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色詞在各語言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詞匯類型學,繪制關于中英顏色詞“綠”的語義地圖,并進行分析。通過對特定顏色詞“綠”語義的跨語言比較,來進一步了解兩種語言在認知思維與文化上的差異,以求正確理解與把握中英語言對顏色詞的運用,同時為跨語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語義地圖;中英對比;顏色詞;綠
一、引言
語義地圖模型是一種新的研究工具,把跨語言或方言多功能語素的共性作為研究對象,是一種類型學研究工具,近年來備受關注。語義地圖模型以概念空間為基礎。概念空間即通過跨語言或方言比較建立的語義空間,具有普遍性,是特定語法形式的不同功能及相似關系構成的幾何性概念網(wǎng)絡。概念空間由節(jié)點和連線兩部分組成,節(jié)點代表不同語言或方言中有關語法形式的不同功能,連線表示兩個功能之間的直接關聯(lián)①。
語義地圖是某種或某幾種語言中特定語法形式在概念空間中的切割方式,反映的是具體的某種或幾種語法形式所具有的語義或功能。如中英兩種語言在顏色詞“綠”的語義概念空間中所切割的方式不同,從而構成了一副獨具意義的語義地圖。
顏色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對顏色的感知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范疇之一。顏色詞是各民族語言中共有的,其基本意義通常是人們對顏色的認知,可視為原型意義。顏色詞的原型意義在各民族語言中大多是相同的。以原型意義為核心,經(jīng)隱喻和轉(zhuǎn)喻輻射狀向外擴展,由單一的顏色域向多個域源投射,形成不同的意義。目前,隨著各國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漸頻繁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漢英兩種語言對顏色詞所代表的聯(lián)想、象征意義的認知各有不同,這其中存在著民族文化特征。
本文通過分析漢英語言中顏色詞“綠”的語義特征,繪制語義地圖進行對比以此深入了解其中所蘊含的語義差異及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在充分考慮中英文化的心理活動與特定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和理解漢英顏色詞的錯位現(xiàn)象,以達到更好地把握和運用顏色詞的目的。
二、中、英語顏色詞“綠”的原型義
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總是以一定的原型為基礎的。對于顏色詞而言,顏色概念的產(chǎn)生依據(jù)的是某些普遍的原型,它們往往是比較常見的具體事物。顏色詞的語義重合就是建立在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客觀相似性和人類認知心理趨同性的基礎上,不同于隱喻思維依據(jù)儲存在人腦中的原型概念通過與目標事物建立相似聯(lián)想,實現(xiàn)概念替換。
詞義的演變往往是人們用已有的概念去類推其他的事物,用已有的詞匯命名來表達新的事物和現(xiàn)象,于是原有概念不斷被擴大到一個更大的語義范疇。對于基本顏色詞而言,同一范疇內(nèi)詞義的發(fā)展主要是在相似基礎上的同一性質(zhì)的概念替換的結(jié)果。顏色詞意義的演變過程主要體現(xiàn)出語義的抽象化特征,這正是人類隱喻思維的結(jié)果。
英國語言學家菜昂斯認為語言中“顏色詞究其詞源,往往來自某具體物體名稱或具有某種顏色的物體的名稱?!备鶕?jù)《說文解字》“綠”是青黃色,漢語中對“綠”的定義是“像草和樹葉茂盛時的顏色,由藍和黃混合而成”②。英語中對“green”的釋義為“having the color of grass or leaves”③。與漢語相同,在詞典中對“綠”的定義都與植物相關。
可見,“綠”和“green”的原型意義是完全對應的。從詞源學上講,“綠”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是指某種根莖物體的顏色,這是“綠”的原型意義,屬于顏色域。
三、中、英語顏色詞“綠”的引申義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理解和思維方式,中英兩個民族也不例外,在觀察、理解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理解也有不同,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必然存在差異。這些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與紛繁復雜的習慣差異是由于中華文化與英美文化之間存在著民族歷史、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基本義相同的顏色詞對不同的民族而言表達的語義卻并不相同。雖用來表達物理屬性的顏色詞大都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語境下,顏色詞的語義發(fā)生引申現(xiàn)象,這種引申出的語義會造成中英語言表達的差異。
“綠”作為三原色之一,不僅表示客觀的顏色還存在許多語義的延伸。由于人類生存于世界中,在感官與思維方式上是存在一定共性的,因此,中英顏色詞“綠”也存在著部分相同或相似的語義概念,但由于兩國的歷史地理背景、文化思維背景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導致顏色詞“綠”的語義具有不同的個性。
(一)漢語顏色詞“綠”的引申義
1.在自然環(huán)境中
每當人們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綠水青山”時,都離不開用“綠”來描繪表達這個畫面。在自然環(huán)境中,“綠”總是與植物相結(jié)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說到“綠”定離不開農(nóng)業(yè),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huán)境常受風沙侵蝕,而農(nóng)村地區(qū)則常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滿眼綠油油的。因此,漢語中將在綠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自然種植生長的食物稱為“綠色蔬菜”或“綠色食品”,在這里“綠”用于表示“健康的、新鮮的”。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植物或食物都是無污染、無公害的。
慢慢地“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的”語義發(fā)生延伸,不再僅僅局限于“農(nóng)產(chǎn)品”,而指向各個領域,如“綠色建筑”指環(huán)境優(yōu)美、節(jié)約能源的、充分環(huán)??沙掷m(xù)發(fā)展的,且能夠體現(xiàn)生態(tài)意識的建筑,這時“綠”也就具有了“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語義。以上都是“綠”從顏色域發(fā)展而來的,屬于環(huán)境域。
在四季當中,一提到“綠”,就會想到“春”,在漢語中人們也常用“綠”來比“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也是用“綠”來描寫春天,營造出綠芽新出的景象,表現(xiàn)出了綠色充滿了新生之氣息,具有活力。這是由環(huán)境域引申而來的季節(jié)域。
2.在社會環(huán)境中
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由于綠色和平組織的出現(xiàn),世界人民已普遍接受了“綠”是可以用于表示“和平與安定”的,漢語也不例外。這是“綠”從顏色域發(fā)展出的生命域的語義。
在社會生活中,“綠”用于表示“安全通過、通行”的語義也隨處可見。首先見于“紅綠燈”的規(guī)則,“綠燈”代表通行,“紅燈”則代表停止,經(jīng)過長時間的延伸,“綠”具有了表“安全通行”的語義,并普及到各領域,如文件的批準或行動的允許等。
在具體語境中也常被引為“輕松與便利”之意,如“綠色通道”,即手續(xù)簡便、安全快捷的通道,泛指簡便、安全、便捷的途徑。上述屬“綠”的交通域、法律域范疇內(nèi)的語義。
3.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
在中國文化中,“綠”常用于表示地位身份的卑微和低賤。如“青衫”指唐代官位七品以下的官員,“青衣烏帽”指普通百姓,“青衣”在古代指婢女。
不同于英語只用于將“綠”義為“不成熟、未加工的”,漢語中“綠”除了指未出閨的女子,語義為“不成熟、年輕、充滿希望的”。也具有表“成熟、精通”的語義,如漢語中的“爐火純青”,這當中的“青”其實也是“綠”的一種,這里“綠”語義引申為工作或能力達到成熟、精通的程度。
在古漢語中,“綠”也可以表示顏色昏暗,如烏黑色。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綠云擾擾,梳曉鬟也”中“綠云”指女子黑亮的頭發(fā),這當中的“綠”其實指的是“烏黑”,這是漢語所特有的語義。
漢語中具有特性的還有“綠帽子”一詞,期初是唐代地方官勒令罪犯配綠頭巾以表羞恥,元明兩朝規(guī)定娼家男子著綠頭巾。后若妻子與他人通奸,則稱其給丈夫戴“綠頭巾”或“綠帽子”。此時,“綠”的語義為“不守規(guī)矩,不忠貞”。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其刻有中華文化的烙印,此時“綠”的語義多為中華文化和漢語所特有的。
(二)英語顏色詞“綠”的引申義
1.在自然環(huán)境中
在英文中關于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也用“green fields”來指綠意盎然的田野。這中的“綠”表“生機勃勃”之意。英文中的“green salad”也是指用健康新鮮的蔬菜而制作的沙拉,這時“綠”也是用的“健康、新鮮”這一語義。英語中的“develop greener products”指研發(fā)更環(huán)保的產(chǎn)品,此時“綠”“健康”的語義已不僅僅局限于食物了,也是向各領域延伸,此時的“green”與其說是“健康”,不如說是“環(huán)保”一詞更加貼切。
在英文中,“綠”具有溫暖的語義特征,如“green house”指溫室,“a green winter”指溫暖的冬天?!熬G”都是用于表“溫暖的”。對于自然環(huán)境中“green”的語義分析,雖與漢語在具體語義上存在差異,但在域的分布上是相似的,分別從顏色域向環(huán)境域、生命域映射。
2.在社會環(huán)境中
在圣經(jīng)中,曾用白鴿銜橄欖枝這一形象來預示“和平、安定”,后更是有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的誕生,這個組織已被世界所接受,因此綠色也有“和平、安定”之語義,屬于生命域范疇內(nèi)語義。
英語中的“綠”表“通過”“便捷”之意也是普遍的。人們可以通過比原有流程更為簡便的方式達到最終目的,或為某種目的提供安全保障,指批準、允許做某事或方便某人做某事。在這種情況下“綠”表達“便利與安全”。典型之例有“green card”指外國人在美國合法就業(yè)所必需的證件。上述是“綠”屬于交通域與法律域范疇內(nèi)的。
3.在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
由于中英文化差異的影響,中國人對“紅”是很鐘情的,認為其代表了喜慶;而英語國家常是對“綠”更情有獨鐘,因為其代表著生命力與希望。兩國的紙幣也因此在主色調(diào)上存在差異。正是與貨幣相關聯(lián),中國與英語國家的股市漲跌所采用的代表色是相反的。中國股市是“紅漲綠跌”,而美國股市是“綠漲紅跌”。
“綠”在英語中常與錢有關,表示經(jīng)濟實力。如“the green stuff”指美元,“green power”指金錢的力量?!癵reen-mail”指股票欺詐,后演變出“欺詐”的語義特征。
政府向國民就某一重要政策或議題征詢意見并最終正式發(fā)表的問詢文件被稱為“Green Paper”(綠皮書)。由于該文件起源于英美政府因此“綠”還可表“政府的、權威的”。
政治域與經(jīng)濟域是英語“綠”所特有的語義,這主要是受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政策影響所致。
4.在人文心理上
由于新長出的芽或未成熟的瓜果通常是青綠色的,因此當此語義進入人們的認知域時,也會有相應的影響。當“green”形容物時,人們常常用來指“新鮮的、未加工的”。當“green”形容人時,可以表“青澀的、幼稚的、缺乏經(jīng)驗的”或“技術不成熟、能力不完備的”。如“green hand”是新手或生手的意思,“green as grass”表幼稚、無經(jīng)驗的。
英語中,有“a green old age”一詞指老當益壯,“in the green of one's years”表年輕力壯時,在這里的“綠”都是表“青春、活力”的意思。
在心理表情緒上“綠”具有“嫉妒”的語義特征,常與“envy”連用。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常將“green-eyed”與“jealousy”相連,使“綠”表“嫉妒”的語義得到傳播并廣為接受和應用。
在英語中,“綠”也有表示“生病”的意思。也就是漢語中所說的“臉色蒼白,發(fā)青”指人因生病而面色不健康?!發(fā)ook green”表人由于處于憂慮的情緒或身體處于生病的狀態(tài)中。隨其所描述的語義屬于人文心理上的,但在認知域的映射上,除“嫉妒”屬情感域范疇外,其他均屬于環(huán)境域。
四、中、英語顏色詞“綠”的語義地圖
根據(jù)上述章節(jié),對中英兩種語言顏色詞“綠”所具有的語義特征,進行分別描寫后,繪制了相應的語義地圖,如圖1。
根據(jù)語義地圖,我們得出,中、英兩種語言在顏色詞“綠”的語義特征上,有共性也別具個性。
在詞典中對于“綠”的定義都是與植物相關的,即大多數(shù)植物在茂盛時所呈的顏色,這是“綠”的基本義,屬于其顏色域。因此,兩種語言在“綠”表與植物相關認知域的語義時具有共性。如環(huán)境域中的“自然的”“環(huán)保的、健康的”、生命域中的“有生機、充滿活力的”。在社會環(huán)境中,由“紅綠燈”語義延伸而表“安全通行與便利”等語義的交通域和法律域具有共性。因和平鴿、橄欖枝等因素及國際組織的成立,使“和平與安定”語義得到通用。由“食物”未成熟而使綠色的語義延伸指人“青澀、不成熟”的語義也是相同的。當人的面色成“綠”也說“青”時,都是表“不健康”的語義。
同時,兩種語言也具有各自的個性。在季節(jié)域中,漢語常用“綠”來表“春”,而英語則是用“綠”引申來表“溫暖”義。英語只有用“綠”來表未成熟的,而古漢語中,存在用“綠”來表示成熟的,能力工藝精湛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古漢語中多用綠色的事物,后也用于獨立表達語義,如“綠云鬢”指女子的頭發(fā)烏亮,這時“綠”具有“烏黑色”之意,這是從中國古代對“綠”的顏色域來的。由于古代官職低或平民百姓常穿綠色的官服或衣物,使得“綠”具有表地位低微的語義。在歷朝各代,對“綠頭巾”“綠帽子”所使用的場合,而發(fā)展出了表示“不守規(guī)矩、不忠貞”的特殊語義。
英語國家中的“綠”常與錢、貨幣有關,因此英語中“綠”具有表“經(jīng)濟實力或詐騙”的特殊語義。在英語國家,人們對“綠”的重視和喜愛,使其貨幣或政治文件都采用“綠”色,因此英語中的“綠”還具有與“政府的、權威的”有關的語義特征。這是英語“綠”所特有的,屬于政治域與經(jīng)濟域。
五、結(jié)語
根據(jù)對中英兩種語言顏色詞“綠”的語義地圖進行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jié)論:雖然用于表示顏色的詞語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跨語言和跨文化,使得語義引申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經(jīng)濟制度以及歷史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甚至由于信仰、文化藝術的差異,使得語義也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上的差異,是民族文化深層差異的表層體現(xiàn)。通過對詞匯跨語言的對比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文化與思維的共性及差異。有助于語言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作者簡介:樸書瑤(1998—),女,朝鮮族,吉林長春人,延邊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及對外漢語教學。
注釋:
①引用林華勇與吳雪鈺在《語義地圖模型與多功能詞“到”的習得順序》中對語義地圖模型的定義。
②釋義來源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對“綠”的釋義。
③對英語“green”的釋義,查詢引用自《郎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2014年出版,第1103頁。
參考文獻:
〔1〕劉兆沿.語義地圖模型:多義性研究的類型學視角[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2,24(04):24-28.
〔2〕林艷.基于詞匯類型學的“呼吸(breathe)”概念的語義地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2):158-164.
〔3〕林華勇,吳雪鈺.語義地圖模型與多功能詞“到”的習得順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05):10-18.
〔4〕孫文訪.“有(have)”的概念空間及語義圖[J].中國語文,2018(001):15-36.
〔5〕神小菲.中英顏色詞的色彩與語義對比[J].運城學院學報,2006,24(01):107-108.
〔6〕吳福祥.多功能語素與語義圖模型[J].語言研究,2011(01):25-42.
〔7〕鄭慧敏.認知理論下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的對比研究[J].作家,2010(1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