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瑜華
擊劍是一項古老的運動,青銅時代來臨之后,人們開始鑄銅為劍,劍被廣泛地用在征戰(zhàn)之中,成為軍隊訓練士兵的一項必要內容,在兩軍對壘時,雙方舉劍而擊、勇猛廝殺更是常事。
春秋時期史籍中就出現(xiàn)了擊劍的記載,《吳越春秋》中著名的“越女論劍”故事,便是生動寫照。越女說:“凡手戰(zhàn)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說明當時的人對擊劍中的呼吸、動靜、虛實、內外、順逆、攻防等矛盾雙方關系處理的重要性已有深刻認識。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還根據(jù)“越女論劍”的記載寫了《越女劍》的小說,風靡大江南北。
《莊子.說劍》也有相關記載:“趙惠文王喜劍,劍士夾門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與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钡f子對此持以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
清代王樹榖繪《學劍圖》
漢代以后,軍隊大力發(fā)展騎兵,而騎兵交戰(zhàn)中以砍斫為主,很少有刺的動作。于是,環(huán)柄刀代替了劍,使得劍在戰(zhàn)場上的使用價值大大下降,環(huán)柄刀也取代了劍成為軍隊的武器。雖然軍隊沒有了劍的配置,但人們好劍之風不減,擊劍、配劍活動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
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東方朔等人都十分喜愛擊劍。從漢代出土的畫像石中也有不少關于擊劍的場面,可見漢代人對擊劍的癡迷。例如,河南鄭州出土的畫像磚《擊劍圖》,兩個頭戴武冠、身穿常服的武士,都是一手持劍,一手持鉤鑲,進行擊劍對刺,場面頗為驚險。
最值得注意的是,漢代的擊劍一般都為真劍,在《漢書.淮南王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淮南王太子劉遷自以為劍術高明,無人能敵,聞郎中雷被巧,召與戲,被一再辭讓,誤中太子”??梢娝麄儞魟Ρ荣愂怯谜鎰M行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到漢末時期,擊劍比賽有了進一步完善的方法,在比賽時可以使用代用品,而不是使用真劍,這才避免了傷害事故的發(fā)生。
擊劍在社會上如此盛行,自然也涌現(xiàn)出來一批劍術高手,例如詩仙李白,不僅善吟詩,也善劍術,在《與韓荊州書》中寫到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而《李翰林集序》中更是說他“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可見李白也是一位高超的劍客;另一位用劍高手乃是北宋的開國名將——王彥升,他的劍術水平在《宋史·列傳第九》中有記載,稱其為“性殘忍多力,善擊劍”,號其為“王劍兒”,雖然沒有描述他的劍法到底如何高超,但從寥寥數(shù)語中也能看出此人劍術不凡。
擊劍發(fā)展到唐代以后出現(xiàn)了新的形式——劍舞,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公孫大娘的劍舞,杜甫就曾在他的詩《舞劍器行》中描寫過這一場景:“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若女子劍舞公孫氏為第一的話,男子中能與之相提并論的只有開元中期的將軍裴旻了,據(jù)《獨異志》載:裴旻劍“擲劍入云,高數(shù)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栗”。文宗朝,更是將裴旻的劍舞與李白詩,張旭書并稱,史稱“盛唐三絕”
上圖:清 喻蘭繪《仕女清娛圖》冊 紙本 設色 每開縱17cm,橫22.7cm 故宮博物院藏
劍舞雖與擊劍不同,但也是劍術與其他藝術結合發(fā)展的產物。在《仕女清娛圖冊》中就有一幅舞劍圖,圖中兩仕女姿容秀麗,拿劍起舞,給人一種純凈、典雅、安謐之感。
擊劍活動發(fā)展至元代時遭到毀滅性打擊,元世祖中統(tǒng)四年(1263)下詔各路,設立兵器制造局,凡私造私藏兵器者一概處死刑。后來還規(guī)定,凡漢人手執(zhí)鐵尺、手撾及有刃的刀劍。都要立即收繳,禁止民間佩刀劍。于是擊劍、舞劍的活動驟然消失于民間,自此擊劍活動也日益衰落下來,在不復之前的盛況。
明清以后,擊劍不再是殺人的武器,習劍也成為了健身的體育活動,清代王樹榖就曾繪《學劍圖》就生動的展現(xiàn)了這一變化,在圖中有一老人、童子凝神觀看學劍者,該學劍者一手持劍,一手持劍鞘,神情專注似乎達到了人劍合一的境界,給觀者一種平淡悠遠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