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霞
目的:以廈門市地區(qū)為例,通過對比大眾居住地至鍛煉場所的鍛煉距離差異,探究其對體力活動和靜坐少動的影響,以期為政府部門今后在體育公共資源的合理性配置方面提供借鑒與參考。方法:隨機選取20-69歲廈門市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國際體力活動問卷(IPAQ)調查體力活動水平和靜坐少動情況,共納入356份有效問卷,男性人數(shù)為196人,女性人數(shù)為160人。其中,居住地至鍛煉場所的距離分組依據(jù)為:以居住地為中心,分別設定半徑距離為0-1km、1-2km、2-3km、>3km的四個組別。采用SPSS 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結果:①4個組的體力活動總量中0-1km分別與1-2km、>3km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0-1km和2-3km比較顯著差異明顯(P<0.01);4個組的靜坐時間中2-3km與0-1km、1-2km、>3km比較均表現(xiàn)為顯著性差異(P<0.05)。②不同性別之間不同鍛煉距離的體力活動總量結果表現(xiàn)為:4個組的男性體力活動、靜坐時間與4個組的女性體力活動、靜坐時間二者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不同的鍛煉距離對體力活動與靜坐少動均有影響,鍛煉距離較短促進人們體力活動、減少靜坐少動,距離越長體力活動越少靜坐行為越多。2.不同距離對男女的體力活動與靜坐少動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建成環(huán)境是城市發(fā)展建設在空間上的反映,是影響體力活動和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隨著城市化和機動化的推進,城市建成區(qū)和體育場地設施極大改變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帶來新的環(huán)境和健康問題。鑒于此,本文從成年人居住地至不同鍛煉距離角度出發(fā)研究對其體力活動和靜坐少動的影響。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廈門市地區(qū)20-69歲的成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實際調查人數(shù)為374人,按照相關標準剔除無效樣本,最終有效樣本量人數(shù)為356人。剔除標準包括年齡小于18周歲及大于69周歲以上,問卷條目缺失,以及體力活動水平和久坐行為時間超過其活動人群平均水平的異常值。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主要調查內(nèi)容包括基本信息調查(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職業(yè)等),一周內(nèi)體力活動調查(工作體力活動、交通體力活動、運動休閑體力活動等)、靜坐少動情況(睡眠時間、職業(yè)性久坐時間、屏幕久坐時間等)。
1.2.2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問卷回收完成后,對所獲得調查結果進行整理與賦值,隨即將數(shù)據(jù)錄入Office Excel 2010表格中,將Excel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導入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包括體力活動與久坐行為水平描述性分析;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設置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設置為P<0.01。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鍛煉距離總體體力活動與靜坐少動情況分析
4個組的體力活動總量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依次為:1810.8±1291.5MET-min/W;2016.7±1248.5MET-min/W;2531.9±971.6MET-min/W、1930.2±1405.2MET-min/W。其中,0-1km分別與1-2km、>3km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0-1km和2-3km比較顯著差異明顯(P<0.01)。4個組的靜坐時間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依次為:1954.08±1686.18min/d;1874.43±1429.9min/d;1686.59±1452.67min/d和2278.14±1444.85min/d。其中,2-3km與0-1km、1-2km、>3km比較均表現(xiàn)為顯著性差異(P<0.05)。
2.2不同性別不同鍛煉距離總體體力活動與靜坐少動情況分析
不同性別不同鍛煉距離的體力活動總量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表現(xiàn)為:4個組的男性體力活動(1619.01±1379.88;1796.25±1075.67;2725.72±1050.34;1973.42±1688.44(MET-min/W))與4個組的女性體力活動(2034.44±1153.8;2418.6±1383.1;2355.06±721.3;1879.3±909.13(MET-min/W))二者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不同性別之間的靜坐時間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表現(xiàn)為:4個組的男性靜坐時間(2397.81±1866.1;2137.17±1548.15;1691.06±1538.13;2409.52±1379.84(min/d))與4個組的女性靜坐時間(1488.43±1333.76;1468.38±1130.6;1680±1363.33;2086.12±1541.92(min/d))二者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3 討論
社會生態(tài)學模型理論認為,居民體力活動受多層次因素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包括居住地周邊公園及道路、適于體力活動的社區(qū)空間設計等在內(nèi)的建成環(huán)境因素都可能對成年人進行戶外體力活動產(chǎn)生影響。有本研究發(fā)現(xiàn),社區(qū)到其周邊交通站點的距離與受試者工作日MVPA有正向關聯(lián),社區(qū)人均道路總長度、社區(qū)到其周邊健身休閑場所(場地)距離與受試者BMI有正向關聯(lián)。有研究認為,家庭住宅至活動目的地距離為400~800m時更有可能選擇徒步。還有研究表明,改善社區(qū)周邊的公園綠地、體育設施的居民出行可達性有助于減緩社區(qū)居民的BMI值;但同時體育場地及設施的高出行可達性也說明出行距離較近,體力活動能量消耗較少,這可能對居民戶外體力活動能量消耗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在綜合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出行可達性的重要性。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1.不同的鍛煉距離對體力活動與靜坐少動均有影響,其中1-3km之間的鍛煉距離促進人們體力活動、減少靜坐少動,>3公里的鍛煉距離不適合提高體力活動與減少靜坐少動。2.不同距離對男女的體力活動與靜坐少動也有影響,對男性的體力活動與靜坐少動的影響較小,而對女性的影響較大,說明不同鍛煉距離對男女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4.2建議: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整理了不同鍛煉距離與體力活動和靜坐少動的關系,并從健康城市的視角出發(fā)提出了幾條建議,通過規(guī)劃設計的手段達到促進公眾健康的目的。1)增加道路的可達性。以使人們能夠通過各種交通方式(尤其是慢行和公共交通)便捷地到達目的地去增加運動。2)提升環(huán)境質量,增加空間的舒適性。舒適的空間尺度,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有益于公眾體驗的提升,吸引更多人來此鍛煉。3)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水平。必要的餐飲、健身器材、殘疾人坡道等各類服務設施能夠極大地方便大眾。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