論等新興表達形式,生產出一大批受眾喜聞樂見的評論產品,促進了網絡評論自身的變革與發(fā)展。
融媒時代背景下,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種網絡化媒介快速發(fā)展,與紙媒相比,其交互性與及時性更強,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獨特優(yōu)勢。面對“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傳統媒體也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勇于面對挑戰(zhàn),積極主動進入互聯網主陣地。
近些年來,主流媒體積極開拓融媒體評論新陣地,紛紛入駐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平臺,開設微信公眾號、論壇賬號,打造全媒體矩陣格局。比如人民日報自2015年組建“中央廚房”之后,逐漸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傳播”的新聞評論生產和傳播機制。一篇優(yōu)質的新聞評論作品不僅會在“兩微一端”等平臺推送,還會依據平臺特性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以最大限度利用新聞評論資源,最大程度滿足受眾不同需求。又如針對大眾關切的“民法典草案”,中央電視臺推出“民法典解讀”專欄評論,綜合利用文字、畫面、長圖和聲音等多種手段在各個平臺進行傳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技術與媒介重塑了新聞評論的表達形態(tài),伴隨近代新聞事業(yè)一起孕育而生的新聞評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主要借助于報刊的文字來實現自身的表達。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多種媒體形態(tài)的出現,新聞評論將圖文、視頻、H5、漫畫等多種呈現形式運用在評論中,生產了大批可讀可看的評論作品。短視頻的流行和直播的引入,使新聞評論的可視化表達更具多樣性,覆蓋群體和傳播效果進一步提升。
近些年來網絡評論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文字模式,將圖片、海報、音頻等多種形式也融入其中。人民日報的評論《北影節(jié)海報丑嗎?你究竟信眼緣還是看內涵》將音頻、文字與海報圖片相結合,極大提升了評論作品的視聽化效果,讓評論變得可聽可看。再如漫評這一深受大眾喜愛和認可的評論形式,采用“漫畫圖片+文字”的形式,兼具視覺藝術的美感和時事評論的功能?!缎氯A日報·漫說快評》欄目將不良現象、社會熱點等內容創(chuàng)作成漫畫,配以“一句話”或“對話式”的犀利總結,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睹鎸Α懊赓M課”,還得長點心》、《“防刺白大褂”刺傷了誰》等漫評發(fā)聲都直指社會熱點事件,引發(fā)受眾思考與共鳴。
隨著視頻門戶網站的興起和短視頻平臺的流行,視頻評論這一形式日益受到大眾的喜愛。例如中央電視臺的“央視快評”欄目,將電視與時評相結合,通過視頻評論形式打造時政報道鮮活“央視體”,大量作品在各種社交媒體上被多次轉載。《陳迪說》視頻評論,還采用三維動畫、模擬場景等視覺手段豐富評論內容,增加說服力,收獲一眾好評。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和自媒體的話語分權讓意見生產與傳播進入了大眾時代。依托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媒介平臺而生的自媒體逐漸代替原有的網絡評論平臺,成為網民意見交流與觀點表達的主陣地,新聞評論的主體越來越呈現大眾化的趨勢。
許多在業(yè)界知名度極高的新聞評論員依托互聯網平臺,開設賬號發(fā)表評論,如《環(huán)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的“胡侃”、《中國青年報》編委曹林的微信公號《曹林的時政觀察》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此外各行各業(yè)專家學者的介入,也為網絡評論提供了學術專業(yè)化的視角,提升了新聞評論的科學性、學術性。針對社會熱點事件,除了專業(yè)評論員在輿論場的發(fā)聲之外,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從自身專業(yè)出發(fā)闡釋并評論事件,極大豐富了新聞評論領域的視閾。隨著視頻網站的興起,彈幕評論也因其及時性、互動性、參與性受到追捧。這類評論不受時間的限制,表達形式也更為多樣,同時適應了快節(jié)奏生活下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在網絡上隨處可見。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社會問題的評論員。但由于商業(yè)平臺的逐利性,許多新聞評論產品將閱讀量、點擊量視為唯一的目標與追求,其內容往往背離了評論作品生產的價值要求與基本準則。意見場上越是喧囂復雜,越是需要專業(yè)評論媒體發(fā)揮其專業(yè)優(yōu)勢,以鮮明的主題、嚴密的邏輯和強大的說服力去引導輿論、傳播思想,解決問題。
主流媒體應該恪守內容為王的原則,堅守新聞評論“責任·理性·建設性”的要求,以主流價值導向引導輿論,“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同時要注重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把握產品內容,洞察用戶興趣與關切,在評論產品的內容上、思想上、風格上下功夫,努力做到表達有趣、內容真實、觀點準確、發(fā)布及時,生產出既契合主流媒體氣質,又符合受眾口味的新聞評論。主流媒體應面向實際問題和時代課題,生產當代“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的優(yōu)質意見產品。
傳統的新聞評論常給人嚴肅刻板的印象,在涉及到時政新聞時更是如此?;ヂ摼W技術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快速正在使受眾的閱讀習慣發(fā)生顯著改變——相較于長篇幅的單一文字,許多大眾越來越傾向于集視聽為一體的多元化可視表達。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新聞評論產品也應該迎合受眾習慣,加強可視化傳播的表達能力。
為了擴大自身覆蓋面,拓展評論陣地,主流媒體應該主動加強評論可視化建設,積極探索漫評、H5、短視頻等多種表達形式,將優(yōu)質內容以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加以呈現,讓文字動起來、活起來。同時迎合受眾喜好,借助新技術新手段,將宏大敘事微小處落筆、嚴肅問題趣味化表達,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面對嚴肅的黨史科普的知識傳播,可以采取動漫、H5等形式,以具象化的人物、恢宏的音樂、立體豐滿的畫面,讓受眾在聲畫一體的視覺體驗中,增進知識的了解,促進評論產品的傳播。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做好內容生產的同時,主流媒體也應該牢牢把握住微信、嗶哩嗶哩、抖音等多個新型傳播平臺,加強自身全媒體平臺建設,組建基于垂直領域的全媒事業(yè)部。主流媒體應加強自有傳播平臺的建設,加強自身門戶網站、用戶app的建設,提升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在微博、抖音等商業(yè)平臺上,依據不同渠道不同平臺的特點,“分時段分對象分形式”地推送新聞評論,實現立體化分眾傳播,構建網絡新聞評論傳播矩陣,實現傳播的高效化。
不同于傳統報紙評論主要關注時事政治和社會民生議題,新媒體時代人們關注的話題包羅萬象,多元化特征明顯。不論是國內外重大政治、經濟事件,還是日常生活娛樂話題,不論是持續(xù)性的社會民生議題還是突發(fā)性新聞或輿論熱點,都會引發(fā)網民的眾多討論。這就要求主流媒體擴大議題設置、豐富評論內容、增加產品數量,來滿足受眾需求,履行其釋疑解惑、引導輿論的社會功能。
而優(yōu)質評論內容的生產與專業(yè)評論員隊伍的建設密不可分,穩(wěn)定、高效高質的評論員隊伍是持續(xù)優(yōu)質內容生產的保障。主流媒體在擴大議題設置的同時,要將加強專業(yè)評論員隊伍建設擺在發(fā)展的重要位置,構建一支由媒體評論員、教育學者、社科智庫、草根大眾組成的評論員隊伍。當下,主流媒體除了加強內部媒體評論員的培養(yǎng)和建設,更要積極擴大對外合作,與外界評論員和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建立合作關系,組建結構合理的專家評論員,為網絡評論注入理性和專業(yè)的視角,提升網絡評論的專業(yè)性、深度性。同時在新聞評論產品日益面向大眾的現實背景下,采取有償征稿的形式,廣泛吸納社會大眾的評論作品,擴大評論稿件來源,讓普通百姓、基層干部、在校學生等的聲音在主流媒體上得以聽見。如此,才能構建更為多元的評論主體,促進更加視角豐富、貼近大眾的評論作品生產。
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評論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zhàn)。網絡評論應遵循評論生產規(guī)律,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運用新興技術和媒體加以傳播,這樣才能在變革浪潮中穩(wěn)住自己,獲得更為長遠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