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觀千篇一律,里頭的裝修與格局也大同小異。幸虧游子們再健忘,可能走錯樓棟,進錯梯道,決不會叫錯爹媽。
從前我們的家不是這樣的。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就是什么小巷深處,歪著一棵老槐或撐著兩樹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紙傘,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才有的。風(fēng)大的時候,常有一兩件衣裳從橫架著的竹竿上飄落,罩在路人的肩或頭,有些故事由此發(fā)生。鄉(xiāng)下的家,再窮都有自己的院落,墻頭搖曳著狗尾巴草,屋后一窩雞兩丘韭。孩子回家,當(dāng)媽的急急去摸雞屁股,捋一把嫩韭,炒得香味直鉆入骨髓,多少年都不會忘。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過,住在八卦埕,想想這個地名有多么彎彎繞!廈門最老的區(qū)街之一。它那幾條街巷的名字都極其生動傳神:“打錫街”,住的多是工匠;“夾板寮”,房子的簡陋可想而知;“曾姑娘巷”,原是有個曾姑娘祠堂的,碑文說她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
放學(xué)后特地去看她的畫像,扁扁的圓臉上一雙細細的小眼睛罷了。十分失望,從此對古書中的形容詞,甚懷疑。
只要有時間,我還是愿意回老街走走。在城市的夾縫中,總有幾處被遺忘的角落。比如開元路,沒有酒樓沒有超市也沒有發(fā)廊,只有小雜貨店和補鞋攤。比較現(xiàn)代化的是一部公共電話,從居家里逶迤拉出,擱在門口木凳上,由一個摳著趾縫的老頭看守。稍過去一點的騎樓下,擺一張矮桌,烏黑的茶具,幾個打牌的老人,押著一毛錢十根的籌碼。日子在這里悠悠打了個旋,繼續(xù)慢慢流了去。又比如打錫街,那么窄,張著兩只手,可以同時李家抓兩根蔥,王家討一撮鹽;那么短,站在這一端,可以看到那一端的大馬路車水馬龍;卻又是這么興旺,白天家家都擺出點什么賣賣:茯苓糕、鮮雞蛋、燒肉粽、金箔銀紙、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點事做做:縫補、修傘、代書、打金器??偸俏跷跞寥?,看起來好像是鄰里之間的買來賣去而已。
晚上,都把小飯桌擺到門口,人要路過,須側(cè)著身,常常不是碰翻了這家的小酒盅,就是打撒了那家的海蠣面線湯。不過不要緊,進出這里的人至少有個點頭交情。熟而又熟的走不到家門,就被揪住坐下喝兩口。免不了吵架,吵起來聲情并茂,平日里搓衣掌勺低眉順眼的婦女,這個時候口才極好,傾街傾巷。
咳,老街。
我們懷念的不是擁擠、悶熱、三代同室的往日時光,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無的凡間人情煙火。尤其當(dāng)我們掏出一大串鑰匙,打開公共鐵門、自家的防盜門、房門,走到被鋼柵密密封鎖的陽臺上,看看上下左右都是同樣的鐵籠子。你不知道隔壁陽臺那個腆著啤酒肚澆花的男人在哪里工作,旁邊那位風(fēng)情萬種的女子是不是他的妻子。當(dāng)然他也不知道你,于是你覺得很安全,不想打破這種默契。
氣悶的時候,孤獨的時候,被吊在半空的時候,不妨到老街走走。
選自《舒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