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摘要:探討了通過自我同情干預訓練提高高中生自我同情水平,降低其抑郁情緒的可能性。選出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在53分以上的學生34名,分成2組:實驗組(自我同情訓練)、對照組(不做干預)。訓練前后,采用青少年自我同情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特質抑郁量表對兩組學生進行測試。結果發(fā)現,干預后實驗組的自我同情及各維度水平均顯著提升,狀態(tài)抑郁、特質抑郁水平顯著降低。表明自我同情干預訓練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自我同情水平,降低其狀態(tài)抑郁和特質抑郁水平。
關鍵詞:自我同情;狀態(tài)抑郁;特質抑郁;高中生;自我同情訓練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1-0009-04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奈夫(Neff)在 2003 年提出,是指向自我的同情,是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策略,屬于情緒智力的一部分[1]。我國學者認為自我同情是指個體對自身所持有的一種正面的態(tài)度,或一種關于情緒的正面的管理方法[2]。個體自我同情水平與其抑郁情緒水平呈負相關關系,自我同情干預訓練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3]。
關于自我同情水平的干預,一些實踐研究取得了成效。如格式塔雙椅訓練、同 情 心 訓 練 ( Compassionate Mind Training,CMT ) 、 正 念 減 壓 療 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2012 年 奈夫和 杰默(Germer) 仿照 MBSR設計的八周自我同情心訓練 MSC(mindful self-compassion)等,這些干預訓練均得到了很好的實驗支持,對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有顯著的干預效果[4]。
國內目前對高中生抑郁的相關研究主要在抑郁的狀況調查與相關分析上,對抑郁的干預訓練研究較少,且關注點主要在狀態(tài)抑郁的改善上,沒有涉及對特質抑郁的改善。抑郁的認知理論認為,特質抑郁高的個體自我圖式更多地與負面信息相關,產生抑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5]。積極心理學認為,缺乏對自身的積極認知會導致抑郁的易感性增加[6]。由此可知,特質抑郁相較于狀態(tài)抑郁更穩(wěn)定,對于高中學生,除了關注他們的狀態(tài)抑郁水平,也要關注特質抑郁水平,在對高中生進行抑郁狀況的干預時,要重視對抑郁易感性高的學生的鑒別,這樣效果會更加長期和有效。
目前,國內關于自我同情的研究還處于剛剛發(fā)展的階段,主要是對國外的已有研究進行翻譯及總結,關于自我同情的研究和干預尚屬一個較新的領域。研究發(fā)現,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對于緩解抑郁情況有效,但對象集中在成人,高中生與成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生理心理特點均不相同,且目前關于自我同情水平和抑郁情緒的研究中還沒有關于特質抑郁水平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高中生開展自我同情訓練,以期提高他們的自我同情水平,希望對解決高中生的抑郁情緒困擾有所幫助。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考慮到高二、高三年級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較重,學生時間緊張,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高一年級選出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在 53 分以上的高一學生共 46 名,通過面試及現場觀察,按照自愿參與的原則,共選出 34 名學生參與。隨機分成 2組:實驗組(自我同情訓練)、對照組(不做干預),兩組在性別上嚴格匹配。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同情心訓練方案(MSC)
采用2012年奈夫和杰默設計的八周自我同情心訓練MSC。該訓練方案包含了自我同情的三個維度即自我友善、普遍人性和正念。除了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介紹外,注重參與者的體驗和方法練習,為了讓參與者鞏固學習效果并將所學知識用在實際生活中,從而養(yǎng)成自我同情的習慣,還設置了課后練習作業(yè)[4]。該干預方案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和體驗到積極的認知和自我接納帶來積極的情緒,進而自我接納,從而與情緒控制聯系起來。
2.青少年自我同情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
宮火良等[7]將奈夫等編制的自我同情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翻譯為漢語,并對量表進行了修訂和試測,正式問卷有 12 個問題,屬于三個維度:分別是普遍人性、自我寬容和正念,12 個問題中:問題 4、10、12屬于自我寬容,問題 2、5、8、11 屬于普遍人性,問題 1、3、6、7、9 屬于正念。本量表采用 Likert 5 點計分法,得分越高則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越高。
3.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抑郁自評量表由W.K.Zung于1965年編制,該量表使用非常方便,可以很好地測量患者的抑郁主觀感受及發(fā)展,在國內使用也非常常見。53分是該量表標準分的分界值,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4.特質抑郁量表(Trait Depression Scale,T-DEP)
斯皮爾伯格(Spielberger)及其團隊編制了狀態(tài)-特質抑郁量表(State-Trait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STDEP),將抑郁分為狀態(tài)抑郁、特質抑郁。特質抑郁量表有兩個維度,一是情緒惡劣,測量被試的負面情緒,二是快感缺失,測量被試積極情緒的匱乏。量表包含 16 個問題,兩個維度各 8 個問題。
(三)研究過程
使用自我同情問卷(SC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特質抑郁量表(T-DEP)對兩組被試進行前測,前測中兩組抑郁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訓練之前與所有實驗組成員簽署了保密協議,并說明了團體的紀律和要求。
本次自我同情干預訓練是由兩位有多年團體活動輔導經驗的心理教師擔任,其中一位有豐富的自我同情干預訓練經驗,本次訓練是根據奈夫的自我同情理論及其MSC(Mindful self-compassion)進行的,嚴格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保證了干預訓練的人數穩(wěn)定、每次訓練時間在1小時以內,紀律良好,學生參與度高,每次都有理論和實踐體驗,回去后還會有家庭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