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西安交大西遷博物館時提出了“西遷精神”的核心和精髓,賦予了新時代西遷精神的新內涵和新精神,為高校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指引。當前,全國高校正處于“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廣大西部高校群體在新一輪高校博弈中存在一定的短板,西部高校群體要實現(xiàn)突圍,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體制機制,吸引人才服務西部;另一方面需要持續(xù)弘揚和傳承西遷精神,激發(fā)新時代西部高校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留住人才扎根西部。
西遷精神的歷史演進與內涵
(一)西遷精神的歷史演進
2005年12月,西安交大校黨委首次提出“西遷精神”,并將西遷精神確定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16個字。
2017年11月,西安交大15名老教授集體給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希望黨中央在新時代的教育和科技戰(zhàn)線領域開展以“愛國、奮斗”為核心的教育活動,引導和激勵廣大知識分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和創(chuàng)業(y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017年12月11日,習近平給西安交大老教授回信中指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fā)展和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交大西遷精神讓他深受感動。從此,交大西遷精神在新時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下,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西部高校掀起了學習交大西遷精神的高潮。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專程到西安交大調研,提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西遷精神的內涵
交大西遷精神的內涵應以2005年交大黨委提出的“16個字”為基本依據(jù),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交大提出西遷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是新時代賦予的新內涵,二者之間是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
西遷精神彰顯了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使命擔當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西部地區(qū)曾經(jīng)是國際和國內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藝術交流的樞紐,尤其是在盛唐時期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也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勃起,西部地區(qū)與東部地區(qū)的差距日趨顯著,漸漸落后于東部地區(qū)。建國之后,從國際形勢看,西方國家一方面悍然發(fā)動了朝鮮戰(zhàn)爭,另一方面扶植臺灣國民黨反動勢力在東南沿海實施顛覆活動,圖謀反攻大陸,造成東南沿海局勢緊張。從國內形勢看,新中國工業(yè)生產區(qū)域發(fā)展嚴重失衡,其中東部與西部的不均衡表現(xiàn)的極為突出?;谝陨蟽蓚€方面客觀原因,黨和國家決定將沿海的重要工廠和高校逐步向內地轉移,位于高校領域的上海交通大學走在國家西遷戰(zhàn)略的前列,1956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的部分院系和師生完成了西遷工作。交大西遷集中體現(xiàn)了“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大局意識與使命擔當。
西遷精神發(fā)揚了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tǒng),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教育事業(y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理想信念,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守,以及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艱苦奮斗,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1]在遷校之初,相對于上海而言,西安交大新校的條件較差,但老一輩西遷人無怨無悔,把“仰望星空”的堅定理想和“腳踏實地”的艱苦奮斗精神有機結合,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諸如錢學森、吳文俊和黃旭華等杰出的科學家。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老一輩西遷人的堅定理想信念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影響和激勵著一代代交大人,為今天西安交大的輝煌作出了巨大貢獻。
西遷精神詮釋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凹沂亲钚瑖乔f家”,“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這些看似平常的話語里深刻蘊含了國家與集體、個人之間的辯證關系,也道出了我們最深刻的愛國理由。上世紀50年代,交通大學為響應國家支援西部經(jīng)濟文化建設之號召,義無反顧,扎根西部,為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交大西遷人始終心系國家,情系人民,積極獻身于新中國的偉大建設事業(yè),獻身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今天大多數(shù)西遷人已長眠于九泉之下,少數(shù)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們依然奮戰(zhàn)在教學科研一線,歸根結底在于他們始終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
新時代西部高校弘揚西遷精神的必要性
(一)西部高校肩負弘揚西遷精神的歷史使命
西遷精神與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張思德精神,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共同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梁中光芒萬丈的一段。[2]從這段論述可以看出,西遷精神無疑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是中國知識分子愛國奮斗精神的歷史寫照。
回顧我國高校西遷歷史可以看出,20世紀50年代西遷的高校并不是西安交通大學一所學校。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黨組在呈報國務院《關于沿海城市高校1955年基本建設任務處理方案的報告》中寫道:“根據(jù)我部和中央各有關業(yè)務部門初步商定,擬立即著手在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區(qū)籌建下列學校:將東北工學院等四校的土木建筑專業(yè)調出在西安成立西北土木建筑學院;將北京工學院化工方面的專業(yè)調出在西安附近成立分校;將南京航空??茖W校遷至西安附近成立西北航空學院;將交通大學機械、電機等專業(yè)遷至西北設立交通大學分校(具體地點和陜西省委商定),準備在兩三年內全部遷出;將蘇南工業(yè)專業(yè)學校和沿海其他工學院機械部分專業(yè)調出在洛陽成立機械學院;將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等校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yè)調出在成都成立電訊工程學院……”[3]國家實施高校西遷戰(zhàn)略后,西部高校由1951年的87所增至115所,西安的高校由1951年的6所,增至1957年的22所,初步構建了西北地區(qū)的機、電、動、冶金、紡織、軍工和通信等相對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
在眾多高校西遷的洪流中,交通大學西遷成為歷史上影響最大也被實踐證明是最成功的案例,它為國家后續(xù)實施部分高校西遷戰(zhàn)略提供了引領示范作用,如: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遷西安、1970年北京輕工業(yè)學院(今陜西科技大學)西遷咸陽。
綜上所述,西部地區(qū)是國家實施西遷戰(zhàn)略的主陣地,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義無反顧地奔赴大西北,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今天西部地區(qū)的繁榮富強奠定了深厚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西部高校依然肩負復興西部地區(qū)的光榮使命,努力傳承、弘揚和踐行西遷精神是西部高校的內在要求和歷史使命。
(二)西遷精神是新時代西部高校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西部高校邁入了追趕超越新階段,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目前西部高校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人才多有流失,有關資料顯示,蘭州大學近十年來所流失的教師,已經(jīng)可以再辦一所同等水平的大學。西部高校流失的絕大部分高水平師資都流向了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的高校,結果使西部高校成為東部高校的人才孵化器,形成惡性循環(huán)。[4]
當前,造成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嚴重的原因較多,其客觀原因在于西部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導致西部高校建設經(jīng)費投入嚴重不足,缺乏吸引人才的體制機制。主觀原因在于西部高校自身缺乏老一輩西遷人公而忘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六十多年間,西遷人始終堅持以奉獻青春、服務人民為追求,將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拋灑在西部大地上,他們前赴后繼、上下求索,將滿腔熱血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事業(yè),其根本原因在于廣大知識分子無怨無悔的奉獻情懷。
作為新時代的西部高校群體要縮小與東部高校之間的差距,必須要發(fā)揮老一輩西遷人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chuàng)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盵5]當前,西部高校與東部高校相比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依然薄弱,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與國家的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西部高校要成為中國新的科技創(chuàng)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傳承和弘揚西遷精神,有助于西部高校教師面向國家需求,堅持走西部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搶占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高地,為我國堅持走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新時代西部高校弘揚西遷精神的路徑
西部高校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要繼續(xù)傳承和弘揚好西遷精神,以西遷精神為引領,激發(fā)廣大知識分子艱苦創(chuàng)業(yè)、玉汝于成的奮斗精神,把個人的愛國之志融入西部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之中,為西部人民創(chuàng)造更加富足的生活。
(一)突出西部高校特色,將“西遷精神”融入“四史”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要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簡稱“四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中央在全國深入開展“四史”教育就是讓全社會從學習“四史”中堅定“四個自信”。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高等教育布局極不均衡,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其他沿海地區(qū),廣大西部地區(qū)高校力量十分薄弱,與國家工業(yè)化建設要求差距較大,黨中央高瞻遠矚,為切實解決西部高校供給與國家工業(yè)化建設需求之間的突出矛盾,國家實施高校西遷戰(zhàn)略,及時彌補了西部地區(qū)高校學科和專業(yè)發(fā)展的漏洞,徹底改變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原有格局。
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四史”內容浩如煙海,西部高校在學習“四史”中應結合自身特色,對學習內容有所取舍,應把西遷精神作為學習“四史”的生動教材,感悟和踐行老一輩西遷人愛國奉獻的精神風骨,必須大力傳承和弘揚西遷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為黨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強化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西遷精神”新內涵
西遷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逐步彰顯出其獨特的價值魅力和現(xiàn)實活力,西部高校在大力傳承和弘揚西遷精神的過程中應持續(xù)挖掘其新內涵。一是要將弘揚西遷精神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起來,通過學習西遷人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精髓,進一步強化西部高校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二是將西遷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筑牢西遷精神的文化根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向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始終持有個人與國家緊密相連的家國情懷,老一輩西遷人身上的光輝事跡詮釋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文化品格,既傳承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愛國報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弘揚了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精神品格,通過在廣大西部地區(qū)的實踐錘煉,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建功立業(yè),高度詮釋了老一輩西遷人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進一步筑牢了西遷精神的文化根基,鑄就了西遷精神的豐碑。三是將西遷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層面的要求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一部西遷史就是一部生動愛國史,西部高校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應聚焦西遷精神,使廣大師生切身感受到西遷人愛國奉獻的精神。
(三)爭做西遷新傳人,講好西遷新故事
2018年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對西遷精神作出的重要講話,既是對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老一輩西遷人為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yè)艱苦奮斗的高度肯定,更是對新時代知識分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的殷切希望。
廣大西部高校應搶抓新時代“雙一流”建設機遇,爭做西遷新傳人。西部高校黨委要積極開展“弘揚西遷精神、爭做西遷新傳人”主題教育活動,組織西遷精神宣講團,舉辦西遷精神專題報告會、西遷廣場實景授課和“耄耋對話青春”等活動;開展以學習西遷精神為主題的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演講比賽等,深化西遷精神內涵教育。組織學校青年干部、拔尖人才、優(yōu)秀大學生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引導師生始終服從黨和國家發(fā)展需要,堅定“聽黨指揮跟黨走”的政治方向,胸懷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家國情懷,讓愛國主義在新時代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講好西遷故事是傳播西遷精神的最佳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事情,還沒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同理,老一輩西遷人為西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有豐富鮮活的歷史題材,我們更有信心有能力講好西遷故事。一是要將邏輯與情感相結合。講好西遷故事離不開對西遷故事深層次邏輯的準確表達。西遷故事既要“讓人聽得懂”,又得“讓人能動心”,只有邏輯通達,故事才能動人心弦。二是要把“敘事實”與“講方法”相結合。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西遷高校群體的真實歷史,是講好西遷故事的底氣,既要用事實和數(shù)據(jù)說話,同時還要講究方法技巧。
(四)牢記初心使命,用“西遷精神”淬煉師資隊伍
西部高校教師隊伍是傳承和弘揚西遷精神的具體實踐者,教師必須始終牢記和堅持“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它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政治目標。
一是要認真學習西遷故事,樹立師德先進典型,發(fā)揮引領示范作用,用西遷精神激發(fā)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二是要與時俱進,建立健全師德考評體系。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重點強調將師德師風建設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著力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氛圍和師德師風建設任務落實到實處。三是進一步加強師德失范的處罰力度,學校要擔負起師德教育的主體責任。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苯處熣嬲龅搅藢W為人師、行為世范,才能讓學生獲得潛移默化的道德力量,但推進師德師風建設,不只是教師個人的事,學校和監(jiān)管部門要切實負起主體責任。
參考文獻
[1]韓銳,紀夢然.論“西遷精神”的時代價值及弘揚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0.13/14.22.
[2]肖羅.西遷精神永放光芒[N].光明日報,2018年1月9日.
[3]張邁曾.西遷精神[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0,6-7.
[4]唐興芳,郝婷.西部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7(4),16.
[5]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P10.
[6]蔡群青,袁振國,賀文凱.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興的現(xiàn)實困境、邏輯要義與破解理路[J].大學教育科學,2021(1).
[7]李碩豪.西部高等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路徑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20-06-09(13).
[8]王成端.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重慶高教研究,2019(05).
作者簡介
楊寶國 西京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