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人在環(huán)渤海地區(qū)的海濱避暑活動研究

2021-09-28 09:13聞虹
外國問題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西方人

[內(nèi)容摘要] 19世紀中后期,環(huán)渤海各海濱城市煙臺、青島、大連、威海等相繼開埠通商,進一步向西方人敞開了大門,為早期旅居南方五口的西方人逃避夏季濕熱的氣候提供了避暑之地。這些北上避暑的西方人將西式海濱避暑的休旅方式移植到環(huán)渤海地區(qū),使環(huán)渤海海濱的天然優(yōu)勢得到開發(fā)利用,成為引領國人旅游觀念轉(zhuǎn)變的先聲。

[關鍵詞] 環(huán)渤海地區(qū);西方人;海濱避暑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201(2021)01-0109-08

海濱避暑是西方工業(yè)文明與城市化進程中產(chǎn)生的新型休旅方式。18世紀中葉,歐洲以英國為先導陸續(xù)進行了工業(yè)革命,積累了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增加了大眾的經(jīng)濟收入與閑暇時間,而在工業(yè)化進程中引發(fā)的空間擁擠與環(huán)境惡化現(xiàn)象,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鄉(xiāng)野的向往。18世紀中后期,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海水的醫(yī)療功能,出于對健康的追求以及遠離快速城市化負面影響的動機,傳統(tǒng)的休閑中心開始由內(nèi)陸礦泉城鎮(zhèn)向新發(fā)現(xiàn)的海濱城鎮(zhèn)轉(zhuǎn)移。①19世紀上半葉是海濱休閑度假的成長期,除歐洲上流社會貴族外,中產(chǎn)階級成為海濱度假的主要休閑群體。其中,英國海濱度假的發(fā)展非常引人注目,形成了以斯卡伯勒、布萊頓、拉姆斯蓋等為中心的多個海濱勝地。

19世紀中葉以前,國人視海濱為荒蕪無用之地,充其量只是作為鹽場或捕魚的經(jīng)濟場域。古代環(huán)渤海區(qū)域的沿海居民,直接利用海洋“興魚鹽之利,通舟楫之便”,捕魚、制鹽、海上運輸?shù)仁菨O民的主要生計來源。海洋僅被看作是海上“良田”或“牧場”,這種“耕海牧魚”理念本質(zhì)上還是農(nóng)耕文化的體現(xiàn)。②明清時期政府實行的海禁政策,影響了中國人的海洋意識,不僅非常片面和膚淺,且從整個世界來看,是被邊緣化的。雖然避暑活動自古而有之,但傳統(tǒng)的避暑形式主要為園林避暑與寺廟寄居避暑,其選址局限于內(nèi)陸。19世紀中后期,隨著環(huán)渤海地區(qū)煙臺、大連、青島、威海等沿海城市相繼開埠通商,大量的西方傳教士、商人、政客、軍人等進入中國,為了獲取在殖民地生活的舒適感,海濱避暑文化被移植到中國。有關海濱避暑及其在華人社會引起的生活文化變遷現(xiàn)象,已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但研究成果較少,無論深度或是廣度上都頗顯不足。③本研究則主要以環(huán)渤海地區(qū)為研究的地域范圍,考察該區(qū)域開埠后紛沓而至的西方群體在海濱地的避暑度假活動,以揭示該區(qū)域海濱避暑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機理與脈絡。

一、海濱避暑活動的時代背景

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天津條約》是有關西方人在中國內(nèi)地旅行最早的法律條款,標志著西方人在中國內(nèi)地旅行的開始?!短旖驐l約》第九條規(guī)定“英國民人準持照前往內(nèi)地各處游歷、通商,執(zhí)照由領事官發(fā)給,由地方官蓋印;經(jīng)過地方,如飭交出執(zhí)照,應可隨時呈驗,無訛放行;雇船、雇人,裝運行李、貨物,不得攔阻。如其無照,其中或有訛誤,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領事館懲辦,沿途止可拘禁,不可凌虐。如通商各口有出外游玩者,地在百里,期在三五日內(nèi),毋庸請照”。[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97頁。]1876年,英國借口馬嘉理案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壓力,《煙臺條約》進一步保證為深入內(nèi)地的英國人辦理手續(xù),同時清政府諭令各地政府對持有護照的外國旅行者給予全面保護,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也相應獲得了國人前往中國游歷通商的權(quán)利。西方人在華探險和旅行進入一個活躍期。

南方五口開埠后,西方人便陸續(xù)來到中國各開放口岸。據(jù)舊中國海關歷年各通商口岸貿(mào)易報告和統(tǒng)計中的記載,1879年,入境的外國人數(shù)2 984人次,1886年達到3 389人次,1891年達到4 171人次,至1904年首次超過萬人次。出入中國的外國人主要有傳教士、領事館人員、商人、軍人、船員、考察團、游歷團以及醫(yī)生、建筑師等專業(yè)人員。近代西方人進入中國,既有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張、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大背景,也有僑民自身的經(jīng)濟動機,同時還受到西方社會、思想、宗教、個人等非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 張暢:《近代西方僑民來華原因剖析》,《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旅居西人主要居于各通商口岸城市,尤以上海外僑人數(shù)最多,188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外僑有2 197人,1901年在滬的外僑人數(shù)累計達到8 296人次,1911年已增至30 292人。[ 徐雪筠等譯編、張仲禮校訂:《上海近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概況(1882~1931)——〈海關十年報告〉譯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第316—317頁。]天津開埠后,列強先后建立了英、法、美租界,旅居天津的西方人1867年有112人,1890年增加到620人,20世紀初,外僑人口劇增,1906年已達到6 341人。[ 李競能:《天津人口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04頁。]

輪船、火車等新式交通方式的發(fā)展為西方人的空間移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威海、大連、青島等沿海區(qū)域開埠后,列強隨即進行早期的港口設施建設,修理河道,整理暗堤,建造碼頭、倉棧等。同時,外資的輪船公司紛紛開辟北洋海域的航運線路。如惇裕洋行投入“英姿飛”“南陞”兩艘輪船,開通了上海至天津間最早的定期航線;1897年,德占膠州灣后,捷成洋行便開通了由上海經(jīng)由青島、煙臺到達天津的定期航線,每周一次,航程約需36小時;[ 青島市檔案館編:《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fā)展備忘錄〉全譯》,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第7頁。 ]1898年,俄國強占遼東半島后,中東鐵路輪船公司的輪船便在煙臺、旅順之間行駛,大連港建成以后,該定期航線延長至大連;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的大阪商船會社、郵船會社、日清汽船株式會社等航運公司以大連為中心,航線遠達東亞各港口。20世紀初,民族資本開始進入輪船航運業(yè),如煙臺設立的振飛公司、小清河輪船公司、政記輪船公司、毛合興公司等,主要經(jīng)營環(huán)渤海與江南、東南口岸的近海航路。為了與海上航運相銜接,列強進一步在北方修建鐵路。1875年,開平煤礦修建的唐胥鐵路是北方乃至全國自建鐵路的開端。20世紀初,該鐵路不斷地向東、西兩個方向延展,到1907年,該路起自北京正陽門,終至“奉天”,更名為京奉鐵路。環(huán)渤海區(qū)域修建的第二條鐵路是德占青島后于1899年6月開工修建的縱貫山東全省的膠濟鐵路,該路東起青島,經(jīng)膠州灣、濰坊、青州、淄博等到達省會濟南。此外,圍繞大連港口的鐵路主要是中東鐵路長春以南段,日俄戰(zhàn)爭以后,改稱為南滿鐵路。至20世紀初,環(huán)渤海地區(qū)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以大連、青島等口岸城市為中心,輪船航路、鐵路線路縱橫交錯的近代化的交通網(wǎng)絡。與舊式交通相比,以火車、輪船為代表的近代化交通在旅行方面具有快捷、舒適、安全等突出的優(yōu)勢,便利了旅居南方口岸的西方人進行旅行游歷活動。

西方人來到中國,尤其是早期來至南方五口的外僑,最難以忍受的是南方濕熱的氣候。歐洲屬溫帶,受海洋影響,氣候溫和而多雨。我國南方口岸夏季潮濕炎熱,7、8月是最熱的季節(jié),有些年份一日內(nèi)最高氣溫甚至高于37℃。更讓外僑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是,在暑熱時期會不幸沾染熱病或者瘟疫。如1862—1864年間,中國處于國內(nèi)戰(zhàn)爭期間,難民流集,“上海疫癘之甚,為從來所沒有”,[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第二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8頁。]西方人也很難幸免。據(jù)上海山東路公墓相關資料的記載,15名工部局的警察在1863—1864年間死于流行的“痢疾”和“傷寒”。外僑中,嬰幼兒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山東路公墓531名埋葬者中,5歲以下的嬰幼兒占13%之多,達到72名,估計主要原因以急性傳染病或不能適應環(huán)境難以成長居多。[ E. S. Ellston, Shantung Road Cemetery 1846—1868, 1946, p.15.]如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在去中國時,我母親還是個二十三歲的新娘。她很快就生了四個孩子,也很快就失去了其中三個。他們都死于當時無法防治的熱病?!盵 賽珍珠:《我的中國世界——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自傳》,尚營林、張志強等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3頁。]

環(huán)渤海區(qū)域具有等同于歐洲海濱的天然優(yōu)勢,是西方人夏季避暑的理想之地。該區(qū)域?qū)儆谂瘻貛О霛駶櫞箨懶约撅L氣候,受海洋影響,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濱區(qū)域沙軟灘平,深受西方人的青睞。阿蒙·懷特在他著作中闡述20世紀初對煙臺的印象,他認為煙臺在西方人的治理之下,很有潛力成為“遠東地區(qū)最具吸引力的避暑度假勝地”。且從氣候條件上來看,“他在夏天的氣溫不會超過任何一個其他的中國開埠口岸,還伴隨著徐徐涼風,為游客提供了最為理想的度假環(huán)境”。[Arnold Wright and H. A. Cartwright, eds.,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 Kong, Shanghai, 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 Their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Company, LTD, 1908, p.767.]同樣,據(jù)日本威海衛(wèi)占領軍在威海衛(wèi)的調(diào)查,1896年威海衛(wèi)最高氣溫在8月為25.7℃,1897年最高氣溫為25.6℃。[ 《威海衛(wèi)占領軍紀事本末》,附表第47—48頁,日本福島縣立圖書館藏。]英國殖民部的政府報告中稱贊威海衛(wèi)的氣候條件,認為:“威海衛(wèi)的氣候無與倫比,是世界上氣候最好的地區(qū),具備發(fā)展旅游業(yè)的一切有利條件,也是全聯(lián)合王國最適合建療養(yǎng)院的地方……僅憑氣候條件,威海衛(wèi)可以稱得上大英帝國的一處有價值的領地。”[ 鄧向陽編,張建國、張軍勇撰述:《米字旗下的威海衛(wèi)》,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第131頁。]

二、環(huán)渤海海濱避暑活動的發(fā)端

中國被動開放的過程中,傳教士是最早進入中國各通商口岸的西方人。以基督教的傳教士為例,1860年來至中國的基督教新教的傳教士已經(jīng)從1844年的40余人,增加到百余人,到19世紀末,傳教士已增至1500余人。其中,美國傳教士占全體來華傳教士的40%,英國傳教士則占了50%,其余10%來自西歐其他國家和北歐地區(qū)。[ 顧衛(wèi)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5頁。]1870年,天主教在華傳教士有250名,15年后上升到488名,到19世紀末,在華的天主教各修會的傳教士增加到886人。[ 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598頁。]與商人、外交官等西方人不同,傳教士不能集聚或生活在與中國人隔離的區(qū)域,相反,他們需要居住在可能的信徒中間,爭取更多的機會與中國人接觸。這些傳教士及其家庭零散地分布于地形多變、人文狀態(tài)復雜的國內(nèi)各傳教點,甚至偏僻的農(nóng)村,他們對陌生的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各種程度的不適應,有些人因水土不服而患病,有些人因環(huán)境惡劣而病故,特別是在急性傳染病流行起來以后,許多傳教士幾乎束手待斃,他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是令人沮喪”的。[ Jane Hunter, The Gospel of Gentility: American Women Missionaries In Turn-of-the-Century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 ]如美國南方浸信會第一位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塞繆爾·C·克洛普頓牧師,他于1845年被派往廣州,很快就死于中暑。[ Irwin T. Hyatt Jr.,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 Thre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3.]1848—1860年間,監(jiān)理會派遣了8個家庭到上海的差會,其中6個家庭有流行病的犧牲者,一些人去世,另一些人因健康不佳而退休,到1866年只剩下兩家。[ 文乃史:《東吳大學》,王國平、楊木武譯,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2頁。]傳教士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惡劣而閉塞,身體健康狀況堪憂,迫切需要尋找氣候適宜之地來休養(yǎng)身體,或彼此相聚,以慰藉思鄉(xiāng)之情。

煙臺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舒適的氣候環(huán)境,成為20世紀以前外國傳教士夏季的集結(jié)地,傳教士是煙臺海濱地最早的探尋者與開拓者。煙臺開埠初期,生活在南方的傳教士們出于健康的考慮,就開始零星的北上,來此調(diào)養(yǎng)身體、傳播宗教。1860年,海雅西夫婦從上海轉(zhuǎn)赴煙臺;1861年,北美長老會傳教士蓋利和他的妻子薩拉在上海停留4年后來到登州,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個傳教點,與他同行的還有在寧波傳教的丹福斯和他的妻子。[ Norman Cliff, A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Move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1859—1951,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1994, p.37.]1863年7月,傳教士郭顯德夫婦同狄考文夫婦登上“圣保羅號”輪船從紐約抵達中國上海,旅途的顛簸與勞頓讓郭顯德患上了嚴重的腸胃疾病,上海醫(yī)生的診斷是郭顯德不適應上海的氣候環(huán)境,到空氣干燥的北方會好一些,于是他與狄考文夫婦及其他傳教士乘船來到煙臺。[ 劉惠琴、陳海濤編譯:《煙臺往事——來自異域的記憶》,濟南:齊魯書社,2017年,第46頁。]同年,美南浸信會傳教士高第丕夫婦由于健康原因轉(zhuǎn)赴登州。至19世紀60年代中后期,煙臺地區(qū)就已經(jīng)成為在華傳教士夏季的避暑勝地,在傳教士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傳教士來此避暑相聚,共同商討傳教事業(yè)。于是倪維思便利用每年傳教士來煙臺地區(qū)避暑度假的機會,提出了召開入華新教傳教士大會這一倡議,并于1874年在煙臺首先召開了長老會在華傳教工作會議。之后的兩個夏季,各新教傳教機構(gòu)在煙臺避暑期間又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成立了3個專門的籌備委員會來具體籌備這次全國性的新教傳教士大會。[ Irwin T. Hyatt Jr.,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 Thre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 pp.175-176.]19世紀80年代,煙臺避暑度假的傳教士數(shù)量不斷增加,呈現(xiàn)出有組織化、場所固定化的特點,這主要得益于各差會創(chuàng)始人的努力。1879年春天,中國內(nèi)地會的創(chuàng)始人戴德生先生在上海期間身患重病,來到煙臺休養(yǎng),他很快恢復健康,戴德生給他父母的一封信中寫道:“一旦你來到了煙臺,你將再不會對英國感到滿意。”[高登·馬?。骸吨ヮ穼W?!?881—1951年之間的歷史和回憶》,陳海濤、劉惠琴譯注,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第35頁。]戴德生意識到海濱避暑對傳教士健康的益處,便在東郊的海邊購地組織修建服務于本會傳教士的療養(yǎng)院,這是煙臺最早的傳教士療養(yǎng)院。與傳教士對避暑的需求相比,療養(yǎng)院的房間供給是非常短缺的。1901年,郭顯德就提出了在煙臺建立一所傳教士公所的計劃以擴充避暑空間,他的朋友內(nèi)地會傳教士約翰·斯圖克給他的信中寫道:“傳教士公所將成為在中國,還有在朝鮮的所有廣大傳教士,不但在身體還有精神上得到休養(yǎng)和恢復的樂園?!?[ 劉惠琴、陳海濤編譯:《近代化進程中的微瀾——傳教士與開埠煙臺》,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25頁。]避暑度假逐漸發(fā)展成為傳教士每年的生活慣例,每年有數(shù)百個傳教士家庭來到這里度假消暑,以逃避內(nèi)陸傳教點令人窒息的濕熱。傳教士在煙臺海濱排演音樂會、答謝茶會、賞月野餐、遠足、網(wǎng)球比賽等。海濱度假地甚至成為西方傳教士的社交場所,在這里,他們不但可以休養(yǎng)身體,也可以和本國或本族人相聚,“通過‘人以群分’的方式,避暑地提供了重新確認國家和種族身份的機會,對于常年獨自住在鄉(xiāng)下小傳教站的傳教士尤其如此”。 [ 簡·亨特:《優(yōu)雅的福音:20世紀初在華美國女傳教士》,李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169頁。]

19世紀末,地處邊陲的北戴河因其沙軟潮平、氣候溫潤,吸引著京津地區(qū)的西方人來此購地建造避暑別墅。北戴河海濱這一大自然領域,其休旅空間的潛質(zhì)是西方人發(fā)現(xiàn)的。1893年,津榆鐵路的英國籍工程師金達(Kinder)因勘察路線發(fā)現(xiàn)了北戴河具有開發(fā)成海濱避暑地的資源稟賦,一些英美教會人士相繼到該地游覽,“見其風景之清曠,海岸之蜿蜒而稱之”, [ 徐珂:《北戴河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第1頁。]北戴河因而進入西方人的視野。根據(jù)清廷的規(guī)定,只允許教會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購買土地,因而其他外國人也只能通過教會在北戴河購買土地建屋。[ R. G. Tiedemann, ed.,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2: 1800 to the Present, Leiden: Brill, 2010, pp.310-311.]這就意味著教會、傳教士成為初期北戴河海濱避暑地發(fā)展的中堅力量。1893年,英國傳教士甘林向北戴河公共地方組織——北戴河海濱十三牌買下了雞冠山約400余畝土地,在山頂建成了一幢砦巖式別墅,此為西方人在北戴河購地避暑之始。1896年,別墅建成后,恰逢津榆鐵路通車不久,交通頗為便利,甘林邀請直隸以及京津一帶的傳教士前來祝賀。甘林此舉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宣傳作用,各國傳教士陸續(xù)來此購地建造別墅,北戴河土木日盛。同年,美國傳教士白雅格購買了甘林雞冠山半山腰的一塊土地,西人司德涯購地于泰河口,倫敦美國公理會及監(jiān)理會于燈塔角之旁近購地并命名為“石嶺”,英國監(jiān)理會中人則購地于錨石灣?!侗比A捷報》指出北戴河為住在悶熱的天津之西方人提供了避暑海濱勝地,他們?yōu)橥荒康挠恐帘贝骱?,就是在海邊找尋合適的位置建房子。[ “Outports, & C.—Tientsin: A Seaside Resort,” North China Herald, May 25,1894, p.800.]僅來北戴河傳教并建造別墅的就有美國的浸理會、公理會、美以美會、北長老會、靈修會,基督教會,英國的中華圣公會、倫敦教會、安里干協(xié)會、內(nèi)地會,俄國的東正教會等10余個教派的差會組織。截至1898年,教會占地達765.6畝,建筑面積20 038平方米。[ 王鳳華:《北戴河海濱舊聞錄》,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年,第62頁。]1898年3月,清政府自開秦皇島為商埠,同年4月,劃定北戴河為“各國人士避暑地”,準許外國人自由購地,取消了教會購地的限制。但西方人租地仍然延續(xù)了以教會名義購地的慣例,之后轉(zhuǎn)賃于個人,或以華人為買辦購地,北戴河成為環(huán)渤海區(qū)域唯一的政府為西人專辟的避暑地。傳教士在北戴河采取別墅避暑這種高級的避暑方式,避暑空間更加愉悅與舒適,原因在于在北戴河建造避暑住宅的群體主要是活躍于華北、直隸地區(qū)具有深厚學術(shù)背景如學者、醫(yī)師等的新教傳教士,他們在經(jīng)濟收入、學識、審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如倫敦傳教會的成員戴樂仁,20世紀初到中國傳教,擔任燕京大學經(jīng)濟系主任,妻子賽琳娜亦是傳教士兼教師,他們夏季常常攜帶5個子女赴北戴河度假,據(jù)其子戴乃迭回憶,許多新教傳教士團體在北戴河有別墅,女人和孩子們夏天前去避暑。[ 王惠萍:《后殖民視域下的戴乃迭文化身份與譯介活動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年,第46頁。]

青島、大連、威海等海濱城市開埠之初,因其優(yōu)越的都市環(huán)境發(fā)展成為西方人的休旅文化生活中心。德、俄、英殖民者在各自占領青島、大連、威海衛(wèi)之初,都有將其發(fā)展成海濱避暑地的企圖,其中德、俄更是采用了先進的城市經(jīng)營理念,重視城市海濱避暑功能的開發(fā)。如1898年,德國在《膠澳發(fā)展備忘錄》中寫道:“青島今后可以成為接待來自南部海港的生病的歐洲人的療養(yǎng)地,至少在春季和秋季是如此?!盵 青島市檔案館編:《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fā)展備忘錄〉全譯》,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第14頁。]1901年夏季,《北華捷報》發(fā)表了宣傳青島避暑地的文章,認為德意志人如此謙虛,很少廣告宣傳青島,青島如此美麗的海濱,理所當然成為南方口岸城市夏季避暑的首選之地。[ “Tsingtao as a summer resort,”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July 24, 1901, p.156.]俄占大連后,便計劃將大連建設成“展現(xiàn)歐洲文化特色,優(yōu)美而壯觀的海濱城市”。[ 郭鐵樁、關捷:《日本殖民統(tǒng)治大連四十年史》(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565頁。]《南滿鐵道指南》中全面展示了大連的市政設施與旅游公共空間,如俄國建設的西公園、東公園和北公園,并著重推介了大連的海濱避暑名勝老虎灘、小平島海水浴場等,[ 《南滿鐵道指南》,沈陽:奉天圖書發(fā)行所,1910年,第12—14頁。]展現(xiàn)出大連在俄占時期形成的海濱都市的環(huán)境意象。由于英國在條約中承諾不修筑任何進入山東省內(nèi)的鐵路系統(tǒng),認為威海衛(wèi)作為后起的殖民城市,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很難勝出,最終采取了將威海衛(wèi)建成皇家海軍中國艦隊避暑療養(yǎng)和暑期軍訓基地的方針。[ 鄧向陽編:《米字旗下的威海衛(wèi)》,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第77頁。]《字林西報》在1903年3月的專欄中刊登并宣傳了威海衛(wèi)旅游勝地,著重推介了威海衛(wèi)舒適而現(xiàn)代化的飯店——皇后飯店。[ “An earnest of the coming hot season appears in an announcement”,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Mar.3,1903, p.5.]20世紀初,海運、陸路交通更加便捷,青島、大連、威海吸引著各通商口岸的西方人前往避暑度假。1902年夏季,青島海濱就迎來了首批來自上海、天津的西方游客,他們在海灘進行海水浴、游泳并舉行沙灘音樂會等;1905年,青島海水浴場上的西方游客達到了近500人,其中200多人為英國人。[ 青島市檔案館編:《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fā)展備忘錄〉全譯》,第305頁。]《字林西報》登載了很多西人赴海濱地避暑的信息,如沃克牧師(Rev. A. J. Walker)從上海搭乘太古輪船公司“順天”號前往威海衛(wèi)度假;[ “The Rev. A. J. Walker leaves today by the C. N. S. Shuntien for a brief holiday at Weihaiwei,”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July 15,1905, p.5.]英國駐上??傤I事E.H.Fraser夫婦從上海抵達大連的星海沙灘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度假等。[ “MR. E. H. Fraser, H.M.Consul-General at Shanghai, arrived at Tairen”,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Aug.23, 1911, p.7.]

三、海濱避暑活動的綜合拓展與政治化傾向

繼傳教士對海濱地的開拓后,環(huán)渤海各海濱地亦成為口岸城市各西僑群體的避暑與休旅空間。旅居各通商口岸的歐美商人、職員、探險家等僑民,仍然延續(xù)著西式的生活方式,夏季赴海濱地避暑是他們?nèi)粘I畹膽T例。如美籍的攝影師洛倫佐·F·菲斯勒在上海期間夏季常去煙臺避暑,在《北華捷報》的往來游客名單中,能夠看到他1871年8月11日乘“九州號”汽輪離開上海赴煙臺,與他同船的還有上海美商洋行的弗拉扎夫人,9月8日又乘“新難尋”號從煙臺返回上海;在1874年9月26日從煙臺來滬的名單中,又出現(xiàn)了菲斯勒先生的名字。[ “Passengers,”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Aug.11, 1871, p.613. “Passengers,”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Sep.8, 1871, p.689.]作為此時期北方唯一開放的避暑地,煙臺在夏季不可避免地人滿為患,被稱之為“波浪的天堂”,上海的西人抱怨“在一起太擁擠了”,應該探尋新的避暑地。[ “Where Shanghai residents are to go for their Summer change?”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Aug.22, 1879, p.183.]大連避暑地盡管并不是聲名遠揚,但仍然吸引了大量的上海西人前來避暑,大連在歷史、地貌方面都頗具吸引力,并且擁有非常理想的氣候條件,在夏季,溫度從來不會太高,夜晚還伴隨著徐徐的涼風。[ “Port Arthur as a summer resort,”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July 16, 1910, p.7.]如E.J.Dingle夫婦在大連星個浦度假兩周,乘“神戶丸”號返回上海,Dingle先生的健康狀況得到了改善等。[ “Among the passengers arriving by the Kobe Maru from Tairen yesterday were Mr. and Mrs. E. J. Dingle who have been spending a fortnight at Star Beach,”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64—1951), Aug.14, 1917, p.10.]炎熱夏季,西洋官商紛紛前來青島境內(nèi)避暑,他們大都居住在亨利分棧之內(nèi),且以英國人居多。[《來者何多》,《大公報(天津版)》1907年8月30日,第4版。]“作為避暑勝地,威海衛(wèi)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受歡迎。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避暑的人群:遲來的旅客沒有地方入住,空置的房舍也被匆忙地放置簡易的家具而出租,甚至沙灘上的馬舍也用來出租給游客?!薄侗比A捷報》甚至提供了到威海衛(wèi)度假數(shù)百人的名單,威海衛(wèi)的度假者皆為歐洲人,大部分是夫妻攜帶孩子舉家前往。[ “WeiHaiwei As A Summer Resort: Large Number of Visitors from Shanghai to enjoy its Beauties,”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Aug.20, 1921, p.537.]上海慎昌洋行的老板丹麥猶太人馬易爾,從1913年起,在威海衛(wèi)固定包租了一套海濱別墅用于家族度假,在他的女兒安妮特的童年記憶中,在中國期間的每一個暑假都是在威海衛(wèi)度過的。[ 白慕申:《馬易爾:一位丹麥實業(yè)家在中國》,林樺譯,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6年,第184—188頁。]西方人在海濱避暑地的娛樂活動主要以水上活動為主,例如游泳、海水浴、垂釣、劃船等;網(wǎng)球、棒球、高爾夫等西式運動也很受歡迎,亦設有電影院、咖啡廳、酒吧等休閑場所,海濱地的生活非常愜意。

西方的外交官、官員等西人群體的避暑休閑行為往往摻雜著政治、外交等多重因素。與其他西方群體一樣,每年夏季外交官、官員等都會保持著西式生活的慣性,在避暑地中度過炎炎的夏日,但他們的避暑行為會深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如1876年8月,德、俄、美、法、奧、西等國公使齊聚煙臺避暑,并受李鴻章之邀參加30日的晚宴,而此期間李鴻章與威妥瑪正在煙臺處理“馬嘉里”事件。由于威妥瑪一年多來在華與清政府談判中獨行其是,不與各國公使商量,背離了聯(lián)合侵華的“合作政策”原則,引起各國公使的不滿。在煙臺避暑期間各國公使向李鴻章表示愿意出面調(diào)停,以示要求參與其事,并對威妥瑪施加輿論壓力,以在中英處理“馬嘉里事件”過程中獲得利益均沾的機會。1876年9月13日,締結(jié)了盡人皆知的《煙臺條約》。盡管《煙臺條約》是不平等的條約,但各國公使此次避暑之旅也迫使威妥瑪在條約的簽訂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讓步。而此次各國公使的避暑之旅實則是在避暑名義之下政治行為。

作為清政府專辟的外國人士避暑之地,北戴河因其地緣優(yōu)勢成為京津地區(qū)西方外交官、官員的集聚之地,一直保持著與清政府的政治互動關系。北戴河位于直隸臨榆縣西南70里的渝河入海處,距山海關南69里,距天津450里。1895年,京奉鐵路修至北戴河,并設立北戴河車站,便利的鐵路交通將偏遠的北戴河與京、津大都市連接起來,更便利了西人的避暑之旅。據(jù)《德國公使夫人日記》的記錄,1896年7月,海靖夫婦來到中國,在中國居住3年期間,每年夏季都會去北戴河度假;[ 海靖夫人:《德國公使夫人日記(1896—1899)》,秦俊峰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7頁。]1904年,時任德國駐華公使的馮·牧姆在北戴河海濱聯(lián)峰山南麓購地約65 000平方米,1907年開始動工建造避暑別墅,1908年落成。[ 馮樹合:《北戴河史跡》,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71頁。]別墅建成后,歷任駐華大使穆然、哈豪森、卜爾熙,博鄴、辛慈等均來此避暑。各國公使作為政界要人其避暑行為并非單純的休旅活動,北戴河甚或已經(jīng)成為政治交往活動的空間以及政治決策形成之地。在北戴河避暑的政要官員中,最有名的是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此時期他的權(quán)力是極大的,他所影響的不僅僅是清朝海關,凡清廷與西方各國的種種交涉,他都提供過建議。1898年,赫德在北戴河購屋之后,直到1908年他離開中國之前,幾乎每年都會來此度假,調(diào)養(yǎng)身體。1898年6月11日,赫德到自己剛剛置辦的北戴河別墅休養(yǎng),他將海關的日常事務交給裴式楷處理,于9月21日返回北京。吊詭的是其離開北京的日子正是光緒帝頒布命定國是上諭,實行新政的那天,而回京的9月21日,恰好是慈禧太后發(fā)動宮廷政變,捕殺維新派,囚禁光緒帝的日子。而他在北戴河避暑期間收悉了變法所頒布的新政法令,并拿與他的傳教士友人蘇慧廉觀看。[ 沈迦:《尋找·蘇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第125頁。]戊戌政變之時,為了救光緒皇帝,梁啟超、譚嗣同和李提摩太等人試圖尋求英國公使竇納樂的幫助,而此時他恰好在北戴河輕松而安閑地避暑而未能得見。之后每年夏季,赫德幾乎都在北戴河度假,1906年7月,清政府任命唐紹儀成立稅務處以主管海關部門,切斷了稅務司與外交機構(gòu)的聯(lián)系,赫德的權(quán)力受到了削弱。時值酷暑,赫德正在北戴河修養(yǎng),他意識到在中國的職業(yè)生涯已經(jīng)進入了倒計時。北戴河在開發(fā)成避暑地之初,便作為西方政要的避暑空間,始終牽系著甚至影響著清朝政局的發(fā)展。這種因地緣之便而形成的與政治的微妙關系持續(xù)影響著北戴河避暑地的發(fā)展方向,在民國時期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后,一直保有著政治導向性。

環(huán)渤海各海濱地常常有西方軍艦艦隊前來避暑度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天津條約》允許各國軍艦得以自由進出各通商口岸。自此之后,西方列強軍艦可以在中國沿海各開放口岸、長江流域及其他地區(qū)自由航行。煙臺作為北方最早一批沿海開埠城市,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早就為美國政府所覬覦。美國政府剛剛從內(nèi)戰(zhàn)的創(chuàng)傷中得到恢復,設在煙臺的美國領事館就強烈建議,華盛頓當局應該在煙臺建立美國海軍基地。直到20世紀初,美國亞洲艦隊才正式將驅(qū)逐艦基地設在煙臺。一戰(zhàn)前,即1902—1904年期間,亞洲艦隊每年5月底—10月底都有4—6艘艦只來到煙臺,每次約有4000名美國水兵。每至夏季“巡洋艦潛水艇滿布海上排列陣勢,雄壯可覌。新式快炮羅列艦面,探海之鏡照耀如白晝”。艦上水兵白天散落在煙臺的海邊以及市面上的娛樂場所,“煙臺市面之盛亦以此時為最,酒樓、飯店、大菜館、跳舞室皆應時而興,街頭耳所聞者盡是外國言語,目所見者皆屬酒徒。鋼琴聲歌聲亦洋洋盈耳,可謂盛極一時?!盵炎然:《煙臺消暑閑談》,《電友》1925年第9期。]據(jù)統(tǒng)計,美國海軍在煙臺避暑度假的消費,從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共需大洋三百余萬。[《煙臺美艦 避暑來者何其多》,《大公報(天津版)》,1929年6月8日,第7版。]同樣的,夏季到威海避暑度假的以英國艦隊為主。每年春夏之間,英國遠東艦隊來威海時,官兵最多時曾達到近萬人,而威海衛(wèi)當時市區(qū)人口也不過兩萬余人。威海成為遠東艦隊在東亞的“后花園”,島上人滿為患,各商號的生意也頗為興隆。威埠的游藝場所,亦以暑期最為繁盛,如茶社、戲院、電影院等,均為英國避暑人士及海軍必游之地。

結(jié) 語

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西方人在環(huán)渤海地區(qū)的海濱避暑活動并非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而是伴隨著殖民文化而衍生的。環(huán)渤海地區(qū)在被動開放的過程中,西方人紛沓而至,將西式的海濱休旅生活方式移植到環(huán)渤海地區(qū)。西方人的海濱避暑活動屬于嵌入式的、早熟式的發(fā)展模式,且只是西方人士的專利,其原因在于在華西方人士有遠優(yōu)于中國人的經(jīng)濟條件。最重要的是,海濱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群體活動,人們往往在此聚會交流,由于這些海濱地區(qū)都在外國人的控制下,旅游設施由外國人經(jīng)營,中國人缺乏親近和認同感,即使少數(shù)西化程度較高的中國人,也難以介入主要由外國人組成的旅游社交群體。少數(shù)西方精英人士的奢侈生活,和廣大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實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然而,西方人的海濱避暑堪稱近代旅游事業(yè)變革的開端,在旅游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環(huán)渤海海濱的避暑活動盡管是由西方人建構(gòu)的,但卻產(chǎn)生了強烈的示范效應,沖擊了國人封建保守的思想與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明下形成的休旅生活方式,引領了近代人們生活的新風尚。民國以后,新知識階層、紳商資產(chǎn)階級等群體也加入避暑活動中來,西人海濱避暑活動促使了國人旅游意識的萌發(fā)與旅游觀念的轉(zhuǎn)型。北戴河避暑地亦因地利之便,在民國以后吸引了眾多北洋政府的高級官員前來避暑,其政治色彩更加濃厚,在中國的政治語境中持續(xù)保有著特殊的地位。

(責任編輯:馮 雅)

[收稿日期] 2020-10-15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清末民初以民族報刊出版為中心的中國東北邊疆文化建設研究”(編號:18AZS023)。

[作者簡介] 聞虹(1980-),女,安徽蒙城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① 陸偉芳:《英國近代海濱休閑城市初探》,《世界歷史》2001年第6期。

② 高建平:《國民海洋意識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年,第8頁。

③ 潘淑華:《城市、避暑與海濱休旅:晚清至1930年代的北戴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7年第95期;潘淑華、黃永豪:《閑暇、海濱與海浴:香江游泳史》,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馬樹華:《海水浴場與民國時期青島的城市生活》,《史學月刊》2011年第5期;聞虹:《京奉鐵路與北戴河海濱的休旅文化》,《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

猜你喜歡
西方人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淺析中西方英語交際失誤
淺談西方人繪畫中的東方人物形象變遷
亭臺樓閣
西方文化中的上帝
中西方交往溝通差異比較
向西方闡釋中國
中西方的狗文化
趣味情景1+1
“基地”招募潛入美國的偵察員時傾向于西方人
如东县| 临安市| 临城县| 象山县| 乌拉特前旗| 兴隆县| 岳池县| 新晃| 封丘县| 琼中| 安远县| 蒙自县| 闵行区| 贵溪市| 扬州市| 阳信县| 上杭县| 武陟县| 荆州市| 芜湖市| 望江县| 寻乌县| 庄河市| 衡水市| 独山县| 汤阴县| 满城县| 岳阳市| 左云县| 博爱县| 无锡市| 乃东县| 海淀区| 大竹县| 西城区| 开鲁县| 广德县| 名山县| 富顺县| 宾川县|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