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
桌子根據(jù)其形狀分為條桌、圓桌、長桌等。一般常用的是8人坐的角桌,即八仙桌。有紫檀木制的,也有竹制的、藤制的,材料多種多樣。
椅子里稱作寶座椅子的是后邊有靠背,兩側(cè)有扶手的。稱作“太師椅”的是自古以來寺院里使用的,因此得名。
杌凳也叫杌子,凳子的一種。凳子里長而略寬的叫春凳??簧戏诺那僮?、炕桌等桌腿都很短,一般放在炕中央的茶幾叫炕幾、屏風(fēng)叫炕屏??坏南履_處叫腳踏,還放有痰盂等?!都t樓夢》第三回寫道:老嬤嬤聽了,于是又引黛玉出來,到了東廊三間小正房內(nèi)。正面炕上橫設(shè)一張炕桌,桌上壘著書籍茶具,靠東壁面西設(shè)著半舊的青緞靠背引枕……
究竟中國的生活樣式里使用椅子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在《關(guān)于胡床》這一論文里有簡要的說明。
古代的中國人都席地而坐,沒有坐在椅子上的習(xí)慣。這一點(diǎn),只要看一下后漢的孝堂山或武梁石室的壁畫就知道了。從前“居為蹲…‘蹲居”是把臀部放低,兩膝蹲立的姿勢?!盎帷笔歉S便地兩腳向前伸出去的姿勢。正確的坐法“跪”是兩膝著地、上身直立的姿勢,同樣的姿勢臀部坐在腳上的“坐”跟日本的“正坐”的姿勢是一樣的。
一般是坐臥在床上,床上鋪著席子。后漢的陳蕃為高士徐樨特意準(zhǔn)備了榻。他一走,陳蕃就讓人懸到梁上。這里的榻和床同樣,是用來坐的臺。據(jù)說,榻比床略微細(xì)長而低。
其后,魏晉時胡床傳至中國,從而形成了坐的習(xí)俗。其起源是遙遠(yuǎn)的歐洲,通過游牧民族的中介,傳到了中國。胡床便于攜帶,所以用于行旅征戰(zhàn)。根據(jù)《日本書紀(jì)》繼體天皇元年(507年)所述,胡床很早就傳到了日本。胡床也稱為“交椅”,是椅腿交叉的折疊式椅子。坐的部分本來是皮革做的,由于后來改變用繩子做,故又稱作“繩床”,而且又加上了靠背和扶手。
由此可見,繩床是僧院里經(jīng)常用的,所以后來就把木制的扶手椅子稱作太師椅了。這樣的豪華家具由紫檀木組合而成,施以鏤雕的裝飾和青貝鑲嵌,椅子的靠背和坐的部分嵌有石板。
梳妝器具
閨房的梳妝臺放著粉盒、油壺等梳頭化妝的必備工具。梳頭發(fā)的梳子、篦子(兩面帶齒的梳子),壓頭發(fā)的壓鬢、簪子,固定頭發(fā)的耳挖子、如意針,以及耳釧子、鐲子之類也是梳妝品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另外還有裝發(fā)油的刨花盒子以及與此有關(guān)的抿子、宮粉、胭脂等。清末以上?;鐬轭}材的小說《海上花列傳》第十回里也有這樣的描寫:雙玉收過抿子,便要取衣裳來穿。周蘭道:“慢點(diǎn)哩。耐個頭勿好(畹),啥毛得來?!蹦藢⑹种写е亩罐⒑凶臃畔?,親自動手替雙玉弄頭。捏了又捏,撳了又撳,濃濃的蘸透了一抿子刨花浸的水,順著螺絲旋刷進(jìn)去,又刷過周圍劉海頭。
刨花水就是把從刨花木削下來的刨花,用開水或涼水浸泡成的發(fā)油。這可以用三四天,比較昂貴,是油性強(qiáng)的上等品。
鏡臺是紫檀或漆器的,下部有裝梳子類的抽屜,上部有蓋板的裝置,掀起蓋板,鏡子就可以斜立著,鏡子上罩著“鏡袱”。
使用肥皂以前,是用搗好的皂莢汁洗。過去用的洗臉盆是黃銅、白銅、陶器制品,逐漸為搪瓷所代替。洗臉盆有臉盆架子。
婦女的化妝盒叫香奩。唐代詩人韓僵《香奩集》這一詩集,專門吟詠女性的風(fēng)姿。其艷麗的詩風(fēng),令人想起六朝時代沉迷于綺羅脂粉的南朝宮體詩《忍笑》:“宮樣衣裳淺畫眉.晚來梳洗更相宜。水晶鸚鵡釵頭顫,舉袂佯羞忍笑時。”
廚房器具
燒開水的藥罐類的總稱叫吊子,有鐵罐、銅罐、洋鐵罐或者茶罐、水罐等,種類繁多,放在爐子上燒開水。燒開水、煮東西的煤爐也有各種形狀。裝在車子上的小爐子叫推爐,是點(diǎn)火以后放入炕的灶口之處。鍋有大鍋、砂鍋、銅鍋等。銅制的東西有像火鍋子那樣的,放在桌子上,兼爐子的也有。
盤子和碗等飯桌上的用品都收在碗櫥或吊櫥里,送飯用的叫提盒。
食器的種類有益子、杯子、碟子、盤子、壺、瓶、碗、盞、盆子等。
盅子是酒杯、茶碗類,稱作茶盅子、酒盅子等,以陶瓷器為主。杯子比盅子小,陶器、錫器為多。
碟子和盤子是小器皿以及碗類,用盤子來盛魚肉和其他肉類。
壺是茶壺、陶壺類,茶壺里有大的銅制的和錫制的。酒壺相當(dāng)于日本的“德利”,錫制的為多。
碗類根據(jù)用途分為湯碗、飯碗、面碗、菜碗等,形狀沒有大的差別。蓋碗是飲茶時帶蓋兒的茶碗,下面有茶托。
盞子用于盛水果、點(diǎn)心、煙草等。
盆子是粗糙的青色大型器皿,在小酒館用于盛肉和蔬菜的,此外也用于和面。
筷子有竹子、黑檀、象牙、銀等材料,長有7寸左右,比日本的筷子長得多。調(diào)羹和湯匙是黃銅或陶瓷制,和日本“散蓮花”(一種調(diào)羹)的大小差不多。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回里有如下描寫: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jìn)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敝h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jìn)又不肯舉。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彪S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
服母喪的范進(jìn),連用什么筷子都很講究。但是不一會兒,只見他從燕窩的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放進(jìn)嘴里。從這段巧妙的描寫中讀者就會領(lǐng)會到其中的真實。
各種彩燈
元宵節(jié)裝飾的燈籠叫宮燈,掛在大門或客廳等處。這是精工細(xì)作的燈籠,骨架的材料用朱檀、黑檀等,垂在燈下的流蘇也很是漂亮。
稱作宮燈是因為掛在宮中或寺廟里,除了四角燈(四方燈),還有六角燈和八角燈,都是貼著玻璃或紗,上面畫著美麗的圖樣(因為貼著紗,所以也叫紗燈)。
把圓形的燈籠掛在三腳的吊架上,立在門外的兩側(cè)。這叫“氣死風(fēng)”。福祿壽這3種神的偶像是非常吉利的,鶴配以福神,鹿(與“祿”同音)配以天官賜福神。像日本的“菊人形”那樣,照明的麥芽燈也是元宵節(jié)的吉祥物。
鴻禧燈具把“鴻”“禧”兩個紅字寫在燈籠上,掛在影壁上,把“福”字或“壽”字寫在菱形燈籠上的叫斗方、斗燈,院子里到處都掛著這樣的燈籠。在院子和大門里4尺長的支柱上放著長方形的燈叫矗燈。也有燈籠那樣形狀的,也有用于吉兇的時候,前面寫著堂名、官銜,后面寫名字。有的長達(dá)數(shù)尺?!都t樓夢》第十四回里寫道:鳳姐出至廳前,上了車,前面打了一對明角燈,大書“榮國府”三個大字,款款來至寧府。大門上門燈朗掛,兩邊一色戳燈,照如白晝。
戳燈也寫作矗燈、綽燈,有直立在地上帶長柄的,有底座可以移動的。一般從天花板上吊下來的掛燈作為室內(nèi)照明非常重要,主要使用菜籽油和蠟燭。但后來洋燈進(jìn)口到中國后,逐漸取代了舊式的燈具。
最初,中國和日本一樣,使用的是手提石油洋燈,由鍍錫板制成的。手提油燈可以拿著走,還有掛在墻壁上的“壁燈”。燈芯用紙做成,油煙比較多,污染室內(nèi),一般不太受歡迎。其后,用玻璃制的二股芯油燈,但光線太弱,五股芯的“美孚燈”使用得最為普遍。是鍍錫板制的頗為堅固的,且放得很穩(wěn)的油燈。所謂“美孚”就是Standard Oil Company。然而,中產(chǎn)階級以上的家庭用還嫌不足。在日本俗稱“汽燈”的圓芯油燈開始使用,這一般叫“臺燈”。多為鎳或者黃銅制,萬一摔倒也沒有危險,所以亦稱“保險燈”。
描寫清末花柳社會的風(fēng)俗小說《海上花列傳》中有“雙玉白把保險臺燈移至梳妝臺上,且不去刷鬢角,就在床沿坐下,悄悄地側(cè)耳而聽”,保險臺燈就是這種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