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路徑選擇

2021-07-26 09:56
關鍵詞:小農交易成本農村土地

周 延 飛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公共管理學教研部,南昌 330108)

一、問題的提出

保障糧食安全是目前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也是中國從容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保障,而提高土地經營效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措施。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土地經營制度的偉大創(chuàng)造。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家庭農場、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農業(yè)龍頭企業(yè)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快速發(fā)展,各地積極探索新的土地經營模式,多樣性案例不斷出現,如湖北省沙洋縣農地細碎化治理模式、江蘇省射陽縣聯耕聯種模式、四川省崇州市農業(yè)共營制、山東省東平縣土地股份合作社、上海市松江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和貴州省塘約村新型集體經營模式等。細究這些不同模式,可以發(fā)現它們都是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通過細化產權和重新組合產權來提高土地經營效率。當前需要對農民自發(fā)創(chuàng)造的各種土地經營模式進行合理分類,把握這些模式的產權制度基礎和特征,對不同模式的管理效能和土地經營效率進行評價,對長期前景進行預期分析。關于農村土地經營模式,國內外學界基于不同的理論視角、實證分析和地域經驗,提出小農經營模式劣勢論[1-2]、小農經營模式改造論[3-8]、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論[9-10]、公司+農戶經營模式論[11]和多種經營模式并存論[12-18]等觀點。除此之外,一些國內學者還提出土地細碎化的治理機制,為優(yōu)化農村土地經營模式提供前提保障,如“市場-行政-自組織”三元分析框架[19]。但是,關于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系統(tǒng)性分析與比較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對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全面分析與比較研究需要用歷史的眼光,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變遷中尋找規(guī)律。以人民公社轉變?yōu)榧彝ヂ摦a承包責任制為標識,中國農村土地經營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在此之后的30多年里,新的土地經營模式又在各地不斷出現,表現出復雜紛呈的情景。中國的農民家庭之所以會放棄某種土地經營模式而選擇另一種土地經營模式的根本成因是土地經營產權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土地經營產權效率的結構激勵(1)結構激勵實際上是產權締約的結果,指產權主體在土地經營模式中所擁有的權益份額激勵,包括所得收益份額激勵和發(fā)言權份額激勵。所得收益份額包括固定收益權和剩余索取權。固定收益權是指不管土地經營效益如何,某個產權主體只能獲得事先合約中規(guī)定的固定收益。例如雇傭農業(yè)工人只能獲得固定月工資,土地轉出方只能獲得固定地租。剩余索取權是指某個產權主體在土地經營模式中的所得收益可以與經營效益關聯,即經營效益越好,該產權主體的所得收益越高,反之則越少。其中的剩余是指扣除生產經營成本之后的純利潤。發(fā)言權份額包括決策參與權和剩余控制權。決策參與權是指某個產權主體能否參與土地經營品種選擇等關鍵事項的決策。剩余控制權是指某個產權主體能對土地經營的剩余產生影響并能夠參與剩余的分配。、經營效益(2)經營效益包括資本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總額空間兩個方面。資本收益率指土地畝均純收益與投入資本之比。同一種經營模式下,受生產經營者素質和社會關系、經營規(guī)模和土地租金等因素綜合影響,資本收益率處于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從長時間段看資本收益率,可以得出邊際效益。資本收益總額空間也可以理解為預期效益,指每種土地經營模式下生產經營者可能獲得的資本收益總額值。預期效益受土地經營品種、土地經營規(guī)模和機會成本影響。就土地經營品種而言,經營水稻和經濟作物的預期效益是不同的,不同類型水稻和不同類型經濟作物的預期效益也存在差異。就土地經營規(guī)模而言,經營10畝和50畝的預期效益是不同的。受地理、技術水平和經營者管理能力限制,獲取同樣預期效益的經營規(guī)模存在較大差異。就機會成本而言,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農民會比較自己一年務農勞動與從事非農勞動的收入差距,種水稻與種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一年所得收益與身邊其他農民一年所得收益的差距。這些因素都會構成農民的機會成本。每種土地經營模式下生產力的發(fā)展對土地經營模式的選擇和變遷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和交易成本(3)每種土地經營模式從形成到運行都會產生一些難以用貨幣衡量的成本,即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涵蓋市場型交易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和政治型交易成本。農村土地經營模式中市場型交易成本包括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經營者達成合約的成本,生產經營者與上游供應商的交易成本和與下游銷售者和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市場型交易成本分為土地產權類交易成本和產品類交易成本。產品類交易成本是指生產經營者獲取原材料(中間品)和實現農產品價值的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包括生產經營者決策成本、管理人員監(jiān)督成本、計量與激勵成本和風險承擔成本。政治型交易成本是指政府促成土地經營權流轉合約和生產經營監(jiān)管與服務的成本。三者交互影響,綜合作用。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變遷實際上就是土地經營產權效率的選擇過程。本文運用土地經營產權效率分析方法對當前中國不同土地經營模式的經營效率進行全面分析比較,探尋出每種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約因素,提出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路徑。

二、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綜合分析比較

(一)結構激勵

小農經營模式是指農村土地經營權由小農家庭主導和行使并掌握剩余控制權與剩余分配權的土地經營模式。小農對于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具有很大的控制權,扣除農業(yè)生產成本和土地租金之后,所得收益即是其純收益。小農家庭享有獨占型剩余索取權,不僅不需要給村集體繳納承包費,而且還可以領取財政補貼。家庭獨占型剩余索取權對理性小農的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他們會盡量利用自家勞動力,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本收益率。家庭獨占型剩余索取權兼具預期值和上限值兩個特征,前者可以激勵小農生產積極性,但是后者在糧食作物種植方面的低效益和經濟作物種植方面的高度不確定性讓很多小農止步生產。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農民,只能在從事農業(yè)產業(yè)與外出務工或者其他行業(yè)之間做出符合自己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優(yōu)選擇。

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是指農村土地經營權由家庭農場主主導和行使并掌握剩余控制權與剩余分配權的土地經營模式。家庭農場經營的土地遠遠超出了家庭農場主的承包地,絕大部分土地要靠土地流轉而來。土地流轉方式影響了家庭農場的產權結構,進而影響其結構激勵。例如上海松江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中政府和村集體主導干預土地流轉,政府擁有土地經營的考核權、監(jiān)督權;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代表全村村民遴選優(yōu)秀家庭農場主、監(jiān)督考核家庭農場,與家庭農場簽訂正式土地流轉合同;家庭農場在較短期限內(通常一年一考核,現在逐漸延長年限)按照考核要求自主經營,擁有獨占型剩余索取權和獲得補貼的權益。而其他類型家庭農場雖然簽訂正式流轉合同,但是以民間自發(fā)流轉為主,政府干預較少、沒有一整套詳細的考核辦法。政府和村集體的干預程度以及土地的流轉期限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結構激勵。

合作經營模式是指小農戶或其他生產經營主體在自愿基礎上組織起來,讓渡經營權中的部分權利進行合作或成立合作社以追求比分戶經營時更高利潤的土地經營模式。農村土地合作經營類型多樣,通常以農村經濟精英占主導地位,在產權結構上分為松散型和緊密型。松散型是指合作社社員把合作社作為一個服務平臺,解決產前統(tǒng)購農資、產中農機服務和產后統(tǒng)一銷售問題。緊密型是指合作社社員共同投入資金,享有公共產權,共同生產經營并分享剩余。緊密型合作社類似于股份公司。有學者認為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權不明晰,然而筆者的調研結果顯示合作社更多地體現服務平臺功能,產權和剩余索取權是比較清楚的。在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方面,具備股份制公司特征的合作社比服務平臺型合作社更明晰,只是不同類型土地合作經營中不同主體的結構激勵存在較大差異。合作社核心社員的結構激勵更強,普通社員的結構激勵更弱。

農村土地公司經營模式是指農村土地經營權由外部資本主體或本村能人主導并掌握剩余控制權與剩余分配權,通過成立公司并采取雇工經營的形式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土地經營模式。公司經營的土地基本上是小農家庭的承包地,承包地的承包權和所有權仍然分別歸農戶和村集體。作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村委會或村小組協助公司爭取各種農業(yè)項目以改善農業(yè)基礎設施,協調公司與當地村民之間的矛盾以保障公司正常運轉,向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費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公司在合同期享有較為自主的經營權。公司自主型經營權還可以再細化,分為公司所有者經營權和管理者經營權。在流轉期限內,公司所有者與管理者分享決策權和經營權,通過激勵機制讓管理者分享少部分剩余索取權。公司所有者的結構激勵更強,公司管理者的結構激勵更弱。原土地承包經營戶在土地流轉期限內讓渡了土地經營權,只享有固定的或浮動的租金收益權。

集體經營是指集體經濟組織行使土地經營權和剩余控制權與剩余分配權,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統(tǒng)一生產和專業(yè)化分工,在適當時機可能會吸納外部資本參與的土地經營模式。農村土地集體經營模式區(qū)別于前述幾種土地經營模式,特別強調集體所有權權能的發(fā)揮,例如統(tǒng)一規(guī)劃權和統(tǒng)一經營權。農民把確權后的產權入股到集體綜合性合作社后,保留土地承包權,同時可以得到股份型收益權和勞動就業(yè)權以及參與管理權。在這種土地經營模式中,村集體帶頭人和少數管理人員的結構激勵較強,他們擁有較強的決策參與權、剩余控制權和相對較弱的剩余索取權,更多地獲得非貨幣激勵,為提高村集體收入和其他村民收入而努力。

(二)經營效益

1.資本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總額空間比較。通常情況下,小農經營模式的資本收益率較高,但是勞動生產率不高、資本收益總額空間較低。小農經營模式中小農投入家庭勞動力和少量資本,經營小規(guī)模土地,獲取少量剩余。較小規(guī)模、不需雇工的家庭農場的土地產出率、資本收益率和勞動生產率三者都較高。但是規(guī)模擴大和需要較多雇工的家庭農場就較難保證三者都比較高,例如上海松江家庭農場和江西余江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的資本收益率都不高,兩者都是以較大規(guī)模來獲得總額更多的剩余。合作經營比較復雜,融合了小農、家庭農場主、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公司等不同主體的資本與勞動投入,合作經營服務于獨立的小農家庭、家庭農場和公司,達到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目的,資本收益率體現于它們的生產經營中。成功的合作經營可以讓不同生產經營主體都獲得較高的資本收益率。公司經營的勞動生產率較高,但是土地產出率和資本收益率比較低,需要靠適度擴大規(guī)模和產品深加工以及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來獲取更多資本收益總額。集體經營模式中土地通常不是用來種植糧食作物,而是用來種植經濟作物,因為種植經濟作物的資本收益率比較高。較高的資本收益率取決于管理人員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2.生產力發(fā)展比較。受經營規(guī)模和收入水平提升空間的限制,在農業(yè)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撐下,小農經營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所提高,但是空間有限;家庭農場主會鉆研農業(yè)技術、改進生產工具,因此會有自身素質提升的較大空間;加入合作社能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公司經營以工業(yè)化生產方式改造農業(yè)生產方式,在生產工具方面優(yōu)勢明顯,雇傭勞動者也很快接受較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因此,公司經營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高;集體經營集約土地能統(tǒng)一規(guī)劃土地和安排農業(yè)生產,便于農業(yè)機械的運用,因而勞動工具得以較大改進,而且勞動者在集體經營下也能接觸現代管理和更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另外集體經營也便于土壤質量的改良。從生產力發(fā)展角度來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合作經營模式、公司經營模式和集體經營模式的生產力發(fā)展空間都很大。

(三)交易成本

1.政治型交易成本比較。小農通常通過親緣型關系流轉土地,不會簽訂正式合同,流轉期限不定,也不需要政府干預,少數情況下需要村集體在土地流轉中給予證明,因而不用或較少承擔政治型交易成本。家庭農場類型多樣,其產權締約比較復雜。在較小規(guī)模內,家庭農場主通過親緣型關系流轉土地,不需要或較少承擔政治型交易成本。超出一定規(guī)模,可能要通過正式土地流轉市場或者村集體和政府干預土地流轉,因而可能要承擔較高的政治型交易成本。合作經營模式雖然是由關鍵生產要素擁有者主導形成的,但是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而也要承擔一般的政治型交易成本。公司經營和集體經營面臨的政治型交易成本都比較高,但類型不一樣。土地公司經營中,地方政府把工業(yè)園區(qū)的設計理念運用到農業(yè)發(fā)展中來,先流轉好大面積土地,建設現代農業(yè)園區(qū),然后招商引資以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土地集體經營中,集體經濟意識、村集體組織的強有力工作、村干部的個人利益犧牲和當地政府極力支持是重要前提條件。

2.管理型交易成本比較。小農經營的管理型交易成本較低,主要依賴自家勞動力。家庭農場經營雖然還是以家庭勞動力為主,但是不可避免還需要長期雇工和臨時雇工,因此管理型交易成本較高。家庭農場經營的管理型交易成本呈現規(guī)模遞增式特征。當合作社只是一個服務平臺時,管理型交易成本主要表現為合作社領辦主體維持合作社目標的成本。當合作社類似于股份公司時,管理型交易成本主要表現為核心社員之間利益協調以及核心社員對普通社員勞動的監(jiān)督與激勵成本。公司經營中公司所有者需要雇傭長期管理人員來管理田間日常事務,并賦予他們一定的剩余索取權作為激勵。公司經營模式的管理型交易成本和具有股份公司性質的合作經營的管理型交易成本類似,但是后者通常比前者較低,因為后者一般是鄉(xiāng)村經濟精英領辦的,親緣型關系(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資本)會降低管理型交易成本。集體經營模式的治理機制比較特殊,村黨組織和自治組織發(fā)揮領導作用,集體合作社管理人員實行集體決策,同時借鑒了公司經營的一些治理經驗,實行績效考核,從而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集體經營的管理型交易成本來自對集體合作社管理人員的激勵與監(jiān)督以及合作社生產銷售事務的協調與管理。

3.市場型交易成本比較?,F有研究認為小農面臨較高的市場型交易成本,然而調研結果證明市場型交易成本的高低和生產經營模式沒有直接必然關系。如果小農自我組織起來銷售,或者借助互聯網銷售,或者村集體組織銷售,那么小農經營模式的市場型交易成本并不高。即使在沒有組織的情況下,農民面臨的問題是利潤被擠壓,而不是交易成本高低的問題。家庭農場因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和銷售量的增加而增加了市場談判地位,銷售能力也有所增加,從而市場型交易成本降低。合作經營模式的市場型交易成本會比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和小農經營模式的市場型交易成本相對較低。與前述幾種土地經營模式的市場型交易成本相比,土地公司經營模式的市場型交易成本偏低,但是土地公司經營模式還面臨與前述幾種模式不一樣的市場型交易成本,因為公司在加工和銷售環(huán)節(jié)會面臨市場中其他公司的競爭,甚至劣幣驅逐良幣的競爭。由于有專門的銷售團隊、與銷售商較為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以及集體經濟組織的對外溝通協調,集體經營模式的市場型交易成本相對較低。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把五種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優(yōu)勢和劣勢總結歸納為表1所示內容。

表1 五種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優(yōu)勢和劣勢

三、農村土地經營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約因素

通過比較分析可知,任何一種模式都不占據絕對競爭優(yōu)勢,在可持續(xù)性和適用性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一)共性制約因素

1.較高的地租。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土地經營規(guī)模與地租之間的基本關系是:在較小經營規(guī)模范圍內,地租保持不變,而且較低;超出一定規(guī)模,地租會逐漸上漲達到上限值,之后不管經營多大規(guī)模,地租可能都保持在上限值。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地租下限值要高于糧食作物的地租下限值,而且在相對較小規(guī)模上就開始上漲,如圖1所示,OA小于OB;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地租上限值要高于糧食作物,而且在相對較小規(guī)模上就達到上限值。之所以出現這種趨勢,原因是社會因素作用于經濟領域。在較小范圍內流轉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土地流出方基于親緣型關系,考慮到流入方種植糧食收益不高,只是象征性收點地租以顯示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所有,甚至有時只要些稻谷和蔬菜。但是一旦經營規(guī)模超出一定范圍或超出親緣型關系圈,或者政府主導干預大面積土地流轉時,經營就開始帶有較強的資本投資性質,農民出于未來不確定性考慮和對土地流入方可能產生較高總收益的預期,因此要求較高的土地租金。隨即土地租金逐漸增長,直至地租上限值。地租擠壓利潤空間的現象比較普遍,江西省某縣農業(yè)局副局長說:“縣里出臺一個指導性文件,要求土地租金不能超過每年每畝400元,但實際地租遠遠超過這個標準。有些地方達到每年每畝土地800元的租金?!泵磕昝慨€土地400元的租金已經是政府認為的租金上限值,如果這土地用來種糧食,那么資本收益率可能為零,這倒逼流入土地非糧化,土地非糧化之后地租才可能上漲。

圖1 經營規(guī)模與地租關系示意圖

2.較大的農業(yè)收入與非農業(yè)收入差距。農村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于城鄉(xiāng)之間,尋找滿意的工作。作為市場經濟參與者的農民,遵循利潤優(yōu)先原則選擇從事農業(yè)還是非農業(yè)。糧食生產利潤的低下和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催生的農業(yè)生產便利化使得小農不愿意或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用于農業(yè)生產,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其他更高收入的工作,對農業(yè)不會進行太多的專用性投資。筆者在江西省吉安縣鍋豐糧食生產專業(yè)合作社調研時,該合作社負責人的回答形象地反映了目前中國農村土地經營面臨的困境,即農業(yè)收入與非農業(yè)收入之間的差距:“小規(guī)模種地收入與務工收入差距非常大。一個老人到工地上扎鋼筋,一天有180~200元,高的甚至250元,還管中飯。種一畝地,純收入一年才600~800元,還要花多少工夫在里面啊!”

3.升高的農業(yè)生產成本。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較大幅度上升是所有經營模式面臨的共性問題。公司會面臨比其他主體更高的生產成本,因而從事更高效益空間的經濟作物種植。貴州省塘約村集體經營模式雖然產生較高綜合效益,但是同樣面臨耕地非糧化傾向,其原因也在于較高地租推動的生產成本上升。同時,土地集體經營模式還要考慮集體成員的入股土地分紅收益。作為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上海市松江區(qū)家庭農場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其背后是較高財政補貼支撐,而且一定程度上財政補貼也刺激了地租的上升。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qū)家庭農場是自發(fā)流轉土地形成的,沒有較高財政補貼,當地家庭農場主反映1畝地1年能賺200元錢是比較好的情形。小農加入服務型合作社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統(tǒng)一采購和統(tǒng)一服務來降低生產成本。

(二)異質制約因素

1.小農經營模式的較低資本收益總額。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講到:對那些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民來說,一方面,就他是小資本家而言,資本的平均利潤并不表現為經營的界限;另一方面,就他是土地所有者而言,地租的必要性也不表現為經營的界限[20]。中國目前的小農類似于《資本論》中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民,有時不受資本平均利潤限制,地租負擔也不重。小農既可能從事糧食作物生產,也可能從事經濟作物生產。通常情況下,雖然小農經營的資本收益率較高,小農經營靠自我剝削,賺自己勞動力的錢,但是資本收益總額不多。維持小農經營模式的可持續(xù)性,關鍵在于提高資本收益總額。

2.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規(guī)模遞增式管理型交易成本。家庭農場的管理型交易成本隨經營規(guī)模增長而變化。家庭農場內嵌于鄉(xiāng)村熟人社會,農場主熟悉當地情況,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利用當地社會關系網絡整合分散的耕地。家庭農場具有理論上的內部治理成本低(家庭成員互相信任、家庭內分工)、本土社會關系網絡優(yōu)勢(村莊共同體維護),然而這兩方面的優(yōu)勢是有限的。當家庭農場的經營規(guī)模超過社會資本支持范圍時,同樣面臨資本農場遇到的問題。家庭農場的適度規(guī)模經營其較低的內部交易費用優(yōu)勢在某種規(guī)模時會被更大范圍和更精細的分工所消解。如松江家庭農場和余江家庭農場經營規(guī)模擴大時,家庭農場主也需要雇傭長期管理人員和臨時務工人員,從而需要承擔規(guī)模遞增式管理型交易成本。

3.合作經營模式的較強社員異質化。合作社理論要求合作社應是一個成員同質化比較明顯的組織。但是當合作社理論與明顯分化的中國鄉(xiāng)村社會交織在一起時,發(fā)生了學術界所稱的異化和漂移。實踐中合作社是一個復合體,小農、家庭農場、村集體和公司都可能居于其中,他們借助這個平臺各取所需。因為成員明顯的異質化,核心要素所有者(通常為合作社理事長和少數成員)需要通過各種辦法凝聚成員,尋求共同利益。但是一些邊緣成員因為投資少和經營規(guī)模小,與合作社不存在緊密的產權關系,會產生一些短視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最后合作社成了少數精英的合作社,類似于股份公司,合作社精英需要付出較高的管理型交易成本來維持合作社。

4.公司經營模式的較高管理型交易成本。農業(yè)公司期待運用工業(yè)生產方式即大量運用農業(yè)機械和雇傭工人來從事農業(yè)生產,但是農業(yè)生產與工業(yè)生產有很大區(qū)別,生產過程很難監(jiān)督,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加之雇傭較多工人還需要付出高額貨幣成本和管理型交易成本。如果土地分散和地理狀況復雜還會影響農業(yè)機械的運用而增加管理成本。因而,資本型農場進入糧食生產環(huán)節(jié)具有很大風險和成本,節(jié)約雇工成本是資本型農場在糧食生產環(huán)節(jié)的贏利點。正是在勞動力價格相對高和監(jiān)督相對困難兩大約束之下,“資本下鄉(xiāng)”在今天的中國仍然不是雇工經營的規(guī)?;a,而主要還是商業(yè)公司+小農戶生產的模式[21],公司直接經營規(guī)?;恋剞D變?yōu)楹献鹘洜I。

5.集體經營模式的較強股份型收益分配。經歷過人民公社和家庭聯產承包制兩種土地經營形式的對比,農民個人經濟理性非常強。村民把土地經營權流轉給集體合作社后,除了享有較高的土地租金,還享有股份型收益分配權。較高的土地收益保障把分散經營的小農聯結為一個整體,同時也倒逼集體經營通常超出糧食種植范圍,為小農獲取更高收益和維持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而走向經濟作物種植。一旦經營失敗,土地經營效益不能支付地租和股份收益,那么集體合作社則可能解散。村莊共同體意識、留村照看老人小孩和自我實現是管理人員從事合作社管理工作的精神動力來源。當他們在合作社中找不到自我實現感時,參加合作社后與參加合作社前的收入和休閑時間落差讓他們產生失落感。另外,管理人員都是本村村民,也面臨文化程度不高、視野不開闊和人才不足等問題。這些因素都影響集體經營的可持續(xù)性。

四、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路徑選擇

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比較分析為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提供了更多路徑選擇。思考農村土地經營模式改進,既要關注糧食安全,也要考慮土地經營效率。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需要認清幾個現實:一是農民出于多種考慮,不會輕易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二是中國農業(yè)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三是中國農業(yè)勞動力數量將會大量減少;四是中國農民已經分化,真正從事農業(yè)的農民應獲得體面和滿意的收入才可能保證糧食安全、不會讓土地撂荒?;谝陨戏治龊涂紤],筆者提出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幾點建議。

(一)平衡多元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學界對于“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批判較多,認為公司在這種模式中獲利較多,農戶受剝削。通過調研分析,認為應辯證地看待其中的公司。通常情況下,公司被理解為外來下鄉(xiāng)資本。有些公司是從本土成長起來的,在當地有較高的社會威望,深受農民信任。公司不直接參與糧食生產,通過合作社這個利益共同體和簽訂訂單農業(yè)方式,指導農民生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讓農民在合作中能獲得比單個生產時更高的收入。公司更多地從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之外的加工和銷售環(huán)節(jié)獲取利潤,跳出農業(yè)領域,進入工業(yè)和商業(yè)領域進行資本增殖。如圖2所示,江西省綠能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以農機服務等6個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類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為紐帶,為小農、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提供農業(yè)物資供應、生產作業(yè)各環(huán)節(jié)、農產品加工及市場銷售的全過程托管,實現了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yè)經營相互促進(4)《農業(yè)生產多種服務經營方式并舉的“江西綠能模式”——江西省綠能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江西省農業(yè)廳提供。。因此,在現階段,小農、家庭農場、合作社和公司在土地經營中保持獨立的生產經營決策權、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但是在整個產業(yè)鏈中進行合作,各自能獲得比不合作更高的資本收益,這種合作要有一種恰當的利益平衡機制。

圖2 江西省綠能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多種經營模式

(二)完善差異化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

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服務,即給生產經營主體節(jié)約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二是要有一個較大的市場可以讓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主體獲得利潤。農業(yè)社會化服務通過市場契約關系承擔了農業(yè)生產若干工作,理論上可以避免雇傭勞動者監(jiān)督難和減少農業(yè)機器的專用性投資等問題。如圖3所示,如今任何一種土地經營模式都幾乎離不開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經營口糧田的小農能夠承擔從種到收所有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工作,可能不需要購買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但是超出口糧田范圍,很多小農要購買農機服務。隨著土地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生產經營主體對利潤需求增加,對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也會增加,但會達到一個上限值,因為生產經營主體會投入專用設備和農機具以減少服務購買,但不會完全不需要購買服務。直接經營土地的農業(yè)公司之所以也選擇購買農業(yè)服務公司的服務,在于用市場型交易代替管理型交易。張五常對此有過一段比較經典的闡述:“雇用或租用的合約往往擴散開去,工作不斷地外判,瓜與藤的不斷相連,推到盡頭可以把整個經濟甚至整個地球以合約串連在一起。公司于是無界。這無界的合約串連與擴散增加了分工合作帶來的產品與產量上升的幅度。換言之,公司無界的生產力比公司有界的為高”[22]。

圖3 農村土地經營規(guī)模與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之間的關系示意圖

研究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完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一是完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公司的功能。中國目前很多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公司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實力還不太雄厚,容易受到另外一些組織的沖擊和影響。他們需要加強合作,如與供銷社建立優(yōu)勢互補關系,因為只有更大的組織才能使用更先進的技術。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公司的發(fā)展對于改進農業(yè)生產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今后還應在土壤質量改良、利益關聯、人才培養(yǎng)、合作協同等方面更加完善。二是加強村集體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功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設計的本意即是集體統(tǒng)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集體為分散家庭提供所需公共服務,以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型交易成本。然而,集體統(tǒng)一經營的功能長期以來被忽視。在全國鼓勵發(fā)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應樹立市場經濟理念,讓村集體統(tǒng)一經營和農民家庭經營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村集體統(tǒng)一經營的主要作用可以體現在為農民家庭提供價格更低、效率更高的農業(yè)服務,從而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三是引導合作社提供優(yōu)質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今后農村會出現大量生產經營主體基于成本降低、利潤增長和市場開拓等方面需求而自發(fā)組建起同質化較為明顯的合作社,它們可以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優(yōu)質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

(三)引導“家庭農場+合作社”土地經營模式的發(fā)展

在引導“家庭農場+合作社”土地經營模式發(fā)展中,政府應履行好服務職能。

1.按照供需對稱原則,加大投入并改進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由家庭農場、合作社申報所需基礎設施項目比例,提升其建議權和監(jiān)督權,鼓勵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及合作社采取“先建后獎補”的方式完善農業(yè)基礎設施。

2.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降低“家庭農場+合作社”土地經營模式的管理型交易成本和市場型交易成本?!凹彝マr場+合作社”土地經營模式需要一個良好的微觀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政府可以培養(yǎng)優(yōu)秀家庭農場主或者種田能手充實進農村基層組織。強有力的農村基層組織可以幫助家庭農場組成的合作社處理一些干擾生產的矛盾糾紛,使其安心從事生產,降低管理型交易成本;幫助其促進產品流通,從而降低市場型交易成本。

3.在普惠金融、新技術應用和產品加工銷售方面給予“家庭農場+合作社”土地經營模式更多的支持與指導。發(fā)展初期,“家庭農場+合作社”通常需要較多的資本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通的銷售渠道。因此,政府應在普惠金融方面制定適合這類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金融政策,給予更多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應用機會與培訓機會。相關職能部門應在產品加工場地建設、設備購置、加工技術和銷售方面制定適合的政策或提供恰當的服務。

(四)尊重農民選擇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自主權

1.充分認識農民類型多樣性對農村土地經營模式選擇的客觀影響。農村和農民都已不再是一個整體性概念,而是一個差異化概念。農民類型的多樣性對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選擇會產生客觀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影響土地流轉或土地托管意愿。不同類型農民對農業(yè)收入的依賴、對土地的情感依托或對未來的確定性預期不一樣,從而影響土地流轉或土地托管的意愿,甚至影響土地租金或剩余分配預期。二是影響土地經營品種。不同類型農民的資本擁有程度、市場風險應對能力和技術掌握能力不一樣,進而影響土地經營品種和資本預期收益。三是影響產權結構。處于不同經濟地位的農民基于生產成本節(jié)約、交易成本降低和收益空間增長等需求,進行不同形式的合作經營,形成不同的產權結構。因此,要尊重不同類型農民對土地經營模式的選擇。

2.發(fā)揮區(qū)域內規(guī)劃服務對農村土地經營模式選擇的積極作用。尊重農民選擇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自主權,并不代表村集體和政府在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中不要積極作為。不同區(qū)域可以把農民自主權與規(guī)劃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利用好村民自治機制,根據本村農業(yè)從業(yè)人口、土地分布、資本擁有程度和距離市場遠近等因素,把鄉(xiāng)村振興與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結合起來,規(guī)劃村莊內糧食作物種植區(qū)域和經濟作物種植區(qū)域,從而便于協調生產事宜。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結合經營能夠讓從事農業(yè)的農民有可觀的收入,同時也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村莊區(qū)域內規(guī)劃是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基礎。除此之外,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還應有更寬廣的區(qū)域視角,這需要不同層級政府履行好相應的區(qū)域內規(guī)劃服務職能,運用好區(qū)域間信息共享機制、部門間工作聯動協商機制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幫助農民減少生產經營的盲目性。

猜你喜歡
小農交易成本農村土地
“數字化家計”:韌性小農的生計策略再轉型
莘縣農村土地托管的實踐與探索
農村土地如何突破“細碎化”?——“三農”干部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經營創(chuàng)新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淺談城鎮(zhèn)化中的農村土地管理問題及優(yōu)化措施
“交易成本” 需要重新定義
具有交易成本的證券投資組合策略的選擇
具有交易成本的證券投資組合策略的選擇
臺商投資大陸的產業(yè)網絡分析與啟示
我國土地儲備機構組織管理體系重構研究
登封市| 徐州市| 甘孜县| 大荔县| 北川| 佛坪县| 绥中县| 金堂县| 寿阳县| 安义县| 临武县| 峨山| 上虞市| 万安县| 东平县| 宣城市| 淮北市| 潢川县| 南汇区| 乌鲁木齐市| 如东县| 阜平县| 永仁县| 荣昌县| 九江市| 南华县| 天长市| 岚皋县| 鸡东县| 双牌县| 大名县| 鲁山县| 贡嘎县| 东港市| 晋宁县| 资溪县| 澎湖县| 成安县| 额敏县| 孝感市|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