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霞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部編本語文教材進行了系統(tǒng)化變革。作為語文教材的一部分,課后習題的設計也在不斷完善。文章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效為目的,根據(jù)語文教學過程和課后習題編制特點,在課前預習、課堂講授和課后拓展延伸三個環(huán)節(jié)巧妙地運用教材課后習題,構建課后習題運用的多元化路徑。
關鍵詞:課后習題;語文教學;教學效果;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2-0139-02
隨著部編本教材的廣泛運用,對于部編本教材的研究也越來越白熱化。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對部編本教材的研究往往聚焦“大塊頭”,如閱讀文本研究、單元教學板塊研究等,對課后習題研究相對較少,而且也不夠深入,不能發(fā)揮部編本教材習題的作用。殊不知,課后習題也是教材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了教材編寫者的匠心。下面以部編本教材四年級上冊為例,談談利用課后習題提高語文教學質效的實踐。
一、部編本語文教材課后習題編制特點
課后習題是部編本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單元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支撐。部編本教材課后習題在編寫時,傾注了編寫者的心血,體現(xiàn)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表述具體化
從語言表達層面分析,部編本教材課后習題充分考慮學生認知特點,選擇具體化的表述形式,習題目標指向非常明確,學生能夠快速地從習題中獲得學習任務。如第一單元《觀潮》課后習題第一題是這樣表述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4自然段?!蓖ㄟ^這樣的表述,學生能夠快速地捕捉到兩項學習任務。
2.要素多元化
習題設計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又與掌握的語文要素有關。部編本教材課后習題設計,注重要素多元化,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考查、訓練,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队^潮》一課,設計了三道練習,第一題側重朗讀能力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語言基本能力;第二題注重整體感知能力發(fā)展,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第三題注重遷移能力發(fā)展,引導學生從課外古詩尋找文本相關的句子。
3.形式多樣化
課后習題在設計時,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既注重傳統(tǒng)的語言表述,又融入多樣化的形式。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第一題,讓學生自主寫出自己的問題;第二題采用問題清單的形式,讓學生將問題具體化、顯性化?!厄鸷屠走_》一課,同樣是問題清單,在習題呈現(xiàn)時又注重形式變化,融入了圖畫,較好地提升了習題視覺體驗,容易激發(fā)學生完成習題的積極性,提高習題親和力,讓習題更適合學生。部編本教材課后習題還有很多特點,筆者對其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有效利用課后習題,能夠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效。
二、巧用課后習題提高語文教學質效的路徑
課后習題作為語文教材的一部分,需要教師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根據(jù)語文教學過程和課后習題編制特點,巧妙地運用教材課后習題,構建課后習題運用的多元化路徑。
1.課前環(huán)節(jié),借助習題引導學生有效預習
不少語文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忽視前置性學習,使得課前預習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制約了課堂教學質效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師應轉變教學思想,利用課后習題引導學生預習。
(1)合理包裝課后習題。部編本語文教材課后習題在編制時體現(xiàn)出多元化特點,考查面比較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前把課后習題作為“預習單”進行預習,并完成預習任務,充分發(fā)揮習題資源價值。如《觀潮》一課,課前預習時,教師遵循習題設計框架,并對習題進行適當?shù)陌b。第一題,對“有感情”進行包裝,讓學生說說如何做到“有感情”,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三、四兩自然段的背誦,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背誦經(jīng)驗,思考如何提高背誦效果。第二道習題,教師要求學生運用簡潔的語言將“畫面”概括出來,在交流時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印象深刻。第三道習題,教師讓學生再找一找還有哪些描寫錢塘江的古詩或者文章,推薦給同學讀一讀。通過對課后習題進行“包裝”,以習題為基點,擴大習題外延,習題資源效應得到有效放大,預習效果更加顯著。
(2)利用習題架設支架。部編本教材習題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領。教師要深入解讀課后習題,精準把握習題設計的用意,與教材編寫者對話,巧妙地利用習題架設預習支架,引導學生學會預習,掌握自主預習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如第二單元《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和《蝙蝠和雷達》兩篇課文,課后習題都涉及到“問題清單”?!兑粋€豆莢里的五粒豆》先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寫下來,再投放小組問題清單,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蝙蝠和雷達》則在小組問題清單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角度提問,并給予學生提示。通過為課后習題架設支架,學生學會了運用問題清單進行自主學習,并掌握了怎樣提問,在問題驅動下提高預習實效性。
2.課堂環(huán)節(jié),借助習題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效果直接關系著語文教學質效,針對學生學情特點,語文課堂教學借助課后習題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活動形式,引領學生學習,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高。
(1)課堂教學情境化。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一定的素材作為支持,教師可以利用習題資源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素材,引領學生在習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如《蟋蟀的住宅》一課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利用課后習題四作為情境素材,將“蟋蟀”一詞略去,讓學生借助文字猜一猜這是什么昆蟲,猜測的依據(jù)是什么。然后,再展示習題中的一段話:“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自然地引出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讓學生帶著任務進入到課堂學習中。習題巧妙地轉變?yōu)榍榫乘夭?,不僅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環(huán)境,而且強化了學生對蟋蟀的直觀認識,并預留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閱讀期待感進入課堂,增強了學習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