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
摘要:巴蜀文化是中國西南地區(qū)古代巴、蜀兩族先民留下的文化遺產?;诎褪裎幕M行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模式研究,可以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提升教育成效,還能通過實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國家儲備優(yōu)秀的人才提供支持。本文從巴蜀文化的含義入手,針對當前研學旅行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實踐路徑,即把握文化主題,設計研學旅行方案;明確實踐重點,落實研學旅行目標;做好評價總結,檢驗研學旅行成果。希望這對于研學旅行的發(fā)展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巴蜀文化;研學旅行;創(chuàng)新研究;發(fā)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C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08-0021-02
0引言
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它被廣泛地定義為“中國西南地區(qū)古代巴、蜀兩族先民留下的物質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內,時代大約從商代后期到戰(zhàn)國晚期?!卑褪裎幕?、同質同體,它們都有著各自獨立的始源和相互交融發(fā)展的歷程,通常被視為一個整體。近年來川渝地區(qū)的旅游業(yè)已經發(fā)展起來,前來觀光游玩的游客數(shù)不勝數(shù),但在文創(chuàng)產品上的宣傳力度和經濟效益還很不理想,巴蜀文化特色沒有被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诖耍呗氃盒?梢岳醚袑W旅行的契機,引導學生探索傳統(tǒng)文化底蘊,并構建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模式,通過文化的學習與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傳承的責任感[1]。
1巴蜀文化研學旅行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
我國在研學旅行方面做的研究較國外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我國文化旅游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進,研學旅行活動在各個階段學校逐漸興起,并得到學生群體的普遍歡迎。近些年來,在一些學校的積極實踐下,研學旅行的開展頗見成效,并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讓師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研學旅行的現(xiàn)實價值。但是,從研學旅行的整體發(fā)展來看,相關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探索卻略顯薄弱,系統(tǒng)的研究存在短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缺乏學習性和體驗性,同時研學旅行活動的評價也無法全面展現(xiàn)實踐活動的效果,導致一些活動空有熱鬧的形式,無法讓學生在旅行中真正達到研究學習的目的。
具體來看:第一,研學旅行的方案設計不合理,文化主題不明確,學生在實踐中抓不住重點。例如帶隊教師在實踐前對于巴蜀文化資源的整合缺乏完整的思路,導致研學旅行主題模糊、地點與線路不合理、組織方式難以支撐研學旅行需要、實踐目標缺乏可行性、實踐內容單一等。學生在研學旅行方案中無法形成自主思考,更多的是跟隊旅行,難以深入領會、學習巴蜀文化的內涵。第二,研學旅行過程存在形式化,學生對文化的學習缺乏深度。例如在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的參觀中,學生將重點放在了觀賞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上,而忽視了其中傳遞出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題,限制了學生的研學范圍,影響了學生對巴蜀地區(qū)地理文化的深入探究。第三,研學旅行的評價機制有待改善。相較于課堂教學,研學旅行更加開放,其更側重于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這樣就導致在研學旅行中評價標準的設計和選擇存在難度,而教師將側重點放在學生文化研究成果上,忽視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影響了研學旅行價值的呈現(xiàn)[2]。
2巴蜀文化研學旅行發(fā)展路徑
2.1把握文化主題,設計研學旅行方案
在巴蜀文化研學旅行開始前,帶隊教師應結合教育教學要求,結合研學旅行的特點,設計實踐方案。具體內容包括:第一,根據(jù)巴蜀文化確定研學旅行主題。這是研學旅行方案設計的第一步,是確定研學旅行地點與線路、以及研學旅行目標、內容確定的依據(jù)和前提。因此,教師應把握課程標準,參考學生的興趣,結合巴蜀文化特色,選擇活動主題。第二,確定研學旅行線路。教師應根據(jù)由點到線的原則,堅持地域性、綜合性、安全性,與學生一起制定出合理的旅行路線。例如教師根據(jù)“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體驗巴蜀民俗文化”“領略巴蜀名人”這三門課程,組織學生進行為期5天的研學旅行,并制定如下路線:第一天上午接站,下午游覽杜甫草堂、武侯祠,晚上錦里古街;第二天上午游覽眉山三蘇祠、品味眉山小吃,下午游覽寬窄巷子;第三天上午參觀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下午參觀成都市博物館;第四天上午游覽白公館、渣滓洞,下午參觀歌樂山、解放碑;第五天上午參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第三,確定研學旅行組織方式??晒┻x擇的有學校和旅行社合作模式、學校主導模式、旅行社主導模式等,學校、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確保學生既能夠有所收獲又不至于造成經濟負擔。第四,確定研學旅行目標。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從知識、能力、情感、品格等角度細化目標,并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參考。第五,確定研學旅行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川渝地區(qū)的屬性,劃分自然地理類、人文地理類、區(qū)域地理類內容,并從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把握研學旅行的重點,以幫助學生在旅行中深入研究學習[3]。
2.2明確實踐內容,落實研學旅行目標
巴蜀文化豐富厚重,形式多樣,教師在組織研學旅行過程中,應抓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重點研究:第一,從熊貓故鄉(xiāng)中了解巴蜀文化。憨態(tài)可掬的國寶大熊貓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品牌,可以組織學生進入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進行參觀學習。研學旅行的目標是要學生觀察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繁衍過程;觀察竹子長勢,并在管理員的指導下親手為大熊貓制作食物,初步掌握飼養(yǎng)、保護大熊貓的方法;提高保護自然環(huán)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第二,從出土文物中了解巴蜀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靈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和三星堆博物館。在金沙博物館中學生可以看到考古出土的象牙、青銅器,以及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箔、金面具等。三星堆文物一直以來都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許多造型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器造型,例如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6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更是展現(xiàn)巴蜀文化的重要遺產,這些遺產能讓人們看到和感受到歷史的風貌,更會激起人們探求歷史的渴望,增強實踐的效果,并對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第三,從古代遺跡中了解巴蜀文化。古代遺跡是巴蜀的文化符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游覽都江堰。在研學旅行中學生需要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原理,并結合專業(yè)深入學習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性,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第四,從飲食文化中了解巴蜀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菜是巴蜀文化的一張名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寬窄巷子、錦里品嘗當?shù)靥厣〕?,并在活動期間的每一餐為學生安排1-2道當?shù)孛朗常寣W生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了解川菜的歷史,組織學生體驗川菜的制作過程,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豪感。第五,從詩詞歌賦中了解巴蜀文化。詩詞歌賦是巴蜀文化的特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杜甫草堂,了解“詩圣”杜甫在錦官城的生活,重新回顧杜甫的經典詩篇,深切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感,增加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學生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
2.3做好總結評價,檢驗研學旅行成果
在研學旅行的總結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對研學旅行的收獲與感悟進行總結,可以是口頭上的成果匯報,也可以是書面的結題報告、任務單、論文,以及攝影展、PPT、辯論賽等,以全面展現(xiàn)學生自己對研學旅行的體驗和收獲。此外,教師的總結也是必不可少的,應回顧研學旅行的全過程,歸納與整理研學旅行中的資料,挑出重點、選出典型,將其作為實例,擴充至巴蜀文化的研究中,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依據(jù)學生在研學旅行途中的表現(xiàn)情況,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打分、評價,從知識、能力、情感、品格以及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在總結中,教師應兼顧過程與結果,并利用學生自身、學生之間以及教師等多個主體,全面展現(xiàn)研學旅行的過程,完善評價量表,明確評價要素、質量描述和等級水平,細化評價要求,提高評價的指導作用,為進一步提高研學旅行質量提供參考依據(jù)。
3結語
巴蜀文化絢麗多姿、豐富厚重,體現(xiàn)了古代巴蜀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活動,同時對當代研究川渝地區(qū)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培養(yǎng)中,通過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模式的研究與建構,為學生提供了接觸、體驗、深入研究巴蜀文化的機會,讓巴蜀文化得到傳承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fā)學生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張佳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路徑探究[J].今古文創(chuàng),2021(14):69-70.
[2]吳劍.發(fā)展研學旅行為青少年成長培育沃土[N].中國旅游報,2021-04-02(003).
[3]蔡競.構建“重慶學”“成都學”理論研究體系和啟動編撰工程,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的思考[J].文史雜志,2021(02):4-8.
(責編: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