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李金龍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中國2000多年的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他的學說在西漢武帝時代被定為享有獨尊地位的正統(tǒng)思想,清圣祖為他親筆題書:“萬世師表”?!墩撜Z·述而》中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被認為是孔子教導弟子進德修業(yè)的秩序和方法。一般將其解釋為:“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依靠,而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之中?!闭J真理解孔子所說這句話的涵義,借助諸多學者對這句話的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xiàn)其對習練健身氣功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孔子認為,在“游于藝”之前是“依于仁”,“依于仁”之前是“據(jù)于德”,“據(jù)于德”之前是“志于道”,這個順序不可隨便顛倒。也就是說,孔子之所以將這四句話這樣排列是有其內在的邏輯考慮的。這一考慮在楊朝明所主編的《論語詮解》一書中給予了揭示。理由在于《反身錄》有云:“志道則為道德之士,志藝則為技藝之人,故志不可不慎也,是以學莫先于辯志?!倍爸菊?,專一向往也?!薄都狻氛J為“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其意是說,道是非常抽象的東西,不具體,只能以志表示。德者,得也。道之得于身,謂之有德,故次言之。仁,在此為德之具體一目,故又次之。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也,故殿之。是故,不可因此而忽視“藝”,藝乃入學進德修道之基礎,無此則空談義理,終難有成。學者不可不慎也。由上我們終于理解了這四句話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道、德、仁、藝這四樣東西是越來越具體的關系,道,最為抽象,“形而上者謂之道”,德比道更為具體了一點,是道的一些具體規(guī)范和要求,也叫道德規(guī)范。在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中又具體化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諸多要求,可見,仁又是德的具體規(guī)范和要求之一,相較之下,藝就更加具體了,孔子所說之藝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都是更具有可操作、可比較的事物和技能。由道至藝,其內在是統(tǒng)一的關系,即都是道的思想的具體化。反過來講,在藝的學習過程中是應該遵循道的要求和體現(xiàn)道的要求的,這才可能實現(xiàn)由藝入道,或由技入道的可能。道、德、仁是屬于認知的知識和概念體系,而藝則是偏向于實踐感悟才能獲得的經驗體系;前者屬于理論,后者屬于實踐;前者偏向于知,后者偏向于行,由道到藝也是由知到行的過程。沒有正確的知,難以有合理的行。按照知而后行的次第,恰恰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的要求和邏輯。我們常常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是這個意思。
習練健身氣功又何嘗不是如此!健身氣功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屬于藝和技的范疇是沒有人反對的。但是,健身氣功習練的過程卻離不開相關理論的指導,諸如氣的理論、整體觀的理論、陰陽理論、藏象理論、氣血理論、五行理論、經絡理論、精氣神等理論的指導。所以,習練健身氣功的過程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要求知與行合一的過程。沒有知,沒有行,肯定是不行。光有知,沒有行;或光有行,沒有知,也不行。健身氣功領域的集大成者應該具有知行合一的特征,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再從由藝入道的角度來看,試問,健身氣功的習練難道不是由藝入道的過程?回答是肯定的。廣義之道包括了自然之道、社會之道、人類自我身心之道;也表現(xiàn)為哲學層面所言之氣道、圓道、陰陽平衡之道、自然而然之道、中庸和諧之道、明心見性之道等。在健身氣功習練中所要求遵循的鍛煉要領,即松靜自然、動靜相兼、練養(yǎng)結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等都是廣義之道下的具體化要求。還有對習練健身氣功之人在涵養(yǎng)道德方面的要求,恰恰是廣義之道在社會領域中的具體規(guī)范性要求。無論是傳統(tǒng)社會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還是今天我們所提倡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可作如是觀。要想習練健身氣功有成,離開了對道的志向、對德的堅守、對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遵守,僅為練而練,必難有成。
“游于藝”,強調了從事技藝習練過程中的“游”的心態(tài),而“游”的心態(tài)是什么?游字所表達的基本意思,是人或動物在水里自由自在的行動,繼而引申出游玩、游逛、游戲、游泳、游行、游擊等意思。因為強調的是心態(tài),所以在“游于藝”中之“游”,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自由自在”。而“自由自在”的心態(tài)正是人們在休閑的時候所具有的心態(tài)。休閑對應的是工作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一般表現(xiàn)為緊張的、忙碌的、看重結果的;而休閑則表現(xiàn)為輕松的、悠然的、沒有結果壓力的?!秾W記》中有“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劉寶楠將其中之“游”解釋為“不迫遽之意”。“遽”的意思是著急,倉猝。古人有“人緩則安,事緩則圓”的經驗總結,民間也有“慢工出細活”的心得體會,中國人的休閑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個“慢”字。慢體現(xiàn)在中國人休閑的方方面面。如喝茶要慢,吃飯要慢,喝茶一定不要大口猛灌,而是慢慢喝,一口分作三口喝,所以叫品茶。工作餐可能會狼吞虎咽,但作為休閑時的吃飯一定要慢慢品嘗,細嚼慢咽。另外,休閑時的走路要慢,叫安步當車;喝酒要慢,叫小酌幾杯;說話要慢,叫慢條斯理;下棋要慢,叫細細琢磨;做事要慢,叫三思而后行。最為推崇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心境和做法。
這樣一種強調慢的休閑心態(tài)和做法對于習練健身氣功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因為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揠苗助長,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健身氣功特別強調慢,不僅有利于精神集中、凝神入靜,而且有利于引導體內氣血的運行,進而達到形氣神三者合一的身心狀態(tài)。我們這里尤其想要強調的是要有意識地放慢動作的速度,可以嘗試以最慢的速度去完成動作;有意識地放慢呼吸的頻率,可以嘗試以最慢的速度去完成呼吸。我們要刻意地使我們的心靜下來,由匆忙急躁變得沉穩(wěn)而寧靜。這時練習的對象就不僅僅是肢體動作,就不僅僅是呼吸,而是我們這顆常常處于躁動不安的心。“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練功夫?!甭靸蓚€字的寫法都與心相關,慢快之練都離不開心的操練。我們知道,西方體育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而健身氣功追求的卻可以概括為“更柔更慢更靜”。這似乎也可以成為評判健身氣功功夫高低和練法正確與否的的一個參考標準。
“游于藝”之“于”強調“在”和“至”的意思,“游”的心態(tài)在于對“藝”的追求?!八嚒钡暮x主要是“才藝”和“技能”“技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孔子主張讓學生掌握的六種技能和技藝,而不僅僅是指六種活動。要掌握六種技能并進而上升到技藝的水平,孔子提出的是“游”的心態(tài)和“游”的方法。什么是“游”的方法?那就是“置心一處,全神貫注”。實踐證明,形成技能和技藝的過程是反復把玩的過程,藝術常常是被玩出來的,我們常常把一些全身心投入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叫做“玩藝術的”,想要表達的是這些藝術家的藝術活動過程酷似游戲和玩耍。我們都有過小時候玩耍游戲和玩玩具的經歷,小孩子游戲和玩玩具時可謂全神貫注,置心物中。美國心理學家齊克森特米哈伊對人們在休閑和游戲時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個“暢”的概念,是指在工作或休閑時產生的一種最佳體驗。齊克森特米哈伊認為,人的心智的一般狀態(tài)是一種沒有焦點的混沌狀態(tài),在工作或休閑時,一個人只有全神貫注、游刃有余時才能獲得暢的體驗。暢從根本上說是意義的創(chuàng)造,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完全的投入。哲學家杜威也認為,“只有當工作和生活中充滿游戲的成分時,他們才會上升到藝術的層次,并達到其頂點?!闭軐W家康德也曾說:“促進自由藝術最好的途徑就是把它從一切強制中解放出來,并且把它從勞動轉化為游戲?!?/p>
全神貫注于一物而忘記其它是靜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俗話說叫投入、進入狀態(tài)或忘我。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練功狀態(tài),是將我融入到了物或境之中,達到了物我合一、人境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中國所有藝術活動追求的共同境界,即意境?!蛾愂咸珮O拳圖說》中將練拳達到的這種境界做了比較具體的描述,“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致。問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則循乎規(guī)矩,終則神乎規(guī)矩。里感有情,外感有景,真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柳嬋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游人觸目心懷,詩家心馳神往。真好景致也?!?/p>
太極拳技能水平達到游刃有余和藝術化的境界,因而成為了太極拳技藝。健身氣功習練,技能同樣有著達到游刃有余和藝術化的要求,同樣要求達到意境的審美境界。正如王平生在“審美的宇宙體操”文中所說:“氣功帶來的身心愉快是審美的”,但“它不像一般的審美活動,把審美對象固定化,而是把審美變成動態(tài)過程;也不像一般的審美活動視聽等感官外向化,而是內向化(如內視、內聽、內想等)?!绷暰毥∩須夤φ且环N強調內向的自我的過程性的活動,要求達到全神貫注、置心物中的意境狀態(tài)。感受身心的內在性喜悅,是無法公開證明給外人看的,只能靠自己親身實踐和體悟了,因而叫內心喜悅。健身氣功的功法動作大都與景物和景象相關聯(lián),如雙手托天、摘星換斗、倒拽牛尾、三盤落地、臥虎撲食、輕舟緩行、風擺荷葉、犀牛望月、平沙落雁、搖轉轆轤、托天按頂、雁飛、鳧浴、鳥伸、挽弓等等,要求我們在習練這些動作時,伴隨著技能水平的提高而達到藝術化的水平,進入到演虎像虎、演鹿似鹿的意境之中,忘掉自我而享受置心物中的那份身心愉悅和寧靜。預備勢及站樁習練中身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一般要求意守丹田或某一事象,進而達到“似有意似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但是,在進行動功習練過程中,身體處于動態(tài)之中,這時注意力就不能只停留在某個點上,而應該將注意力融入到動作的意象之中,進而進入置心物中的意境。動功練有,靜功練無;動功在意境,靜功在禪定;動功靜功,次第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