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波 危婷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一篇經(jīng)典名作,被收入部編版、蘇教版、北師大版、語文版初中教材以及滬教版小學教材之中。除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以外,其他版本的語文教材都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放在單元之首的顯著位置。自新課改以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改進措施?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筆者收集了12則具有代表性的課例(9篇教學設(shè)計、1篇課堂實錄和2篇說課稿),先從教材編排、教學目標預(yù)設(shè)、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法運用四個方面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進展情況進行梳理,再根據(jù)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yīng)的教學建議,以探尋更合適的教學思路。
一、各版本教科書編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特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各版本教材的單元編排中有較大的差異,現(xiàn)以現(xiàn)行使用的部編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教材為例展開分析,從單元位置、單元組合、單元導語和課后練習四個方面進行梳理,并就其編排差異進行比較。
三個版本教材編排的相同點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都處于單元首篇的位置,且都是按主題組合單元的。綜合來看,編排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每個版本的單元主題相近
部編版聚焦不同時代少年兒童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經(jīng)歷;蘇教版呈現(xiàn)了不同滋味的童年生活;北師大版著眼于童年難以忘懷的人和事,站在現(xiàn)在的新角度對過去進行審視。
(二)單元學習目的不同
部編版單元導語提出“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的默讀要求,把握文章大意;蘇教版單元末將教學目標的落腳點放在記事寫人的寫作教學上,學習如何確定文章的線索;北師大版則注重培養(yǎng)“精讀”課文的方法,提升細讀、鉆研文章的能力。
(三)教學內(nèi)容存在差異
通過對每個版本的課后練習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部編版?zhèn)戎刭p析和運用景物、人物描寫的方法,關(guān)注兩種不同的敘述視角;蘇教版?zhèn)戎馗爬〝⑹绿攸c和人物特征,揣摩作者的兒童教育觀,但對散文的體式特點關(guān)注稍顯不足;北師大版?zhèn)戎伢w認個性化情感,體會精準的語言表達,但忽視了句式的運用和練習。
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閱讀教學目標的預(yù)設(sh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各個版本初中語文教材散文類選文的經(jīng)典篇目。《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四學段(7—9年級)的“閱讀”課程目標中指出:“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盵1]通過比較分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教學目標大多定位在以下三個方面:1.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積累詞語,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2.通過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把握作者輕松愉快、幽默風趣的散文筆法;3.體認作者的個性化情感,感受作者的深情回憶和美好情思。具體如下表所示:
在以上三個版本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都編排在所在單元的第一篇位置,且三個版本都是按主題組合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分別側(cè)重于默讀、寫作和精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上述課例中有些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夠精準。在目標預(yù)設(sh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品味語言淺嘗輒止。有教師缺乏引導學生賞析語句、品味語言的意識,如課例3、4。安徽學者佘樹森在《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一書中認為,散文產(chǎn)生的美感,不外乎思想情趣的美和語言文字的美。散文教學應(yīng)當引導學生對精妙的言語表達進行深入挖掘,感悟其中的意味。
(二)忽略作者的個性化情感。有部分教師缺乏清晰的文體意識,將目標直指敘事技巧和故事復述,忽略了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如課例3;也有的教師將教學主體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如課例6;課例2則沒有設(shè)置情感類目標。
(三)抱著“形散神不散”的救命稻草機械化地教學。有教師不加思索地將“形散神不散”作為“教學秘訣”,將教學重點放在尋找文章主題上,如課例7、9、12,用“形散”對此文的寫人、敘事、寫景的多樣化描寫筆法一言以蔽之。而“形散神不散”只是散文諸多形態(tài)中的一種,并非散文的本質(zhì)特征。
從上述課例教學目標的預(yù)設(shè)來看,較合適的是課例1、6、8。課例1立足于狀物、敘事、寫人的筆法來感受語言的魅力;課例6將目標定位于語言賞析和情景交融寫法的體悟,感受作者的寫作心情;課例8注重感悟經(jīng)典,捕捉百草園的美,認為“一切景語皆情語”。三個課例都較好地抓住了散文教學的要領(lǐng),即王榮生教授提出的“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jīng)驗”。
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
不同教師預(yù)設(shè)的教學目標不同,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上也存在差異。筆者選取的12則課例涉及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14個方面:1.了解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7個課例);2.認讀生字詞(4個課例);3.默讀、朗讀指導(3個課例);4.梳理文章脈絡(luò),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5個課例);5.概括狀物、敘事、寫人的寫法(7個課例);6.學習重點句型(6個課例);7.品味關(guān)于百草園景物描寫的段落(11個課例);8.分析引出“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8個課例);9.探討“捕鳥活動”(8個課例);10.比較分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區(qū)別(3個課例);11.賞析對私塾先生人物刻畫的手法(5個課例);12.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3個課例);13.體悟作者的個性化情感(10個課例);14.仿寫練筆(6個課例)。
王榮生教授在《散文教學教什么》一書中指出選擇散文教學點應(yīng)當遵循的三個原則:一是合題,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編寫思路;二是顯示教師的學識、個性;三是趣味,使學生喜歡閱讀。[2]部分教師沒有遵循“合題”的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學點指向“外在的言說對象”,如課例3。這則課例另辟蹊徑,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部分對調(diào)教學,打破了筆法的流暢性和前后的連接性。突破這一瓶頸的方法是:建立學生與此文的鏈接,從“外在的言說對象”回到文本,回到作者最自然的情感中。
第二,“教學側(cè)重點”出現(xiàn)兩種“畸形”。第一種“畸形”是側(cè)重景物描寫而忽略作者的情感體驗,如課例3、10。作者寫散文的目的是:表現(xiàn)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教師不能因主觀意愿而“顧此失彼”。第二種“畸形”是側(cè)重百草園部分的教學,舍棄三味書屋部分的教學,誤以為三味書屋距學生略顯遙遠可略學,如課例2。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設(shè)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倡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情來確定教學內(nèi)容?!袄蠋熞痰?,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是學生讀不好的地方。”[3]教師應(yīng)根據(jù)學情來備課,不能因個人喜好而“厚此薄彼”。
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方法的運用
運用教學方法時,我們要考慮兩個基準:一是從教學內(nèi)容的角度考慮合理與否;二是從學生適應(yīng)性的角度考慮合適與否。在以上課例中,部分教師沒有真正發(fā)揮所選教學方法的價值,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拘泥于教學形式,而沒有將目標落到實處,如課例1、4、9、10。課例1缺少學生思考和問題生成的過程,有“填鴨式教學”之嫌;課例4沒有把教學落點聚焦在情感表達上;課例9采用討論法和點撥法,試圖通過啟發(fā)思考來體會寫景的精妙,但沒有落實教學目標;課例10沒有深入挖掘作者彼時和此時的情感,只是將目標指向“外在的言說對象”。
(二)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支配”,而不是“為我所用”。如課例2引導學生想象“百草園”美景并將之擴寫得更細膩逼真,與體會作者的獨特感受背道而馳。
(三)過分依賴既定的教學方法,不能相機靈活變通。如課例7,該教師采用比較分析法,對比作者前后兩個時期的心情,得出了一個與事實相悖的結(jié)論:自由率真的孩子轉(zhuǎn)變?yōu)橐粋€追求功名的成人,這與作者回憶童年的主題是不相符的。
相比較而言,課例3、5、6、8、11和12的教學方法處理較為恰當。課例3采用直觀演示法來教授“捕鳥活動”;課例5采用提問法引出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和美女蛇的故事;課例6以啟發(fā)式教學法為主,引導學生關(guān)注魯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意義;課例8采用了“長文短教”的方式,緊扣題眼,選準切入口落實語言訓練;課例11采用提問法和細讀法,巧妙地發(fā)問;課例12采用朗讀法和提問法來品讀語言并引發(fā)學生思考。
五、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進展的反思與討論
現(xiàn)行的中小學教科書所選取的散文基本上是“文學性的散文”,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專輯、游記、雜文。自新課改以來,一線教師們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真實地反映了初中散文教學的實際進展。仔細分析12則課例,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將圍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進展來談?wù)劮此家约耙恍┧伎肌?/p>
(一)語文課程教材層面的反思和討論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四學段提出的“閱讀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并沒有分年級進行闡述,這會導致多元化理解和操作的出現(xiàn)。散文是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主導文類,但“課標”并未對散文閱讀目標作出明確的闡述。
從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編寫情況來看,各版本的教學落點均有所不同。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部編版重“默讀”,蘇教版重“寫作”,北師大版重“精讀”。課后練習風格迥異,教學目標多元混雜,教師摸不清教學重難點,出現(xiàn)上述所分析的“本末倒置”“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的狀況。
(二)語文教師教學層面的反思和討論
自新課改的旗幟舉起以來,一線語文教師們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努力營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但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卻不夠到位,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學方法的作用。教師之所以面臨這樣的困境,是因為沒有正確把握散文教學的要領(lǐng),對文本的解讀不夠深入,過分教條化、模式化,導致淪入教學的“沼澤地”。散文閱讀教學,一定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三)考試層面的反思和討論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關(guān)于閱讀評價的實施建議: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其概念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分析歷年中考題型可知,常見的散文閱讀試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理清行文思路,找出文章線索;品味散文語言;概括文章主題;感受作者情感。顯然,其中分析修辭手法作用的題型就與課標所指相沖突,教師會教給學生固定的答題模板來解答此類題目。如賞析夸張手法,學生千篇一律地回答“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和特征,鮮明地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事物的感情態(tài)度”。
以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題《燃燒的木棉花》第三小題為例,問題是:賞析第③段劃線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參考答案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木棉花與金沙江以人的情態(tài),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金沙江沿線的木棉花樹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織碰撞……基于此類中考題的出題現(xiàn)狀,教師教給學生“必背”的考試技巧,追求模式化、標準化答案,而忽略了語言的品味和對作者情感的感受。出題專家與教學一線的教師都應(yīng)該在“課標”的指引下,統(tǒng)一戰(zhàn)線,更好地將閱讀教學與考試評價相結(jié)合。
綜上所述,自新課改以來,廣大一線教師孜孜以求,嘗試運用新課改提倡的教學方式,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的教學展開了積極思考和探索。盡管仍然存在相關(guān)問題,但也為后期研討提供了參考,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和反思。
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建議
榮維東教授基于散文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了四條教學策略:一是感受“景”與“事”,找到散文閱讀的起點;二是抓住“情”和“我”,把握散文閱讀的支點;三是玩味“句”與“境”,著力于散文閱讀的提升點;四是運用文本層次理論,讓解讀擁有言語層、形象層、意蘊層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和旨趣?;谝陨辖虒W策略的指導和上述12則課例的啟示,筆者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一)知人論世,了解創(chuàng)作動機
王瑤先生認為:“研究《朝花夕拾》不能只把它看作是片斷的回憶錄,也不能只就各篇作細致的分析,還要注意把全書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機體來考察、了解作者寫這一組文章的總的意圖和心境?!盵4]他認為,要從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來探究作者的思想內(nèi)涵,從魯迅當時的迷惘和困境入手。回憶往事是《朝花夕拾》的主要內(nèi)容,但對現(xiàn)實的批判與針砭也是《朝花夕拾》的有機組成部分,魯迅始終在“荷戟”中不斷戰(zhàn)斗?!冻ㄏκ啊窂倪^去的生活中檢討自己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以追尋新的戰(zhàn)斗道路。
《朝花夕拾》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1926年,“五卅”的血跡未干,而“三一八”又使鮮血愈積愈濃,魯迅在政治迫害中輾轉(zhuǎn)遷移,他“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5]?!冻ㄏκ啊防锏奈淖志褪囚斞赶壬鷮ひ挼降摹伴e靜”,“夕拾”則道盡了先生在“紛擾”下對昔日生活的深情眷戀和韶光不再的無限憾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寫出了魯迅孩提時代的生活,一個“趣”字貫穿全文,也流露了作者對昔日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無限懷念以及童年時光漸行漸遠的“遺憾”。
(二)默讀文本,把握大意
部編版“單元導讀”提出:默讀要做到“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一氣讀完全文,以保證閱讀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閱讀速度?!苯處熞龊谜_引導和有效示范,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第一,不分心,不停頓;第二,每分鐘不少于500字,保證一定的閱讀速度;第三,學起于思,注意讀思結(jié)合。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教材的方式指示學生一分鐘需要閱讀的段落,示范如何一邊默讀一邊簡單標注疑難處。默讀完全文后,可通過梳理文章大意的方式及時反饋默讀效果。
(三)賞析藝術(shù)特征
1.體悟敘述語調(diào)和敘述視角
(1)兩種敘述語調(diào)
回憶性散文通常會使用兩種敘述語調(diào)進行敘述,即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一種是冷靜的、嚴正的敘述語調(diào),另一種是嘲諷的、調(diào)侃的敘述語調(diào)。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作者介紹私塾外觀和行禮、答禮等禮儀時,用了冷靜的、嚴正的敘述語調(diào);寫先生拒絕回答“怪哉”問題時,語調(diào)是嘲諷的;講述先生讀書時的情景,語調(diào)則是調(diào)侃的。
(2)兩種敘述視角
學者趙勇認為,散文中回憶的價值更在于,它以巨大的真實性展示了作為個體的人在歷史的某個瞬間所特有的生命體驗和情緒狀態(tài)。[6]回憶性散文的主要價值在于作者所經(jīng)歷的事與人,以及由這些事和人產(chǎn)生的有關(guān)“過去”和“現(xiàn)在”相互交織的兩種情感。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中采用了兩種敘述視角,作者以兒童的視角、成年人的心態(tài)來追憶童年往事,過去的“我”生活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現(xiàn)在的“我”在回憶童年走過的地方。百草園也有它的“過去”和“現(xiàn)在”:過去的園子是“我”家的園子,而現(xiàn)實的園子“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帶給自己無限趣味的事物不復存在,所以作者對童年時光的一去不復返表示深深的遺憾。兩種敘述視角的交織使得“趣”味愈濃、“憾”意愈深。
2.品味敘述語言
(1)百草園的“趣景”“趣事”和“趣聞”
①尋“趣”,尋找“趣”在何方
賞析語句,找出百草園之所以成為“樂園”的原因,相繼找出百草園中的“趣事”;百草園中的“趣景”;百草園中的“趣聞”。作者兒時對“美女蛇”的畏懼、對“飛蜈蚣”的期待、對“陌生的叫喚”拒絕回應(yīng),這些正是孩子天真無邪的表現(xiàn),充滿了童趣。
②品“趣”,賞析景物描寫的方法
朗讀描寫百草園的精彩文字,感受魯迅先生筆下的遠近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以及視覺、聽覺、味覺的結(jié)合。品讀時要抓住文中寫景、敘事、寫人的語句進行分析,注意動詞、形容詞、副詞的使用,感受語言表達的層次性和條理性,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
(2)三味書屋的“趣人”“趣事”
壽鏡吾先生是一位“淵博的宿儒”,盡管作者批判了他的古板迂腐,但同時也尊重他的方正、質(zhì)樸和博學。雖然三味書屋的讀物和規(guī)矩對孩童的本真天性有所束縛,但“三味書屋”的“趣人”“趣事”與“百草園”一樣,都是令人懷念的?!叭と恕斌w現(xiàn)在先生對學生的態(tài)度以及讀書時的夸張模樣上,“趣事”則體現(xiàn)為學習間隙的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等等。
3.分析敘述藝術(shù)
這篇課文融合了小說手法與雜文筆法,采用了敘事、抒情、議論三種表達方式,語言簡練、平實,有幽默感。作者精心選擇了典型的細節(jié),賦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文筆洗練曉暢,張弛自如。樸素的敘述中滲透了作者真摯的情感,簡潔的文筆中飽含了深長的韻味。
(四)感悟思想性
《朝花夕拾》是“樸素優(yōu)美的詩的散文”,也是“蘊藉深厚的散文的詩”,抒情中“交織著尖銳的諷刺和嚴峻的批判?!盵7]其主題思想應(yīng)聚焦于作者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與贊美以及對摧殘美好事物的力量的譴責與批判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明確作者回憶走過的路、總結(jié)歷史教訓的目的,即為了更好地戰(zhàn)斗。
(五)作業(yè)布置
1.課前作業(yè)
搜集資料,嘗試撰寫一篇微型《魯迅傳》。
2.課后作業(yè)
《朝花夕拾》最大的價值在于它是研究魯迅的“源”,這十篇散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朝花夕拾》,體會作者總的意圖和心境,認識其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和魯迅系列作品中的地位。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達到了返樸歸真的藝術(shù)境界,文本語言耐人尋味,作者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令人動容。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述童真,道童趣,憶往日苦與樂,為生活在現(xiàn)代的初中生了解特殊時代少年兒童的成長歷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基于新課改理念的指導,教師應(yīng)從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三個方面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體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的統(tǒng)一。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散文教學的要領(lǐng),遵循散文教學的原則,正確引領(lǐng)學生閱讀文章的精妙處、動人處和細膩處,從而感受、體認文本語言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jīng)驗。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5頁。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6頁。
[3]王榮生:《閱讀教學設(shè)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第109頁。
[4]王瑤:《王瑤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16頁。
[5]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28頁。
[6]趙勇:《回憶與散文》,《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第5期,第74頁。
[7]王吉鵬、張娟、趙月霞:《穿越偉大靈魂的隧道——魯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5頁。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