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的新年是一年中最喜慶、最熱鬧的時節(jié),辭舊迎新,自然免不了各種慶賀。年節(jié)將至,集市上慶賀新年的各種年畫也多起來,比如麒麟送子、金玉滿堂、連年有余之類,真是琳瑯滿目。農(nóng)歷的新年也是各種忙碌疊加的日子,都忙著過年或者準備過年。所有的忙碌都帶有儀式感,務(wù)實的鄉(xiāng)下人也奢侈地務(wù)虛一把,這務(wù)虛也有些令人焦頭爛額。
在年畫里,就專門有一種叫《慶賀新年》的,我見過線稿與色稿的兩種。也許是年齡的緣故,我還是喜歡線稿的那種。黑白線條里,能找到當年看的小人書的那種感覺。線稿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又分四組,下部分為兩組。最上面中間左首題寫“慶賀新年”,右邊寫“大年初一頭一天,家家門戶來拜年”。
上部分由左至右,左為一少女倚門而立;中間為兩組,分別為一大人一小孩游戲;右邊為兩人忙碌新年。
先說左邊。少女左手下垂,有些無助,右手撫胸,想掩著自己內(nèi)心的秘密。想來是靜而羞的文靜少女,遠遠地看門口熱鬧的人們,想?yún)⑴c,而又有些害羞。(大多青春期的女孩子都會去找同伴,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喜悅,比誰的頭花好看,誰的花衣服漂亮。她應(yīng)該比那些女孩子們稍稍大了一點,多了一些心事,內(nèi)心有了心儀之人。這個時節(jié)里,那個人在干什么呢,是不是也如她一樣正在想她。她看到剛結(jié)婚不久的年輕夫婦在邊上走過,想到了自己不久也會是這樣幸福的,突然臉上一陣緋紅。忙亂的年底,心事也愈加紛亂。見到這情景,走過的老太太指指點點著小聲說:“這閨女又懷春了?!边吷系睦咸R道:“老不正經(jīng)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孩子大了就該找婆家了。”另一個老太太與她開著玩笑:“閨女,明年這個時候該去婆家過年了吧?”她的臉更紅了,害羞地淺笑著,然后扭轉(zhuǎn)身折進紅燈籠罩下的門洞里去了。)
中間是兩組游戲。左邊的一組想來是爸爸領(lǐng)著兒子,兒子興致勃勃地提著燈籠。燈籠上方畫著小星星,與其他幾組形成對比。小星星讓平面的年畫里也有了時間的意味。爸爸小心而愛憐地看著兒子,在外奔波一年,終于可以回來與兒子共享親人間的溫馨了。爸爸也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青年河畔的孩子一般正月十五打燈籠。燈籠皮是破開的葦篾扎制的,又叫葦子燈籠。燈籠外面罩著畫有花草的玻璃紙。燈籠里面立著點著的蠟燭。孩子們提著燈籠走著。地上的燈影有點橢圓的樣子,也一點點地往前走著。孩子們一人提一只燈籠,懷著激動、喜悅?cè)ナ纸挚陟乓?,去玩各種花樣,時常會掄著胳膊將燈籠轉(zhuǎn)起來。有倒霉的孩子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燈籠里的蠟燭會不小心歪倒,將燈籠點著。然后一陣忙亂地撲打。都會用燈籠里的蠟燭點爆仗。)右邊一組是母女倆,媽媽懷抱著嬰兒在看女兒拍小皮球。悠閑的爸爸與辛勞的媽媽形成鮮明對比。(媽媽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娘家的快樂時光,想起自己與女兒這般大的時候的快樂,并憶及母親的勞苦。在陰歷年的重大節(jié)日里,更加念及母親。節(jié)日里,情感更加濃厚,懷鄉(xiāng)、思遠、追慕,一時俱來,只是苦了這出嫁后就一直飄零的女人。她們的家在哪里。女人猶如無根的浮萍,怎樣才能回到自身。想自己的家在哪里,父母那里,還是丈夫與孩子這里。這是女人的悖論,還是男權(quán)?有人提女性主義的覺醒。那一顆沉睡的心的醒來,就又是一個新的世界。女人怎樣才能回到自己。這樣的內(nèi)心覺醒被越來越多地埋進繁雜塵世而漸至模糊、忘卻。)
最后是右邊。這是爸爸與兒子忙著在大門口貼春聯(lián),爸爸貼,兒子在下面看著。(貼春聯(lián)是過年時節(jié)的習俗。過年時節(jié),寫春聯(lián)的忙起來。村子里的老先生成為熱門人物,卷著大紅紙來寫春聯(lián)的人絡(luò)繹不絕。此際,老先生不禁有些飄飄然,走路都感覺不一樣。大紅紙映得老先生一臉春光。忙亂而興奮,落寞了一年終于成為主角。這是青年河二十年前的往事了?;氐疆斚?,大家都去集市上買印制的春聯(lián)。家家戶戶都把大門翻新,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門,又大又敞亮,貼的對聯(lián)又大又長,貼大大的福字,掛大紅燈籠。記憶中,這一直是父親與我或者弟弟的活。父親總是嫌我們干活磨蹭,說我們干得不好。他總是嘮叨。我們不敢作聲,在小心翼翼地干。父親老了,嘮叨得少了。想起爺爺晚年越來越不說話,一天天地坐著,像木偶一樣一動不動。后來爺爺就走了。我們就是這樣一年年地過著的,所有的人都是這樣一年年地走了的。)
下面部分又分兩部分,左邊是晚輩向長輩磕頭拜年;右邊是兩個人與一頭小毛驢,毛驢背上鋪著布墊。大年初一晚輩向長輩磕頭拜年是多年的習俗?,F(xiàn)在磕頭的少了。(有合村并居的人說:“大家都上了樓,還有外村的,感覺不方便了,過年拜年也都慢慢不磕頭了。”一些習俗就在生活方式的改變中消失。青年河畔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初一早上吃了餃子,天剛發(fā)亮,孩子們就由家里的長輩領(lǐng)著出門,去給比自己輩分大的人家磕頭拜年。路上遇到也是出來拜年的人,互相寒暄著,問:“起來的可早?”“挺早的,你們也起得早吧?”磕頭的時候,長輩們會謙讓著說:“免了,見面就是年。”然后會急急地遞煙、抓糖、抓瓜子。老頭們也向更老的老頭磕頭,他們會說:“磕一個少一個了?!闭酒鹕韥砩斐鍪种笖?shù)量著:“還有三四個頭?!奔仁峭嫘Γ质菍嵡?,也有內(nèi)心的落寞與悲涼。)右邊兩個人與毛驢那一組,應(yīng)該是準備出門走親戚的。(1980年前后,人們出去走親戚多是步行,騎自行車的少見。后來有騎摩托的,再后來有開汽車的。想來騎毛驢應(yīng)該更早。我在貧窮的青年河畔很少見到毛驢,想來這只是大戶人家的簡單腳力,我只在電影或電視里見過。青年河畔人家過年走親戚是自初二開始的,初一就是在村子里閑玩、說家常。)
色版的《慶賀新年》。整幅畫色彩以大紅與蛋黃為主。上面寫著 “喜氣生富貴,功名振家聲,肥豬拱門馱元寶,狀元旗桿列東西,一家老少敬天地,人財兩旺大亨通”。畫面基本是對文字的實錄。畫面也是分上下部分,上面為神界,下面為世俗。神的部分由左至右分別為天官手捧“天官賜?!薄⑻斓厣裎唬ㄌ斓厣裎挥泄┳?,供桌上有供品與牌位。過年的時候,家家都會在天地上擺放供桌、供品,還會燒紙、磕頭)、財神手捧“財神叫門”。我們還是看人間的部分。由左至右依次是小孩放爆仗、一對夫婦、肥豬拱門三部分。放爆仗這一組,一個小孩用木棍挑著爆仗自己在點;右邊的小孩半斜蹲下身子,一手用火去點地上的大爆仗,一手捂著耳朵。(孩子們喜歡放爆仗,但生活并不富裕,只能把有限的爆仗拆下來一個個地點著放。自己放的時候,又緊張,又渴望。把爆仗在地上放好,離爆仗遠一點,探出身子,伸出胳膊去點爆仗,火苗碰一下爆仗芯子就往回跑,然后站定,雙手捂著耳朵聽。等一會兒,不見有動靜,就小心地過去再點。人多的時候,膽子就大一點。有的孩子把爆仗芯折到爆仗筒上,用手掐著,另只手拿著帶火星的香去點芯子??粗咀涌鞜街讣琢?,就往上拋出去,隨之天空里一聲爆響。當然這也是往事了,現(xiàn)在禁放爆仗了。過年回去,發(fā)小說:“過年不讓放爆仗,沒有年味道了?!倍⒆觽儎t仰望著漫天漂亮、耀眼的煙花。一代有一代關(guān)于年的記憶。沒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中間是一對夫婦看著他們之間的黑白兩只羊,羊背上馱著蒸的魚饅頭,這是過年的喜慶。(過年時節(jié),家里拘謹,就用白面做成各種形狀的食品以表其意思。白面也只有過年幾天才能吃到。母親蒸過花瓣、魚饅頭。有的大饅頭涂上紅點。單一的事物也能表達喜慶的氛圍。)最右邊是背上裹了紅布的肥豬(陰歷年將近,家家都會殺豬,去集市上賣豬肉,剩下的豬下貨過年待客用。這時節(jié)里,村子里的屠夫天天喝得醉醺醺的。)拱門,這是浪漫想象的手法,門上對聯(lián)“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橫批是“大有”。上下聯(lián)寫的是年的時間意義。橫批既是愿望,也是祝福。
《慶賀新年》是典型的風俗畫,用大詞說,畫的是中國精神,寫的是民族風情;小處說,是民間習俗或信仰,天地人神鬼的集合。畫匠神思獨運,很好地將時間、空間交織一起,在紙上鋪展開中國鄉(xiāng)間的習俗與美好愿景。
畫中所繪,好多都是我由別處看來或聽來的,比如影視,或者小說戲曲之流,明清或近代電影居多,至于經(jīng)驗中的事物則少見。若我輩者,于此尚貧乏,遑論更為年少者。畫中所繪的大多物什、說法、習俗與生活經(jīng)驗實在不搭邊,想來早已經(jīng)消失。想來少年們觀此,多有恍如隔世、不知為何物之感。貧乏的經(jīng)驗撐不起渾厚的歷史。小小年畫里含有的,是時間,是空間,以及對它們組成的敬畏與迷信。所謂迷信,只是一種樸素的信仰與基本認知。這認知是固執(zhí)而強大的。一經(jīng)抹去,也會弱不禁風。誰會說出《慶賀新年》所含,而誰又能一一指認其中的細節(jié)。悲哀的是,懵懂的少年們對此并不曾多看一眼。原先習以為常的事物也退出生活場,成為密碼,是生活的進步,也是文化的斷層。在這個充滿悖論的時代,《慶賀新年》中的習俗與神都蒙滿灰塵,陌生感越來越多,就如我一筆帶過的其中神的部分。
青年河 原名孫光新。有散文刊于《散文》《山花》《青年文學(xu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