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陳
那天我在一家理發(fā)店里弄頭發(fā),每隔半來年,我都會去動一動我的頭發(fā),雖然動了之后都會后悔。小伙子理發(fā)師要我給頭發(fā)打個蠟,說打蠟能解決一切干枯分叉的現象。我覺得打蠟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很形象,在想象中,我的頭發(fā)就像嶄新的地板一樣閃閃發(fā)亮。于是說打吧。他說用時大概一個半小時。我知道理發(fā)店的計時跟我們的不一樣,他們的一個半小時相當于我們的一整個白天,如果我問他們好了沒有,他們總說快了再過十分鐘,這個十分鐘一般要在一小時后才能過完。
于是我只能很無聊地刷手機,刷完了手機之后再刷邊上的雜志報紙,這么刷啊刷的,就刷到了一條小新聞,很小很小,在報紙的右下角。新聞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有為青年王先生考上大學,在大城市里打拼了十年,終于買了一套新房,他鄉(xiāng)下的老父親在得知這個消息后,一路跋涉為他送來了一根青竹竿,竹竿在家鄉(xiāng)寓意“步步高”,擺在新房里可以占個好兆頭。那天下雪,王先生的父親在運送竹竿及其他大包小包的行李遭遇一路磨折(具體沒有詳說),由于不方便打傘,到了王先生家時,身上的棉襖與棉褲已經被雪水沁濕了。王先生在接過竹竿的一剎那“熱淚盈眶,哽咽難言”。
新聞很短也很簡潔??催^了,我就接下來看其他的一些,大都講小三婚外戀什么的很無聊。我又看了幽默版,那里面有幾個笑話倒不錯,但笑話一般都記不住,我每次想背下來的一個笑話,過幾天記憶里面已經提取不出來。這是個什么現象,我不知道。
但我牢牢地記住了王先生的父親以及他的竹竿。這個故事在接下來的幾天一直在我腦海里盤旋。尤其那一句:王先生在接過竹竿的剎那“熱淚盈眶,哽咽難言”,是什么使王先生“熱淚盈眶,哽咽難言”?我的腦袋里漸漸產生了王先生父親的形象,瘦小,矮,黑,背微駝,臉上布滿深深的溝壑般的皺紋,獨眼。他的右眼睜開著,左眼卻關閉了,像一條封閉的堆滿皺紋的肉線,看上去觸目驚心。為什么王先生的父親在我腦袋里是一個獨眼的形象?原來我把小爺爺的形象嫁接在了他身上。我的小爺爺至今還生活在老家一個破敗的大臺門里,臺門里所有其他的住戶都已經搬光了,只有他和小奶奶住在那里。他們養(yǎng)了十幾只雞,七八只鴨,兩頭豬,還有一頭牛。種了幾楞地。早上雞鳴即起,傍晚暮降即歸,過著那種古老的行將滅絕的農民生活。我覺得把小爺爺嫁接到王先生父親身上一點也不違和,很舒服。所有的老農民或者所有的農民不都是差不多的么。
我又開始想王先生的樣子。想象王先生的樣子比較困難。我先把小爺爺的兒子們排查了一遍,小爺爺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農活技術水平僅次于小爺爺,本可以成為一個牛逼農民,可惜他不守本分,一再奔赴外地做一些技術層次較低的諸如土工打樁工這些活,是個不工不農的半吊子;二兒子從戶籍來說也是農民,但他一生致力于農民身份的洗白,背井離鄉(xiāng)開了家小廠,現勉強在城里租房子度日;小兒子考上了師范現教書,算是最接近王先生的一個,但他不知為何看上去有點兒卑屈小意,我覺得不怎么像王先生。在我的想象中王先生是個擁有良好氣質充滿活力的現代青年(名牌大學且大城市工作么)。后來我看到朋友圈里一個人的自拍,覺得他比較像王先生,這人姓周(名略),周X戴黑框眼鏡,鼻子圓且大,嘴唇薄而微抿,糅合60%的文青味道和40%的白領氣息,看上去自尊又敏感。他經常發(fā)布些非常高端有趣的資訊,也曬生活賬單及維修租住屋水電滿面油污的照片,總之也屬活得比較困窘的大城市族類,且從他的微信里可以得知他父親也在農村,也就是說,像周X這么一個現代青年背后完全可能站著一個像小爺爺那么老而滿臉溝壑的農民。這甚至可能是普遍現象。這么一想,他跟王先生還真是非常地合拍,那么王先生就是這個相貌了。
給王先生和他的父親找到原型后,我心里踏實了一些。我甚至摹想了竹竿的形狀,在我想象中這根竹竿是九節(jié)的(九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或者八節(jié),王先生的父親肯定會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竹竿磨得很光,看上去汪青碧綠。有沒有上漆這一點我沒有把握,但我傾向于上了一層清漆。于是我眼前基本有了王先生父親握著一根竹竿的形象。這樣就有畫面感了。但還是有些想象空缺著。并且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段想象,王先生父親拿著一根竹竿和大包小包的行李坐公交車、擠長途車,在風雪中行路的一段過程,我想象不出來,或者說想不徹底。這段想象空缺的話,我就沒法理解王先生看到父親一剎那“熱淚盈眶,哽咽難言”的心情。我只有體驗了王先生父親帶著竹竿一路行走的過程,才可能體會到王先生“熱淚盈眶,哽咽難言”的感受。所以必須還原這段過程。
必須解釋一下,我這人經常想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一件小事、一個小切口就能引發(fā)我漫無邊際的想象。有時候,在想象中,我變成了另外的一個人,這個人像我,又不像我,與我重合又分離著,像做一個長長的夢。有的夢有開頭、高潮和結尾,像一部完整的電影。也有的夢只有一個開頭,沒再做下去,如果夢有實體的話,那就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殘垣。有時我覺得,現實與想象沒有多大距離,想象可能變成現實,現實也可能僅僅是一種想象。
我在一家叫“基地苗木直銷”的網店里,買了兩根竹竿,竹竿寄到后,我選取了其中色澤比較好的那一根。竹竿粗0.26分米,長2.20米,青黃色,附到鼻邊,可以聞到淡淡的竹梢清香。我把竹竿拿回家,豎在門后面。
我的想法是:拿著竹竿出門、行走、乘公交車、去酒店住一晚、回家。走一趟跟王先生父親差不多的路途。平常我也會出門、行走,不同的是,那天我手里將拿著一根兩米多長的竹竿。
我覺得這應該不會有多難。
九點半,我拎起了竹竿。從這刻開始,我不再是我,而是一個瘦小、矮、黑、背微駝、臉上布滿深深的溝壑般的皺紋、獨眼的老人,我手上握的竹竿不是來自淘寶,而是老人拿著砍刀爬到竹山之上,像猿猴一樣從這棵竹子蕩到另一棵竹子(小爺爺在70歲以前還會這么做),利索地從一棵竹子上滑下來,三兩下放倒的一根。且恍似遠方那位戴黑框眼鏡、鼻子圓且大、嘴唇薄而微抿的青年正是我的骨肉至親,他棲息的鴿籠似的高樓小屋在大城市的颶風中搖來晃去,唯有將竹竿定海神針般插入其中一切才會安定如磐。這么想象不算很難,最難的是,對老人此行各種心理與行動細節(jié)的揣摹,比如他把竹竿握在左手還是右手、排在隊首還是隊末上車、行事如一些農村老人那么謹小慎微膽怯羞澀還是像另一些農村老人那般勇往直前粗喉大嗓,這使得我的出演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體驗時,最難做到的就是這一點。
出門時,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竹竿的握法。這個最為簡單、舉手即可解決的環(huán)節(jié)原本并沒有進入我的預設。事實上,人常常會忽略自己拿的東西的長度。在撕竹竿上的包裝膠紙時,竹竿頂在了天花板上,發(fā)出“篤”的撞擊聲。從家里出來下樓快到底樓時,持竿的右手疏忽了稍稍往下垂了一點點,竹竿磕在地上“撲”的一聲。
這兩下都很清脆,很響亮,也很震蕩我的內心。
這都說明我代入王先生父親還遠不夠深刻,我迄今為止的想象大概只抵達他那顆深不可測的老農民心臟層的10%—15%,如何順著陡峭皺褶的臟壁往下,漸漸滑至彼意識的深處,或許能且僅能從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動作出發(fā):右臂撐成圓弧形,握拳向內,把竹竿護在圓心,竹竿下端離地保持10厘米左右,身體保持正直,所有的行李均由左手承負。
出小區(qū)門右行是條窄舊馬路,路面上隨處可見塑料袋、快餐盒及其他不知名垃圾,把一座二線城市的衛(wèi)生死角暴露無疑。據說城市西面的新站完全不是這樣,既豪華又敞亮,且接待大量外賓,那么這邊就像失了寵的大房般頹敗也不稀奇了。車輛甫一到站,路面上即涌出來一批形跡可疑的招徠者,在行人紛紛低頭側臉回避且站口的欄桿打著醒目紅字“警惕黑車,后果自負”的情況下,他們仍然粗喉大嗓拉拉扯扯叫大家上車。自然,我如一名謹小慎微自以為足夠世故的老人那樣低頭避開他們,往前走去。如此走了許久,汗水很快就從各處滲了出來,太陽時序倒錯地曝烤著水泥路面,又從水泥路面升上來騰騰的熱氣。而我連一頂遮陽帽也沒有戴,也沒法用手遮遮太陽。這么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我完全不知道該往哪兒走了(兩個“我”都不知道)。路邊站著的兩個樂呵呵的小伙子開口問我:
“美女坐車不?需要幫你指路不?”
我沒理他們,徑直往前走了數十步,感覺不對,又返回向他們求教。他倆像中了獎似的繼續(xù)樂著(真不明白站大街的為什么這么樂),其中一個告訴我往哪兒走,并說:“早讓你問我們了。”
照他們說的穿過馬路(路有些寬,分兩次綠燈方穿過),向右拐幾十米,果然到了公交站。遮陽棚下或坐或立著十幾個人。一切都很正常,很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老人坐長椅年輕人站兩旁,完全不像有人特意為我預設了一個場景——坐公交是此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原因是我也沒有多少公交經驗,在體驗上最接近王先生父親。在我掃視他們的時候,他們中的幾個和藹地對我示意(眼睛亮一亮,嘴唇稍咧一下),打了個招呼。當我開口詢問H酒店怎么坐車時,大家七嘴八舌紛紛搶答,一時間我竟聽不清都說了些什么。最后大家一致把搶答權出讓給一位抱著米袋坐在長椅上的銀發(fā)老人——銀發(fā)與白發(fā)的不同即是將根根白發(fā)梳得極其順滑,閃閃發(fā)光,使老人的整體氣質看上去安詳優(yōu)雅,他旁邊坐著位黃臉臃胖的老婦,如果是他老婆的話實在有點兒配不上他。在老人說完后,抱嬰兒的男人又補充了一個方案。老人的方案是坐15路再往前走一站半,男人的為坐22路下站后折返一站,兩個方案聽上去不相伯仲。我決定哪一輛先來就坐哪一輛。問題解決后大家又都站或坐成一排,一致地望向道路的左方。這使我意識到,剛才他們就是這么個統(tǒng)一的姿勢,是我的到來擾亂了這一秩序?,F在我也跟著他們望向左方。
抱嬰兒的男人忽然喊一聲:“來了!”于是大家轟一下站了起來。我也緊張地往前挪了兩步,我在口袋里安放了兩枚硬幣,這差不多是我對于公交的全部常識——大約也是王先生父親的全部認識。讓我驚奇的是,黃臉老太上前一步以極其敏捷的動作搶炸藥包似的搶過銀發(fā)老人手中的米袋,抱在自己懷里,聳了幾聳,像聳一個嬰兒一樣,使它以最受力的方式匍匐在懷里。老太搶走米袋后,老人因為失重而微小地晃動了下,我這才看出來銀發(fā)老人其實弱不禁風而看上去臉色黃蠟的老太卻壯實得多,老人顯然已經習慣這種做法,并不打算再從老太懷里搶回米袋??雌饋恚麄冎g已經有多年這樣的默契了。這真讓人震驚。上車非常有序——如果可能的話,我定會虛構一個非常有戲劇性的上車場景,但確乎沒有,大家很有默契地讓老人走在前面,相互間有著約10厘米左右的安全距離,有條不紊地上了車。我排在最末一位,有些慌張地對準投幣口把硬幣塞進去,然后在車門邊的空座上坐下,把竹竿立在腿間。沒等我坐穩(wěn)當,一位拖著拉桿箱的婦女急匆匆上來,一把抓在竹竿上——她把竹竿當作扶桿了,竹竿一晃,差點沒把她帶倒。她含糊地罵了句什么,坐在我旁邊。轉眼間,已經有兩三個乘客抓在上面。一個年輕女孩還跟我道了歉。
我就想,王先生父親肯定也遭遇過同樣的尷尬。我現在有了一個跟他完全相同的體驗,這真令我興奮。我把竹竿稍稍傾斜了下,使它不再保持垂直。在我這么擺弄竹竿的時候,想到了一件事,我身側的車門似乎只有人往上走而沒有人往下走。也就是說,下車的車門可能在車子的另一邊。這讓我有些慌張,聽報站已經過了好幾站,也不知道我那個站點到了沒有。我轉頭請教旁邊的婦女:“是不是上車的車門與下車的不一樣?”那婦女約摸五十來歲,國字臉膚色黝黑,聽到此問她臉色一沉,以極慢的飽含譏諷的語調說道:“車門嘛,總有上車的車門與下車的車門,上車的車門不能下車,下車的車門不能上車……?!蔽壹s略數數,似乎該下的站已經到了,站起來左手拿起行李袋右手握著竹竿,跌跌撞撞走向后門——這是此行以來最狼狽的時刻,我騰不出手來抓扶桿,車一個緊剎我猛地向前沖去,踉蹌好幾步總算動作敏捷胯部頂住了一根橫檔沒摔倒在地。此時,我聽到那位婦女還在悠悠地接著往下說:“看來是轎車坐慣了吧,怎么下車都不知道……”
我顧不上聽她說話,因為在車門上方看到“下車請按按鈕”幾個紅字,按鈕呢,按鈕在哪兒?!我大聲問:按鈕在哪兒?抬頭間竟看見了剛才給我指路的老頭老太,他倆并排坐在后門旁的座位上穩(wěn)如磐石笑意盎然(多么明智的選擇?。恢痹趯ξ艺兄帜?。老頭老太好心地異口同聲地說:“你下錯啦,你下錯啦,你下遲了一站?!笨墒牵粹o在哪兒呢?他們沒有回答我的問話,而是像唱山歌一樣一遍遍重復:“你下錯啦,你下錯啦,你下錯了一站?!币菜闶歉V列撵`,我終于在倚靠著的車柱上發(fā)現了一顆紅色的鈕,我胡亂地往下按,也不知按了多少下。車門終于開了,我下車時,老頭老太還在拼命地朝我揮手,他們指著一個方向說:往回走,往回走!往回走,往回走!我這就跟親愛的老頭老太告別啦。
我做這件事時,沒有跟任何人交代,也就是說,在我書寫下來之前,沒有人知道我做這件事的意圖。我只是默默地、獨自地完成了一種體驗。如果對面站著一個人,我把拎著竹竿出門的原因跟他講一遍,我估計那個人的眉頭會一點點皺起來,眼睛里面布滿困惑。他會敷衍地點點頭,然后轉身匯入茫茫人海,像逃跑似的離去。很多人都懶得費心了解另一個人。我特別理解,因為我也懶得去了解大多數人。
經歷公交歷險后我松了很大一口氣,不管怎么樣,前路都不可能有比這更大的困難了??梢哉f,一切盡在掌握。我想擦擦汗,但右臂沒有動,好像指令沒有傳達到它的神經末梢似的。它整個地僵掉了,看起來這么輕的竹竿,以同一個姿勢舉這么久也足以使肌肉群完全癱瘓。王先生父親舉的路程比我遠得多,不知道他是怎樣的感受。我試著把竹竿扛在肩上,發(fā)現這也是個不錯的方法。還真有意思,當路面空曠的時候完全可以這樣行走,像沙僧挑著擔也像農民荷著鋤。
天氣越來越熱,太陽全方位地曬在了我的裸臉上。幾次問路中,之前行人因我手握竹竿多少有些訝異到現在的熟視無睹,我感覺到自己越來越與這根竹竿融為一體了,也就是越來越灰頭土臉了。這時我看到前面有個公廁,一看見公廁我就感到了身體的需要,從出發(fā)到現在還沒解決過一次。前面都太緊張了,緊張得忘了還要上個廁所?,F在當公廁出現在眼前時才發(fā)現尿意是那么地迫切似乎不解決就不行了。再說王先生父親肯定也是要上廁所的。廁所非常小,也很不干凈,考慮之后我把竹竿立在廁所門口槐樹的后面,這兒既比較隱蔽,也比較干凈。
在上廁所的整個過程中,我腦袋里一直回放著老太搶老頭米袋的動作,這個動作里面有些什么與我以前的觀念抵觸著。比如說,扛米袋這種活以前一直界限在男性這一邊,我有這種根深蒂固的判斷。但是,剛才老太搶米袋的時候,為何毫無委屈之態(tài)反而有一絲小小的得意呢?老太太搶米袋的做法,至少會給予老頭兒三方面的信息:1.老太很愛護我;2.我確實拿不動米袋;3.我需要老太。建立“被需要”信息是維系一種關系的基本要素。有時候,我們在抽離與他人的關系時所使用的辦法就是使自己“不再需要對方”,也就是說,要想建立密切的關系,就是不斷地讓對方“需要自己”。
走出洗手間后,我還一直在想這件事情,現在行走的街道兩邊長滿梧桐,風吹過來很是舒爽,是一路行來最愜意的一段行程。我一面走一面像個農村老漢那樣向路兩邊張望,忽然間感到了不對。竹竿!我竟然忘了竹竿!我罔顧周圍人詫異的目光,轉身就往廁所跑,如果竹竿丟失了,那我這次體驗不但完敗而且敗得莫名其妙!還好,竹竿還好好地立在原地,沉默、忠實地守在樹后。我撫摸著它,百感交集。它原諒了我這一次失誤——王先生父親絕不會犯的失誤。我把它牢牢把在手心里,保持正直往前走,現在走的感覺跟剛才沒有竹竿時完全不同,像是擁有了一種極其重要之物,甚至當路邊行人的目光瞟過來時,我還有一種優(yōu)越感。因為我擁有著別人所沒有的東西——一根有意義的竹竿。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忽然間弄明白了一件事,實際上,竹,竿,根,本,不,是,負,累!我弄錯了,那個寫新聞稿的記者也弄錯,甚至王先生也弄錯了,竹竿并不給王先生的父親帶來負累,相反,如果沒有竹竿的話,長途旅行就是一種苦役,而有了竹竿他的一路行走就有了意義。竹竿就是需要,就是他對兒子對這世界的需要。當他拎著竹竿望見兒子居住的小區(qū)——就像我現在離H酒店越來越近時,他的心里涌動著多么愉快、幸福與愛憐的情感啊。而相反,如果對方并不需要他的竹竿——王先生父親千里迢迢把竹竿送到兒子那里,而王先生把竹竿橫擱在膝蓋上“啪”地一折兩斷那樣可怕。
我在路邊的石凳上坐下來,酒店的霓虹燈已經在望,但我握竿的右手以及拎行李的左手均已酸得不行,兩只小腿肚也隱隱抽搐,更重要的是,我心里有些墜墜的難受。我停在一家顯然規(guī)模不小的飯店門口,再次將竹竿立在鞋面上——其實我已經用不著這么保護了,我此行的目的地已經到了,竹竿即將失去作用。跟王先生父親不一樣,我的前方并沒有一個等待著竹竿的人。所以竹竿已經沒用了。不知為何,這個事實讓我有一點點的難過。
保安幫我打開酒店的推門,他穿著身黑色的挺括的保安服,戴著頂可笑的近似警帽的帽子,臉圓圓的,看上去約摸二十二三歲。在我往里走時,他摸了摸我的竹竿。
他說:“美女拿根棒子干嘛?”
我說:“不是棒,是竹竿?!?/p>
他點點頭,依然說:“我能理解男人拿著根棒子,但不能理解女人拿著它。”
我說:“不是棒,是竹竿?!?/p>
他把兩只手往上比劃著:“拿它去夠高處的東西,晾衣服?”
我搖頭。
他又說:“撐蚊帳?你們南方蚊子多?!?/p>
我搖頭。
“不會用它打賊吧?”
我笑了,說:“釣魚,用它釣魚?!蔽矣X得不給一個答案的話,他可能會一直糾結下去。
“你們不是用那個長長的會伸縮的棒子釣魚?”
“這個棒子也行,你看,只要綁上魚線就行了。挺方便,還省錢?!蔽艺f。
這么說完以后,我覺得確實可以拿它去做根釣魚竿。我原本打算到了酒店之后,就把竹竿隨便棄在哪個地方,比如說放到大廳中間那只一人高盤著漂亮的綠色孔雀的大花瓶里。但既然它還有這么個做釣竿的用途的話,我丟掉它似乎有點可惜。這可能是個糟糕的開始,如果我連一根竹竿都沒辦法丟掉的話。
竹竿在門背后立了三年。直到今年春節(jié)先生腌咸肉需要搭一個架子,四處找材料發(fā)現了這根竹竿,就把它劈了開來。聽見噼里叭拉的聲音我趕過去時,竹竿已經斷成了幾截。我想起了竹竿后面的王先生父親,和想象王先生父親的那個我?,F在的我跟那個時候的我,已經有了一段遙遠的距離。我默默地將咸肉擱在竹架上,一層層涂上鹽巴。
【責任編輯黃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