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楠
【摘 要】中國古典詩歌推崇含蓄蘊藉的風格,常借助數(shù)字或特定詞來營造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這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找到合適的抓手,于有疑處入手,讓學生如庖丁解牛般游刃于詩中,剖析細微卻又統(tǒng)觀全篇,將古詩理解得入情入境,是教學古詩的難點。筆者在新授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江南春》時,便從有疑處入手,剖析“千里”,以數(shù)字為抓手,讓學生勾連所學,通曉詩境,妙學古詩。
【關(guān)鍵詞】古詩教學? ?數(shù)字 詩境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在描繪千里江南明媚可愛的春光的同時,慨嘆南朝的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諷喻之意。其中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兩句,描繪了江南的無邊春色。筆者在帶著學生學習本詩的過程中,由于虛指的數(shù)字給學生帶來了困擾,反而有了令筆者意外的教學效果。以下為圍繞“千里”所展開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請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兩句詩,描繪了江南的哪些景物?
生:鶯、綠樹紅花、臨水的村莊、山邊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
師:找得很準確。誰能來說一說,從這兩句當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到處都有黃鶯在啼叫,到處都有綠樹紅花,靠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隨風飄揚的酒旗。
師:好一幅江南春景!誰還有補充嗎?
生2:我仿佛看到了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
生3(小聲地):太假了,怎么可能看到一千里呢?一千里外的鶯啼他怎么聽得到呢?
師:我剛才好像聽到有同學有疑問,你能把你的疑問告訴大家嗎?
(生3站起來重復剛才的話)
師:也有這樣疑問的同學舉手。
(有部分同學舉手)
師:你們很棒,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其實,不僅僅你們有疑問,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楊慎在讀到這首詩時,也曾覺得這兩句虛假,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保?/p>
師:這段話的意思你們能看懂嗎?前后桌討論一下。
生:就是說,誰聽到過一千里的鶯啼聲?誰看到過一千里外的綠樹紅花?不如改成“十里”,這樣大家才能看得見聽得見。
師:你說得很準確。既然這樣寫是“虛假”的,那么你們同意改成“十里鶯啼綠映紅”嗎?
(有的學生表示同意,有的表示不同意)
師:請不同意的同學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4:我覺得還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更好。雖然我們看不到那么遠,也聽不到那么遠,但是卻能感覺到江南處處都是春天。
師:很好,你用了“感覺”二字,學古詩確實要講感覺。還有補充的嗎?
生5:我也覺得“千里”好,因為這樣能體現(xiàn)出江南春色無邊。
師:好一個春色無邊!老師贊同你的想法。同學們,古詩中的數(shù)字不像數(shù)學中的那樣真實,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是為了說明一個具體的范圍,而是為了營造一種意境。這里的“千里”,不是實指,而是虛指,用夸張的方式,營造出春色無邊的美感。請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古詩,里面也有這樣“虛假”的數(shù)字?
生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崩畎滓矝]有量過,怎么知道潭水剛好深一千尺呢,是為了說明汪倫送他的情意之深。
生7:“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崩锩娴摹扒А薄叭f”也是虛指,為了突出當時的人跡罕至,寫出柳宗元的孤獨。
生8:“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辈⒉皇亲髡呖吹搅艘磺Э靡蝗f棵樹,而是為了寫出樹木之多。
生9:還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也是虛指,其實是指家家戶戶的人們。
師:老師為你們鼓掌。古詩里的數(shù)字,不一定只有“千”“萬”是虛指,像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的數(shù)字,也不是一一對應,是虛指。古詩里有趣的數(shù)字還有很多很多,課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集整理,我們再來交流發(fā)現(xiàn)。
課堂上出現(xiàn)質(zhì)疑的小插曲是筆者所沒有料到的,因為之前學過類似的古詩,筆者以為學生理解了詩意,感受了詩境,沒想到他們對于古詩中的數(shù)字仍存有疑惑。由本次的教學插曲,筆者有如下思考:
一、學習古詩,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師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質(zhì)疑,鼓勵他們積極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fā)揮作用?!绷己玫慕虒W氛圍,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欣賞與尊重的基礎(chǔ)上。如果在學生小聲嘀咕“怎么能看得到千里之外,聽得到千里之外”時,教師生硬打斷或者報以嘲笑,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阻斷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曾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的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lǐng)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二、教學古詩,要求教師有豐厚的文化儲備和充分的課前預設(shè)
教學相長,學生的質(zhì)疑也是提高教師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讀書時,筆者曾修過“中國文學批評史”這門課程,對于歷朝歷代的文學批評略有涉獵,恰好讀過楊慎的《太史升庵文集》,對這段評論留有印象。所以,在備課時,筆者便有意找來了這段材料,以備不時之需,如此才可以從容應對,引經(jīng)據(jù)典,一來可以增加課堂知識容量,二來也為課堂增添了趣味。中國古典詩歌辭約義豐,常常有“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的豐富意蘊,絕句雖然表面看起來是短短的幾十個字,但蘊藏的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在課堂之上。非學無以自立,身為人師,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是對課堂基本的尊重,也是對學生基本的尊重。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學古詩,沒有定法,貴在得法。古詩教學最忌逐字逐句分析,遇到一首詩講一首詩,遇到一個字講一個字。如此一來,古詩在學生的腦海中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知識,只有無數(shù)個零散的碎片。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教師要關(guān)注意象的積累,關(guān)注詞語的常見用法,做到舉一反三,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古詩中有許許多多豐富的意象有其相對固定的含義,形成了我們的文化密碼。比如,月亮代表相思;柳有“留人”之意,常常出現(xiàn)在送別詩中;蟬比喻高潔的人品;長亭一般是送別之地;等等。在教學中讓學生積累意象,學生在遇到同類型的詩歌時,理解起來便水到渠成。除了豐富的意象,數(shù)字中也包含著文化密碼。詩歌常常借助數(shù)字營造一種模糊美,它使詩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 , 增加了詩意的深度和廣度, 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和審美空間。在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關(guān)注詩歌中的數(shù)字,感受虛指帶來的模糊美,并做到舉一反三。習得方法,比單單學會一首古詩要重要得多。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需把握契機,比如本課的教學中,以小小的數(shù)字為抓手,啟發(fā)學生去探索感受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如此一來,必能見微知著,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