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一宇二內(nèi)”“一堂二內(nèi)”到“一明兩暗”*
——秦漢民宅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

2021-09-02 09:43:20劉德增
關(guān)鍵詞:民宅竹簡考古

劉德增

(齊魯師范學(xué)院 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山東 濟南,250200 )

一、“一宇二內(nèi)”的考古發(fā)現(xiàn)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有一個《封守》案例,查封一名罪犯的財產(chǎn):“甲室、人:一宇二內(nèi),各有戶,內(nèi)室皆瓦蓋,木大具,門桑十木。妻曰某,亡,不會封。子大女子某,未有夫。子小男子某,高六尺五寸。臣某,妾小女子某。牡犬一?!彼⒌厍啬怪窈喺硇〗M釋“一宇二內(nèi)”曰:“一宇二內(nèi),即一堂二內(nèi)?!稘h書·晁錯傳》:‘家有一堂二內(nèi)?!眉磸d堂,內(nèi)為臥室?!?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49頁。《漢書·晁錯傳》所記“一堂二內(nèi)”是晁錯上書漢文帝移民實邊中提出的:“先為筑室,家有一堂二內(nèi),門戶之閉,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2)《漢書》卷四十九《晁錯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288頁。“一堂二內(nèi)”是漢代比較流行的民宅。故此,許倬云說:“漢代標(biāo)準(zhǔn)民居為一堂二內(nèi)。”(3)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zhuǎn)折與開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07頁。朱紹侯、熊鐵基、林劍鳴、孫機、謝維揚、彭衛(wèi)、楊振紅、張金光、李根蟠、黃今言、黃宛峰、張忠煒、韓復(fù)智、莊小霞、王利華等皆指證“一宇二內(nèi)”即“一堂二內(nèi)”(4)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398頁;熊鐵基:《中華文化通志·歷史文化沿革典·秦漢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3頁;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2-293頁;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3頁;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tài)》,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8頁;彭衛(wèi)、楊振紅:《中國婦女通史》秦漢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第211頁;張金光:《商鞅變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李根蟠:《從秦漢家庭論及家庭結(jié)構(gòu)的動態(tài)變化》,《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1期;黃今言:《漢代聚落形態(tài)試說》,《史學(xué)月刊》2013年第9期;黃宛峰:《秦漢人的居住環(huán)境與文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第116頁等。。也有人說“一宇二內(nèi)”為“一明兩暗”:

所謂“一宇二內(nèi)”(漢代稱“一堂二內(nèi)”)的住宅主體建筑,就是屋內(nèi)采用一明兩暗的房間布局。明間稱“宇”,或稱“堂”,可待賓客,供起居;暗間稱“內(nèi)”,是臥室,供住宿。(5)王兆祥:《秦漢民居的建筑形態(tài)》,《中國房地產(chǎn)》2007年第8期。

王鳴盛考釋《漢書·晁錯傳》中的“一堂二內(nèi)”云:

《晁錯傳》論募民徙塞下云:“古之徙民,先為筑室,家有一堂二內(nèi)?!睆堦淘唬骸岸?nèi),二房也。”案:鄭康成謂古者天子、諸侯有左右房,大夫士則但有東一房西一室,無左右房。房者,旁也,在室兩旁也,其制與室不同之處,尚未能詳析,而大約總以鄭說為可據(jù)。今此論徙民,似指庶民居多,而容或亦有大夫士,蓋前為堂,后為室,而室之東旁為一房,此大夫至庶人皆同者。張晏混言二房,非也。(6)王鳴盛撰,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四《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07頁。

此種形式的布局結(jié)構(gòu),前為堂,堂后兩內(nèi),西曰“室”,東稱“房”。劉敦楨《大壯室筆記》說吉林邊陲的“一堂二內(nèi)”為:“一堂者,平民之居,東西無箱夾,故一以概之。二內(nèi)者,古之東房、西室,位于堂內(nèi),故以內(nèi)稱?!?7)劉敦楨:《劉敦楨文集》第1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年,第131-132頁。這種樣式與王鳴盛所說相同。王暉以此種樣式的“一堂二內(nèi)”詮釋《封守》中的“一宇二內(nèi)”,認為“一宇二內(nèi)”為前堂后室樣式。(8)王暉:《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所見戰(zhàn)國末期“士伍”階層的居住形態(tài)——兼與韓國學(xué)者尹在碩商榷》,賈珺主編:《建筑史》第24輯,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105-110頁。

“宇”為上下四方空間的總稱。用在房屋上,泛指一棟房屋。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云:

越里中之與它里界者,垣為“完(院)”不為?巷相直為“院”;宇相直者不為“院”。(9)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31頁。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此簡文之“宇”云:“‘宇’指宅基?!?10)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第1冊,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269頁。相比之下,釋“宇”為一棟房屋更恰當(dāng)。

“一宇二內(nèi)”應(yīng)為一棟兩開間的房屋。日本學(xué)者籾山明釋“一宇二內(nèi)”曰:“在一個屋頂之下的兩間房子?!?11)[日]籾山明:《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李力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7頁。韓國學(xué)者尹在碩也持此說(12)[韓]尹在碩:《睡虎地秦簡〈日書〉所見“室”的結(jié)構(gòu)與戰(zhàn)國末期秦的家族類型》,《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此解符合史實。

《封守》記錄的那棟民宅除了“一宇二內(nèi)”外,還有一個特征,即“各有戶”,也就是說,“兩內(nèi)”各有一門。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qū)大塘坪鄉(xiāng)觀西村發(fā)現(xiàn)的海昏侯劉賀墓,主槨室便是“一宇二內(nèi)”“各有戶”:

主槨室由木板隔墻分成東、西室,中間有一門道。東室寬約4米,南部東、西兩側(cè)為窗,中間為門;西室寬約2.9米,南部西側(cè)為窗,東側(cè)為門。(1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館、南昌市新建區(qū)博物館:《南昌市西漢?;韬钅埂?,《考古》2016年第7期。

此槨室與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封守》所記“一宇二內(nèi),各有戶”基本相同。

在河南省內(nèi)黃縣梁莊鎮(zhèn)三楊莊北,考古發(fā)掘了四處漢代庭院遺址,其中有三處庭院的正房為兩開間,與“一宇二內(nèi)”的樣式基本一致。(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內(nèi)黃縣三楊莊漢代庭院遺址》,《考古》2004年第7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第二處庭院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第3期。

最為直觀的“一宇二內(nèi)”“各有戶”的民宅,見于漢畫像石刻、畫像磚刻。

陜西省定邊縣郝灘鄉(xiāng)四十里堡村出土的漢墓壁畫,有一幅庭院圖,呈正方形,單檐懸山式院門房,大門對開,紫紅色,上有輔首。庭院左右兩側(cè)建有一面坡式廂房,廂房中間皆為紫紅色單開式房門;正房當(dāng)為單檐懸山式,有單開式紫紅色房門兩個,無窗,白色墻壁。(15)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定邊縣郝灘發(fā)現(xiàn)東漢壁畫墓》,《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5期;國家文物局主編:《2003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05頁。

陜西定邊郝灘四十里堡出土漢墓壁畫(國家文物局主編:《2003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05頁)

四川德陽縣出土的畫像磚“養(yǎng)老圖”,刻畫的也是“一宇二內(nèi)”“各有戶”民宅。(16)高文編:《四川漢代畫像磚》,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7年, 第29幅《養(yǎng)老圖》。

二、“一堂二內(nèi)”的不同樣式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還有一個《穴盜》案例:某里士伍乙報案,他的一件裾衣被盜賊從墻上打洞偷走。這個案例比較詳細地記述了士伍乙的住宅,有關(guān)簡文摘錄如下:

自宵臧(藏)乙復(fù)(複)結(jié)衣一乙房內(nèi)中,閉其戶,乙獨與妻丙晦臥堂上。

房內(nèi)在其大內(nèi)東,比大內(nèi),南鄉(xiāng)(向)有戶。

內(nèi)后有小堂。

內(nèi)中有竹柖,柖在內(nèi)東北。(17)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70-271頁。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釋“房內(nèi)”為“居室的側(cè)房”,釋“大內(nèi)”為“正房”,釋“小堂”曰:“此處小堂在居室之后,應(yīng)為一種臺形建筑?!?18)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72頁。一般認為,此民宅平面圖為一曲尺形,向南兩間,與“一宇二內(nèi)”相同,兩個房間各有一門,東間后面加蓋一個“小堂”。(19)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2-993頁。王暉對此提出質(zhì)疑:

士伍乙住宅的復(fù)原方案完全無視“乙獨與妻丙晦臥堂上”這句重要的記述,這句話清楚地表明乙和其妻丙是睡在堂上而不是大內(nèi)或者房內(nèi)之中。復(fù)原方案中大內(nèi)、房內(nèi)和小堂三者的關(guān)系與原文的記述是一致的,但是卻完全沒有“堂”的存在。如果堂完全是一個室外空間,士伍乙和妻子恐怕只能睡在院子里了。但是由于士伍乙丟失的是一件正在穿的厚棉衣,可知當(dāng)時是在寒冬,不大可能睡在院子里。

王暉認為此宅與《封守》中的“一宇二內(nèi)”皆為前堂后室結(jié)構(gòu)布局,只是在“房內(nèi)”后加蓋了一間“小堂”。在《封守》《穴盜》兩個案例的基礎(chǔ)上,他進一步提出:

戰(zhàn)國末期庶民階層的“一堂二內(nèi)”是貴族階層的“前堂后室”形制的簡化。這進一步佐證了在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建筑從王侯到庶民,其形制只有規(guī)模與繁簡的差異,而基本格局沒有太大差別。(20)王暉:《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所見戰(zhàn)國末期“士伍"階層的居住形態(tài)——兼與韓國學(xué)者尹在碩商榷》,賈珺主編:《建筑史》第24輯,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105-110頁。

侯幼彬認為王暉的研究是一大進展,但也有疑點:

“堂”是敞廳,是接待客人和舉行儀式的空間,可以兼作寢息之所,如果夏天臥于敞廳是可以理解的,而“大內(nèi)”是正式臥室,為什么在需要穿棉衣的大冬天,士伍乙和妻丙偏偏要睡在這個敞廳里挨凍呢?他家有“大內(nèi)”,為何不睡在大內(nèi)呢?這在情理上頗令人不解。(21)侯幼彬:《中國建筑之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第129頁。

問題出在那件“棉衣”上。此衣在簡文中名“複結(jié)衣”,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釋為“綿裾衣”(2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73頁。。根據(jù)簡文記載,這件裾衣是士伍乙在當(dāng)年二月才做的,用料五十尺,用帛做里,裝了綿絮五斤,用五尺繒鑲邊。王暉根據(jù)此衣推測:“士伍乙丟失的是一件正在穿的厚棉衣,可知當(dāng)時是在寒冬?!?23)王暉:《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所見戰(zhàn)國末期“士伍"階層的居住形態(tài)——兼與韓國學(xué)者尹在碩商榷》,賈珺主編:《建筑史》第24輯,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105-110頁。侯幼彬也贊同案發(fā)之時為冬季。但是,簡文只記載“複結(jié)衣”放在“房內(nèi)”東北部的床上,沒有提供任何季節(jié)的信息,難以從這件“複結(jié)衣”斷定案發(fā)于寒冬。如此,士伍乙和妻丙睡在堂上也就沒有疑點了。根據(jù)簡文記載,可以認定:士伍乙住宅結(jié)構(gòu)布局為曲尺形,前為“二內(nèi)”,“東內(nèi)”之后有一個小堂。

三、“一明兩暗”民宅的奠定

呂思勉說古代中國的房屋有士大夫之居和平民之居兩種。士大夫之居,前為堂,后為室;室之左右為房。平民之居為三開間,較之士大夫之居,少了一個堂,以中間的一間屋,行禮待客,左右兩間供住居,即一堂二內(nèi)之制。(24)呂思勉:《中國文化史》,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8年,第203頁。

堂是待客之地,若來客眾多,身份高的坐堂上,位卑者坐堂下,如沛縣縣令宴請客人: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25)《史記》卷八《高祖本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44頁。

堂也是舉行婚喪禮儀的地方。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賜律》云:“一堂二肂在堂,縣官給一棺;三肂在當(dāng)(堂),給二棺?!?26)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8頁。

根據(jù)文獻記載,權(quán)貴之家的堂,堂基一般都很高,堂前有階梯,左右各一,稱“東階”“西階”,西階為尊,來賓走西階。堂的正面無墻,只有兩根立柱。堂兩頭一般都有“夾室”,也稱“序”?!堆ūI》中賊人開鑿的盜穴,僅有“小堂”與“房內(nèi)”之間的隔墻一處,可見“堂”的正面也無墻。有些黎民百姓的住宅也有堂,他們家的堂只是一間地基略高、正面無墻的房間,沒有兩側(cè)的夾室。

秦及西漢,平均氣溫較現(xiàn)今大約高1.5°C左右。兩漢之際,氣候趨冷,東漢平均氣溫較現(xiàn)今大約低0.7°C左右。(27)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xué)報》1972年第1期。但是,在黃河流域的漢畫像石刻上,“堂”的正面仍然無墻,這樣的“堂”在冬季是無法待客的。權(quán)貴與富有人家,在楹柱之后的橫楣上掛幃幔。在漢畫像石刻上,幃幔常常分段卷起來,系幃的組綬之末端垂露于下。(28)參見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61-262頁。更講究的,在幃幔內(nèi)設(shè)幄,劉熙《釋名·釋床帳》云:“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29)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93頁。一般百姓之家,大多沒有幃幔、幄。

由于氣候轉(zhuǎn)冷,“一堂二內(nèi)”的堂,前面不再是敞開的,砌上墻壁,中間開一門。在西漢后期,我們已經(jīng)見到了這種樣式的住宅,如王莽征召龔勝為太子師友祭酒,龔勝假裝病重臥床不起:“病篤,為床室中戶西南牖下,東首加朝服拕紳。使者入戶,西行南面立,致詔付璽書?!?30)《漢書》卷七十二《兩龔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085頁。既然龔勝的住宅有“中戶”,也就有“東戶”和“西戶”,應(yīng)為三開間,各有門。

龔勝的住宅是從“一堂二內(nèi)”向“一明兩暗”轉(zhuǎn)變中的樣式。

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第二處庭院的主房,也是“一明兩暗”樣式。(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第二處庭院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第3期;郝杰:《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第二處庭院復(fù)原初探》,《中華民居》2014年第1期。

入魏晉南北朝,“一明兩暗”的三開間已是通行的定式。古建筑研究者指出:“一明兩暗”的三開間成為基本房型,這是我國傳統(tǒng)木構(gòu)架單體建筑程式化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32)侯幼彬:《中國建筑之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第137頁。

四、半地穴式與“一宇一內(nèi)”:一般勞動者的居所

德國人類學(xué)家Julius E.利普斯曾經(jīng)指出:“最原始的部落喜歡圓形小屋。這在澳大利亞和美洲、非洲許多民族之中均有發(fā)現(xiàn)。”(33)[德] Julius E.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汪寧生譯,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5頁。不獨澳大利亞、美洲與非洲如此,兩河流域的民宅最初也是圓形或橢圓形小屋,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兩河流域進入“無陶新石器時代”,民宅開始向方形轉(zhuǎn)變。(34)楊建華:《兩河流域史前時代》,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第11頁。在華夏大地上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明:從地穴式到半地穴式再到地面式,從圓形到圓角方形再到方形,是中國上古民宅的演進方向。最初出現(xiàn)的方形、長方形房屋一般是公共活動場所,或為男子公所(極少數(shù)為婦女公所),或系首領(lǐng)住宅。(35)汪寧生:《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大房子”》,《考古學(xué)報》1983年第3期。后來,方形、長方形房屋才逐漸為一般民眾所享用。

直到漢代,半地穴式與地面式民宅仍然共存,圓角方形之影響也依然可見。

以漢代河南縣城為例,1954至1955年,在漢代河南縣城遺址發(fā)現(xiàn)西漢住宅三座,皆為半地穴式,其中一座保存較好的西漢住宅遺址形制如下:

建筑物半埋土中,利用夯土墻和一根木柱支持著全部屋頂?shù)闹亓?。從柱礎(chǔ)的位置來看,可能是前簷短,后簷長的一種建筑。在房址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圓形瓦當(dāng),半規(guī)瓦當(dāng)、筒瓦、板瓦等,說明了屋頂是鋪有瓦類的。房內(nèi)有供儲藏的陶甕(出土?xí)r中空,可能上面原蓋有木蓋),炊事用的灶址和供坐臥用的土臺。出土的遺物除瓦類以外,有陶盆、鐵錛等,都是當(dāng)時人類日常生活的使用品。(36)考古所洛陽發(fā)掘處:《一九五四年秋季洛陽西郊發(fā)掘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第5期。

另一座西漢時期的住宅,為正方形、半地穴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墻根用泥土涂成圓角?!?37)郭寶鈞:《洛陽西郊漢代居住遺跡》,《考古通訊》1956年第1期。由此可見圓形民宅影響之深遠。

入東漢,半地穴式民宅猶存,但在地面上建房成為發(fā)展趨勢。在漢河南縣城考古發(fā)現(xiàn)的10座東漢時期民宅,形制可考者8座,其中半地穴式5座,在地面上修建的有3座。

漢河南縣城曾經(jīng)是周公營建的王城,平王東遷,以此為都。入秦漢,河南縣是比較繁華的縣城之一。漢代河南縣城的百姓大多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其他地區(qū)可想而知。

這些半地穴式都是“一宇一內(nèi)”,平面作正方形。從半地穴式的“一宇一內(nèi)”發(fā)展而來的地面建筑“一宇一內(nèi)”,在秦漢最為常見,墓葬出土的陶屋絕大多數(shù)是“一宇一內(nèi)一門”。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守》那戶人家,有男奴一人,女婢一人?!堆ūI》中的那戶人家,有一件制作考究的裾衣,鄰里羨慕,招致賊人光顧。晁錯所說“一堂二內(nèi)”乃為實邊的移民建筑的住所,建筑標(biāo)準(zhǔn)當(dāng)高于一般勞動者的住宅。

瞿宣穎說:“漢時平民所居屋,皆為三間,謂之一堂。”(38)瞿宣穎纂輯,戴維校點:《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甲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9頁。此句之后援引的史料為《漢書·晁錯傳》所云“一堂二內(nèi)”。秦漢民宅種類繁多,“一宇二內(nèi)”與“一堂二內(nèi)”僅是較為流行的樣式。“一宇二內(nèi)”與“一堂二內(nèi)”為富裕人家的住宅,一般勞動者大多居住在半地穴式或地面式的“一宇一內(nèi)一門”房屋中。

五、房間面積與功能

房間開門一般偏東,孔穎達說:“室向南,戶近東南角”(39)鄭玄注,孔潁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頁。。這一規(guī)制在考古上多有發(fā)現(xiàn),如?;韬顒①R墓的主槨室,為“一宇二內(nèi)”,東間開門在中部偏東,兩側(cè)為窗;西間東側(cè)為門,西側(cè)為窗。

房內(nèi)四角統(tǒng)稱“隅”,四隅各有專名。西南隅曰“奧”,最尊?!抖Y記·曲禮上》曰:“為人子者,居不主奧?!笨诐}達釋曰:“尊者居必主奧也。既是尊者所居,則人子不宜處之也?!?40)鄭玄注:孔潁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頁。此隅也是祭祀之所,《禮記》《儀禮》中屢見此祭祀之記載。東南隅曰“窔”,《儀禮·既夕禮》說:“比奠,舉席,掃室,聚諸窔?!?41)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82頁。這里大概是用來堆放雜物的地方。東北隅曰“宦”。“宦”是養(yǎng)的意思,是放食物的地方。西北隅曰“屋漏”。為什么名此,眾說不一。鄭玄注《詩·大雅·抑》中的“屋漏”云:“屋,小帳也。漏,隱也?!?42)鄭玄箋,孔潁達疏,朱杰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706頁。與鄭玄同時代的孫炎注《爾雅·釋宮》之“屋漏”云:“屋漏者,當(dāng)室之白日光所漏入。”(43)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768頁。孫炎之說頗為后世推許,今人又從考古學(xué)與民族學(xué)提供的資料加以闡發(fā),認為“屋漏”即“陶復(fù)”式地穴頂部中央的開口,或稱“中霤”(44)楊公驥:《考論古代黃河流域和東北亞地區(qū)居民“冬窟夏廬”的生活方式及風(fēng)俗》,《東北師大學(xué)報》1980年第5期。。劉熙《釋名·釋宮室》釋“屋漏”云:

禮,每有親死者,輒撤屋之西北隅薪,以爨灶煮沐,供諸喪用,時若直雨則漏,遂以名之也。必取是隅者,禮,既祭,改設(shè)饌于西北隅,今撤毀之,示不復(fù)用也。(45)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66頁。

劉熙此說,本于《禮記·喪大記》:“甸人為垼于西墻下,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徹廟之西北厞薪,用爨之。管人授御者沐,乃沐?!贝宋闹械摹皬R”,為陳尸之所,孔穎達注:“謂正寢為廟,神之也?!?46)鄭玄注:孔潁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24頁。當(dāng)家人病危之時,就移寢于北窗下,頭東向?!拔萋敝x,當(dāng)以劉熙之說為是。

各個房間的面積,考古發(fā)掘提供了一些個案。如在漢河南縣城東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一座東漢時期的民宅,為南北向、兩開間、半地穴式,南房東西壁各長5.2米,南北壁各長3.9米;北房長寬各3.55米。(47)黃展岳:《一九五五年春洛陽漢河南縣城東區(qū)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56年第4期。三楊莊第一處庭院的房屋為南北向的“一宇二內(nèi)”,南邊一間南北寬(含墻體)約4.5米,東西長不超過6米;北邊一間明顯寬于南邊一間,南北寬(含北墻)約5.7米(4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內(nèi)黃縣三楊莊漢代庭院遺址》,《考古》2004年第7期。。三楊莊第二處庭院的主房未完全發(fā)掘,開間情況不明,其最西一間已做清理,南北進深約4.10(不含墻體)、寬2.50米。(4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第二處庭院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第3期。據(jù)此,當(dāng)時的民居的開間一般長3—5米、寬3—4米。

王暉考證睡虎地秦墓竹簡《穴盜》那戶人家各個房間的功能是:

堂——接待客人和舉行儀式等的空間,并且時常設(shè)帳作為寢息之所;

大內(nèi)——正式的寢室空間;

房內(nèi)——藏衣、更衣和貯藏器具的空間;

小堂——房屋背后的盥洗場所。(50)王暉:《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所見戰(zhàn)國末期“士伍"階層的居住形態(tài)——兼與韓國學(xué)者尹在碩商榷》,賈珺主編:《建筑史》第24輯,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105-110頁。

這僅僅是根據(jù)簡文作出的推測,不具普遍意義。

根據(jù)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之《穴盜》,西間曰“大內(nèi)”,東間名“房內(nèi)”。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的《經(jīng)死》案例中,有“東內(nèi)”之名。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相宅》中有“小內(nèi)”之名。(51)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第2冊,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410頁。據(jù)此,“一宇二內(nèi)”或“一堂二內(nèi)”的兩個房間,分別稱“大內(nèi)”“小內(nèi)”,或稱“東內(nèi)”“西內(nèi)”。

?;韬顒①R墓室,棺槨在東間,西間有漆屏風(fēng)東物。據(jù)此推斷,東間為寢室,西間為客廳。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穴盜》所記士伍乙的房屋,東間“房內(nèi)”有竹柖,也應(yīng)是寢室。“一宇二內(nèi)”式房屋,西間為客廳、東間作寢室,是房間功用方式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相宅》又有“娶婦為小內(nèi)”之說(52)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第2冊,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410頁。,也就是說,如果兒子結(jié)婚,東間就成為已婚兒子的住處,父母則住西間。

六、尚右與“宅不西益”

種種跡象表明,最初以右為上。這可能與左、右手有關(guān)。法國人類學(xué)家羅伯特·赫爾茲指出:

與右手相聯(lián)系的通常是榮譽、尊貴的頭銜和特權(quán):它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命令的發(fā)出者和事物的接受者。相反,左手則被厭棄以至于屈居從屬的輔助地位:它不能獨立地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只能幫助和支持右手。

右手是一切貴族的象征,而左手則是一切平民的象征。(53)〔法〕羅伯特·赫爾茲:《死亡與右手》,吳鳳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4頁。

羅伯特·赫爾茲例舉了很多民族學(xué)材料來說明右手與左手的地位,例如:

在毛利人中,右側(cè)是神圣的一側(cè),是所有好的和創(chuàng)造性力量的所在;左側(cè)是世俗的一側(cè),除了擁有一些破壞性的和可疑的力量之外,別無長物。與此相同的對照也以相當(dāng)精確和情感化的形式重現(xiàn)于宗教的進化過程中:右側(cè)是神靈們所在的一側(cè),那里縈繞的是一位守護神的白色身影;左側(cè)則是魔鬼們所在的一側(cè),那里終日為一個黑色的魔鬼所占據(jù)。(54)〔法〕羅伯特·赫爾茲:《死亡與右手》,吳鳳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4頁。

羅伯特·赫爾茲指出:右手之優(yōu)越于左手,并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由人類機體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而是原始思維中的神圣與世俗的二元對立的結(jié)果。

羅伯特·赫爾茲的研究可以給我們諸多啟示。商人以右為上,朱彥民統(tǒng)計了甲骨文中從手形的字,從右手形的字居多,而從左手形的字較少;甲骨卜辭中常見祈福成語“受有佑”,“有”與“佑”字皆作右手形。(55)朱彥民:《卜辭所見“殷人尚右”觀念考》,《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朱彥民:《“殷人尚右”觀念的再考察——以甲骨文字形和考古資料為視角》,《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7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5-98頁。張靄堂也指出:“右尊”的“右”,其含義并非右的方位義,而是右手的引申。(56)張靄堂:《我國古代“右尊”“左尊”的源流及其具體所指》,《山東師大學(xué)報》1987年第2期。

左、右之尚,今只能追溯至商代。自商至漢,以右為尊。(57)涂鵬博:《“左右逢源”乎——對先秦時期“左右觀”的探討》,于亭主編:《學(xué)海問津》第3輯,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325-335頁;常林炎:《尊右、 尊左辨》,《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89年第5期。我國地處北半球,為了釆光取暖,民宅大多坐北朝南,這樣的民宅,以“西內(nèi)”為上,故有“宅不西益”之俗:“俗說西者為上,上益宅者,妨家長也?!?58)應(yīng)劭著,吳樹平校釋:《風(fēng)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35頁。這種習(xí)俗頗為古老。河南鄭州大河村第三期文化遺存(仰韶文化晚期文化遺存),有四間房屋相連的一組建筑,編號為F1—4,F(xiàn)1與F2是同時建造的,后來有向東建造了F3、F4兩間,且愈建愈小。第四期文化遺存(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 亦發(fā)現(xiàn)類似四間一套房屋,編號為F6—9,先建F8、F9,后來利用F8之東墻加蓋F6,在F8之北墻一角建F7。(59)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的房基遺址》,《考古》1973年第6期;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大河村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79年第3期。

滿族也有此俗:“在蓋房屋的時候,首先蓋西廂房,然后再蓋東廂房。房屋建成后,以西屋為貴,西屋稱為上屋。上屋輩份最尊者居住?!边@可能是受漢族習(xí)俗的影響。(60)赫亞紅、姜亭亭:《滿族民居禁忌習(xí)俗起源與功能》,《吉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3年第3期。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相宅》有如下簡文:

宇右長左短,吉。

宇左長,女子為正。

宇東方高,西方下,女子為正。(61)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第2冊,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409頁。

這些禁忌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得到印證。在漢畫像石刻、畫像磚刻上,“一宇二內(nèi)”或“一堂二內(nèi)”的房屋,西側(cè)一間往往高大寬敞,東側(cè)一間要矮小許多。湖南東江漢墓出土的一件陶屋,“平面橫長方形,屋內(nèi)有隔墻一道,把屋分為右大左小兩間”(62)傅舉有:《東江考古出土的漢代珍貴文物》,《中國文物報》2016年4月5日。。

根據(jù)羅伯特·赫爾茲的研究,右手之優(yōu)越于左手是原始思維中的神圣與世俗的二元對立所致,以右為上是一種原始的、自然的思維與行為。以左為上,則是一種非自然遺存的改革。

一般認為,自魏晉至唐宋,左為上,右為下。在學(xué)者舉證的基礎(chǔ)上,我們再舉一個例證:魏晉之時,尚書令之下,設(shè)左、右仆射,“令闕,則左為省主?!?63)《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30頁。在職位排序上,左仆射列在右仆射之前。入唐朝以后,左、右之分更為明顯。如尚書左丞,正四品上,尚書右丞,正四品下(64)《舊唐書》卷四十四《職官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793頁。。再如,內(nèi)仆局掌中宮車乘出入導(dǎo)引,設(shè)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凡中宮有出入則令居左,丞居右?!?65)《舊唐書》卷四十四《職官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871頁。在坐向上,以左為上,右為下,從敦煌壁畫來看,在男女同席的情況下,一般是男性居左,女性居右(66)高啟安:《唐五代敦煌的宴飲坐向和座次研究》,《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3年第2期。。宋代的左、右之別一如唐代。元朝尚右,但自明朝起,又改為尚左(67)明人余繼登云:“國初習(xí)元舊,俱尚右。至吳元年十月,太祖始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官如之?!?《典故紀(jì)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5頁。)。

隨著以左為上,民宅的“東內(nèi)”也就成為上房。

七、庭院布局

秦漢的自然聚落為“邑”,或稱“聚”。比較大的邑分為若干里。里筑有圍墻,翻越里墻是犯法的。各里門都有一個供人出入的大門,曰“閭”。有的里可能還有一個門,曰“閻”。顏師古注“閭閻”曰:“閭,里門也。閻,里中門也?!?68)《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625頁。里門設(shè)“里監(jiān)門”一職管理。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戶律》中有一個條文,規(guī)定里門鑰匙由田典保管,以時開閉。伏日閉門一天,不準(zhǔn)進出。如果乘傳辦事、持節(jié)出使、搶救水火或追捕盜賊,必須放行。否則,罰金二兩(69)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1頁。。里中胡同謂“巷”(70)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31頁。,每戶人家的居住區(qū)域名“院”(7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31頁。,院墻稱“垣”(7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71頁。。居延出土的漢簡有如下記載:

終古隧卒東郡臨邑高平里召勝字游翁,貰賣九稯曲布三匹,匹三百卅三,凡直千,觻得富里張公子所,舍在里中二門東入,任者同里徐廣君。(73)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72頁。

驚虜隧卒東郡臨邑呂里王廣卷上字次君,貰賣八稯布一匹,直二百九十,觻得定安里隨方子惠所,舍在上中門第二里三門東入,任者閻少季、薛少卿。(74)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85頁。

包自有舍,入里五門東入。(75)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罚本何奈锍霭嫔?,1987年,第534頁。

簡文可以證明這樣兩個問題:第一,里中有一條胡同,民宅分列兩側(cè)。第二,區(qū)分、記錄民宅方位的方法,是從里門開始,按兩側(cè)院門排序。藏知非認為“二門”“三門”“五門”說明一里有多個門。(76)臧知非:《秦漢里制與基層社會結(jié)構(gòu)》,載臧知非:《戰(zhàn)國秦漢行政、兵制與邊防》,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第48-67頁。筆者認為,“二門”“三門”“五門”是指里中第二、第三與第五處院門,“東入”是說開門向西;若一邑有多里,則先將里排序,再按各里院門排序,“第二里三門”“東入”,是第二里開門向西的第三處院門。

里中民宅的“門牌號”應(yīng)是:里中東面的民宅編號為一門東入、二門東入等等,西面的民宅編號為一門西入、二門西入等等。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戶律》規(guī)定:若買房宅,不與自己原來的房宅毗鄰,不準(zhǔn)買賣。據(jù)此,各家各戶的房宅都在一處,不得在他處擁有其它房宅。(77)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3頁。如此,當(dāng)是為了便于管理。

考古發(fā)現(xiàn)的絕大多數(shù)秦漢民宅,每個庭院都獨立存在,互不相連,庭院周圍是農(nóng)田。

漢代畫像石刻中,不乏庭院圖。但是,這些庭院圖中夾雜著匠人的想像與創(chuàng)作。在河南內(nèi)黃縣梁莊鎮(zhèn)三楊莊發(fā)現(xiàn)的西漢晚期庭院遺址,為我們提供了漢代庭院部局的真實案例:

入南大門,是第一進院落,大門西側(cè)有一座較小的瓦頂房子,發(fā)掘者稱之為“西門房”,面積約為9平方米?!拔鏖T房”多用于堆放農(nóng)具等用具物品。

南大門內(nèi)東側(cè)也有一座瓦頂房子,南北長11、東西寬8.3米。房內(nèi)有一件鐵釜,兩盤小石磨,一件石臼,還有一些破碎的陶器,如盆、甕、甑等。發(fā)掘者認為這處“東廂房”當(dāng)為廚房。曹植《當(dāng)來日大難》中有“日苦短,樂有余,乃置玉樽辦東廚”之句(78)王巍校注:《曹植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17頁。,也就是說,廚房一般在庭院東側(cè)。

第二進院落的南院墻為磚砌墻基,該墻的正中可能有瓦頂大門。第一進院落的東廂房之東北,有一條與第二進院門相接的廊道。第二進院落的布局如下:

西南有一座房屋,北與主房相接。這座“西廂房”也為瓦頂、磚基夯土墻。在西廂房內(nèi)西南角,還清理出一件略殘的陶豆。

在西廂房的東側(cè)院內(nèi),有一件腹徑為46厘米的鐵釜。

正房南北進深約4.10米,開間情況不明。屋頂為南北兩面坡。墻體用有二層磚基礎(chǔ)。正房為梁柱承重結(jié)構(gòu),可能為三開間,當(dāng)為“一堂二內(nèi)”。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相宅》云:“屏居宇后,吉。屏居宇前,不吉?!?79)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第2冊,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410頁。這里的“屏”指廁所。該庭院的廁所位于主房西北,便槽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南口稍寬,便槽底呈南高北低的斜坡狀(8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內(nèi)黃縣三楊莊漢代庭院遺址》,《考古》2004年第7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第二處庭院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第3期。。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戶律》中有這樣一則條文:

宅之大方卅步。徹侯受百五宅,關(guān)內(nèi)侯九十五宅,大庶長九十宅,駟車庶長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長七十六宅,左庶長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褭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司寇、隱官半宅。(81)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2頁。

從位極人臣的徹侯到罪犯,住宅區(qū)分為22個等級。一步六尺,一漢尺約等于0.23米,三十步為41.4米,方三十步為1713.96平方米。(82)楊振紅:《出土簡牘與秦漢社會》,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127頁。三楊莊第二處庭院遺址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與“公卒、士伍、庶人一宅”基本相同。

八、“田舍”:農(nóng)忙時節(jié)臨時居所

根據(jù)傳世文獻記載,上古之時,農(nóng)夫于農(nóng)耕時節(jié)離開邑里,居住在田野中的“廬”。《漢書·食貨志》云:“在野曰廬,在邑曰里?!鳖亷煿抛?“廬各在其田中,而里聚居也?!?83)《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121頁。農(nóng)閑之時,則回到邑里中的住所。許慎《說文解字》廣部:“廬,寄也。秋冬去,春夏居?!?84)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43頁。顏師古注《漢書·食貨志》“廬舍”云:“廬,田中屋也。春夏居之,秋冬則去?!?85)《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119頁。

但是,《詩經(jīng)》等傳世文獻記載的“廬”缺乏確切的證據(jù),有的專家學(xué)者持懷疑、否認態(tài)度。如郭沫若釋《詩經(jīng)·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之“廬”為“蘆”,謂蘆菔(86)郭沫若著作編輯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2頁。。贊同者亦不乏其人(87)劉興林:《先秦田廬(舍)辨析》,《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9年第6期。。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證明農(nóng)忙時節(jié),農(nóng)夫在田野中的確存在一種臨時居所。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有一個《賊死》案例:某亭求盜在轄區(qū)發(fā)現(xiàn)一名男子被殺,尸體距該亭一百步,距某里士伍丙的“田舍”二百步(88)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4-265頁。。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釋“田舍”為“農(nóng)舍”(89)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7頁。。在該墓出土竹簡《田律》中,再次見到“田舍”: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醢(酤)酉(酒),田嗇夫、部佐謹禁御之,有不從令者有罪。(90)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30頁。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釋此“田舍”為:“農(nóng)村中的居舍?!?9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30頁。這兩處“田舍”皆被視為邑里中的住所。

禁酤酒,通常是在糧食歉收時頒行的一種政令,如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夏,大旱,“禁酤酒”(92)《漢書》卷五《景帝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47頁。。禁止在某個場所中的人酤酒,秦漢歷史上僅見于睡虎地秦墓竹簡。這里的“田舍”非邑里中的民居,而是農(nóng)夫在田野中的居所。之所以禁止在“田舍”酤酒,是為了不誤農(nóng)時,保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條簡文可進一步證明在田野中的確存在一種農(nóng)忙時節(jié)的臨時居所。

漢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劉邦御駕親征,英布兵敗逃亡,被殺于一所“田舍”中:

布軍敗走,渡淮,數(shù)止戰(zhàn),不利,與百余人走江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紿布,偽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隨之番陽。番陽人殺布茲鄉(xiāng)民田舍,遂滅黥布。(93)《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606頁。

這里的“田舍”,當(dāng)亦非邑里的民居,而是田野中的那種農(nóng)忙時節(jié)的臨時居所。

田舍或田廬僅為農(nóng)忙時節(jié)的臨時居所,不能作為正式住處。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收錄了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前252年)的《魏戶律》,律文寫道:“民或棄邑居壄(野),入人孤寡,徼人婦女,非邦之故也。”(94)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92頁。拋棄邑里的住所、住在田野的情況,當(dāng)非少數(shù),否則不會頒布此律。秦吞并魏國之后,這種情況依舊存在,故《為吏之道》收錄此律。

結(jié)語

關(guān)于秦漢時期的民宅,傳世文獻記載語焉不詳,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房屋圖像、房屋遺址、陶屋明器等等,又大多不見于文獻記載,由此引發(fā)關(guān)于秦漢民宅研究的種種歧解,甚或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只有對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獻記載的各種資料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收集整理,深入、細致的分析比對,才能得出接近史實的認識。

中國日常生活史存在一個“秦漢之變”。肇始于新石器時代、經(jīng)夏商至周代而固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傳承至秦漢,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因素、新的變化。這些新因素、新變化,經(jīng)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不斷發(fā)展壯大,最終成為日常生活方式的主流。

在中國民宅發(fā)展史上,秦漢民宅居有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傳統(tǒng)民宅,如半地穴式的建筑方式、圓角方形的平面布局、以西方為上的尊卑區(qū)分,至秦漢猶存。同時,秦漢民宅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因素、新的變化。在民宅的樣式上,從“一宇二內(nèi)”“一堂二內(nèi)”向“一明兩暗”演變?!耙幻鲀砂怠边m合古代中國個體小家庭起居的基本需求,成為魏晉以后最為常見的民宅樣式。

“一宇二內(nèi)”“一堂二內(nèi)”與“一明兩暗”都是較富裕人家的住宅。達官貴人囿于禮與法的約束,不敢輕舉妄動;貧苦百姓限于財力,得過且過;較富裕的人家,較少受禮與法的約束,又有能力改善住宅,從而成為民宅變革的主力軍。

猜你喜歡
民宅竹簡考古
竹簡和毛筆
幼兒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2
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三星堆考古解謎
讀曾侯乙墓竹簡、望山楚墓竹簡雜記
竹簡倒水
民族音樂(2018年3期)2018-07-19 00:55:00
墨西哥首都一民宅發(fā)生火災(zāi)7人死亡
“澳門歷史城區(qū)”的中式廟宇與民宅
大眾考古(2015年5期)2015-06-26 08:21:48
考古與論今
阿來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37
竹簡十八羅漢圖
少林與太極(2010年5期)2010-01-24 05:33:24
黄梅县| 贡山| 玉溪市| 永平县| 泰兴市| 保定市| 雅江县| 永修县| 苍梧县| 融水| 石楼县| 濮阳县| 会东县| 赤水市| 霍城县| 龙陵县| 砚山县| 巧家县| 亳州市| 河东区| 长武县| 罗江县| 安国市| 隆回县| 新和县| 常德市| 承德市| 武冈市| 海原县| 乌拉特后旗| 贵定县| 博爱县| 石家庄市| 阳江市| 林芝县| 江城| 南涧| 乌鲁木齐市| 泽库县| 纳雍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