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靜,劉亞嵐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呈現頻發(fā)態(tài)勢,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科技發(fā)展的刺激下,詐騙手段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衍生出一種新的情感類詐騙方式,俗稱“殺豬盤”電信詐騙,即以“談戀愛”為名培養(yǎng)感情后再騙錢,就像把豬仔養(yǎng)大后再殺一樣。此類犯罪手段源于中國臺灣地區(qū),2017年左右進入大陸,是以戀愛交友為引誘,以進行網絡賭博、投資理財為手段的新型詐騙方式,使受害者遭受情感和錢財的雙重損失,危害社會誠信。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相關部門聯合互聯網公司共同發(fā)布的2019年上半年《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以來中國警方共抓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5.1萬名,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5.8萬起,在常見的十大詐騙手法中,“殺豬盤”電信詐騙位居第三,占總案件數的11.8%[1]。2019年9月,由婚戀社交平臺企業(yè)與公安、法學界專家共同召開的“網絡婚戀平臺詐騙防范治理研討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7月間,世紀佳緣APP的“殺豬盤”類案件舉報達1482例,受害者多為28歲至37歲的青年女性,共808人,占比為54%,而男性受害者也達46%[2]。公安部數據顯示,類似的騙局在國內多地頻發(fā),僅2019年1月至8月,“殺豬盤”類電信詐騙案件共造成群眾財產損失38.8億元,占全部電信網絡詐騙總損失的21.3%,個案平均損失18.1萬元,在所有詐騙類型中造成的損失數額最大[3]。與傳統(tǒng)電信網絡詐騙短、平、快的特點不同,“殺豬盤”的犯罪周期較長,主要包含三個階段:尋豬——通過各個交友軟件、婚戀網站,尋找潛在被害對象;養(yǎng)豬——以個人形象包裝、價值展示的方式,通過網戀的手段,獲取受害人信任;殺豬——通過利益引誘,騙取受害人錢財。其詐騙手段的專業(yè)化、內部分工的明確化、行騙過程的情感化,導致出現即使實務部門對“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屢屢打擊、但社會民眾卻頻繁上當的詭異局面。
通過對詐騙話術文本、個案網絡聊天記錄、案件卷宗等相關資料調研發(fā)現,在該類犯罪中,詐騙者頻頻得手的原因在于其深諳心理學原理,提前預知受害者在被騙各階段的心理變化,并在此基礎上采用一套成熟的作案流程和固定手法對其施加心理控制。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該類詐騙所運用的心理控制機制的研究,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反制措施,提高社會公眾對該類犯罪作案手法的預判能力,提升受害者對詐騙者所利用心理控制機制的洞悉能力,從而規(guī)避“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的陷阱,預防和減少該類犯罪發(fā)生,將犯罪遏制于源頭。
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Coluccia等通過審查研究文獻的方式,從關系動態(tài)學以及受害者和詐騙者的心理特征入手,揭示各個階段詐騙者采用的策略和誘騙受害人的方式、雙方使用的溝通方法,分析其對于受害人的心理、認知、情感、行為的影響[4]。Sorell等通過半結構化面試評估受害者在發(fā)現網上詐騙后的心理反應[5]。Whitty通過對網絡約會浪漫騙局受害者的深入訪談,了解吸引他們誤入騙局并最終被騙取錢財的過程,揭示了其說服技巧類型[6]。Lea等提供了新視角來解釋受騙的心理,如“將上當受騙歸結為決策失誤”“詐騙者制造的情況(用他們的騙局)增加了決策失誤的可能性”“交友類騙局主要利用受害人對于信任和權威的訴求”等[7]。我國學者葉洪等以決策心理學和語言學理論為支撐對“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例進行個案研究,他們認為受害者的被騙行為是受情感啟發(fā)作用的影響,這種影響降低了其對風險行為的損失規(guī)避,再加之基于維系情感的因素所做出的虛假投資支付決策[8]。邱曉妍通過對清遠市“殺豬盤”個案分析,歸納了該類詐騙案件的特點及具體作案手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防控對策建議[9]。
既往研究針對“殺豬盤”類電信詐騙案件進行專門深入分析的成果尚少,研究主要從偵查角度對該類案件進行分析,聚焦于犯罪打擊的方法、機制、手段等問題。而交友類詐騙能得逞的原因,主要源于受害人對詐騙者產生了信任[7]。目前針對“殺豬盤”類電信詐騙案件的研究缺乏以心理學為視角,研究受害人信任機制形成的過程,因此很難深入剖析詐騙者在行騙過程中所實施的話術策略、心理控制機制;同時也缺乏以被害人為視角,分析在被騙過程中被害的表現形式、心理過程、心理狀態(tài)等相關研究。本研究擬從此類案件的具體施騙過程出發(fā),總結“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的心理控制機制,為預防此類案件提供新視角、新觀點、新方法,并提升此類案件“案前防控”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專業(yè)性。
本研究以C市公安局在2019年所偵破的跨國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實施的系列“殺豬盤”類案件的相關資料為研究樣本,簡要案情如下: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該詐騙團伙以高薪為誘餌,從境內招募成員,在菲律賓形成了分工制度較為嚴密的“殺豬盤”詐騙公司,由公司組織對員工進行專門話術培訓和網絡形象包裝,通過百合網、世紀佳緣等婚戀網站或陌陌、探探、微信等社交平臺尋找被害人,添加好友后再以談戀愛為名,誘使受害人進行網絡賭博或者網絡投資理財活動,而后再通過修改后臺數據控制輸贏或人為限制提現等方式,先后對被害人周某、王某等144人實施詐騙,詐騙金額累計達800余萬元。通過對該詐騙團伙的培訓課件、詐騙話術、網絡聊天文本、案件卷宗等相關資料進行梳理,總結出詐騙者對受害者分階段施加心理控制機制的心理學原理及具體方法。以雙軌跡的方式,分別對詐騙者“如何騙”、受害人“為何信”為基礎搭建起分析框架,對相關資料進行精析,歸納出詐騙者在詐騙過程中慣用的自我包裝技巧、詐騙手段。在話術實踐方面,采用“典型個案”抽樣策略,對具有代表意義的受害者網絡聊天記錄進行抽取,研究受害人信任機制形成的過程,分析在被詐騙過程中被害的表現形式、心理過程、心理狀態(tài)等,最終剖析“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受害人和詐騙者之間如何形成以情感為基礎、以利益為支配的心理控制機制。
網絡人際信任的產生、發(fā)展是一個雙方交互的動態(tài)過程[10]。這種信任受到雙方交流深度和交往時間的影響[11]。但即使雙方沒有先前的交往或經驗的交流,信任機制也是可以形成的[12]。初始信任是常規(guī)信任的第一階段,一般是在沒有任何先前經驗的基礎上,溝通雙方根據第一次交往的印象而形成的。初始信任建立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后續(xù)雙方互動的深度和廣度[13]。Oosterhof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線下人際交往中,面孔可信度是雙方初始信任建立的一個重要因素[14]。而在“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中,“尋豬階段”形象塑造的好壞、角色扮演貼近現實的程度都決定了其能否獲取受害者的初始信任,以及后續(xù)詐騙行為能否成功實施。本研究表明,在“尋豬階段”詐騙者通過塑造人設的方式,運用心理學原理來誘使被害者對其產生初始信任,在之后的網絡交往中,這種信任能夠加強受害者與詐騙者之間的信息交換與合作行為[15]。
1.利用“暈輪效應”巧塑人設
一個很重要但又經常在“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中被忽視的因素是,受害者在與詐騙者進行網絡交友的初期往往會出現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又稱作暈輪效應(Halo Effect),是受害者由于認知偏差對詐騙者所產生的一種夸大社會印象。通過資料整理發(fā)現,在“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中,詐騙分子通過頭像、朋友圈照片、征婚信息、聊天等塑造身份如下:男性人物年齡在30—35歲,形象陽光、帥氣,親和力較高且富有正能量,戶籍多在廣東、浙江、江蘇等一線城市,事業(yè)獨立、經濟富裕、生活品質高,感情狀況為單身或離異,學歷多為大學本科以上;女性人物年齡在22—28歲,外形靚麗,無攻擊性、性格溫婉,戶籍為廣東、浙江、江蘇等一線城市,事業(yè)獨立但缺乏情感關懷。如“在浙江開美容店的年輕女老板,喜歡健身和保養(yǎng),有奧迪A6車”;“在江蘇開公司的離異都市中年男老板,喜歡打高爾夫和閱讀,有獨棟別墅”??梢钥闯鲈谂c受害者接觸初期,詐騙者往往刻畫富有魅力的外形,營造各種高級人設,利用“暈輪效應”使受害者在形成對詐騙者初始印象的過程中產生好感。詐騙團隊不但有一整套的話術劇本,還擁有健身房、KTV、餐廳、酒店、豪車等各種不同情景的圖片庫、視頻庫,用于支撐自己的人設,實現私人訂制,精準詐騙。
Gross的研究表明低、中、高吸引力的面孔在隨機和不受人喜愛、中等受人喜愛、受人喜愛的描述匹配后,那些與積極描述相匹配的面孔吸引力評價都更高[16]。而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也提出在社會認知中存在兩個主要維度,分別是在人際交往中的熱情和追求目標過程中的能力。熱情主要表現為維持社會關系方面的特質,如信任、友好、真誠。能力主要體現在能使擁有者獲益的特質,如良好的教育、工作高效、生活獨立[17]。具有積極能力特質的面孔相比那些擁有不可信特質的面孔更有吸引力[18]。因此,面孔所有者的積極能力特質可能會發(fā)生“暈輪效應”影響人們對面孔吸引力的評價。而對于個人特質推斷越好,后續(xù)階段的交往就會得到更多的信任、合作機會[19]。在“殺豬盤”電信詐騙中則表現為受害者對詐騙者建立起初始信任與好感,有更多意愿與詐騙者接觸,為下一步的深度溝通打下良好基礎。
2.利用馬斯洛需求理論鎖定“易感人群”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出發(fā),“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中的受害人往往出于“擺脫孤獨(Loneliness)”和“獲取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需要進行網絡交友,而這類人群往往也是該類情感式詐騙的“易感人群”。詐騙者通過受害者在交友軟件或婚戀平臺所暴露的個人日常信息來篩選出急于想要擺脫孤獨和獲取社會支持的人群,在聊天中通過噓寒問暖、體貼關懷、贊美夸獎的方式獲取其初始信任。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我喜歡和真誠的人交朋友,我就感覺你這人挺真誠的?!薄坝袝r間過來我們這邊,我給你當導游帶你去玩玩?!薄拔彝ε宸銈冮_挖掘機的,技術杠杠的。”“真羨慕你們努力的樣子,真美!你們才是真正地為人民服務。”“不知道是不是在你們東北待久了,竟然喜歡東北女人的霸氣和說話的語氣,其實你們東北女人很好,就是刀子嘴豆腐心?!睆倪@些信息中可以看出詐騙者在進行聊天的過程中滿足了受害者的安全感、被尊重感、歸屬感等需求。而這種出于自愿地想要給予贊美、欽佩、關懷、幫助,不會因為滿足對方需求而獲得額外回報的行為,在人際交往中被視為善意?!吧埔?Benevolence)”被視為人際交往信任產生的關鍵[15]。詐騙者正是通過在“人設塑造期”不斷地給受害者傳達善意的方式,以獲取受害者的初始信任,并給予受害者情緒價值,使其獲得被尊重和被體貼關懷的感覺。
詐騙者在“尋豬階段”的形象塑造期,通過設立人設和滿足受害者需求的方式獲取到初始信任,使受害者愿意與其進一步深入地溝通、交流。在第二個階段——“養(yǎng)豬階段”的信任加深期,此時詐騙者會開始有意識地對自身隱私信息進行透露,使受害者放下內心防備,敞開心扉分享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詐騙者會運用多種心理控制機制,如自我暴露效應、構造社會相似性來達到加深信任的目的。
1.利用“自我暴露效應”加深信任
自我暴露(Self Exposure)是指人們對于涉及自身信息的語言表達[20]。最早是由Sidney Jourard提出來的。具體是指自愿地在與他人進行社交行為時暴露自己真實的想法,包括展示自己的行為、傾訴自己的思想。自我暴露對于線下和線上社交關系的構建和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1]。詐騙者在信任加深期往往會系統(tǒng)地、有意識地向受害者進行自我暴露,包括自己姓名、年齡、愛好、照片、電話號碼、情感經歷和家庭關系,借此增進受害者對其信任和理解,使雙方關系更加親密。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我的興趣愛好是旅游、聽音樂、逛逛街、玩彩票?!薄拔蚁嘤H過一次,后來我都不想去了,覺得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薄半m然我看起來很開朗,像是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其實我是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人,我一旦在意一個人,認定一個人,我就會害怕失去,你不要讓我有這種感覺好嗎?”“我是一個生活比較喜歡有儀式感的,喜歡浪漫的、正能量的人。我喜歡安靜隨和,不喜歡跟急躁、易怒的人相處。”這些詐騙者有意識提供的信息在這一階段會對受害者形成一種強烈暗示,即詐騙者對受害者非常信任,有意愿進一步交往。作為信息接受者的受害者,同時也會放下防備,對自身信息進行相當程度的暴露。Bargh的研究指出,個人對于自我信息的暴露,在社交中表示了其與潛在好友的親近(Closeness)[22]。這種行為會縮小個人與交流對象的感知距離(Perceived Distance),從而使得雙方社交關系的構建更為容易??梢哉J為,在“殺豬盤”電信詐騙中,由于受害者缺乏與詐騙者現實的人際交往線索,詐騙者想要獲得受害者的欣賞和信任,就必須在交往過程中對自我進行“真實”的暴露,由此才能建立起更深層次的信任。
2.構造社會相似性加強人際吸引
一般而言,在詐騙者自我暴露后,受害者往往也會分享自身的情況,而在這個階段,詐騙者會根據其在交流中收集到的受害者信息,構造社會相似性,并在之后的交流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對個人經歷進行主動表露,借此引發(fā)受害者的共鳴、同觀、同感。社會相似性產生信任,在家庭背景、種族、價值觀等方面的相似性越多,信任越多[23]。這也是“養(yǎng)豬階段”信任加深期的最后一步。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你是做船運生意的,我叔叔是做沙石生意的,經常會跟你們做船運生意的人打交道?!薄拔业呐笥讶湍悴畈欢?,也很簡單,身邊也就七八個知心朋友。”“我也是這樣的人,對另一半負責也是對我自己負責?!薄拔也挥X得你傻,我一直認為我是個傻男人,但是現在我不這樣想了,我前妻跟我結婚的時候一無所有,然后到后面什么都有了,她反而不珍惜了,我傻傻地愛了她七年?!备鶕|性交往原則,個體更傾向于和自身相似性較高的他人構建社會關系[24]。具有相似社會背景的個體之間,更容易產生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信任和理解。在“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中,詐騙者正是通過這種構造社會相似性的方式,來營造和受害者高度重合的背景、觀點以及感受,達到加深信任、加強人際吸引的目的。
詐騙者在“養(yǎng)豬階段”的信任加深期后期,往往會與受害者構建起男女朋友關系,稱呼上也會由原來的“朋友”變?yōu)椤皩氊悺薄袄掀拧薄袄瞎?。在第三個階段——“殺豬階段”的利益引誘期,此時受害者已經經過了初始信任的形成、信任加深并且進入了戀愛模式,在此基礎上受害者對詐騙者形成了較深層次的信任。在“殺豬階段”的前期,詐騙者會開始頻繁的暗示,主動向受害者透露自己除了正當職業(yè)外,偶爾還做一些副業(yè)投資,來激發(fā)受害者的好奇心。在“殺豬階段”后期,詐騙者主要通過“正切”“側切”的方式,以制造期待或者金錢收益等借口,引誘受害者進行網絡投資理財或者網絡賭博。在誘使受害者做出偏差決策的過程中,詐騙者也會運用多種心理控制機制,來反復影響受害者的認知判斷,從而達到成功實施詐騙的目的。
1.利用“側切”手法激發(fā)“獵奇心理”
“側切”是“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的術語,是指詐騙者在與受害者交流時,通過刻意的方式向受害者“無意間”透露自己正利用網絡漏洞進行網絡賭博或網絡投資理財,且收入非??捎^,從而激發(fā)受害者的好奇心,使其主動向詐騙者詢問有關網絡賭博或網絡投資理財的相關消息,誘使受害者做出偏差決策行為。“無意”透露的消息被認為非常有效,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交流者對于新觀點或新思想的防御可能會下降,并且還會帶給接收到“無意”透露的信息方其他心理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是無意間聽到“不是為你準備的東西”的滿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對消息的心理抵制[25]。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先不聊了,等會兒要和我姐夫一起打數據,等你洗完腳再聊。正好我數據出來了,我要打會兒數據賺點外快?!薄拔已?,旅游、聽音樂、逛逛街、玩玩彩票。玩彩票中過大獎嗎?我玩的高頻彩。高頻彩是什么?哈哈,秘密?!薄拔覄倓偛恍⌒恼f漏嘴了,這個數據幫我保密,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個是鉆法律漏洞的。”“不好意思,我剛剛在做副業(yè),看數據,沒有看到你的消息,節(jié)日到了,正好我叔叔女兒的生日,讓我送個包包給她,我先賺點給她報銷。”Walster等人研究也同樣表明,如果聽眾能肯定某人無意影響他們的觀點,那么他們會更傾向于信任從某人那里聽到的消息[26]。而在“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中,詐騙者正是利用了受害者的這種心理,通過“半遮半掩”“無意透露”的方式,激發(fā)受害者的“獵奇心理”,并常謊稱自己出差或出國,讓受害者幫忙操作自己的賬號看到盈利狀況,加深受害者的信任,促使其做出風險決策行為。
2.利用“正切”手法構建期望
“正切”同樣是“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的術語,是指直接通過制造期待(見面或者是結婚的美好體驗)或者構建金錢方面的壓力(雙方收入的不平等)來誘使被害人做出偏差決策。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決策行為的發(fā)生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求[27]。具體包括生理需求、愛與被愛的需求、歸屬感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等[28]。而詐騙者在詐騙過程中則主動構建并且夸大了受害者對于這些需求的需要,激發(fā)受害者內心對金錢、美好生活、幸福關系的向往,促使受害者內心膨脹做出風險決策行為。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快三規(guī)劃’可能就個把月或者幾天就做不了啦,趁現在有穩(wěn)定的數據,增加本金多賺一些,人生有幾次機遇?要懂得把握,別人一個機遇幾百萬、上千萬,這樣的機會給你遇到,你只賺幾千、幾萬。別怪到時候上天對你不好,只照顧有錢人,那就來不及了!”“老公跟著老婆買挖掘機指日可待了,你說你要怎么感謝我?這個本金多,賺得也多點,加油我們也可以的,不用羨慕他們!你跟著我投,很快就有錢了。到時候我們一起在你家那邊開一個分店?!薄百崏騿淤Y金買挖掘機,以后買十臺挖掘機,你去管理。今年的想法就是先幫你賺錢,先實現買挖掘機的想法,然后你有點存款就開我的奧迪去自駕游,明年我們就結婚,這樣子可以嗎,老公?”“如果你相信我,你明天準備6560元,我?guī)阗嶅X,賺到25號結束應該可以賺個二三萬,到時候你把我?guī)阗嵉腻X存著,我?guī)е闳バ菁?,你帶我去玩,就當經費?!薄袄掀?,一會兒數據好了,我也帶帶你,以后我們結婚了,我忙的時候,你也要幫我打理這個副業(yè)?!憋L險決策的期望價值理論指出,個體的決策依賴他/她對于這個任務的期待以及對這一任務所賦予的價值[29]。正是基于對金錢的滿足和對于詐騙者見面或者構建婚姻關系的期待,讓受害者做出錯誤的風險決策行為。
3.利用“登門檻”效應降低心理防線
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是指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或想給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高的要求[30]。而在“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中,詐騙者通過以“有事忙”“走不開”等借口,請求受害者幫助其操作網絡賭博或網絡投資理財APP,達到逐步突破受害者心理防線的目的。詐騙者之后再向受害者提出一起玩的請求,受害者往往不會拒絕,最終導致其損失。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你現在有空嗎?有空幫我點忙,我給你發(fā)個鏈接,你去下載,下載好跟我說下,登陸我的賬號密碼幫我玩下,我現在店里太忙了,沒空?!薄坝H愛的,姐夫今晚又有數據,你方便幫我玩玩。里面有五萬我等會兒發(fā)你一個鏈接,你按照我的指示買就行了?!薄澳阃砩嫌锌??幫我玩玩,晚上有波數據可以玩,今晚我要和閨蜜出去吃飯,沒空打數據,你幫我一下。”那些遵從第一個小請求的人傾向于滿足隨后的要求,因為他們渴望保持一致性[31]。而受害者也正是基于避免認知不協(xié)調和保持前后行為一致的動機,才會做出偏差決策行為。
詐騙者在“殺豬階段”的利益引誘期,會誘使受害人到其指定的賭博或投資APP進行初次充值操作,大部分受害人操作下注并且盈利后,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充值時會增加充值數額。當受害者充值數額達到一定程度時,標志著“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進入收尾階段。在這個階段,詐騙者會通過構造緊急事件、制造慌亂對受害者進行推拉再害,進一步詐騙受害者的錢財。在“打槍階段”的推拉再害期,詐騙者主要以受害者在平臺“操作不當”“銀行卡涉嫌違規(guī)”為借口,凍結其資金,促使其不斷充值解凍。在誘使受害者做出偏差決策行為的過程中,詐騙者也會運用多種心理控制機制,如構建沉沒成本效應、從眾效應以及未完成事件情結來影響受害者的認知判斷,從而達到成功實施詐騙的目的。
1.虛構“緊急事件”制造慌亂
決策雙加工理論認為,在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中,個體運用了兩個系統(tǒng),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統(tǒng)和基于直覺的啟發(fā)式系統(tǒng)?;谥庇X的啟發(fā)式系統(tǒng)主要依賴于直覺,較少占用或者不需要占用心理資源,通常依賴經驗和情感做出判斷,加工速度快,易受無意識和情緒的影響?;诶硇缘姆治鱿到y(tǒng)則更多地依賴于理性,占用更多的心理資源,加工速度較慢,遵循理性和邏輯推理的規(guī)則[32]。在不確定、情形復雜的狀況下,人的決策行為會更多地依賴簡單、快捷和更有效的情感經驗。在“打槍階段”的推拉再害期,詐騙者往往會制造一些虛構的緊急事件,如“操作不當”“銀行卡涉嫌違規(guī)”等理由,凍結受害者在平臺的資金,并且要求受害者在一定的期限內向詐騙平臺再次進行大數額充值。受害者往往被避免損失的強烈動機所影響,內心情緒起伏大。如受害者在聊天中所提及:“我根本沒錢了,我現在頭都大了。哎,我徹底完了,我媽生氣了,我不是又打電話了嗎?說什么也不給我轉錢了,她怕我瞎花錢,我快瘋了。”“我可以把我的身份證發(fā)給你,還有我的電話號碼,電話號碼都用了七八年了,我現在是真的沒辦法了,我長這么大沒有求過人,這是我第一次求人?!薄斑@次玩大了,我昨晚整夜失眠,這幾天幾乎崩潰的狀態(tài),我想跳河自盡,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從小到大沒有這么挫敗過,我現在腦袋都快要爆炸了,你要不幫我問你姐夫能不能幫我一下,我把信用卡的錢刷沒了,朋友也拿不到了。”面對這些突發(fā)的緊急情景,如不確定性高、壓力大、時間緊迫、消息閉塞,個體容易受到意識和情緒的影響依賴直覺進行決策[33]。在“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中,受害者也正是由于受到避免損失的壓力和時間限制的影響,使其在情緒波動較大時被迫啟用基于直覺的啟發(fā)式系統(tǒng),做出決策偏差行為。
2.制造“沉沒成本效應”加大投入
沉沒成本效應是指因受沉沒成本影響而使決策者的決策行為產生一種非理性的決策現象,并表現為因顧及沉沒成本而繼續(xù)投入更多成本[34]。在“打槍階段”的推拉再害期,詐騙者正是利用受害者想要挽回凍結資金損失的心理,促使受害者投入更多資金,達到對其進行推拉再害的目的。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暈死,你為什么犯這樣的錯誤啊,那還能解凍嗎?能解凍還好,那你等什么,快點去解凍啊。”“你再想想辦法,不然那么多錢,我的錢也在里面,要怎么辦哦,我也是沒有辦法了,不行要不你找你媽媽開口借點,就差最后一步就能馬上提現了?!薄澳闶遣皇菆詮姷哪腥耍腥司驮擁斕炝⒌?,而不是抱怨太多,遇到問題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煩,你快去找朋友借錢,幾分鐘就弄好了,再提現還給你朋友?!薄澳阆热ハ胂朕k法,我剛剛也幫你問了客服,他說一天之內不繳納金額,賬戶的錢就會被完全清空。”根據預期理論,決策者傾向于繼續(xù)投入資金來挽回損失,并且期望潛在的收益。而決策者為了彌補損失的強烈動機會導致其風險上升,促使決策者進一步擴大投入,加大沉沒成本[35]。在“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中,受害者也正是被想要彌補損失的心理所影響,拒絕沉沒成本,使其選擇繼續(xù)相信詐騙者的謊言。
3.利用“從眾效應”盲目跟隨
從眾效應(Conformity Effect),是一種常見的追隨別人行為的心理效應,指個體在群體中往往會不自覺地受到群體的影響與壓力,因而在判斷、知覺與行為上趨于跟大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36]。在“打槍階段”的推拉再害期,詐騙者通過構造緊急事件,營造自己、親戚也在參與網絡賭博或者網絡投資理財的情景,利用受害者的從眾心理,誘導受害者繼續(xù)投資。如詐騙者在聊天中所提及的:“也不用很大,你只要湊13600元,我一天帶你兩次數據,這樣一天就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然后兩天就差不多賺回來13600元,再用賺回來的錢打數據,錢滾錢,這樣幾天下來就是幾萬了?!薄拔疫@邊借你5000元,你提現后還給我,然后剩下的解凍金你自己再湊一下。你最好充16500元的數據,因為賬戶上的金額要跟數據金額一致,這樣你也能多賺一點,不過你提現之后要馬上還給我。”“你現在還差多少,老婆幫你一起想辦法,要不你先去找客服充4000元,剩下的我想辦法。我看看我那筆錢,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有點閑錢,先借給你,不過提現就必須還給我?!薄拔液湍阃娴闹屑壏?,我都把錢提出來了,怎么可能騙人?我剛剛幫你問了客服,他說要充值和預約彩金相同金額才可以提現成功,你去充了就可以提現出來了,我都提現成功了?!碑攤€體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時,個體遵從的可能性會增加[37]。同樣當個體試圖勸服他人時,只要他看上去并不能從中獲益,甚至會失去些什么,人們就會傾向于遵從他[38]。而在“殺豬盤”電信詐騙案件中,詐騙者正是利用了受害者的無助和從眾心理,來誘導其繼續(xù)投資的行為。
4.利用“未竟事件”情結強迫繼續(xù)
“未竟事件”情結又稱未完成事件情結,是指人對于一件沒有完成的事情懷著有始有終的追求,期望一個明確的結果,追求圓滿的內心傾向[39]。在“打槍階段”的推拉再害期,詐騙者通過不斷地設置障礙,如“操作不當”“銀行卡涉嫌違規(guī)”的理由來人為的阻斷賭博或投資理財事件的完成。利用受害者尋求圓滿事件的強迫心理,使其不斷地進行投入資金、解凍賬戶行為,對其推拉再害。在前期交流中,由于受害人與詐騙者已經形成了深度情感聯結,且在詐騙者的精心誘導下,受害人感到自己并不是被控制、被強迫,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的“投資機遇”,錢是打給第三方平臺而不是詐騙者,加之初期又確實賺了錢,因此深信不疑,且產生了強烈的內驅力來推動自己繼續(xù)。在整個過程中受害者誤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局面,往往對他們的家人和朋友隱瞞他們參與的“投資機遇”,他們可能一直把現實和“理性的自我”隔離開來,甚至在接到警方的預警電話后,仍然會選擇繼續(xù)投入資金。這一過程中,詐騙案件受害者深受“未竟事件”的心理影響,對網絡賭博或投資理財行為追求有始有終的事態(tài)進展,內心期望達到一個明確的結果,這種動機強化其受害行為。如本研究調研的系列案件受害人李某(化名),在民警電話告知其正在被網絡詐騙,讓其不要再進行網絡賭博、投資理財或者轉賬行為時,受害者李某雖在電話中承認自己被騙事實,承諾民警不再繼續(xù)轉賬給詐騙者,但是在掛斷民警電話后,仍然繼續(xù)投入資金解凍賬戶,進行網絡賭博、投資理財行為。如果當事人沒有完成某件事情,即便意識層面并不愿意,但潛意識層面卻在被“未竟事件”情結反復控制著,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會使他無意識的去尋求補償[40],而這種補償在“殺豬盤”電信詐騙中則表現為強迫性地繼續(xù)未完成的賭博或投資理財行為。
綜上,“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的流程及心理控制機制可總結為一張圖(見下頁圖1)。
現代人工作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出現“情感惰性”,主要靠網絡與外界聯系,表現為不愿去社交場合認識異性,不愿投入過多精力去迎合婚戀對象、磨合三觀,而人們的情感需求又客觀存在,這就為專業(yè)的情感騙子提供了可趁之機?!皻⒇i盤”電信詐騙犯罪的嫌疑人利用各種平臺來篩選出“易感人群”,并添加好友實施詐騙,這類人群往往有婚戀需求,暫未遇到合適的異性,或是期望值大于自身條件,若在網絡上遇到主動積極“溫暖”的優(yōu)質異性,很容易誤入陷阱。近年來,一些權威官方平臺也被詐騙者利用,提示此類詐騙并不能單靠加強網絡與平臺監(jiān)管而有效防范。該類詐騙的心理控制機制復雜,“攻心為上”,直擊人性弱點,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極具殺傷力。因而,預防“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除了公安機關加強宣傳、嚴厲打擊、網絡監(jiān)管等常規(guī)舉措外,更重要的還是提高“易感人群”對“專業(yè)情感騙子”的識別能力,結合案件實施的心理控制機制,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預防詐騙。
圖1 “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的心理控制機制
在初始的“形象塑造期”,詐騙者一是主動噓寒問暖、體貼關懷、贊美夸獎,提供高額的“情緒價值”;二是精心打造自身人設引發(fā)對方好感。在這個時期,須特別注意鑒別這個新認識的陌生人是否是“專業(yè)情感騙子”。其方法一是對陌生人突如其來的關心、贊美持謹慎態(tài)度,嚴防在“糖衣炮彈”下喪失理智。二是利用查圖工具搜索頭像照片的真實性。經大量案件分析發(fā)現,詐騙者往往都是在公司配發(fā)的圖片庫里選擇頭像,或就在網絡上搜索俊美的人像圖片充當自己頭像??稍儐枌Ψ筋^像的真實性,并要求其拍照或視頻通話來驗證。三是視頻通話驗證對方所在的真實地點。大量案件提示,詐騙者往往在隱蔽、封閉式管理的工作地點,環(huán)境單一、集中住宿,有些可能在東南亞一帶。若對方聲稱自己生活在現代都市,可要求其視頻通話,變換場景分享地標式建筑、健身房、餐廳、住所等,若對方只能通過圖片或小視頻來回應,找各種理由拒絕視頻通話,則謊言自然不攻自破。
在“信任加深”階段,詐騙者往往先有目的的“自我暴露”自身的情感弱點、失敗的感情經歷等,讓受害者覺得自己倍受信任,從而主動分享自身情況,繼而詐騙者再根據受害人的具體情況,構造社會相似性加強人際吸引。為營造“熱戀”氛圍,詐騙者會主動談婚論嫁,計劃買車買房生子等。事實上,真正有意交友、戀愛的新識好友,往往愿意向對方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話題也是由淺入深地慢慢切入,雙方都有一個較長的深入了解的時期,不可能在還沒見面時就很篤定的要跟對方結婚。若新識“好友”一開始就過多分享自己的情感特征、感情經歷,未見面便談論要結婚、一起買車、買房等話題,則是強烈的預警信號,提示對方有所圖謀,此時拉黑此“好友”是上策。若還存有一絲僥幸,可盡快制造見面的機會,將對方前來見自己作為最后的考驗。切記不可前往對方所在城市,將自己置身危險當中。
若騙局未被識破而進入這一階段,雙方感情已較深,在“熱戀”基礎上,詐騙者反復欲擒故縱,誘使受害者主動詢問,并逐漸參與投資或賭博,由于開始一定是獲利的,受害者會逐漸加大投資,欲罷不能。這一階段,若網戀對象一開始故作神秘、遮遮掩掩,后又毫不掩飾、運用各種心理暗示,誘導對方向第三方平臺轉賬牟取高利潤,則詐騙的可能性極大,需高度警惕。這些心理暗示有:提起生活需要面對的困難與壓力;提起機會難得,要靠自己把握;改變認命的心態(tài),積極爭取內心想要的東西;制造期待,只要努力就能過上美好的生活等等。若這些勸說、鼓勵、催促與投資、轉賬密切相關,則為強烈預警信號。民眾需增強對這些心理暗示方法的識別能力,才能從這一高危階段全身而退。
在這一階段,由于詐騙者會強調“網站收益太高,是在鉆法律漏洞”“利潤太高可能涉嫌違規(guī)”等,少數受害人在警察預警介入的情況下仍對詐騙者抱有幻想與期待,甚至將警察視作干擾自己談戀愛、賺錢的阻礙。因此,當前公安機關應當加強預警中的心理介入機制研究,依托互聯網推送平臺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如通過出示本文梳理的心理控制機制簡圖,宣講其具體施騙步驟,拆穿“殺豬盤”電信詐騙犯罪所運用的騙術技巧,揭示其心理控制原理,才能打破受害人對“甜蜜愛情”的幻想,并幫助受害者擺脫詐騙者精心誘導的“投資=美好前景”的心理暗示。
詐騙進入這一階段,標志著詐騙者即將進行最后的“收割”,他們構造緊急事件,誘導慌亂的受害人在限期內向詐騙平臺再次進行大數額充值,以達到“解凍、解套”,挽回之前的投資。由于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顧及沉沒成本”“從眾心理”“未竟事件情結”,在這一階段成功脫身有一定難度。該階段預防詐騙的核心點在于保持冷靜、及時止損。此階段“網戀對象”一定會大力催促受害人想各種辦法籌錢、貸款,并反復表達“只要充錢就能提現、解凍”“不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充錢,則賬戶便會被清空”等違反常理的信息,了解詐騙者的這一特點,提高敏感性、警惕性,才能克服彌補損失的心理,果斷放棄沉沒成本,并及時報警。
在這一階段,公安機關對執(zhí)迷不悟的受害人的勸阻,重點仍應放在揭穿詐騙者運用的心理控制原理和步驟上。首先需訓練民警有“精準分析”的能力,對陷入“推拉再害期”的受害人定向干預,促其認清詐騙者構建的“緊急事件”并設法施救,打消受害人的僥幸心理,促其采取積極態(tài)度面對先前投入資金被騙的現實,放棄沉沒成本,消除繼續(xù)完成“未竟事件”的強迫性心理與行為,使其“理性自我”回歸現實,才能達到遏制犯罪得逞或再次發(fā)生的目的。
實務案件中,個別受害人可能多次轉賬或投資。對于該階段反復被騙的受害人,由于詐騙者已跟受害人建立了較深的信任,構建的心理暗示較為強大,直接對其進行勸阻效果不佳,可以運用心理學上的“空椅子技術”,讓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引導受害人用“自我對話”的形式,整合自我存在沖突的兩個部分,幫助受害人表達自己未表達出來的情感,完成“未竟事件”的修復體驗,化解不良情緒,從而避免受害人以“見諸行動”的自我防御方式來實施繼續(xù)投資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