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的課本中收錄了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天窗》,文質(zhì)兼美,貼近生活。在文章中,茅盾先生憶及兒時下雨被逼回屋和晚上被逼上床睡覺時,唯一的樂趣便是透過天窗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天窗便成了他此時唯一的慰藉,也成了他心頭永久的一扇窗、一盞燈,即使成年后想起,依然覺得溫暖無比。
因為喜歡,我連著讀了數(shù)遍,走出文本來看,“天窗”其實不僅僅是茅盾先生兒時心靈的慰藉,更是他喚起兒時溫暖回憶的一個“意象”,小小“天窗”凝結(jié)著作者對童年美好的回憶、深厚的情感,像這樣與童年相連,給人以慰藉、溫暖、快樂甚至力量的代表事物,大抵每個人都有,只是經(jīng)歷不同、環(huán)境不同,也就不同了。疫情當前,我的學生也曾有一個“不得出門”的童年經(jīng)歷。在這樣的境遇下,他們的別樣“天窗”又會是什么呢?
然而,線上學習受時長、受眾、環(huán)境的限制,只能呈現(xiàn)單篇文章的解讀,缺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途徑,不能給予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場域。像這樣的深度學習,沒有一定閱讀量的積累、有價值的問題引導是無法達成目標的。既然線上學習受限,我便改變思路,設(shè)法從線下彌補,結(jié)合線上學習資源和學生疫情下的生活,設(shè)計了與之配套的項目式學習指南《透過那扇窗》,線上線下同步推送,引領(lǐng)學生透過“茅盾的天窗”看“自己的童年”。
為了幫助學生超越這一篇文章的方寸之地,讀得更多,想得更深,用更加多元的視角去看“童年慰藉”,我共設(shè)計了四個任務,分別是“茅盾的天窗”“多樣的天窗”“我的天窗”和“我們的天窗”,其中,前三個為必選任務,最后一個為拓展任務,四個任務層層遞進,加上線上教學視頻,在五天的學習中逐步引入不同的材料,讓學生在沒有教師手把手指導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做任務,慢慢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引發(fā)共情。
一、“茅盾的天窗”——借助評價,多元求知
經(jīng)過線上視頻資源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通讀課文,基本掌握了字詞,對文本有了整體的感知,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第一個任務。
在第一個任務“茅盾的天窗”中,我為學生提供了茅盾先生創(chuàng)作《天窗》的時代背景等資料,讓學生結(jié)合這些內(nèi)容再去讀課文、查資料,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列舉“天窗成為茅盾先生心靈慰藉”的原因,并配以細致的評價量規(guī)(詳見表1),與任務同時呈現(xiàn),引導學生先閱讀評價標準,再去做任務。
本環(huán)節(jié)評價共分兩項:其一指向搜集、閱讀資料,根據(jù)學生搜集、閱讀資料的數(shù)量和成果分為三個等級;其二指向思維和表達,根據(jù)學生列舉的“天窗成為茅盾先生心靈慰藉”的不同原因和表達效果分為三個等級。
事實上,學生只要認真觀看了視頻資源,通讀了課文,很容易就能找出“天窗成為茅盾先生心靈慰藉”的兩個原因:一是下雨被逼回家時,一是晚上被迫上床睡覺時,文中的孩子都可以借助天窗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所以把它視為自己的慰藉。但是評價量規(guī)的最高指標卻是要求從三個及以上方面列舉“天窗成為茅盾先生心靈慰藉”的原因。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shù),學生就不得不閱讀更多的資料,進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這樣一來,評價量規(guī)不僅僅是評判標準,對學生來說,更是深度學習的導向和支架。本文展示一位學生列舉“天窗成為茅盾先生心靈慰藉”的原因(如圖1)。
在這樣的評價和資料的引導下,學生就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文之內(nèi),而是打開思路,感受到茅盾先生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由于生活境遇而產(chǎn)生的苦悶,繼而感受到天窗不僅僅是他童年的慰藉,也是成年后的一種慰藉,代表了他對光明和美好的向往,不知不覺就走到文本更深處去了。
不管學生能從幾個角度分析、能羅列幾個方面的原因,都是源于他們自己閱讀思考的結(jié)果。此時,我再安排線上交流和展示,學生在相互欣賞和評價的過程中,從每個小伙伴獨特的思維中,獲取新的信息,產(chǎn)生新的感受。
二、“多樣的天窗”——對比閱讀,多元認知
任務二是“多樣的天窗”。在這一部分,我給學生提供了兩篇同類文章,分別是葛翠琳的《綠葉的夢》和樊發(fā)稼的《故鄉(xiāng)的蘆葦》。在這兩篇文章中,也出現(xiàn)了類似“天窗”的童年慰藉,但是與《天窗》的情境又略有不同,因此我設(shè)計了對比閱讀的任務,讓學生找出不同文章中像“天窗”一樣的童年慰藉以及成因,并說說這些不同的事物給作者帶來的童年快樂有何不同。
與任務一相同,在這里也提供了細致的評價量規(guī)(詳見表2)作為任務導向和學習支架。評價指向兩個方向:一個是準確找出代表童年慰藉的意象,按照數(shù)量分為三個等級;另一個指向表達和書寫,按照表達的效果也分為三個等級。有了這些引導,學生便會有意識地梳理、凝練自己的語言,使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楚、流暢、有質(zhì)量。
這個問題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其實是有難度的,但他們卻在對比閱讀之后給了我許多驚喜。有的孩子抓住了事物的特點,談到“天窗的快樂在于能給孩子們想象力;綠葉的快樂在于它的顏色、形狀、作用;蘆葦?shù)目鞓吩谟谀芡娉鲈S多花樣”。也有的孩子從人和情感的角度談到“天窗在作者被迫休息的時候帶給他快樂;綠葉通過大自然傳遞師生之樂;蘆葦則代表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有特殊意義,所以三種快樂是不同的……”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閱讀感悟、閱讀層次是不同的,此時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在線討論,把自己的視角呈現(xiàn)出來,并結(jié)合三篇文本進行例證。學生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談,首先要把三篇文章讀進去,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分別找到文章中代表慰藉的中心事物,并進行比較、思考和表達。不僅走出了《天窗》,更加多元地豐富了對童年慰藉這一意象的認知,再讀童年回憶類文章,都會尋找類似的意象,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了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
三、“我的天窗”——回歸生活,多元感知
任務三“我的天窗”則把學生從文字中拉回現(xiàn)實,將“天窗”這一意象的屬性抽離出來,回歸生活,尋找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間在家中的心靈慰藉。
這里的評價量規(guī)(詳見表3),對寫作內(nèi)容和表達效果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寫什么,寫到什么程度,如何寫……按照不同程度的水平制訂細致的標準,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斷對照這些標準,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優(yōu)秀。
在學生作品中,寒風中的格?;?、頑皮的小弟弟、停電時的小手電、自己珍藏的好書……都成了他們此時的慰藉。
經(jīng)過線上分享,學生互相激發(fā)靈感,對生活細節(jié)的感觸也豐富起來,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生活中有這么多的事物是那么重要,原來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如此豐富,原來自己的筆觸也可以如此細膩。這是一個閱讀、認知、感知、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僅緊扣《天窗》這一課的主題,也指向了現(xiàn)實生活,隨著一個個任務探究至此,便形成了一個閱讀、理解、比較、遷移、運用的閉環(huán),讓學生真正讀透《天窗》。
四、拓展任務:“我們的天窗”——聯(lián)系疫情,時事鑒知
生活即教育。為了讓學生更加關(guān)注疫情,讓學生結(jié)合所聽所感,找一找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誰是我們所有人的慰藉,并向他表達自己真摯的謝意,制作卡片,錄制視頻,發(fā)送到班級資源平臺,把自己的感受變成教學的一部分。
由于是拓展任務,并沒有給學生提供評價的指標,安排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但是閱讀這些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能夠把視角聚焦到某一類有著特殊貢獻的人,或者是自己身邊的人,如疫情期間堅持維護治安的警察、保安,維持人們正常生活的公交司機,用不可置信的速度建造醫(yī)院的建筑工人……能具體表述出他們做了哪些貢獻,為什么可以稱之為“我們的慰藉”。如果此處也給出細致的評價量規(guī)作為寫作的引導和支架,學生的表達一定能更加真實、準確、精彩。
五、教學總結(jié)
經(jīng)過五天的學習,本課教學圓滿收官。在多元的視角下,學生不僅看到了不同人生、不同時代下的童年慰藉,更回歸生活,建立了自己與文字之間美妙的聯(lián)系。(如圖2)
在這個項目式學習中,孩子們豐富的情感、開闊的思路、多樣的表達令我驚喜,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只有教師深度思維,才能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只有老師富有思考和變化,才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可能。線上教學奠基,線下引導個性化學習,雙線并行,進行基于問題驅(qū)動的混合式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疫情下的在線教育最大的挑戰(zhàn)不是技術(shù),而是“教育”。不管是哪種教學方式,我們都應規(guī)避“告訴代替思考”“講述代替提問”“操練代替建構(gòu)”“記憶代替理解”“經(jīng)驗代替策略”的問題,我們需要變革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外在形式,更要真正地給學生賦權(quán),激勵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幫助他們規(guī)劃方向和路徑,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意義,為學以致用提供場域。
王充在《論衡·別通》中言:“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也?!贝安粌H僅是房屋的眼睛,更是溝通的媒介。細品《天窗》,學生看到了多樣的童年之美,幫助學生打開“天窗”,我也體味到了別樣的教學之樂。在教學中,從深度思考做起,打開自我,突破常規(guī),換個角度和方式去教學,多用幾把尺子去評價,學著從學生的角度去看遠方,那風景必然美不勝收。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輔仁學校)
責任編輯:閔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