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可以體現(xiàn)出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在現(xiàn)代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失,因此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和傳承。文章立足于公共民俗學,探討了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民俗學;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曲藝、民風民俗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xiàn)形式。從其本質內涵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缺少足夠的實體承載,所以在歷史傳承中容易出現(xiàn)損壞甚至瀕臨消失?,F(xiàn)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讓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于各種新事物越來越感興趣,對于傳統(tǒng)文化逐漸失去興趣,這就導致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xiàn)代社會瀕臨消失。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相關人士也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研究,力求從不同的視角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之道,而公共民俗學就是一個值得切入的角度。
一、公共民俗學
公共民俗學是民俗學領域的一個分支。民俗學是一門針對風俗習慣、傳統(tǒng)技藝、生活文化、口承文學等進行研究,闡釋民俗現(xiàn)象在時空中的演變意義的學科。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說,最開始是相關專業(yè)領域的人士在大力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后來民俗學領域人士開始關注文化遺產,并且認識到民俗學和文化遺產保護之間所存在的深層次聯(lián)系。對于民俗學的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即便是到了現(xiàn)在,依然是局限于專業(yè)領域的圈子里,相關的專家學者對民俗學進行研究,并且提出構成主義、本質主義等多元化的理念。而在民俗學的研究中,部分學者逐漸意識到民俗學研究的公共性。在20世紀90年代,關于民俗學研究公共性的討論非常盛行,一些學者以自律的市民為主體的“市民社會”論點為基礎,提出民俗學的研究需要納入普通市民。在更早的時候,民俗學研究的公共性主要指官方部門出面進行相關民俗學研究。而發(fā)展到現(xiàn)在,民俗學研究的公共性更多是指讓廣大普通民眾參與民俗學的研究。支持讓廣大民眾參與民俗學研究的研究者,逐漸形成了公共民俗學流派。在國外的民俗學研究中,以美國為例,其主要的民俗學流派分為學院派、公共派、應用派和獨立學者。公共民俗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普通民眾和專業(yè)領域研究者共同對民俗文化進行研究、理解和應用,從而加深對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動社會公共性活動的開展。
二、公共民俗學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公共民俗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讓普通民眾參與民俗學的研究,發(fā)揮普通民眾的作用。相關部門需要借鑒這一核心思想,引導普通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地域性、民間性特點,分布散,形式多樣,如果僅僅依靠相關部門,很難實現(xiàn)全面保護,只有調動普通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保護效果。然而,從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來看,非遺保護工作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
第一,普通民眾缺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在公共民俗學的視角下,普通民眾要和研究者一起對民俗文化進行研究和實踐,所以相關部門也應該貫徹這一點,引導普通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然而,目前一些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缺乏基本的認識,沒有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別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一些民眾連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清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基本的認識和保護意識,民眾參與保護也就淪為空談。
第二,普通民眾缺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從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來看,保護工作的開展主體局限于相關部門,如博物館、文化館等,并沒有給普通民眾提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而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更大的進展。但是,目前相關部門并沒有引導普通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就無法發(fā)揮出民眾的作用。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公共生活結合不緊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實現(xiàn)活態(tài)保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回歸生活,與公共生活結合起來,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重獲新生,實現(xiàn)傳承與發(fā)展。然而,目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保護力度還不夠,沒有將其與現(xiàn)實生活充分結合。
三、公共民俗學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策略
基于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相關問題,有關人士應該充分理解公共民俗學的內涵,在公共民俗學背景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成新的認識,并形成合理的保護策略。
(一)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
公共民俗學的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發(fā)揮民眾的作用。這就需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讓普通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基本認識和保護意識。首先,需要拓展線下宣傳的渠道,開辦各類文化藝術節(jié)、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等,借助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將保護理念融入活動中,讓普通民眾形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其次,利用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騰訊微視等短視頻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短視頻創(chuàng)作,從中滲透保護理念,依靠短視頻的傳播讓更多普通民眾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形成相應的保護意識。
(二)拓寬普通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
除了通過宣傳增強普通民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之外,還需要切實開拓普通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線下渠道。第一,可以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研討會,吸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興趣的民間人士參與進來,將各自的研究、心得或是收藏等進行分享交流和展示,還可以集體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第二,設立無門檻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讓普通民眾可以通過這類機構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利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對其進行開發(fā)利用。文化遺產就好比一臺機器,如果只是將其鎖起來保存,那么就會慢慢生銹被人遺忘,但是如果將這臺機器打開,讓其運轉起來,就可以發(fā)揮作用,做出貢獻。因此,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利用。第一,面向民眾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藝術活動,吸引大眾參與,讓他們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yè)化開發(fā),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文創(chuàng)產品,吸引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民眾生活,引導民眾審美,通過使民眾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產品培養(yǎng)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日積月累進行實踐。在公共民俗學的視域下,相關部門應該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普通民眾參與的重要性,并做好宣傳工作,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渠道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fā)利用,多管齊下,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黃龍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民俗學實踐路徑[J].民族藝術,2020(5):65-74.
[2]葉敏.民俗學視域下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方法芻議[J].戲劇之家,2020(31):187-188.
[3]穆昭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1):15-18,73.
[4]何蓓璐.民俗學視野下?lián)P州剪紙的藝術特色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1):37-38,41.
作者簡介:
田婧,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