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花
(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呼吸內科,河南 濮陽 457000)
肺結核屬于常見慢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多因結核桿菌感染導致疾病形成[1]。肺結核難以根治,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多數患者是在結核桿菌侵入血管,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有咯血癥狀發(fā)生后,才前往醫(yī)院就診[2]。但因多數患者發(fā)生咯血癥狀后,存在嚴重恐懼情緒,而肺結核是難以根治的傳染病,患者為了正常生活,不愿意積極入院治療,繼而影響肺結核的實際治療效果[3-4]。有效的護理干預可端正患者的治療態(tài)度,可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疾病。因此,臨床應結合肺結核特點,在治療期間積極實施有效護理干預。本研究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20例肺結核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主要對比分析不同護理方案對肺結核患者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肺結核患者,依循雙色球分組法將120例肺結核患者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每組60例。研究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5~75歲,平均(60.34±3.78)歲;咯血情況為大量咯血11例,中量咯血20例,少量咯血29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6~75歲,平均(60.54±3.81)歲;咯血情況為大量咯血10例,中量咯血19例,少量咯血31例。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1)符合肺結核的臨床診斷標準[5-6];(2)伴有不同程度的咯血、胸痛、盜汗、低熱等癥狀;(3)自身認知正常;(4)對本研究有一定了解,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1)因肺部其他疾病誘發(fā)咯血癥狀;(2)存在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障礙;(3)治療依從性較差;(4)合并重要器官衰竭。
1.4 干預方法
1.4.1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2HRZE/4HR化療方案治療。利福平膠囊(國藥準字H36021646,江西金鑰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0.45 g,每日1次;異煙肼片(國藥準字H21022350,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每次0.3 g,每日1次;吡嗪酰胺片(國藥準字H21022354,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5 g,每日1次;鹽酸乙丁胺醇片(國藥準字H12020418,天津華津制藥有限公司),每次0.75 g,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6個月后評估療效。
1.4.2護理方法 兩組均接受呼吸內科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從患者住院起,為患者實施連續(xù)、完整的護理干預,如病情監(jiān)測、生命體征監(jiān)測、遵醫(yī)囑給藥等。研究組接受以肺康復訓練為主的全程系統(tǒng)化護理模式,措施如下。(1)制定護理計劃。入院后,立刻獲取患者的病歷資料、診斷結果、下達處方、影像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等相關資料,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呼吸功能,根據患者的實際評估結果,制定以肺康復訓練為主的全程系統(tǒng)化護理模式。(2)心理干預。治療期間,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變化,及時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負面情緒的發(fā)生原因,應用心理學知識調整患者的心態(tài)。若患者始終存在緊張情緒,在病房內播放瑜伽輕音樂,囑咐患者深呼吸放松,緩解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若患者因擔心疾病無法治愈,日后正常生活存在問題,主動和患者講述肺結核治療理想時患者的疾病狀態(tài),對日常生活的輕微影響,并告知患者如何規(guī)避風險、配合治療護理對肺結核康復的促進作用,堅定患者的治療意識與治療信念。(3)健康指導。根據不同住院時期產生的健康問題,行動態(tài)監(jiān)測與評估,結合健康問題進行一對一教育、書面或圖片教育、座談會等活動。完成疾病知識講解后,為患者進行護理知識指導,明確闡述全程系統(tǒng)化護理理念、護理方法,著重講述肺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對患者疾病康復的積極影響,積極進行肺康復訓練的必要性,促使患者嚴格遵醫(yī)囑進行肺康復訓練。在病房電視上播放肺康復訓練視頻,讓患者學習視頻中的動作,保證肺康復訓練的準確性。(4)有效咳嗽咳痰。指導正確咳嗽、咳痰。在深呼吸、吐氣后,用力咳嗽出氣管內的痰液。必要時進行相關訓練??人钥忍灯陂g關注患者的面色以及呼吸變化,一旦有異常立刻終止。(5)咯血護理。咯血時,積極耐心地安撫患者,穩(wěn)定情緒,迅速完成上肢穿刺,及時進行低流量吸氧。若咯血癥狀比較嚴重,及時補充血液,密切監(jiān)測患者咯血期間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6)按摩護理?;谥嗅t(yī)按摩理論,通過點、拿、按、揉、推等按摩手法準確按摩患者的腹部,點揉患者的任脈、腎經、脾經等相關穴位,調節(jié)臟腑,平衡陰陽,每次按摩20 min,每日按摩1~2次。(7)控制傳染。通過疾病視頻教育讓患者了解疾病傳播的方式與途徑、健康生活方式,幫助患者養(yǎng)成早睡早起、定時用藥、營養(yǎng)飲食、規(guī)避人群、個人物品清潔、出門佩戴口罩等好習慣。(8)康復訓練。①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訓練,平臥,嘴唇半閉,用鼻吸氣,用嘴巴呼氣,每日2次,每次5~10 min。②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平臥,頭部微微后仰,用鼻吸氣并用力鼓起腹部,呼氣時盡可能促進腹部回縮,延長呼氣時間,呼吸頻率為每分鐘7~8次,每日2次,每次10~15 min。③指導患者進行呼吸操作訓練,坐位,握拳,在肘關節(jié)屈曲時吸氣,在肘關節(jié)伸展時呼吸,每組4~8次。在患者平靜狀態(tài)下,指導患者在膝蓋屈曲時呼氣,每組4~8次。雙手抱單膝時吸氣,壓迫胸部時呼氣,兩個膝蓋交替進行訓練,每組4~8次。雙手各自搭在同側肩膀上,上身旋轉,旋轉時吸氣,轉回來時呼氣。④指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以有氧運動為主,著重進行下肢功能鍛煉。下肢功能鍛煉囊括慢跑、爬樓梯以及步行擺臀等多種有氧訓練。步行擺臀要求患者的上肢能夠在活動期間最大幅度地進行前后擺臂,每次運動時間10~20 min,然后將運動時間增加到30~50 mnin,運動可分1~3次完成。若患者病情比較輕,指導患者進行慢跑、散步等運動,并逐步過渡到五禽戲、太極拳、健身操等運動,每周3~4次,每次40 min。
1.5 觀察指標(1)臨床治療有效率。顯效為經治療、護理后,發(fā)熱、咯血、盜汗、胸痛等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的體溫與其他檢測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胸部CT顯示患者的炎癥反應有明顯好轉;有效為經治療、護理后,發(fā)熱、咯血、盜汗、胸痛等癥狀明顯緩解,患者的體溫與其他檢測指標明顯改善,胸部CT顯示患者的炎癥反應有一定好轉;無效為未達到以上標準[7-8]。(2)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調查問卷評估,主要從4個維度(軀體健康、情緒功能、心理健康、社會功能)進行評估,單項總分在0~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9-10]。(3)呼吸功能指標。肺功能指標有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在護理前后進行檢測。(4)肺結核護理依從性。結合患者護理6個月內的表現評估,從消毒隔離、佩戴口罩、定時復查、自我監(jiān)測、肺康復訓練情況等評估,結合評估結果分為完全依從、基本依從與不依從。
2.1 臨床治療有效率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n,%)
2.2 生活質量評分研究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軀體健康、情緒功能、心理健康、社會功能)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肺功能指標兩組護理前的FVC、FEV1、FEV1/FV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FVC、FEV1、FEV1/FVC高于護理前,研究組護理后的FVC、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FVC、FEV1、FEV1/FVC比較
2.4 護理依從性研究組護理后的肺結核護理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肺結核護理依從性(n,%)
近年來,我國肺結核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因為肺結核本身存在較大的治療難度,患者容易產生失望、絕望、自卑等負面情緒,嚴重妨礙臨床治療,并且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HRZE/4HR化療方案是臨床治療肺結核的主要方法。但是,治療疾病期間必須做好患者護理工作,耐心講解疾病發(fā)生原因,理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積極進行心理疏導,為患者提供更具應用價值的護理,幫助患者堅定治療信心,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疾病,從而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
全程系統(tǒng)化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也是一種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主張轉變醫(yī)護人員的角色,讓患者代入到患者情感中去,理解患者發(fā)病且確診后產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不良變化,制定更符合患者實際需求的護理干預方案[11]。全程系統(tǒng)化護理模式考慮到患者的呼吸功能因疾病持續(xù)衰弱,呼吸功能改善對控制疾病、提升治療效果的積極影響,主張基于患者實際病情,為患者制定相應的肺康復訓練方案,做好訓練解釋工作,幫助患者理解肺康復訓練的原因,積極配合臨床進行肺康復訓練,不斷改善肺功能,不斷提升治療效果。全程系統(tǒng)化護理模式還重視心理干預、同伴教育、咯血護理、康復訓練等護理工作,要求護士在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患者的心理干預、同伴教育。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的健康問題,幫助患者進一步了解肺結核的相關知識,促使患者了解肺結核的臨床治療、護理、用藥副作用、病情轉歸與預后情況等知識,從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出發(fā),主動為患者提供所需知識,解決患者健康問題,緩解因不了解疾病所引發(fā)的不良情緒。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心理狀態(tài),掌握患者情緒變化,動態(tài)、實時調節(jié)患者情緒狀態(tài),使患者始終保持平和、樂觀、積極情緒,促進臨床治療。通過同伴教育,可促使患者恢復社會功能,促進雙方交流,互相幫助,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避免患者因長期脫離社會形成的自卑、恐懼情緒產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通過咯血護理,判斷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增加患者監(jiān)測力度,預防不良現象發(fā)生,及時搶救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強化患者肺部功能,增強肺部免疫力,促進康復。本研究結果指出,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后的FVC、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后的肺結核護理依從性高于對照組。
綜上,對肺結核患者實施以肺康復訓練為主的全程系統(tǒng)化護理模式,護理效果顯著,患者呼吸功能、生活質量評分、治療效果、護理依從性提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