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玲 劉冰許 米曉艷 張紅云 鄒 梅 趙文珍 彭 穎
1.河南省新鄭市林業(yè)局,河南新鄭451100;2.河南省鄭州市動物園,鄭州450008;3.河南城建學院,河南平頂山763000;4.河南省漯河市園林綠化養(yǎng)護中心,河南漯河462000;5.河南省科學技術(shù)信息研究院,鄭州450003;6.河南省新蔡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河南新蔡463500;7.河南省鄭州市城區(qū)河道管理處,鄭州450002;8.河南省伊川縣伊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河南伊川471300
藍馬雞(Crossoptilon auritum),體長75.6~100.0 cm。全身呈藍灰色,面部為裸皮紅色;耳羽簇呈白色、明顯突出頸部頂部,呈短角狀;飛羽暗褐色,外緣藍灰色;尾羽很長,中央尾羽長而上翹,羽支散而下垂,似馬尾[1]。
一般來說,藍馬雞雌雄體型極為相似,不容易辨認。通常,藍馬雞一般生活在海拔2 500~3 500 m 的高山針葉林、闊葉林和灌木林中成群生活,在繁殖季節(jié)時獨自生活。藍馬雞通常白天在地上活動,晚上棲息在樹上,以植物種子、根和葉為食,也啄食昆蟲。在野外,藍馬雞每年4-6月繁殖。它通常在樹底下產(chǎn)卵,巢中的卵數(shù)是4 個。
在人工條件下,積極研究藍馬雞的繁殖、擴大其人工種群,是保護藍馬雞免遭滅絕的有效措施。2019年以來,鄭州市動物園繼續(xù)開展藍馬雞人工繁育工作,對藍馬雞生長發(fā)育模式進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現(xiàn)將其報告如下。
鄭州市動物園內(nèi)養(yǎng)的1 對藍馬雞產(chǎn)自甘肅,繁殖環(huán)境是鄭州市動物園里傳統(tǒng)的籠舍,不同的是,在藍馬雞的繁殖季節(jié),籠子周圍有圍欄,以盡量減少外界干擾。相關設備有:ZD-LY 型水電孵化器、托盤天平、ZD-LY 型育雛箱、游標卡尺、卷尺等。
將2 只藍馬雞配對飼養(yǎng),喂其全價配合飼料(飼料配方見表1)。
表1 鄭州市動物園2019年藍馬雞成鳥混合飼料配比%
2019年這1 對藍馬雞產(chǎn)下28 枚蛋,啄壞2 枚,真正進行孵化的有26 枚蛋,這26 枚完整的蛋采取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相結(jié)合的方法。雛雞孵化后,所有雛雞采用全人工育幼。
在整個發(fā)育成長過程中,測量藍馬雞的體重、嘴峰、嘴裂、跗、翼長、中爪長、中趾長,記錄換羽和生羽序。
藍馬雞4月中旬至6月底產(chǎn)蛋,在人工條件下,藍馬雞一般每年5月初開始產(chǎn)蛋。
藍馬雞的性別比是1 公1 母,交配時間主要是06:00-07:00 或18:00-19:00,筆者在2019年觀察到,藍馬雞第一次產(chǎn)蛋時間是5月3日05:00 左右,最后一次產(chǎn)蛋時間是6月26日。蛋徑55.96 mm×41.06 mm,重52.8 g,顏色為藍灰色,全年共產(chǎn)蛋28 枚。
筆者發(fā)現(xiàn),雄性藍馬雞常有啄蛋行為,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一是雄性藍馬雞為了保護蛋不被“掠走”;另一方面是由于藍馬雞飼料中缺乏有關微量元素。因此在藍馬雞產(chǎn)蛋時,常派專人拾取藍馬雞蛋。
筆者在藍馬雞的孵化中,采取了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相結(jié)合的方法,將26 枚蛋分為5 組,每組5~6 枚,分別用5 只抱窩褓母雞抱窩,待快要孵出時,改用機器孵化。
由于藍馬雞蛋殼顏色是淡藍色,用雞蛋照明器無法檢測到,確定是否為受精蛋要用以下方法。
1)孵化20 d 左右的蛋放在平板玻璃上,可以輕微晃動受精蛋,根據(jù)搖動程度判斷胚胎發(fā)育,如果搖動明顯,胚胎發(fā)育良好,死亡胚胎和未受精蛋不會搖動。
2)孵化20 d 后,將蛋放入35~36 ℃的溫水中保存,當水面平靜時可以觀察到蛋鈍端擺動,根據(jù)震動程度可以判斷胚胎發(fā)育狀況,如果震動明顯,胚胎發(fā)育良好,死亡胚胎和未受精蛋沒有震動。
3)將蛋拿在手中,如果有微熱的感覺(一段時間后),且雞蛋表面的溫度能維持一定的時間,就說明它是受精蛋,胚胎發(fā)育良好;相反,如果蛋在手中微熱時間很短,溫度就迅速下降,則為死亡胚胎和未受精蛋。
用抱窩雞將藍馬雞蛋抱至破殼出雛,于蛋被啄破1 個小口時對蛋稱重,將此時蛋重和蛋初重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蛋失重率為13.2%,經(jīng)過對殼厚的測量發(fā)現(xiàn),藍馬雞殼厚為0.36 mm。
藍馬雞蛋孵化24 d 后,雞蛋破殼后,經(jīng)過大約15 h 的“休息”,再沿著逆時針方向啄開1 條“軌道”。然后猛一使勁,頭部先出,然后翅部、體部慢慢鉆出,最后爪、腿、尾部出殼。
幼雛出殼后,對其稱重,由表2可以看出,幼雛均重為36.1 g,蛋殼及殘留物重約7.8 g,藍馬雞的孵化期為25~27 d。
將孵化至藍馬雞幼雛剛啄破殼1 個小口的蛋放入ZD-LY 型水電孵化器中,孵化器中的溫度為37~39 ℃,相對濕度為55%~60%(經(jīng)過筆者觀察1994-1995年藍馬雞的機器孵化最佳溫度為38.5 ℃,相對濕度為55%~65%),待幼雛出殼后,將幼雛移于ZD-LY 型育幼箱中。
藍馬雞幼雛出殼后,全身絨羽為褐黃色,背部有2 條明顯的黃白色縱紋,腹部明顯膨大,觸之有柔軟感,全身上下較潮濕。剛出殼時還不能站立,雙眼睜開。待幼雛出殼24 h,飼喂水和飼料,飼料是用沸水燙過的小米,小米要保持濕干狀態(tài),幼雛進食后要保持育幼箱中的通風和潔凈。
孵化后期及幼雛箱中藍馬雞的育幼溫度和相對濕度見表3、表4。
表3 孵化后期結(jié)合人工孵蛋器孵化的相關記錄
表4 育雛期溫度及濕度記錄
幼雛在育幼箱中7 d 后,給其飼喂配合飼料,配合飼料成分見表5。
表5 鄭州市動物園2019年藍馬雞雛鳥混合飼料配比
幼雛經(jīng)過20 d 后,可在天氣晴好時將其放在飼養(yǎng)場外讓其活動,增強體質(zhì)。幼雛在育幼箱中,經(jīng)過1 個月后可將其放入1 個較大的活動籠中,籠中有飲水盒和飼料盒,任其飲水和取食。另外,在籠中還放置1 個大的沙盆,以供幼雛啄食和“沙浴”。經(jīng)過2 個月后,將幼雛放入1 個更大的活動籠中,增大其活動空間。幼雛在經(jīng)過3 個月后,將其放入常規(guī)鳥籠中,籠中有大的沙坑和飲水池,籠舍通風良好,且較為隱蔽,飼養(yǎng)員每天打掃籠舍1 次,3 d 消毒1 次,每天飼喂幼雛2 次,飼料改為成藍馬雞配合飼料。
首先,從孵化結(jié)果來看,藍馬雞卵的受精率較低,僅為30.77%,受精率較低的一個原因是藍馬雞雌雄性比結(jié)構(gòu)不合理。其次,藍馬雞的育幼中最重要的是溫度、食物、水和衛(wèi)生條件,隨著幼雛長大,育雛溫度應逐漸降低,而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應相對高一點。
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在鄭州地區(qū),藍馬雞人工孵化的最佳溫度為38.5 ℃,濕度為50%~65%。每隔2 h 翻卵1 次,翻卵角度為90°,同時晾卵5~20 min;孵化后期溫度降低2 ℃,溫度為36~37 ℃。延長晾卵時間10 min,時間為20~30 min,促進胚胎發(fā)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