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云
摘 要:近年來,作文表達語境日趨具體化、情境化。本文旨在以公民意識為導引,從作文素材、時事新聞等材料中發(fā)掘公民意識思考的生發(fā)點,引導學生在社會現(xiàn)象、現(xiàn)實素材等情境中進行表達或?qū)懽鳎囵B(yǎng)學生客觀思考問題、理性辯證看待社會事件的能力。
關鍵詞:公民意識;交際語境;理性辯證
近幾年,任務驅(qū)動型作文的出現(xiàn)表明了高考作文對學生作文表達語境具體化、情境化的要求,這對作文思維培養(yǎng)的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學生習慣了“虛擬化讀者”“自說自話”的時代已然改變,我們的作文寫作訓練也要及時做出調(diào)整。但學生在日常分析時事素材時囿于思維所限,只能在淺層歸納原因。如果總是糾結(jié)于細枝末節(jié)的分析,學生很難建立起理性的話語系統(tǒng)。所以,如何創(chuàng)設具體的作文交際語境,引導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述”?什么樣的交際語境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培養(yǎng)他們自信表達自己意見的信心,讓主人翁意識慢慢植根于其心中?這一直讓我們苦惱。
我曾在分析杭州圖書館允許農(nóng)民工、拾荒者等進入的作文素材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在分析農(nóng)民工、拾荒者是否衛(wèi)生、是否遵循圖書館規(guī)則等,卻忽略了農(nóng)民工、拾荒者他們的身份。他們也是公民,也同樣享有學習、閱讀和分享公共資源的權利。能不能利用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意識構(gòu)筑基本的作文交際語境,引導學生在相關語境中進行表達寫作?經(jīng)過了解并認真學習相關理論,我開始在作文課堂上引入“公民意識”的新思路,希望能夠給學生打開看向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事件的另一扇窗。
一、研究的定位與范圍限定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現(xiàn)代意識,是在現(xiàn)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肮褚庾R”是緣起于西方的政治學、社會學概念,涉及范圍較廣。張雄鋒在《理性精神、意見表達與公民意識:議論文寫作的價值旨歸》中認為,高中的議論文寫作應指向公民精神的培養(yǎng)。【1】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就要對講的內(nèi)容有取舍,定主次。《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強對道德領域熱點問題的引導,以事說理、以案明德,著力增強人們的法治意識、公共意識、規(guī)則意識、責任意識”?!?】其中,我初步選擇了法治意識、公共意識、規(guī)則意識、責任意識等學生較容易理解、能激起思維火花的來作為我們選擇構(gòu)建作文交際語境的素材方向,希望能以公民意識相關材料為輔助素材或語境導引,培養(yǎng)學生理性辯證看待社會事件的能力,以提升其理性判斷的認知水平。
二、從舊的作文素材中發(fā)掘公民意識思考的生發(fā)點,從知識梳理開始層層推進,引導學生打開思路
(一)通過語段的修改訓練引入公民意識的思考,讓學生初步建立理性的話語系統(tǒng)。
通過在學生中進行的關于公民意識的相關調(diào)查,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對公民意識、公民道德、公民權利等概念很陌生,不了解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等專屬詞,所以不敢在表達時運用相關概念。如何消除學生對公民意識的陌生感?我用表格等形式導引出“公民意識”的相關概念,給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如學生在分析事件時往往會關注當事人的身份,所以我就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逐層梳理,如:
(常見的)社會身份如公民,對應權利、義務、平等等,
警察、教師、學生等對應責任、職業(yè)操守、職業(yè)道德、原則等,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兒子、女兒,對應責任、義務等。
在此基礎上,我還想到了利用他們熟悉的作文題創(chuàng)設思考、討論的語境。以杭圖的作文題為例,我先展示了停留在淺層論理、理由不夠充分、言語重復的文段1。文段1如下:
人人皆平等。圖書館是供所有人免費閱覽的,包括了乞丐和拾荒者,館長也沒理由不給乞丐和拾荒者進入,更何況都說是對所有人開放,乞丐和拾荒者也是人,也是社會的一分子,而且讓他們洗干凈手他們也洗了,所以,沒有理由不讓乞丐和拾荒者進入閱讀。館長這樣做也會讓其他人覺得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因為你好看點就可以進圖書館,不好看的人就不可以進去。
然后提問: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圖書館免費閱覽嗎?這樣的理由是否成立?由此再引導學生思考圖書館的性質(zhì)是社會的公共資源,為本國公民使用。乞丐、拾荒者他們也是公民,自然也可以獲得入內(nèi)共同享用公共資源的權利。所以文段修改如下:
杭州圖書館之所以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館閱覽,是因為人人皆平等,所有公民都有權分享社會的公共資源。
乞丐、拾荒者、農(nóng)民工身處社會底層,且部分人衛(wèi)生習慣較差。但不可否認,他們是社會的一分子,也是國家的公民,也同樣有資格進入公共圖書館閱讀。況且,杭圖要求這些特殊的讀者們把手洗干凈再閱讀,就是為了保護其他讀者的閱讀氛圍不受侵擾。
再說,公共圖書館作用是什么?是為了讓所有的公民都共同分享圖書,享受閱讀的樂趣,從而提高國民素質(zhì)。公共圖書館屬于社會的公共資源,但凡是本國公民都能共同分享它。因此,“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每位公民都不應該受到歧視,這些特殊的讀者們也不應該被圖書館的大門拒絕。
(二)設置公民意識情境下的思考練習,展示不同觀點的碰撞,引導學生從不同對象身上思考其觀點的合理性,得出較為合理的判斷。
公民意識是否就代表“去人性化”的冷冰冰的話題?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最大疑惑。同樣以上題為例:如果完全罔顧圖書館內(nèi)其他閱讀者的感受,這樣的規(guī)定也并非真正的“溫暖”。所以后面補充“為尊重彼此共享公共資源的權利,圖書館對入館者做出一些規(guī)定和要求”也是必需的,如入館閱覽者須清潔雙手,不能污損書籍等。當然,這些都不針對特定人群。在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應該理解并尊重這份權利。而一些規(guī)則、要求的補充恰恰反映了對不同閱讀者權利的充分尊重,恰恰是社會治理人性化的最好體現(xiàn)。所以我們拋出問題的目的就在于改變學生對“公民意識”的偏見,力圖讓學生“由果溯因”,挖掘出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
再以2015年全國卷Ⅰ卷作文題為例:
作文原題主要內(nèi)容是:女大學生小陳因?qū)掖蝿裾f父親不要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核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此事引起很大爭論。
我對作文的寫作要求做了一些改動,讓學生以小陳的身份給父親寫一段話,從女兒的角度和公民的角度向老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些設計的目的在于:希望更清晰地引導學生從情和理的角度分析小陳的行為,并嘗試從“公民意識”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理”這個問題。因為如果單舉違法這個理由,而面對的對象又是自己至親的時候,話語就顯得冷冰冰,不易讓人接受。而換一種表述會不會更容易讓小陳父親接受呢?
學生的文段大多以女兒的身份闡釋道理,如:
父親,因為你多次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打電話,我也勸過你很多次。但每次你都不把我的話放在心上,或者只是口頭答應,轉(zhuǎn)身又繼續(xù)犯錯。在高速路上開車打電話是一種違法行為,你有想過這樣做的后果嗎?一時疏忽就可能導致車毀人亡的后果,還會給其他人留下一生的傷痛,你想過嗎?
我讓學生嘗試以公民身份去考慮問題,文段可以修改如下:
父親,您以前經(jīng)常教導我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我一直把您的話銘記于心。是的,在高速路上開車打電話這種行為不一定會被交警發(fā)現(xiàn),但如果我們不時刻將交通法規(guī)牢記在心,心存僥幸,可能一時疏忽就會造成血的教訓,給自己、給他人留下一生的傷痛。父親,在我的心里,您一直是一位好父親,更是一位以身作則的良好公民。為了營造更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難道不應該從自身做起,自覺將安全隱患排除于無形嗎?
任務驅(qū)動型作文是近幾年高考作文的新趨勢,讀者意識是任務驅(qū)動型作文的最大特色,而明確讀者、強化讀者意識,其實就是要明確作者身份,即誰在說、對誰說。構(gòu)建相對真實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建立清晰的對話關系,方便學生更快地代入情景,有話可說。而“公民意識”中極其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法治意識、規(guī)則意識。所以女兒如果從自身公民的身份出發(fā),以現(xiàn)代社會中公民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條文、行為規(guī)則的理據(jù)來說服父親也是合乎情理的,另外從公共意識角度來看,每個公民都有自覺維護社會秩序,關注自身行為可能給他人、社會帶來的危害的責任,而且彼此間應達成共識,負有契約性的自制的責任。
三、以“社會現(xiàn)象+問題”的形式激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客觀思考問題的能力,改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粗暴的表達習慣,嘗試辯證表達對某一件事的觀點
除了在分析材料時從當事人公民的身份角度由果溯因,縱深分析其行為的合理性外,學生在寫作表達時也應該培養(yǎng)自己公民表達的自信。這種自信緣何而來?來自課堂,來自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時給他們提供的交流平臺。學生日常會接觸到大量資訊,而他們總認為最熱門的就是最有新聞價值的,思維常常被網(wǎng)絡上的觀點“綁架”,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
其實,如果設計得當,生活中一些尋常的公共事件也能給我們打開思考的維度。孫瑾老師在2018年7-8《語文教學通訊》上刊載了《明亮的對話:審慎思考,公民表達——思辨性論述文寫作的思考路徑》一文,以國慶長假高速堵車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實際上就是鼓勵學生從公民角度思考問題,從而以更開放、客觀的態(tài)度與社會現(xiàn)象實現(xiàn)理性對話。【3】文中展示的案例還引導學生運用“以退為進”的論證方法,并歸納了方法的思路和用詞,以達到更客觀、辯證地表達自己觀點的效果。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有所得,對作文表達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
孫老師對作文思維提升情境化的引導啟發(fā)了我,我仿照這樣的思路也設計了一節(jié)關于“地鐵上年輕人讓座”爭議的公開課,以新聞導入,激發(fā)學生對類似公共事件的思考。其實教給學生的知識還是提觀點、找原因和尋對策等,但引入開放、互動、包容的公民思維卻能讓學生更關注身邊人和事,漸漸形成辯證思考的良好習慣,也有助于我們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
四、時代呼喚公民意識的參與,也引起了我們對打開作文思維做法的新反思
疫情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應帥在2020.4.26的人民論壇網(wǎng)上發(fā)表《透過疫情看新時代“公民道德”的培育》一文,當中明確指出,“抗擊疫情中展示的‘社會百態(tài)’和‘人性眾生相’,也在社會治理層面凸顯了公共災難的群體危害,因此良性的、現(xiàn)代化的‘公民道德’與‘公民意識’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倍Z文學科肩負著“以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應該利用更貼近現(xiàn)實的交際語境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利用好精心選擇的新聞事件、社會現(xiàn)象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勇?lián)?、樂參與的公民意識。如疫情期間,我們在線上讓學生討論的《謠言止于智者》《如何做一個理性公民》《防疫責任你我他》等話題就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wǎng)絡公共空間里的海量信息,審視他人的同時更反思自己在災難面前的表現(xiàn),加深對公民意識的理解。
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給年輕人提供了自由表達觀點、多向發(fā)展個性、追求多元價值觀的廣闊空間,但也給教育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尊重學生表達自由的同時做出更好地引導,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學習,與學生共同構(gòu)筑思維火花碰撞的天地,充分利用好鮮活的現(xiàn)實素材,搭建更理性、科學的話語系統(tǒng),彼此實現(xiàn)共同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雄鋒.理性精神、意見表達與公民意識:議論文寫作的價值旨歸[J].文教資料,2016,24.
[2]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0.
[3]孫瑾、袁湛江.明亮的對話:審慎思考,公民表達——思辨性論述文寫作的思考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20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