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要】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音樂依托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音樂能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使音樂課程更具有文化內涵。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不同文化誕生不同的音樂風格。教師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幫助學生在欣賞與體驗中領會音樂內涵,提高鑒賞水平。
【關鍵詞】文化語境;舞蹈文化;民族音樂;審美水平
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音樂依托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自古至今有無數(shù)的經(jīng)典音樂流傳于世,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音樂能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使得音樂課程更具有文化內涵。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chǎn)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教師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文化語境,讓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背景對音樂產(chǎn)生的影響,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作為音樂教師,該如何創(chuàng)設相應的文化語境,在音樂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看法。
一、創(chuàng)設音樂文化語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能更好地觸發(fā)學生的音樂靈感,使學生體驗音樂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更好地體會音樂深刻的含義。
(一)創(chuàng)設文化語境,提高學生的傾聽水平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對學生進行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內容,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傾聽能力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能力。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聽力指導,使他們在音樂活動中領會更多的音樂內涵,并適當?shù)剡M行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真正有效地學習音樂,重構音樂生命課堂。
比如在蘇少版四年級音樂《采茶燈》中,教師重點介紹茶文化,采用聽覺先行、情感體驗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欣賞福建民歌《采茶燈》優(yōu)美空靈的旋律,體驗采茶女在茶園忙碌的情景。教師在教室內布置相應的文化背景,茶壺、茶葉、悠悠茶香,共同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教師先介紹主題,緊接著笛音響起,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聽到音樂,你面前好像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層巒疊嶂的大山,有的學生說好像看到了整齊的茶園、竹林等。隨著《采茶燈》音樂旋律的響起,學生完整欣賞音樂后,有的學生說好像看到了大山里茶園的美景,看到了采茶姑娘背著背簍正在忙碌地采茶。在分段欣賞過程中,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采茶姑娘采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哪段音樂可以表現(xiàn)采茶姑娘歡樂的心情?”學生再次欣賞音樂,并展開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中層層深入地感受民族樂曲的魅力,體會音樂中三段音樂情緒的變化,更好地理解樂曲所表現(xiàn)的內容。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欣賞茶鄉(xiāng)的風光片段,鼓勵學生模仿學習采茶姑娘挑擔子上山、下山、背茶簍的動作體態(tài),讓學生從聽覺、視覺、動覺等多角度去體驗音樂。在結束部分,教師有意識地拓展茶文化,介紹古往今來人們習慣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并讓學生學習品茶,保持良好的做客風范。
(二)引入舞蹈文化,提高身體語言的表現(xiàn)力
舞蹈是音樂的一種文化性活動,它與音樂都源于生活,都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舞蹈與音樂是分不開的,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獨特的音樂文化。小學生活潑好動,一直讓學生坐著不動地欣賞音樂,不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正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很容易被活潑歡快的節(jié)奏感染。
比如在《采茶燈》中,教師沒有用反復講述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整體結構,而是引入舞蹈文化,鼓勵學生想象采茶動作,用身體語言表現(xiàn)對音樂的理解。如在《拔根蘆柴花》中,學生模仿拔蘆花的動作,在歡快的旋律中有節(jié)奏地動作。在教師的語言指引下,學生“拔”的動作由最初的粗魯逐漸變得細膩、輕盈,體現(xiàn)了學生音樂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有節(jié)奏的舞蹈動作中進一步理解了作品的音樂美。又如在《采茶撲蝶》中,學生跟著音樂分別做出采茶與撲蝶的動作,有的學生還創(chuàng)造性地跳起撲蝶,表情與動作和諧優(yōu)美,猶如真的眼前有蝴蝶一般。在不斷播放的音樂聲中,學生多次嘗試采茶與撲蝶的種種動作,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體驗音樂韻律與勞動節(jié)奏之間的和諧美,逐漸體會勞動人民苦中作樂、不怕吃苦的精神。舞蹈文化的引入,使學生深刻體會藝術來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剖析音樂文化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學應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幫助學生剖析音樂文化產(chǎn)生的背景,讓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與文化,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服務。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并不是一定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音樂大師,而是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了解傳統(tǒng)文化,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起學生積極的情緒,消除消極情緒,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一)挖掘音樂文化中的正能量
音樂是一種精神食糧,能幫助人們建立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反映正能量的作品,教師在幫助學生剖析文化音樂背景時要有意識地滲透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比如欣賞民族音樂《情系江淮》時,教師重點讓孩子們欣賞《楊柳青》,讓孩子們進一步接觸揚州歷史中的揚州八怪和揚州小吃,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揚州風景,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之情。
(二)在音樂實踐中提高表現(xiàn)力
文化與音樂緊緊相連,教師在教學時要緊緊抓住音樂的文化信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獲得審美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德育品質。比如在歌曲《船歌》教學中,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船歌》的音樂可能在什么文化背景中產(chǎn)生的?可能描寫了什么樣的海邊情景?”學生聆聽音樂,仿佛看到了勇敢的船夫們在與海浪搏斗,在奮力劃船以躲避巨浪。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表演欲望,鼓勵學生分組進行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在欣賞音樂后分組展開了討論。在實際表演時,百花齊放,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展開了豐富多彩的表演活動。有的用歌聲表達歌曲情感,領唱齊唱,感情飽滿;有的進行表演,表演船夫劃船與海浪搏斗的場景;有的在“船夫”號子的帶領下,有節(jié)奏感地表演競技劃船;還有的學生增加了旁白,進行歌劇式的演出。在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下,學生不僅體驗到了《船歌》旋律的美感,而且更加尊敬勞動人民,從船夫們身上學到了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善用文化性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思維
音樂的種類有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誕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不同風格的音樂彰顯著不同文化氣息。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笨傊朴梦幕詫W習方式,能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一)音樂是民族的
比如在《采茶舞曲》中,教師用兩種風格分別演唱歌曲,先用普通話演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學生細細品味兩種歌唱方式有什么不同,哪種歌唱方式更優(yōu)。孩子們紛紛發(fā)言,覺得用浙江方言更能表現(xiàn)《采茶舞曲》的獨特韻味。在教學時,教師重點抓住能彰顯地方特色的字音“水”“長”“岸”等,讓學生模仿練習發(fā)音,讓學生在分句模唱中感受旋律的柔滑綿長和浙江方言的獨特韻味,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與審美意識。
(二)音樂是國際的
比如在《茉莉花》教學中,教師分別讓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茉莉花》,讓學生體驗不同文化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比如江蘇風格的《茉莉花》,曲調優(yōu)美、溫婉,猶如少女在娓娓訴說;河北民歌《茉莉花》則顯現(xiàn)出了剛直、爽朗,似乎是一位爽朗的大嫂在放歌;東北民歌《茉莉花》則像一位大叔,豪放,粗獷。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不同,產(chǎn)生出不同的音樂文化背景,同樣的歌曲,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地域風格。當民族走向國際,在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下,又會有不一樣的風格。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對《茉莉花》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伴奏與聽眾都是外國人,風格多變的《茉莉花》贏得了外國人的陣陣掌聲。這也告訴我們,音樂是國際的,音樂確實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總之,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不同文化誕生不同的音樂風格。教師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幫助學生在欣賞與體驗中領會音樂內涵,提高鑒賞水平。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積極的情緒參與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音樂表現(xiàn)力與音樂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杭峰,王志軍.淺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理解”與“藝術表現(xiàn)”[J].北方音樂,2020(01):246-247,254.
宋瑾.從不同語境評析“音樂表演與欣賞的關系”[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9(04):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