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
常見的慢性病有心腦血管疾?。ǜ哐獕?、腦卒中、冠心病)、癌癥、糖尿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此類慢性疾病發(fā)生后,首先應該就醫(yī),根據(jù)處方吃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同時根據(jù)病情在醫(yī)生和專業(yè)教練的建議下進行適度運動。通過運動可以增強體質,強筋壯骨,降低早期慢性疾病的發(fā)病率等。
希望通過運動治療慢性病是不可取的,甚至有可能會危及生命。如高血壓患者,在沒有吃降壓藥的情況下運動,很可能會在運動中因血壓過高而突發(fā)疾病;糖尿病患者在沒有注射胰島素的情況下運動,很可能會在運動中引發(fā)糖尿病并發(fā)癥。
運動有益健康是毫無疑問的,但過度運動則有害健康。研究統(tǒng)計有1/20的人存在過度運動,這些人出現(xiàn)過早死亡的風險也顯著增加。過度運動會帶來“心臟過度傷”,引發(fā)心肌缺血,甚至死亡。研究表明,每天跑步7.4千米或每天走路10.6千米是適度運動的臨界點,超過就會出現(xiàn)過度運動,容易引發(fā)心臟病、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
很多人因為平時工作忙沒有空余時間健身,喜歡選擇在周末、假期等空閑時間突擊運動,甚至會連續(xù)進行三小時以上的運動。其實,運動健身講究循序漸進、合理適度的原則,由于進行突擊鍛煉,身體無法適應長時間、大運動量的運動,運動后第二天會肌肉酸痛、疲倦乏力,沒有精神,以至于影響工作和生活。長此以往,不但不會提高體質,還會縮短運動生涯,影響生活質量,甚至有損健康。
如果運動后睡眠質量提高,第二天精力更加充沛,那么此時的運動量即為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量。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肌肉會慢慢減少。50歲后,每年肌肉平均減少1%~2%左右,60歲以上人群肌肉丟失30%左右,80歲以上人群肌肉丟失50%左右。雖然肌肉減少30%可能會影響正常功能,但不會對生命健康造成威脅,不過,會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因此,老年人通過適當?shù)牧α烤毩?,能夠一定程度減緩肌肉隨年齡增長的丟失,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并有效提高生活質量。主要表現(xiàn)為: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防止骨質疏松和肌肉退行性病變,預防駝背、佝僂;力量練習是控制體重、消耗脂肪的有效方法。
平板支撐屬于靜態(tài)力量練習,是核心力量訓練的基礎方法,主要訓練人體軀干前部的深層肌肉——腹橫肌。
腹橫肌通過維持人體腹部壓力恒定來保持軀干的穩(wěn)定性,支撐脊柱。但是脊柱和骨盆的穩(wěn)定不僅需要軀干部腹橫肌的參與,還需要軀干兩側肌肉和背部肌肉以及盆底肌等肌肉部位的參與。因此,力量練習中有必要加強核心肌群力量訓練,但核心力量訓練并不意味著只練平板支撐。每次平板支撐最多堅持3~5分鐘,再堅持下去沒有太大的訓練意義。
身體柔弱,體質差,沒有明顯疾病但時常會感冒、發(fā)燒的人更應該積極參加鍛煉,通過運動改善體質,增進身體健康。如果因為體質差,每次運動都會感覺身心俱疲而放棄鍛煉,那么體質只會越來越差,越差越懶得動,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直至疾病的發(fā)生。
跑步是最簡單、經(jīng)濟、有效的運動方式,不受年齡、性別、體力、時間和場地的限制,深受大眾喜愛。但跑步也不是“萬能”的健身項目,以下幾類人群不太適合跑步:
(1)初始進行體育鍛煉的中老年人:沒有鍛煉習慣的中老年人應該從快步走開始鍛煉,適應后再慢慢地過渡到慢跑。
(2)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跑步時,在每次腳落地的過程中,膝、踝關節(jié)承受體重的壓力同時發(fā)揮緩沖震蕩的作用。如果下肢力量沒有隨著體重的增加而增長,慢跑就是在慢慢地磨損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同時,過硬的地面會對膝、踝關節(jié)產(chǎn)生更大的威脅。
(3)下肢有運動損傷人群:如果下肢出現(xiàn)過運動損傷(如習慣性踝關節(jié)扭傷、膝關節(jié)軟骨扭傷、半月板損傷等),在完全康復前,應該降低跑步的強度、時間和次數(shù),否則很可能發(fā)生更加嚴重的慢性損傷。
(4)下肢力量較差的人群:下肢力量弱的人跑步時難以應對腳落地時地面的沖擊力。偶爾跑步的話傷害不是很明顯,但長期堅持很可能造成運動損傷。
仰臥起坐或者腹部肌肉練習可以提高腰腹部肌肉力量,顯得腹部更漂亮、更結實,但仰臥起坐對減少腹部贅肉沒有任何作用。如果日常生活中能量攝入大于能量消耗,沒有消耗的能量就容易轉化為脂肪囤積在腹部等部位。而燃燒脂肪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氧運動,如長時間慢跑、有氧健身操、游泳等。因此,仰臥起坐只是一種健身方法,起不到減肥、瘦腰腹的作用。
飯后“百步走”,非但不能活“九十九”,還會因為運動量的增加,影響消化道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尤其是老年人的心臟功能減退、血管硬化,餐后散步多會出現(xiàn)血壓下降等現(xiàn)象。因此,建議飯后至少半小時后再進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