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作為審美活動中具有關(guān)鍵性意義的美學范疇,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兜赖陆?jīng)》僅五千余字,卻蘊藏著豐富的政治之道、哲學意蘊、美學思想等等,對后世影響深遠。《道德經(jīng)》中的“觀”中蘊含著豐富的本體論,認識論以及審美論的內(nèi)容,本文將從《道德經(jīng)》中體察“觀”字的文化內(nèi)涵、審美要求以及現(xiàn)世的審美價值,旨在“觀”中反思當下生存活動,為人類追求一種精神自由的生存境界而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觀;審美要求;審美意蘊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1-0006-03
“觀”作為一個在審美活動中具有關(guān)鍵性意義的美學范疇,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吨芤住分性岢觥坝^卦”和“觀物取象”;老子提出“滌除玄覽”,并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提到“觀”的內(nèi)容及其方式、發(fā)生發(fā)展的條件,并且涉及到了審美性的“觀”的態(tài)度立場;進而莊子提出“以道觀之”,明確了“觀”的非功利性的審美態(tài)度。隨后“觀”的理論不斷地發(fā)展完善?!兜赖陆?jīng)》五千余字,卻蘊藏著豐富的政治之道、哲學意蘊、美學思想等等,遂筆者將從這文字中拈出一個“觀”字,體察“觀”字的文化內(nèi)涵、審美要求以及現(xiàn)世的審美價值。
一、《道德經(jīng)》中“觀”的釋義
“觀”一詞,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觀,諦視也。從見雚聲?!?《廣雅·釋詁一》曰:“觀,視也?!痹诠盼淖謱W的相關(guān)研究中,“雚”即為“觀”的本義,而“雚”像貓頭鷹之形,而貓頭鷹的眼睛能夠洞穿黑夜。這種“觀”不是一般的“觀”,不同于“視”“見”,不僅具有“視”“見”的動作,還具有與視覺相關(guān)但是超越視覺的意義內(nèi)容。吳其昌先生認為,“雚”在卜辭中有本義、引申四訓,引申之意為祭祀之意。古人認為,一個國家的盛衰之亂與宗廟相關(guān),觀察考量帝王治理朝政與祭祀活動也都息息相關(guān)。因此“觀”與祭祀相關(guān),也與國家大事有關(guān)聯(lián)。究其原委,可得知“觀”的對象與國家大事有關(guān),不僅僅是普通事務(wù)?!坝^”的主體可謂不是一般人,更是“圣人”,可以溝通神與人,可“觀天之神道”。因此,從詞源學角度看,“觀”是一種對客體和主體都有一定要求的主客體互融的意向性活動。
初步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中“觀”,上篇《道經(jīng)》中出現(xiàn)過四次,分別在第一章、第十六章、二十六章;下篇《德經(jīng)》中“觀”出現(xiàn)在五十四章。首先,“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徼”(《第一章》)提到妙徼雙“觀”,即是從無中觀照道的奧妙;從有中觀照道的端倪,通過觀照“有”和“無”達到對道的體悟。指明了“觀”是體認道的一種方式。接著“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十六章》)在此提到“觀”的內(nèi)容?!半m有榮觀,燕處超然”(《第二十六章》)中的“觀”,指臺觀樓閣,指代華麗的生活,在此作為名次使用,暫不在審美范圍內(nèi)討論,但此處提及到“榮觀”,作者講述了“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的道理,在筆者看來,實則暗示了“觀”的主體的要求,即不可浮躁,需做到玄覽虛靜。
在下篇《德經(jīng)》中,強調(diào)了“觀”的方式,“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實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道之行。趙堅的《道德真經(jīng)疏義》卷五對“觀”做了解釋:“觀有多法,今略言三:一者有觀,二者空觀,三者真觀。一有觀者,《河上公》云:以修道身觀不修道身,孰存孰亡,鄉(xiāng)國天下例然。但以存亡有跡,觀跡以知修與不修,故云有觀。二空觀者,觀身虛幻,無真有處?!抖ㄖ窘?jīng)》云:要訣當知三界之中,三代皆空,雖有我身,皆應(yīng)歸空,故云空觀” ,此處指出要用“觀”的方法去修行,本身即佛教的修行方式,然而道教在佛教的影響下,也提出了三觀的修行,這對后世“觀”理論的發(fā)展無不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老子所言的“觀”其實是體察“道”的一種方式,也是以“道”為核心的思想觀念。“道”本作為老子哲學思想中的核心范疇,也是最高范疇。而“道”的獲取必然通過“觀”這樣的途徑。明代高僧德清解《老子》首章曰:“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此一‘觀’字最要緊”。 老子認為,萬物生長有自己的“道”可循,不可因為人為的因素而非法占有,要“觀”其道而行。同樣在四十七章中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更是強調(diào)要內(nèi)觀內(nèi)省、順道觀物,并通過體察萬物達而得“道”的至高境界。
二、《老子》中“觀”的審美要求
在“觀”這種審美觀照體驗中,審美客體即是世間萬事萬物,這種物首先具有整體性,是“道”統(tǒng)領(lǐng)下的萬事萬物。《周易·系辭下》中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主體在觀照天地萬物之時,通過鳥獸蟲魚、八卦群像來悟得神明之理,體察萬物之情。其次,審美客體又具有靈活性,而這種靈活性從何而來?首先審美方式上可以將“觀”分為靜觀和流觀,流觀即是一種對世間萬物動態(tài)的把握過程,是在動態(tài)的無限時空中的審美觀照。因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在觀察萬事萬物時,揣摩道的規(guī)律之時,要以動態(tài)的、仰觀俯察的方式進行。
其次,審美主體在進行“觀”時,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馮友蘭先生曾經(jīng)說:“老子認為,要認識‘道’也要用觀?!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一章)’這是對于‘道’的‘觀’,它以為,這種‘觀’需要另一種方法,她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十章)‘玄覽’即‘覽玄’,‘覽玄’即觀道……見‘道’就是對于道的體驗,對于道的體驗就是一種最高的境界?!?這段話強調(diào)的即是主體滌除玄覽的虛靜狀態(tài)。而這種虛靜就是在“觀”物時需要做到的?!坝^”的主體不僅僅是尊者,而是一切想要識道之人,即“古之善為道者”皆可通過“致虛極,守靜篤”而尋道?!坝^”不僅僅是視聽感官的感知,更多是和知覺能力的心相連的,觀照是審美主體以充滿情韻的眼光和超越邏輯思維的智慧,來看對象物時的觀賞與晤對。 除了虛靜,還有善為“道”之人的崇高的品質(zhì)、主體修養(yǎng)的不斷提高、赤子澄明之心也是老子重視的。
三、《老子》中“觀”的審美價值
“觀”其實也是一種境界,美學意義上的“觀”也即審美觀照,“是一種視覺觀看方式,但又遠不止于一般的視覺觀看,它還兼之以明顯的心理活動?!坝^”在整個中國審美文化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這樣的審美觀照方式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認宇宙和進行審美表達的特質(zhì)。 因此,在“觀”中有著老子對生命意義與美學價值的揭示和思考。
(一)陪蓄待發(fā)的創(chuàng)造美
第一章中老子就提到了“無”和“有”的問題,無中深藏著的是虛,虛即是有著無窮的創(chuàng)造因子,蘊含著陪蓄待發(fā)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里的‘生’‘為’‘功成’等皆是告誡人們在消除占有沖動的同時發(fā)揮自身創(chuàng)造力和能動性,努力工作成就偉大的事業(yè),為社會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然后順其自然。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痹谪暙I自己的力量的同時,不能有無窮的非分之想。不能把自己的意欲擺在前面,更不能把自己的利害關(guān)系放在首位,要能夠創(chuàng)造自身的力量的同時盡可能地照顧大局,成全他人,在成就自己的理想生活的同時,也要成就他人的幸福生活。
徐復觀先生曾評價老學的動機和目的不在于宇宙論的建立,而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為宇宙根源的處所,作為人生安頓之地。誠然,“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是觀的內(nèi)容,而葆有一顆赤子之心去追逐人生,創(chuàng)造屬于自我天地的世界就是他的生命追求。其實老子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yīng)自然,不強作妄為,不爭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要含藏內(nèi)斂,不顯露鋒芒。柔弱也并非懦弱,而是要柔而韌。因此,老子的“觀”中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人的心靈融入自然自然的觀察,“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循環(huán)往復的命則是一種生命的創(chuàng)造精神的展現(xiàn)。
(二)理性與感性的生命美
老子第一章中提到了“有”“無”需要通過“妙徼雙觀”而達到道,而感性的觀可以觀道之“有”,理性的觀可以得道之“無”。因此,“觀”在中國哲學思維中是感性的, 又是理性的。不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對萬事萬物的整體性把握, 更能把握到事物的美的本質(zhì),是融感性理性為一體的。
宋代理學家邵雍曾說“以道觀道,以性觀性,以心觀心,以神觀神,以物觀物”,提出了“觀之以理”的觀照原則。感性經(jīng)驗的獲取也是表面的情感再現(xiàn),在老子《道德經(jīng)》中,更多是一種超越感性層面地向理性的飛躍?!暗馈?即是統(tǒng)領(lǐng)的規(guī)律之道,是治國理政的政治之道,更是個人修行的準則之道。皆是以理為核心的闡述和暗示。正如海德格爾所言:“世界從來都不是立于我們面前讓我們觀看的對象,它從來就是誕生與死亡、祝福與褻瀆,從而使我們進入存在的路徑?!?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心物交感“觀”,世間萬物之真理,不僅需要詩意感悟的體察,還需要在觀看之后進入到理性層面才能領(lǐng)悟到最終的玄道。
“觀”看似是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方式,是審美主客體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的重要的方式,但是它卻在感性中滲透理性,在理性中寄予感性,融感性和理性于一體的審美途徑,更是指向穿透世界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感性與理性的融合之下所形成的就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示,而老莊哲學注重的就是這種心物交感的生命之美。
(三)澄明敞亮的自由美
對于“觀”的理解,段玉裁曾注曰:“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觀?!痹谒磥?,在主體虛靜前提下,進而走向神與物游的思緒狀態(tài),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自由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老子主張與世無爭,追求虛靜,就是期待人們發(fā)展主體的精神空間,達到最簡單的赤子之心,最終進入到澄明之境。
在第五章中,老子曾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他認為天地不偏不倚,順其發(fā)展,圣人也無所偏愛,順應(yīng)自然,啟示人們消除外在的強制性和干預(yù)性,尋求個人的精神自由,老子強調(diào)玄鑒,王弼曾注曰:“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于極覽,能不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他主張要滌除雜念,在思想上達到澄明之境,最終進入精神自由的境界最終通玄悟道,最終達到生命的自由和從容。
“天不靳以其風日而為人和, 物不靳以其情態(tài)而為人賞?王適然而游, 鹿適然而伏,魚適然而躍,相取相得,未有違也?!?王夫之曾提出的“現(xiàn)量”說,即是在觀物時也觀情,也是在這種物之情與人之情中體悟。這道就是人生之大道、自由之道,通過滌除玄覽,最終達到物我相合、無限空靈的自由境界。
四、結(jié)語
“五色令人耳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蕓蕓眾生一味追求動物性的滿足,靈性的斫傷卻到了害人的地步。在物質(zhì)日益充足的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視覺文化泛濫,在世俗化的漩渦中,人們會產(chǎn)生自我疏離和心靈空虛的精神狀態(tài)。翻開老子的《道德經(jīng)》,閱讀一二便能夠給人以啟迪,細品“觀”之道更能夠發(fā)人深省。人自由的存在其實就是心靈與審美觀照的對接,在審美觀照中去顯現(xiàn)人類生活中所遮蔽的自由的生命的本真。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77.
[2]蒙文通.佛道散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184.
[3]釋德清.道德真經(jīng)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3-34.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5-56
[5]張晶.審美觀照論[J].哲學研究,2004,(4).
[6]張艷艷.觀:作為中國古典美學審美范疇的意義存在[J].蘭州學刊,2004,(6).
[7]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0:9.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08.
[9]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23.
[10]王夫之.詩廣傳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64.
作者簡介:
樊阿娟,女,山西霍州人,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論與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