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Qiu-xia 李勝文
摘 ? 要:基于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2017年的數據,實證分析了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對農民工而言,農地收益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對應留城的概率下降0.7個百分點。土地保障、土地依戀、融入障礙、生存壓力以及地權不安全都加深了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建議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依法落實農民工的農地權益,適度提高農民工的工作待遇,不斷加強對農民工培訓與輔導,尊重農民工的合理文化訴求,破除農民工留城的相關阻力,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
關鍵詞:宅基地;承包地;農地價值;留城意愿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1)04-0020-09
一、問題提出
非永久性遷移成為中國勞動力流轉的鮮明特征[1]。一方面,為突破農村農地、資金及技術的重重約束,農村家庭往往傾向去尋找最適合的勞動力外出務工,以尋求更為豐厚的收入來源[2],2018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了2.41億人;另一方面,流動人口向城市集聚,特別是向大城市集聚,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為中國經濟發(fā)展注入“人口紅利”,但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具有政策偏向性[3],經濟貢獻頗豐的農民工被嚴格排除在外,加上城市的高房價、社會融入的難度以及對農村安穩(wěn)生活的懷念,返鄉(xiāng)成為大多農民工退休后的最后選擇。以非永久性遷移為特征的農民工流動嚴重影響了中國城鎮(zhèn)化的進程與質量,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成為政府和學者關注的重點話題。
農民工市民化除了要破除與戶籍、社會保障相關的制度約束外,更要厘清農民工非永久性遷移動機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大量的相關文獻也證明該問題的重要性。農民工非永久性遷移的動機可以用留城意愿加以度量?,F有對留城意愿的研究已從農民工的個體特征層面(年齡、性別、婚姻、民族、受教育程度、外出時間、心理等[4-7])深入到外部環(huán)境層面(如城市房價、產業(yè)結構、來源地與定居地距離、城市政策等[8-11]),但這些研究大多基于城市推力視角,較少關注戶籍地拉力的影響。
始于2014年的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民提供了充分的外出就業(yè)機會,但是農地所造成的束縛依然是農民工“半城鎮(zhèn)化”的重要推動力量[12]。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18年農村收入結構數據可知,盡管工資收入已經成為農村的主要收入來源(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42%),但是經營性收入的占比也不容忽視(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37%),即農民工沒有理由不重視農地對其收入的貢獻。同時,當農民工因退休而離開城市勞動力市場時,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如果依舊不能惠及他們,尋求土地收益的動機將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留城決策??梢娧芯哭r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在理論與現實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上述分析,盡管農民工留城意愿的研究已經相當廣泛,但是較少研究從戶籍地吸引以及農地收益的角度討論這種影響。對此,本研究利用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2017年的數據,使用工具變量克服內生性問題,研究了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二、理論假設
農地收益如何影響了農民工留城意愿?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土地保障。農地能夠為農民帶來什么?一是增收功能,即農地作為生產要素能夠實現農民收入的增長;二是社會保障功能,即農地提供了農戶基本的物質生產需要,使其能夠以“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實現自我生存,這類似于一種失業(yè)保險[13],李琴等人的研究證明社會保障與土地保障存在明顯的替代關系,且主要作用于高土地依賴的農戶[14],不過也有學者指出農地的價值也可能隨著農戶非農收入提高而被弱化[15]。當前,城市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依舊不夠完善,部分農民工出于尋求替代品的需要,更加注重農地的價值,因此加深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并且這種影響可以通過年齡的異質性進行識別,因為年齡越大,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就越明顯。據此,提出假設1:
H1:土地保障動機加深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
土地依戀。農民對土地有種特殊的感情[16],或者說是依戀與熱愛[17],而且這種感情能夠深刻影響農民的行為[18],這是印刻在農民或有過農業(yè)經歷的人身上獨特的烙印[19-21],即便土地不再是農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出于“鄉(xiāng)愁”或者“落葉歸根”的動機,中國多數農民并不愿意脫離土地[22-23]。出于土地依戀的動機,農民工賦予土地某種特殊價值[24],這將進一步加深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據此,提出假設2:
H2:土地依戀動機加深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
土地增值。農村的土地也存在增值的可能?!锻恋毓芾矸ā穮^(qū)分了農地征收和農民住宅征收[25],強調保障農民工的土地財產權益,以確定農地“非農化”后土地增值收益[26],已有研究表明了土地增值對農民工市民化的貢獻[27]。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依舊有大量農業(yè)流轉人口依舊預期土地的增值,這在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表現得更為明顯。出于土地增值的動機,農民工可能對農地價值更加地看重,因此土地增值的動機會加深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據此,提出假設3:
H3:土地增值動機加深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
地權安全。胡新艷等人的研究表明,地權的安全性涉及法律、認知與事實三個層面。事實維度的地權安全對農戶影響較小,但是事實維度會減弱法律賦權,法律維度與認知維度相互促進,認知維度可以消除事實維度的地權安全[28]。也就是說,盡管當前法律賦予農民工合理的土地權益,但是他們在現有認知下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權益,或者村集體實施時可能也并未尊重他們的權益,造成法律、認知與事實三個層面地權的不一致。所以,農民工如果存在地權不安全的感知,他們將更看重土地的價值,因此土地增值的動機會加深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據此,提出假設4:
H4:地權不安全感加深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
生存壓力。生存壓力是農民工面臨的突出經濟問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析。如“適應或融合假設”認為,移入地的經濟壓力顯著地降低了遷移人口的生育意愿,而有學者認為經濟上的趨同[29]、文化的趨同[30]或是交流頻次的增加[31],都能提高遷移人口的生育意愿。房價[32]、城市義務教育[33]、低工資[34]等構成農民工留城的強大阻力。面對生存的困境,農民工需要尋找一個有保障的歸屬,特別是當他退休之后,農地價值對他來說更為重要?;谏鎵毫Γr民工難以舍棄土地給他帶來的安全感,從而更不愿意留城。據此,提出假說5:
H5:生存壓力加深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
融入障礙。社會距離理論形容人與群體及其之間的親疏度,可以用于說明城鄉(xiāng)居民在主觀、客觀上與觀念上的距離[35]。社會距離受到地理分布、交往頻率和感情隔離的影響[36]。農民工與市民在社會經濟地位、文化和交往頻率都存在較大差異[37],即社會距離過大,其面臨著融入還是隔離的艱難選擇[38],當然通過強化價值判斷的趨同,增加兩個群體的交往頻率,社會距離能夠被有效的縮小[39-40]。通過社會距離理論,進而探討農民工的融入問題,可知農民工與市民的巨大差異,以及他受到排擠,進一步強化了農民工所感知了社會距離,為了縮小這種社會距離,他們不愿意留在城市,而是選擇繼續(xù)在農村生活。據此,提出假說6:
H6:融入障礙加深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
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如下:
三、實證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組織實施的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2016年的調查數據。該數據以31個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15年全員流動人口年報數據為基本抽樣框,采取分層、多階段、與規(guī)模成比例PPS方法進行抽樣。該數據具有全國范圍的代表性?;诒疚牡难芯啃枰?,本研究剔除了非農戶籍的城市流動人口,剔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西藏等地區(qū)的樣本,剔除婚姻嫁娶、拆遷搬家、投靠親友、學習、參軍等非經濟性流動目的樣本,然后將樣本與縣級層面的地形坡度進行匹配,最終得到的有效樣本量為77459。
(二)變量選擇
1. 因變量
借鑒已有研究[41-42],將愿意留城的農民工定義為1,其他的定義為0,我們樣本中農民工的平均留城意愿為48%,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但也同現有留城意愿的統(tǒng)計指標基本一致①。
2. 自變量
農地的收益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家人種植或者雇人種植所產生的經營收入,二是轉給他人種植所產生的租金,三是轉給集體或公司使用產生的分紅收入。由于這三類收益單獨所在的樣本量相對較小,因此將這三類收入進行加總,并取對數,命名為農地收益。
3. 其他變量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流動范圍、工資收入、流動范圍、是否辦理社保卡、合同長短、城市適應情況、流動時間,是否為個人流動,就業(yè)省份以及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都是研究的控制變量,也是以往對流動意愿研究的控制變量,戶籍地GDP是本文加入的戶籍吸引力的指標。有必要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城市適應情況及合同長短這三個指標的定義進行細致說明。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對應的問題是,您是否同意“按照老家的風俗習慣辦事對我比較重要”這個說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依次,4表示完全同意;城市適應情況對應兩個指標,一個反映適應的情況,一個反映不適應的情況,適應指標對應的問題為,您是否同意“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當中,成為其中一員”這個說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依次,4表示完全同意,不適應指標對應的問題為,您是否同意“我感覺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這個說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依次,4表示完全同意。
(三)模型設定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影響,研究選擇了二元Probit模型,之后進一步使用工具變量進一步對可能的內生性隱患進行處理,關于工具變量的討論在后文進行具體說明。研究主要模型如下:
P (y=1|X0,Xi)表示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概率,α為截距,X0為核心解釋變量農地收益,β0為對應系數,其他的Xi為模型控制變量,βi為其對應估計系數,εi為對應殘差,Φ(*)表示標準正態(tài)的累積分布函數。由于回歸無法直接得出估計的概率,之后研究對關鍵結果的邊際效應進行了處理。同時,考慮到潛在的內生性隱患,除基準回歸外,研究主要使用IV-Probit模型進行分析。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內生性識別與工具變量有效性檢測
使用農民工戶籍所在縣的農地坡度作為工具變量,研究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選擇該變量作為工具變量的原因在于,地形的差異作為地理的關鍵要素,是影響地區(qū)農地收益的重要因素。但不容忽視的是,地勢的平整也構成了地域相對的經濟發(fā)展優(yōu)勢[43]與天然地理優(yōu)勢[44]。因此,地勢并非只是通過影響農地收益進而影響農民工的留城意愿,還有可能通過影響農民工戶籍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及地理的相對優(yōu)勢,進而影響農民工的留城意愿,研究通過控制地域虛擬變量,對該因素予以去除,回歸殘差與農地坡度的相關性已經充分證明了這種做法的合理性(圖1所示)。至此,工具變量的內生性與外生性條件均已滿足。
使用二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與IV-Probit方法同時檢驗工具變量的有效性。IV-Probit識別內生性與弱工具變量的Wald統(tǒng)計量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原假設;2SLS對應的Hausman檢驗識別出了內生性,Cragg-Donald Wald F值遠大于10%水平下的Stock-Yogo關鍵值(16.38)。兩種方法均說明本研究存在較為嚴重的內生性問題,并且農地坡度是一個良好的工具變量。
(二)基準回歸: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影響
控制所有變量的基礎上,重點關注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OLS,2SLS,Probit以及IV-Probit的結果一致表明,農地收益顯著的抑制了農民工的留城意愿。除了2SLS方法(對模型設定更為敏感),OLS,Probit,Logit及IV-probit方法都得到了基本一致的概率估計,即農地收益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概率下降0.7個百分點。
(三)機制1:土地保障
作為相對弱勢的群體,農民工歷來都十分重視農地帶來的基本物質保障,以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干擾。為識別農民工土地保障的動機,研究用年齡的異質性來捕捉這種影響。回歸結果表明,年齡越大,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的抑制作用就越強,對應的t值也越來越大。對于20歲以下的農民工而言,農地收益沒有對留城意愿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盡管隨著年齡的增加,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也會越來越強,可以說明農民工土地保障的動機的作用。但也不得不考慮年齡增加也意味著工作機會與人力資本的損失。不過,按照年齡異質性的假說,工作機會與人力資本與年齡的關系可能存在“倒U型”的特征,但從回歸結果來看,這種倒U型的特征并未在年齡異質性中表現出來,即可認為土地保障動機深化了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效應,土地保障動機越強,抑制效應越深。假說1成立。
(四)機制2:土地依戀
年齡異質性識別出的土地保障動機,可能忽視了不同年齡層次對農地情感的差異。年紀越大的群體,可能接受農耕文化會更加的深厚。因此研究檢驗了年齡與對家鄉(xiāng)風俗習慣的重視程度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表明,確實年齡越大的群體土地依戀的動機就會越強(回歸系數=0.0048,p=0.000;相關系數為0.0613)。機制2通過分解不同人群對對家鄉(xiāng)風俗習慣的重視程度的差異,也進一步捕捉了這種影響。表5的回歸結果總體表明,對家鄉(xiāng)風俗習慣的重視程度越高,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效應更加明顯, 即可認為土地依戀動機深化了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效應,土地依戀動機越強,抑制效應越深。假說2成立。
(五)機制3:土地增值
不可忽視地是,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可能出于土地增值的動機而不愿意落戶到城市。根據我國新發(fā)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重點任務》的相關內容,農村居民有償退出自己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可以獲得一定的補貼,同時也允許落戶的農村居民享受農地入股、分紅帶來的收益。因此,對農民工而言,土地增值的動機可能是一個很小的影響因素,不過也存在事實維度與法律維度的差異。表6檢驗了沿海與內陸以及不同GDP區(qū)域,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內陸地區(qū)與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而沿海與經濟更發(fā)達的地區(qū)則是顯著的刺激作用。
表7,進一步檢驗了在不同地理區(qū)域里,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東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表現得更為明顯。如果存在土地增值動機,那么越是發(fā)達的地區(qū)可能表現得更為明顯,結果說明土地增值并沒有加深農地收益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假說3不成立。
(六)機制4:地權安全
地權安全對農民具有重要的影響。外出農民工留城,也存在著對地權安全的考慮,他們會擔心在戶籍地的農地是否被不當處置。由于數據集不存在地權安全的直接指標。研究使用農民工戶籍地承包地種植對象作為表征變量,如果是“家人種植農地”或“雇人種植農地”定義為自己經營農地,如果農民工將自己的農地雇給親朋好友、私人,公司或村集體,則定義為轉給他人經營,自己經營農地比轉給他人經營的農民工,具有更強的地權安全感。研究結果表明,對自己經營農地的農民工而言,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轉給他人經營的農民工而言,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結果說明地權的不安全感加深了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假說4成立。
(七)機制5:生存壓力
除了心理上的融入障礙,農民工更面臨經濟上的生存壓力。已有研究表明,城市的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已成為農民工不愿意留城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農民工自身的工作性質、生存的狀態(tài)也將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留城意愿。由于樣本中存在大量的自營經商的農民工,為了盡可能識別出總體的狀態(tài),研究沒有使用合同的期限作為度量指標,而是使用他們的就業(yè)身份來捕獲他們的生存壓力。表9的結果表明,對有固定雇主的農民工與自身就是雇主的農民工而言,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對于無固定雇主與自營勞動者而言,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有固定雇主與自身就是雇主的農民工生存壓力更小,結果說明生存壓力加深了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假說5成立。
(八)機制6:融入障礙
城鄉(xiāng)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活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農民工難免會面臨融入的障礙,這種融入的障礙可能造成農民工對鄉(xiāng)土生活的懷戀與對農地的依賴。研究使用“我感覺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表征城市不適應度,用“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當中,成為其中一員”表征城市不適應度?;貧w結果表明,越能夠適應城市的農民工,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的影響越小,越不能夠適應城市的農民工,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的影響越大。結果說明融入障礙加深了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正向指標與反向指標出現的變化相反,呈現結論一致,說明了該結論的穩(wěn)健性。假說6成立。
五、結語與建議
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城鎮(zhèn)化的助力,高質量的城鎮(zhèn)化面臨農民工市民化的考驗。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從農村農地收益的角度探討了農民工不愿留城的原因。研究結果表明,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的留城意愿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農地收益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民工留城意愿下降約0.7個百分點,土地保障、土地依戀、地權安全、融入障礙以及生存壓力都加深了農地收益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尚未發(fā)現農地增值的調節(jié)作用。本文的研究為推動農民工的市民化,解決非永久性遷移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借鑒。
首先,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研究表明,出于社會保障的動機,年齡越大的群體越看重承包地的收益,進而對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也會越強。李琴等人的研究表明,土地保障與社會保障存在明顯的替代關系,農民工對土地保障的看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略顯不足。因此,之后的政策實施要更加注重城鄉(xiāng)社會保障的一體化,更加注重滿足農民工對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適度降低農民工對土地保障的重視程度,為實現農民的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依法落實農民工的農地權益。研究表明,土地保障、地權安全及土地依戀都能加深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諸多法律文件保障農村流動人口的農地權益,但具體實施情境中,很多農民工并不清楚政策的具體細節(jié),導致主觀上對農地的過度重視與依賴。之后政策改革,不僅要在法律上維護流動人口農地權益,更要注重政策的實施,做好法律條文的解讀與普及工作。
再次,適度提高農民工的工作待遇。研究表明,生存壓力加深了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這同現有諸多研究的觀點具有一致性。緩解農民工的生存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要適度提高農民工的工作待遇,既要在薪酬上有所提高,也實現從臨時聘用向長期聘用方式轉變。農民工生存壓力不僅來源于工作上,也來源于城市住房、醫(yī)療、教育等方面的壓力,如果這方面的壓力能夠有所緩解,農民工的工作待遇間接得到了提高,因此多措并舉、打好改革組合拳是緩解農民工生存壓力的有效手段。
另外,不斷加強對農民工培訓與輔導。研究表明,融入障礙與生存壓力都加深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農民工工作待遇的提高,也要做好針對農民工培訓與輔導。既要加強對農民工技能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工作績效,實現更高的收益;同時也要加強他們的心理輔導,減輕他們對城市的不適應,使他們能夠更好的融入城市。
最后,尊重農民工的合理文化訴求。對鄉(xiāng)土的懷戀是農民工表現較為突出的特性。研究也表明,土地依戀都加深農地收益對其留城意愿的抑制作用。因此,對于農民工群體而言,要做到移風易俗,要摒棄以往的一些生活陋習,同時也要尊重他們的一些合理文化訴求,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對城市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城市文化的繁榮。
參考文獻:
[1] Zhao, Yaohui,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turn Migration: Recent Evidence from China[ J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02):376-394.
[2] Stark, Oded , Bloom, et al. 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75(02):173-178.
[3] Buchanan, J. M.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1965,32(125):1-14.
[4] 席文凱,張虹鷗,黃耿志,等.外來藍領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影響因素——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 J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7,36(01):72-77.
[5] 錢文榮,李寶值.初衷達成度、公平感知度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及其代際差異——基于長江三角洲16城市的調研數據[ J ].管理世界,2013(09):89-101.
[6] 李珍珍,陳琳.農民工留城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J ].南方經濟,2010(05):3-10.
[7] 夏怡然.農民工定居地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溫州的調查[ J ].中國農村經濟,2010(03):35-44.
[8] 董昕. 房價壓力、房租負擔與人口持久性遷移意愿[ J ].財經問題研究,2016(03):3-10.
[9] 夏怡然,陸銘.城市間的“孟母三遷”——公共服務影響勞動力流向的經驗研究[ J ].管理世界,2015(10):78-90.
[10] ZANG B,LV P,WARREN C M J. Housing prices, rural-urban migrants' settlement decisions and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50:149-159.
[11] Huang Ye-qing,Guo Fei,Cheng Zhi-ming. Market Mechanisms and Migrant Settlement Intention in Urban China.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2018(14):22-42.
[12] 鄒一南.戶籍制度改革:路徑沖突與政策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 姚洋.中國農地制度:一個分析框架[ J ].中國社會科學,2000(02):54-65+206.
[14] 李琴,楊松濤,張同龍.社會保障能夠替代土地保障嗎——基于新農保對農地租出意愿租金的影響研究[ 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9(07):61-74.
[15] Kung J,Y Bai.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or Transaction costs?The Economic Logic of Land Reallocation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1,47 (10) :1510- 1528.
[16] 佐赫,孫正林.外部環(huán)境、個人能力與農民工市民化意愿[ J ].商業(yè)研究,2017(09).
[17] 王巖,馬賢磊,石曉平,等.農民土地流轉行為決策:一個道義經濟的分析視角——基于和田地區(qū)K村的考察[ 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08).
[18] 陳志,丁士軍,吳海濤.當農民還是做市民:城中村居民市民化意愿研究[ J ].財政研究,2016(11).
[19] Dominy M D. Calling the station home: Place and identity in New Zealand's high country[M].Rowman & Littlefie1d,2001.
[20] Gray J. Family farms in the Scottishborders: A practica1 definition by hillsheep farmers[ J ]. Journa1 of Rura1 Studies,1998,14(03):341-356.
[21] Hildenbrand B, Hennon C B. Above a1l, farming means family farming: Context for introducing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1issue[ J ].Journa1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5(03): 357-360.
[22] 卓瑪草,孔祥利.農民工留城意愿再研究——基于代際差異和職業(yè)流動的比較分析[ J ].人口學刊,2016(03).
[23] 彭曉寬.經濟理性抑或安全需求:城中村改造中農民行動考察[ J ].求實,2016(03).
[24] Popkin S, Berkeley. 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M].1979.
[25] 姜海,雷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共識的形成及其社會影響[ J ].南京社會科學,2020(10):16-24.
[26] 陳明紅.農地“非農化”模式的演進與增值收益分配[ J ].農村經濟,2020(08):37-43.
[27] 彭建超,吳群,錢暢.農村土地“增值”對農民市民化實現的貢獻研究[ J ].人口學刊,2017,39(06):51-61.
[28] 胡新艷,王夢婷,洪煒杰.地權安全性的三個維度及其對農地流轉的影響[ 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9(11):4-17.
[29] BROCKERHOFF M,YANG X. Impact of migration on fertility in sub - Saharan Africa [ J ]. Biodemography and Social Biology,1994 (01-02):19-43.
[30] GOLDSTEIN S, GOLDSTEIN A,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fertility: An 'own children analysis for Thailand [ J ]. Population Studies,1981 (02):265284.
[31] STEPHEN E H, BEAN F D. Assimilation, disruption and the fertility of Mexican-origin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 Austin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opulation Research Center,1990 (01) :67-88.
[32] 王春超,林芊芊.城市義務教育資源對農民工留城意愿影響研究[ J ].產經評論,2018,9(05):122-138.
[33] 文樂.房價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的分析[ J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20,39(04):163-168.
[34] 馬瑞,章輝,張森,等.農村進城就業(yè)人員永久遷移留城意愿及社會保障需求——基于四省農村外出就業(yè)人口的實證分析[ 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07):55-65.
[35] 羅麗,李曉峰.個人工資水平、家庭遷移特征與農民工城市消費——留城意愿的調節(jié)和中介作用分析[ 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20(03):56-69.
[36] PARK E R.Race and culture[M].Glencoe,IL:The Free Press,1950.
[37] SIMMEL G.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M].New York:Free Press,1902.
[38] 盧國顯.差異性態(tài)度與交往期望:農民工與市民社會距離的變化趨勢——以北京市為例[ J ].浙江學刊,2007(06):50-54.
[39] 郭星華,儲卉娟.從鄉(xiāng)村到都市:融入與隔離——關于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距離的實證研究[ J ].江海學刊,2004(03):91-98.
[40] 王桂新,武俊奎.城市農民工與本地居民社會距離影響因素分析——以上海為例[ J ].社會學研究,2011,25(02):28-47+243.
[41] 楊雪,魏洪英.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的新特征及影響機制[ J ].人口研究,2017(05):63-73.
[42] 李輝,段程允,白宇舒.我國流動人口留城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 J ].人口學刊,2019,41(01):80-88.
[43] 張靜靜,朱文博,朱連奇,等.基于柵格的豫西山區(qū)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對人口和經濟的影響[ J ].地理學報,2018,73(06):1093-1106.
[44] 張靜靜,李艷紅,朱連奇.豫西山區(qū)縣域地形起伏度與人口、經濟活動分布的關系[ J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9,38(02):55-60.
(責任編輯:李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