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隱喻在傳統(tǒng)上是一種修辭手法,在認知語言學中是基于人類自身經(jīng)驗并且能夠表達抽象概念的一種認知機制。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將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水”作為唯一的源域,從隱喻角度揭示其所代表的隱喻含義。本文作者發(fā)現(xiàn),從概念隱喻角度,統(tǒng)一源域“水”可表示不同的抽象概念,比如災難、黑暗、自由、希望和重生。
【關(guān)鍵詞】 認知語言學;隱喻;《肖申克的救贖》;水
【中圖分類號】H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5-0022-02
一、 簡介
本節(jié)簡要介紹隱喻的發(fā)展歷程、源域和目標域的概念和關(guān)系以及《肖申克的救贖》的故事梗概。
(一) 隱喻
1.隱喻的定義
隱喻在傳統(tǒng)上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法,西方的Aristotle是系統(tǒng)研究隱喻的第一人。他認為隱喻只是語言學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而沒有體現(xiàn)認知過程。20世紀30年代才真正開始研究認知隱喻。以Richard等人為代表提出的互動論使得隱喻研究跳出了修辭學的藩籬。后來Lakoff和Johnson等人對當代認知隱喻進行研究,他們發(fā)表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是認知隱喻研究的里程碑,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是表達抽象思想的認知機制,貫穿于我們?nèi)粘I畹恼Z言、思維和行動中。[1]
2.認知隱喻的分類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從認知功能角度將隱喻分為了三類:結(jié)構(gòu)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2]
結(jié)構(gòu)隱喻指用一種概念的結(jié)構(gòu)去建構(gòu)另一種概念,用一種概念的特征去詮釋另一種概念的相似特征。例如,人們會將時間看作是一種寶貴的東西,“浪費時間”和“節(jié)約時間”這樣的行為就像浪費金錢一樣。所以,TIME IS MONEY就是一種認知隱喻。方位隱喻是以人類文化和社會經(jīng)驗等為基礎(chǔ)的,將具體的空間方位投射到人的情緒、身體狀況等的抽象概念上形成一系列的隱喻。如HAPPY IS UP, 人們會認為人在情緒低沉時,會垂頭喪氣,身體會向下彎曲;而心情愉悅時,則會挺直腰桿或向上蹦跳。本體隱喻是將人的思想感情等無形的概念看作像人體本身等的有形實物。如“山腰”,人們并不知道有沒有規(guī)定多高的地方才叫山腰,它只是指山的中間部分。
(二)源域和目標域
源域和目標域是概念隱喻的兩個基本元素。一般來講,源域是具體的,目標域是抽象的。
Lakoff認為源域和目標域有三種對應關(guān)系:本體對應關(guān)系、推理模式對應關(guān)系和潛在對應關(guān)系。[3]例如,愛情是一場長跑。在本體對應關(guān)系中:愛人們對應旅客們,他們的相處模式對應旅行的工具,愛情的目標對應旅行的目的地,而愛情中的爭吵對應旅途中遇到的困難。在推理模式對應關(guān)系中:旅客們可以想盡一切辦法克服旅途中的困難,當然他們也可以放棄。愛情也一樣,情侶們可以共同渡過難關(guān)走向婚姻的殿堂,也可以分手。
(三)《肖申克的救贖》
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一個年輕有為的銀行副總裁安迪因涉嫌槍殺妻子和與之偷情的高爾夫球教練被判終身監(jiān)禁,并被送到肖申克監(jiān)獄服刑。在獄中,安迪受到同性戀的欺凌,被迫幫監(jiān)獄長逃稅、洗錢。同時他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獲得了政府資助建成了新英格蘭監(jiān)獄最好的圖書館。然而,安迪始終明白自己想要的是自由和重生。他用好友瑞德提供的巖石錘秘密挖掘臭水溝隧道,歷時十九年,終于取得成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成功越獄、重獲新生。最后與好友瑞德在墨西哥的小島過上了無拘無束的生活。[4]
二、《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關(guān)“水”的隱喻分析
本節(jié)會清晰地解釋《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關(guān)“水”的認知隱喻研究。以文本為基礎(chǔ),作者總結(jié)出了四個有關(guān)“水”的目標域:災難、黑暗、自由和重生,從而揭示了在認知系統(tǒng)中隱喻如何使事物從源域映射到目標域。
(一) 災難
剛到監(jiān)獄,安迪和其他獄友被獄警用水沖洗并消毒。表面上看是為犯人們洗滌身上的污垢和塵土,其實對于像安迪這樣無辜的人來說就是災難的水。因為洗凈之后,他們就會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失去了人身自由。
首先,最為典型的就是《圣經(jīng)》中的大洪水。上帝后悔創(chuàng)造出人類,所以他想要用一種極端又毀滅性極強的方法試圖讓人類毀滅。大洪水就是上帝用來懲罰人類的工具,在洪水泛濫的情況下,所有人都無法逃脫,這對人類來說就是最嚴重的災難。[5]安迪是無辜的,就像《圣經(jīng)》中無辜的人類一樣。而用來清洗犯人的“水”也就跟大洪水一樣,是災難之水。其次,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渺小的,像海嘯這種大災害,人們生還的幾率微乎其微。安迪經(jīng)過沖洗后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就會難逃脫。所以,這里的認知隱喻就是“災難是水”。目標域是災難,源域是水。通過“洪水”“海嘯”等,可以更容易理解《肖申克的救贖》中沖洗犯人的“災難之水”了。
(二)黑暗
安迪發(fā)現(xiàn)了可以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jù),試圖離開監(jiān)獄,但證據(jù)卻被典獄長銷毀,原因就是典獄長希望安迪永遠在監(jiān)獄幫他逃稅和洗錢,這明顯是一種骯臟罪惡的行徑。而且安迪每天悄悄在臭水溝挖掘逃生隧道,那里的污水令人作嘔,這些污水就象征著監(jiān)獄里的黑暗統(tǒng)治和骯臟交易。
水變血之災是《圣經(jīng)》中的“十災禍”之一。當時法老正在尼羅河洗浴,亞倫將河水變成了血水,魚都死光了,河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發(fā)出惡臭的味道。這是上帝對埃及人的懲罰。在不敬主的埃及人眼里,上帝的統(tǒng)治是黑暗的。就像不愿服從典獄長的安迪一樣,想要逃生,就要必須經(jīng)過充滿污水的隧道。所以,這里的認知隱喻是“黑暗是水”。目標域是黑暗,源域是水。
(三)自由
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成功越獄,終于擺脫了黑暗的監(jiān)獄生活,重獲自由,他張開雙臂接受著雨水的洗禮。
一方面,大自然的雨水是清涼舒適的,他會洗去人類身上的疲憊和污垢,讓人身心愉悅。安迪經(jīng)歷十九年之久終于成功逃脫監(jiān)獄的魔掌,此時的雨水就像在清洗安迪身上的污濁之氣一樣,洗去與監(jiān)獄相關(guān)的一切,讓安迪重新獲得自由之感。另一方面,安迪渴望自由的心情就像這傾盆大雨一樣,一刻都不能停息。這里的認知隱喻就是“自由是水”。目標域是自由,源域是水。對于安迪來說,此時的雨水既沖洗了身體也沖洗了心靈,讓他重新感受到了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自由。所以是自由之水。
(四)希望
安迪在太平洋小島上找到了他的好友瑞金,面對著廣闊的大海,安迪感嘆“太平洋的水比夢還藍”。
一方面,當安迪的好友被釋放,而他卻未逃出監(jiān)獄,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倍感孤獨,但他仍然希望在某一天會與好友相見。他們約好出獄后去海邊,所以在他孤獨的時候,他想起海水,就會滿懷希望,心中便會充滿光明。所以,水在這孤寂的監(jiān)獄生活中就代表了希望。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海水是一個蘊含新事物的地方,在海的盡頭便會有一個全新的世界,海水仿佛充滿了希望的力量。再者,對于安迪來說,監(jiān)獄外的世界,不僅只有海,所有的地方和一切事物都令他向往,他只是以海水為象征物,寄予他對出獄的希望和向往。他的夢是那么充滿希望,在看到海水的那一刻,更加堅定現(xiàn)實中的希望會比想象中更加有力量。所以,此處的認知隱喻是“希望是水”。目標域是希望,源域水。
(五)重生
安迪的好友瑞德在海邊找到了安迪,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在陽光和大海的映襯下,他們仿佛重獲新生,重新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一,水是萬物之源,任何生命都離不開水。安迪和瑞德出獄后的再次相見,以大海為背景,更是為了突顯他們的劫后重生,以及他們再次獲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第二,人的出生與“羊水”有一定的關(guān)系,胎兒為出生之前是依靠“羊水”生存的,依賴水也是人生存的一種本能。安迪與瑞德在海邊相遇,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準備迎接自己的新生活。所以,此處的認知隱喻是“重生是水”。目標域是重生,源域是水。以波瀾壯闊的大海為背景,更能使讀者體會到安迪劫后重生的境遇。
三、總結(jié)
第一,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對《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關(guān)“水”的源域進行隱喻研究。作者發(fā)現(xiàn)了五個主要的有關(guān)源域“水”的抽象概念:災難、黑暗、自由、希望和重生。這五種抽象概念便是認知隱喻的目標域。通過分析《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水”,可以使讀者對認知隱喻有一個更清晰的理解。
第二,認知隱喻是一種表達抽象思想的認知機制,與我們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等相關(guān)背景息息相關(guān)。本文的主要任務就是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水”的目標域,從而進一步揭示認知隱喻與社會生活和文化相互作用性。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 & Mark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3-4.
[2]陳敏哲.隱喻的分類及其認知功能探索[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102-105.
[3]胡月.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彪[喻和轉(zhuǎn)喻研究——以海明威《老人與?!窞槔齕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4]高迎春,洪梅.原型批評視角下《肖申克的救贖》賞析[J].電影文學,2013,(19):94-95.
[5]蔣棟元.生命·再生·罪與罰——《圣經(jīng)》中的“水”意象[J].外國語文,2010,(05):115-117.
作者簡介:
王欣,女,漢族,山東濰坊人,魯東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