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米嵐 黃 珊
(1.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9;2.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 浙江杭州 311231)
(一)研究對象。小恩,5歲2個月,智力發(fā)展遲緩,安置在學前特教班,母親為主要照顧者,會定期去醫(yī)院進行康復治療。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一些基本概念的認知,具備日常生活事物命名能力;在語言能力方面會使用一些生活用語,能夠回答肯定句的表示,會回答自己的名字,會立即仿說,認識常見物品等;但語言表達往往不符合溝通情境,多以重復性詞匯為主;感官功能方面,右眼近視1000度,左眼遠視200度,聽覺正常;肢體動作方面,精細動作能力較好,粗大動作能力欠佳,動作模仿有困難。
(二)研究過程。研究過程采用AAC三部曲干預模式如圖1[3],序曲主要是擬定輔助溝通系統(tǒng)教學方案的準備工作,首部曲、二部曲、三部曲分別從語意、語法、語用三方面語言能力出發(fā),實施教學方案,前一部曲是后一部曲的基礎,學習難度層層遞進,具體內容簡述如下:
圖1 AAC干預三部曲模式架構圖
1.序曲:干預前的準備工作。干預前,首先要針對有復雜溝通需求的個案基本能力的評估,采用標準化與非標準化相結合的評量方式綜合獲取個案不同方面的能力,從而確定需要的教學活動,接著是擬定活動的腳本,腳本的內容來源主要是與個案日常生活情境相關對話取材,進而篩選對話腳本中出功能性詞匯并分類,之后找出相對應的溝通符號并選擇適合個案的溝通輔具[4]。
個案目前可以理解圖片的含義、仿說句子,但多數(shù)情況并不了解句子含義以及如何使用,由于視覺障礙,個案不喜歡用眼,較少看多媒體,喜歡用ipad聽音樂,學習方式是以觸覺感知為主,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個案學習的方式為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等方式進行學習。根據(jù)嬰幼兒顏色認知發(fā)展里程碑[5],4歲以上兒童能夠穩(wěn)健的辨識與命名10種以上的基本顏色(紅、黃、藍、綠、黑、白、橘、紫等),并逐漸發(fā)展出“色系”的概念,如深藍色與水藍色同屬于藍色系,根據(jù)學前教師與職能治療師建議,個案需要學習顏色詞表達并練習視知覺能力。所以根據(jù)個案的喜好,選取個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設計的教學活動為認識并正確表達“紅黃綠”三種顏色,使用溝通輔具“聽我說”app進行學習。對不同物品進行分類教學,分類之后主要有水果類、蔬菜類、生活用品類、玩具類、植物類、文具類等,通過操作學習、體驗學習、多感官學習等活動本位的方式進行干預,功能性詞匯學習內容如下表1。
表1 紅、綠、黃代表的不同物品功能性詞匯
評估個案的能力之后,根據(jù)個案的興趣愛好,根據(jù)相關活動擬定對話腳本,活動的主題內容為“玩玩具、喝果汁、穿衣服”等,具體內容參見表2。
表2 腳本設計
2.首部曲:擴充功能性詞匯量。AAC干預三部曲的目的是協(xié)助有復雜溝通需求(complex communication needs,簡稱CCN)個案能獲得有效的溝通管道,在訓練的過程中,可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讓個案先產生符號和詞義之間的連結,也就是讓個案增加新的基模(schema)或在既有的基模(schema)中增加新的數(shù)量。為了讓個案能夠有效的學習活動中所需的功能性詞匯,可采用輔助溝通系統(tǒng)相關教學干預方案。
研究者根據(jù)個案的能力,考量其日常的生活學習情境,選取日常生活常見的功能性詞語,根據(jù)不同物品的分類進行教學,對詞匯進行分類包含人稱代詞“我”、動詞類“要,還要”形容詞“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名詞“各類物品”以及社交類用語共30個功能性詞語,以實物及圖片等低科技輔具作為教學干預的方式。
在現(xiàn)在這個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紛雜的信息傳入學生的眼界中,如果校園文化建設僅僅停留在最基礎的物質建設之中,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將會是毫無幫助的,最終,在這樣紛亂的信息之中,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是十分之大的,那么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就失敗了。
3.二部曲:提升句構能力。在溝通情境中,為了更清楚傳遞信息,因需要有一定的語法結構,明確詞語之間的搭配關系,通過句構的訓練,可以使語言溝通者接收到更清楚明確的信息。二部曲主要目的是提升復雜溝通需求(CCN)個案的句構能力,基本依據(jù)對話腳本擬定句型,配合句構訓練設計版面及檢測相關的學習成效,以了解個案句構能力的進步情形。
教導個案使用iPad聽我說的溝通版面進行句構的學習,通過按壓iPad溝通版面學會使用句型[我+要/還要+顏色詞+物品+社交用語]。
4.三部曲:類化至自然情境。使用輔助溝通系統(tǒng)的目的可以幫助復雜溝通需求(CCN)學習一般人的溝通功能并提升語言能力。因此,經過功能性詞匯和句構的學習后,基本上已經獲得了語言的相關技能。之后就必須將這些語言技能應用于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因此,個案必須大量的練習在序曲所擬好的腳本對話,也就是加強首部曲和二部曲的練習,最后,再將學習的技能運用在實際的溝通情境中。
句構學習之后則進入類化期,研究者會選用個案喜歡的與顏色相關的繪本與個案進行交流,并收集個案的語言樣本,進行語料分析,分析教學干預后,通過計算平均語句長度、詞匯相異度等內容,評估個案經過輔助溝通系統(tǒng)的干預前后語言的進步情況。
(三)研究方法。
1.自變量與因變量。自變量為AAC結合活動本位教學方案,溝通符號為實物與圖片,共30個。溝通輔具為高科技溝通輔具“聽我說”iPad 溝通軟件固定式版面。溝通技術采用直接選擇的方式用手觸碰操作界面通過指認、配對圖片認識顏色,通過按壓ipad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溝通策略是指在教室活動情境中高科技溝通輔具的訓練。本研究的因變量為學前發(fā)展遲緩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主要指使用三種顏色詞進行語言溝通表達的能力。
2.研究內容。在AAC首部曲階段擴充功能性詞匯與AAC二部曲階段個案的句構能力均采用單一被試研究的A-B-M設計,首部曲基線期5次,干預期16次,維持期6次,二部曲基線期5次,干預期8次,維持期6次。計算首部曲與二部曲平均正確率,以監(jiān)測個案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在未進行AAC教學干預之前采集個案的語言樣本作為語言能力的前測分析,AAC教學干預之后,在第三部曲類化至自然情境以采集個案自發(fā)性語言表達樣本分析對比AAC教學前后的干預效果。
3.研究信度。本研究的信度考驗采用點對點一致性比率的方法,邀請學前班級導師作為觀察員觀看教學活動視頻并擔任共同評分者,隨機抽取首部曲以及二部曲的1/3次評量記錄的次數(shù)作為檢驗,首部曲的觀察一致性信度為88.89%,二部曲的觀察一致性信度為100%。
(一)功能性詞匯學習效果。在功能性詞匯學習部分,在配對部分基線期平均正確率達30.7%,干預期平均正確率達58.4%,維持期平均正確率達65%;在指認部分基線期平均正確率達20.7%,干預期平均正確率達63.0%,維持期平均正確率達68.1%%;在詞匯表達部分,其中功能性詞匯表達包含仿說、ipad替代性表達以及自主性表達,基線期平均正確率達34.6%,干預期平均正確率達62.9%,維持期平均正確率達70%;由此觀之,個案在功能性詞匯在配對、指認、表達均有一定學習效果。
(二)句構使用效果與觀察記錄。在句構評量部分,句型[我+要/還要+顏色詞+物品+社交用語]學習使用效果呈現(xiàn)遞增式進步,由基線期平均正確率0%,經過干預期平均正確率70%,維持期平均正確率達80%,通過觀察個案在不同的活動情境中可以回答“是什么顏色”等問題,可以說出紅色的、白色的以及紅色的草莓、紅色的衣服、紅色的汽水、紅色的積木、紅色的車子以及黃色的香蕉。因應個案校園環(huán)境中接觸比較多的顏色為紅色,所以紅色的類化效果要比黃色、綠色較佳,然而個案在進行測量過程中也能正確回答“玉米是什么顏色”,“四季豆是什么顏色”以及西紅柿是什么顏色,并能夠自主表達我要的實物,有拿對也有說對,但是在其他情境則很少見個案有進行自主表達黃色與綠色的顏色詞的使用。
(三)情境類化效果。
1.顏色詞與實物的連接。在類化階段觀察到個案在學習到相關事物之后會產生與生活經驗相關的第一次連結以及第二次相關事物的連結,個案的生活經驗非常豐富,通過個案喜歡的活動本位教學進行干預,個案的學習成效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立即進行教學成果的反饋,并且反饋良好,知識汲取速度較快,具體表現(xiàn)見表3。
表3 顏色認知與實物間的連接
綜上所述,紅色的西紅柿、紅色的蘋果、綠色的糖果個案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實物與實物之間的連結,看到紅色的蘋果個案可以說出葡萄、葡萄干、哈密瓜等其他相關的食物,關于紅色的西紅柿在進行教學后個案可以自主表達出紅色的菜菜,產生第二次概括性連結,綠色的糖果產生第一次連結可以說出生活中見過的糖果罐,第二次經過教學后可以自行連結顏色詞進行表達,個案看到紅色的紙包,會說新年快樂,連接的意義更加注重顏色詞深層化的理解。
2.句構類化及語用能力的提升。根據(jù)個案喜歡的東西,可以類化到相關情境,如喝果汁情境,會自主表達我要喝黃色的果汁以及請幫忙打開等句子;玩氣球情境,會表達氣球好玩,會從紅色、黃色、綠色的氣球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氣球,會表達我要黃色的氣球,謝謝等句子。通過干預前后語言樣本的采集,對采集的語言樣本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平均語句長度(MLU)從干預前的2.42提升至4.06,相異次比率(TTR)從0.46提升至0.87,相關語詞使用的詞性變化也逐漸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語言表達質量有所提升。
3.溝通表達方式的變化(具體見表4)。以繪本作為溝通的媒介,進行三次語料的收集,個案的溝通表達方式呈現(xiàn)多模態(tài)的特點,通過視頻分析個案溝通表達方式的變化,按壓ipad作為溝通方式呈現(xiàn)遞減趨勢,按壓ipad與口語模仿以及自發(fā)性口語表達呈現(xiàn)遞增趨勢,三種表達方式相較而言,個案使用自發(fā)性口語表達方式最佳,其次是按壓ipad與口語模仿表達方式。
表4 溝通表達方式統(tǒng)計表
(四)社會效度訪談分析。為了解實施活動本位AAC方案教學后,學前班級導師認為個案可以在很多活動情境中能夠使用顏色詞進行表達,回答反應速度很快,也能夠很好地理解顏色抽象概念,能夠回答是什么顏色的問題,實施活動本位AAC教學也存在著良好的社會意義,學習紅、黃、綠顏色可以幫助個案辨識紅、綠燈。學前助理員觀察到個案在上課情境下關于顏色詞表達紅色使用居多,認為學習顏色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模式,更好地理解社會語言關于顏色的使用與表達,幫助個案更好地進行社會適應。綜上所述,學前班導師和助理員對個案顏色認知學習成效表現(xiàn)持正向肯定的態(tài)度,整體而言,個案關于顏色詞的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方面都有明顯進步,個案的認知能力、精細動作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個案功能性詞匯在配對、指認、表達均有一定學習效果且維持期表達能力較佳。
2.句構使用效果呈現(xiàn)遞增式進步。
3.個案溝通表達方式呈現(xiàn)多模態(tài)化的特點且自發(fā)性口語表達方式最佳,其次是按壓ipad與口語模仿表達方式。
4.各種教學活動與生活情境類化效果較佳,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1.溝通內容的選擇應與個案學習興趣動機相結合。通過參與式觀察,融入個案的學習與生活,探究個案相關發(fā)展遲緩的能力,撰寫觀察記錄表,多種渠道獲取個案的喜好,使用增強物,確定能夠引起個案的溝通動機的溝通內容,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練習,予以立即性反饋與修正,減少誤用亂用的情況。
2.深化語言學習內容,建立深層次的語言使用機制。通過首部曲以實物和圖片關于與顏色相關的功能性詞匯的學習,二部曲相關帶有顏色詞句子使用與表達,類化至自然情境的效果較佳,但是個案局限于所學習的相關顏色詞的溝通框架中,使用較為刻板,未能理解相關顏色詞的深層含義,在使用顏色詞進行表達的時候不能轉換使用,語言學習需要內化加工,轉換成自己的語用機制。
3.增強認知能力,使用多元化溝通方式。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也是人類心智活動和認知能力的體現(xiàn)。在進行活動本位輔助溝通系統(tǒng)教學方案的同時也會提升個案的認知能力,從而提升其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的能力,應鼓勵溝通方式多元化,不應局限于某一種溝通方式,干預的終極目標應是符合溝通情境下能夠自由交互的自主性表達,所以需要增強認知能力,練習情境對話,從而提升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