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姍
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的一項關鍵能力,學生通過閱讀實踐才能獲得,不是教師灌輸?shù)慕Y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小學生閱歷淺,對文本中遠離當下的內(nèi)容和表達,缺少對應的感觸,難以深入領悟,理解起來總是在表面層次滑行,感受不到文本深層次的精彩。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拉近與文本的距離,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文本的精彩。
如教學《元日》一課時,作者王安石是宋朝人,寫的是當時人們過年的情形。如今,過年的風俗早已發(fā)生了變化,再加上相同的節(jié)日各地的風俗也不相同,所以,詩中所寫的過年的生活已經(jīng)遠離當下學生的生活了。如詩中出現(xiàn)的“屠蘇”“桃符”等,對學生來說就是陌生的東西。對此,在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學生強記“屠蘇”“桃符”的意思去理解詩句,可以通過聯(lián)系學生自己過年的生活實際,想想與“屠蘇”有關的活動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孩子們關注的是美食,還有壓歲錢紅包,大人喝酒,還要守歲,這些過年的風俗都包含著美好的祝福;學生再想想貼春聯(lián)的情形,就知道春聯(lián)正是從“桃符”慢慢演變來的。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就容易理解詩句的意思了。
統(tǒng)編教材的編者十分重視學習資料的搜集,不僅將學習要求列入單元語文要素訓練目標,而且在所有綜合性學習專項訓練中,持續(xù)提出資料搜集與運用的要求。學生掌握資料的搜集方法之后,就可以有效運用于閱讀教學中。當課文中出現(xiàn)的內(nèi)容,與特定的時間、地點、背景有關,學生僅憑課文內(nèi)容無法理解時,就需要搜集相關資料來幫助理解。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課文內(nèi)容中涉及的圓明園毀滅事件遠離學生的生活。在學習課文時,學生需要理解圓明園在中國文化史與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但是,學生對于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都感到茫然。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主要包括:圓明園中的藏品與建筑,哪些在中國文化史有突出地位,哪些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突出地位。學生搜集資料,再與同伴互相交流、補充,形成比較充分的認識,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說的那種“不可估量”的損失到底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比較和品析都是閱讀理解文本語言的重要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選取文本中相似或相關的詞語、句子、語段,比較其異同,再通過分析、品味,對其進行歸納、概括、重組,進而形成新的認識。
如教學《小猴子下山》一課時,課文是通過反復結構講述小猴子下山后所經(jīng)歷的幾件事情的。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注意每次寫小猴子所做的事情中的關鍵信息——“到了哪里”“看見了什么”“做了什么”“結果怎樣”;學生畫出相關詞語、句子,再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的是小猴子到的地方、看見的東西、做的動作,但相同的是結果——什么都沒有得到。由此,學生理解了課文表達的意思。
對于那些學生已經(jīng)理解且有示范作用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再走一步——遷移運用相關知識,學生才能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
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課文第2自然段是理解單元語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最佳對接點,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文本語言表達可以發(fā)現(xiàn):課文先寫人物群體“五個戰(zhàn)士一邊……一邊……”,接著分別描寫五個戰(zhàn)士的個人表現(xiàn),最后通過殲敵結果再次表現(xiàn)人物群體。學生明白這一點面結合描寫的寫法還不夠,還要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一位教師讓學生運用這一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學校運動會上的一個精彩比賽。學生寫完后,互相評價,重點看看群體和個體是不是互相關聯(lián)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很多,關鍵在于教師根據(jù)學情和文本內(nèi)容去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