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瑤
周末,我正坐在院子里的大樹下為寫作文而發(fā)愁,低頭間就被小桌下鼓起的小土包吸引。小土包周圍還散落著一些移動物體。帶著好奇心,推開椅子,鉆入桌下,趴在地上,一個神奇的世界在我眼前展開——
原來,桌下竟有一個小小的螞蟻天地,一只只米粒大的小黃蟻井然有序地忙碌著。幾縷陽光鉆入桌下,暖暖地照在小黃蟻身上。瞬間,它們變成了一只只渾身通透的、閃著光的小精靈,加之頭頂舞動的小“天線”,真是美得不可方物!
突然,一只飛奔的小黃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匆忙地跑著,對遇到的每只同伴都用觸角給予熱烈一“吻”。被“親”過的同伴皆不約而同地奔向一個方向。順著它們奔跑的方向望去,一只兩厘米左右,正在拼死掙扎的毛毛蟲赫然映入眼簾。幾只最先趕到的小黃蟻上下其手,試圖移動它。殊不知,如此巨大的體形和力量之差,簡直就是一個人妄想搬走一座大山——自不量力。思量間,越來越多的螞蟻蜂擁而至,瞬間,毛毛蟲的身上和周圍聚滿了螞蟻。毛毛蟲掙扎得更猛烈了,許是被咬痛了,許是感覺到了危險。在毛毛蟲激烈的抗爭中,它身上的螞蟻不斷被甩下,同時,很多只螞蟻被它壓在身子底下。但螞蟻們未見任何慌亂,依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又一番掙扎后,毛毛蟲似乎喪失了求生的欲望,躺在那一動不動。
難道毛毛蟲認輸,螞蟻贏了?正當我惶惑間,忽見一只較大點的螞蟻來到毛毛蟲角斗的現場。它邊走邊用觸角與同伴們“交流”,轉完一圈后便昂首站到了較遠處。螞蟻們似乎接收到了“智慧點撥”,紛紛鉆到毛毛蟲身子底下。神奇的一幕出現了:無數只螞蟻站在毛毛蟲身子底下,高舉著“手”,托著肥胖的毛毛蟲,一步一步朝我的方向移動過來。原來,螞蟻想要把毛毛蟲搬回家。真令人驚奇,團結的力量不可小覷!
毛毛蟲或許還想做最后的掙扎,它翻身打了個滾兒,無數螞蟻被壓倒。但螞蟻們毫不氣餒,再次迅速爬到毛毛蟲身下,在領頭螞蟻的指揮下,又把毛毛蟲扛了起來。就這樣,螞蟻扛,蟲子滾,再扛,再滾……經過兩小時的奮戰(zhàn),毛毛蟲終于被移到了螞蟻洞穴口。那股不屈不撓、奮戰(zhàn)到底的精神真令人震撼!
我為螞蟻的勝利歡欣鼓舞,伸出手準備為它們鼓掌之時,手指無意間掀翻了洞口的土堆。我頓時為自己的行為懊惱不已——那不是“滅門”之罪嗎!但螞蟻們不曾驚慌,洞外的螞蟻開始搬運堵住洞口的土粒,不一會兒就有螞蟻從洞內爬出。它們里應外合,很快,一個清晰而更加寬敞的洞口呈現在我眼前。完成洞口的清理后,它們又不遺余力、連拖帶拽地把毛毛蟲硬塞進了洞中。毛毛蟲大餐一定能讓它們美美地享受好長時間,我暗自思忖著。
火燒云漸漸爬上天空,媽媽的呼喚聲將我的思緒拉回。爬起來看到尚未開始的作文,我終于知道自己該如何做了。
[評? 改]
交代事情的起因和觀察地點。
“推”“鉆”“趴”這一系列動詞,寫出了小土包很吸引人,側面展現了“我”的童真。
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陽光下的小黃蟻比作“閃著光的小精靈”,把螞蟻的觸角比作“天線”,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小黃蟻在光照下的形態(tài)。
擬人的修辭手法,“吻”和“親”形象展示了螞蟻間交流的情形。
螞蟻的“有條不紊”與毛毛蟲的激烈抗爭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螞蟻的智慧。
擬人手法的運用,使一只沉穩(wěn)干練、睿智自信的領頭螞蟻形象躍然紙上。
寥寥幾筆,展現了螞蟻搬動毛毛蟲的場面。
體現了搬運過程的艱難,側面寫出螞蟻頑強的意志力。
再次展現螞蟻有組織、有紀律,在困難面前不驕不躁、團結協作的精神。
“連拖帶拽”,形象地展現了螞蟻把毛毛蟲運進洞中的情景。
呼應開頭,收束自然。
【總? 評】 本文寫了小黃蟻搬運毛毛蟲進洞的過程。對螞蟻與毛毛蟲的斗爭過程、搬運方式、清理洞口以及拖毛毛蟲進洞的過程都做了精彩而又細膩的描寫,讓人如臨現場、過目不忘。雖是在寫昆蟲,本文并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寫作形式,而是采用記敘文文體,并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螞蟻的一舉一動,可謂精彩!同時在敘述中,小作者著重圍繞螞蟻團結協作、頑強奮斗的精神來寫,重點突出,主題鮮明。另外,文章由學習入筆,再以學習收筆,螞蟻精神的啟示可謂不言而喻,激勵人心。
(講評教師? 苗? 芳)
責任編輯 鄧佳平
電子信箱? ? 679314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