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芬
小時候,老屋中堂的香幾上,擺放著一個自鳴鐘,在童年的眼睛里,顯得那么神秘、孤立、莊嚴。
古代的人并沒有鐘表,是以刻度、漏斗為計時器的,每到一定的時辰,就有專人去擊打鐘、鼓之類以報時。到了明代,自鳴鐘從西洋傳入我國,因其按時自擊發(fā)聲,故稱其為“自鳴鐘”。
我們家的這座自鳴鐘是銅鑄的,晃蕩著的鐘杵總是不緊不慢,不慌不忙,不知疲倦,氣定神閑地左右擺動著,還發(fā)出“咔嚓咔嚓”的聲音,就像一個機器人前行的腳步聲。只是這腳步聲似乎從來不會停止,永遠都在“咔嚓咔嚓”地行走。到了整點的時候,就“鐺”地響一聲。響聲悠長,拖著尾音,尾音繞梁,沿著房頂?shù)耐咂巫撸詈笏坪醮┩竿咂?,漫漶到天空。幾點就響幾聲,似乎永遠都不會出絲毫差錯。
自鳴鐘準確和固執(zhí)的性格令我敬畏卻又無可奈何。它敲六下的時候,準能聽到起床后的媽媽把一筒米“嘩”地倒入鍋內(nèi)開始淘洗。它敲七下的時候,還在酣睡的我們就被媽媽叫醒,刷牙洗臉,匆匆地吃掉早餐后,它還沒敲八下,我們兄妹幾個已經(jīng)拎著書包出門去上學了。
我們家是鐘表世家,爺爺就是修鐘表的。童年的記憶中,爺爺不茍言笑的性格很像一口古板的自鳴鐘,他每天拎著一個公文包準時出門去鐘表社上班。我們在大街上玩的時候,路過鐘表社就能看到爺爺坐在店里埋頭修表的身影。右眼上老是夾著一個黑色的小喇叭型的放大鏡,手中握著攝子、小螺絲刀、小錘子等工具在專心致志地修表。鐘表社的墻上,桌子上,掛著擺著各式各樣形狀各異琳瑯滿目的自鳴鐘,我還看見一個比我個子還高的自鳴鐘(座鐘),光潔精致,金光閃閃,印象深刻。
大伯也在鐘表社修鐘表。大伯的性格不像爺爺那么古板,是爽朗又熱情的。因為修鐘表認識了很多的朋友,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那時候買肉都想買肥一點的,大伯買來的肉總是比別人肥。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我的大伯是神通廣大的,沒有他辦不成的事。小時候大伯一家八口,和我們一家六口住在一起,一座三間兩小廳的老房子,居然能住下十四口人。晚上的時候,來找大伯玩的人很多,八仙桌上,打牌的人、看打牌的人圍坐一桌,我們幾個小孩在繞著八仙桌追逐打鬧,那場景很是熱鬧的。
記得大伯的房間書桌上擺著一個小巧可愛的鬧鐘,鬧鐘的表面有一只黃色的鐵皮小母雞。身子和頭是分開的兩塊鐵片,老母雞的頭一下一下地啄著地上撒著的十幾粒稻谷,發(fā)出“嚓嚓嚓嚓”的啄米聲,地上的稻谷卻從未見一顆減少,時間卻一分一秒地流逝了。如果在鬧鐘上設置好時間,再上緊發(fā)條,時間一到,鬧鐘上方的兩個鈴鐺就會急劇地響起來。鈴聲就像一個爆脾氣小孩,吵鬧著你催促著你。
那時候,我很想有一個這樣啄著米的小鬧鐘。但家里的條件也不寬裕,當然不會去買。每次看到這只小鬧鐘,都會愛不釋手地看很久,在記憶中,那只啄著米的小母雞是那么生動和美好。
我二十歲生日的時候,姐姐托同事從廣州給我?guī)Щ貋硪粋€電子表,像一節(jié)小電池的形狀,粉紅色,可以當項鏈掛在胸前,我非常喜歡。電子表走起來不像自鳴鐘,也不像鬧鐘,它是沒有聲音的,時間似乎因此也流逝得更快……不知不覺間,竟然幾十年過去了。
前幾天,我在新橋街城隍廟的古董市場上,竟然看到了一座童年記憶中的自鳴鐘。只是此時的它,不再是記憶中光鮮锃亮的樣子,落著灰塵,黯然失色,那一個充滿激情的晃蕩的鐘杵,也已經(jīng)徹底停擺。它靜默著,但時間卻不會因此停留,仍然在匆匆中往前走,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選自《西狐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