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摘要: 目的:探析于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采取微創(chuàng)技術的效果。方法:選取于本院創(chuàng)傷骨科行診治指導的96位對象開展探討,最初及最終時間分別選定于2019.08.26、2021.05.11。采取亂數表法將擇取對象劃分在對照、觀察兩個組別內,前組中(n=48,傳統(tǒng)干預),后組(n=48,微創(chuàng)干預)。對本研究內擇取對象技術施行情況及相關指標予以比照。結果:區(qū)別技術采用下,觀察組技術施行效果及換藥次數、傷口愈合時長較對照組情況均有明確改善(P<0.05)。結論:于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采取微創(chuàng)技術效果顯著,對患者恢復有促進作用,應用適宜。
關鍵詞:微創(chuàng)技術;創(chuàng)傷骨科;治療效果;相關指標
【中圖分類號】R4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7-033-01
創(chuàng)傷骨科是指病人受到外傷、外力打擊出現的病癥,如關節(jié)脫位、四肢骨折等,其作為骨科學的細小分支具一定基礎性[1]。而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技術已經無法滿足其病患需求[2],因此探察適宜技術十分必要。本文以選取于本院創(chuàng)傷骨科行診治指導的96位對象開展探討,最初及最終時間分別選定于2019.08.26、2021.05.11。采取亂數表法將擇取對象劃分在對照、觀察兩個組別并分別施以傳統(tǒng)或微創(chuàng)干預。對其技術施行情況及相關指標開展比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本院創(chuàng)傷骨科行診治指導的96位對象開展探討,最初及最終時間分別選定于2019.08.26、2021.05.11。采取亂數表法將擇取對象劃分在對照、觀察兩個組別內,組間人數差值為0,兩組人數均在48位。前者內性別:男52.08%,女47.92%(25位/23位);年齡均值:(38.9±11.1)歲,年齡數值范疇:22-55歲。后者內性別:男54.17%,女45.83%(26位/22位);年齡均值:(38.2±11.4)歲,年齡數值范疇:22-54歲。兩個組別對象基本信息對照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依據擇取對象個體情況開展針對性基礎技術干預。
1.2.2觀察組
掌握擇取對象基礎情況、疾病信息與檢查結果,在科學診斷后編制合理技術方案。施行:圍術期前期(術前)開展支架固定,固定時間基于擇取對象個體情況調整,最高可在12d;中期(術中)行術式、藥品、止血帶等準備,全麻干預。做切口于擇取人員患肢外側,置內窺鏡行內部情況如交叉韌帶、軟骨等部位卡壓損傷觀察,骨折復位,如遇視線不清可應用動力系統(tǒng)行阻礙物質清除。期間遵循無菌理念,對擇取人員傷口中異物進行取出操作,注重引流環(huán)節(jié);后期(術后)以無菌材質開展包扎,基于擇取對象情況進行換藥直至切口愈合。
1.3觀察指標
1.3.1技術施行情況
參照病患基礎情況開展判定,無痛,日常生活未受影響判定顯著;輕度痛感,未對生活產生影響判定存在;痛感強烈,生活被嚴重影響判定未見。
1.3.2相關指標情況
記錄擇取對象換藥次數與傷口愈合時長。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依照本研究:創(chuàng)傷骨科區(qū)別技術治療內容予以數據統(tǒng)計剖析,軟件采取SPSS20.0及Excel數據庫。計數及計量資料(X2、t)檢驗,顯示百分率、均數方差。P值小于或遠小于0.05證實差異顯著。
2.結果
2.1比較兩組對象技術施行效果
區(qū)別干預方案開展下,相較于對照組結果,觀察組施行效果更為顯著(P<0.05)。
2.2比較兩組人員相關指標情況
不同技術方案應用下,對照組換藥次數與傷口愈合時間分別在(18.83±4.57)次,(30.98±2.95)d,觀察組數據為(13.85±2.40)次,(21.47±2.64)d。后者數值相較于前者均存在明確改善(t=9.812;16.643,P<0.05)。
3.討論
微創(chuàng)技術是指以現代科技和當代設備完成病灶觀察判斷與治療的人性化干預方案,其不僅施行效果顯著,更具有創(chuàng)口小、出血量減少、術后痛感緩解的特質[3],應用于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較為適宜。
研究內觀察組技術施行總有效率數值相比于對照組結果存在明顯增長,換藥次數和傷口愈合時長有顯著改善。表明微創(chuàng)技術應用對創(chuàng)傷骨科病患治療及預后均具積極影響。致使因素或許在于傳統(tǒng)技術雖可發(fā)揮一定效果,但其操作下對骨骼再生有不良影響,易出現傷口愈合緩慢情況[4]。而微創(chuàng)技術以科學性、人性化及其微創(chuàng)特點最大程度確保擇取對象組織完整性,選取最小且適宜的切口路徑,操作簡便且避免對肌肉、患處組織進行損害,讓患者達到快速恢復的目的。在此范疇相關人員研討數據中提示,傳統(tǒng)技術與微創(chuàng)技術開展下總有效率數值分別在85.45%和94.55%。將此項數據與文中數值進行比照可發(fā)現,其前者較高,后者略低,導致此情況的原因或許在于人選差異或外界因素影響。不過通過數據比照依然可證實微創(chuàng)技術更適宜應用于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臨床治療中。
綜上言論,于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應用微創(chuàng)技術效果確切,可有效減少患者換藥次數,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施行科學性較強且具較高價值。
參考文獻:
[1]韋慶,袁煒慶,楊昆,周游,曾子騰,張琨. 微創(chuàng)技術在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8,34(30):80-81.
[2]王恒. 微創(chuàng)技術在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20,18(12):103-104.
[3]邱柱雄. 微創(chuàng)技術在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13(20):32-33.
[4]朱峰. 微創(chuàng)技術在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