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yīng)峰
張籍,字文昌,祖籍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出生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和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zhèn))。貞元初(785年),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jié)婦吟》《野老歌》等。
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兩年后,張籍北游,經(jīng)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文壇之首韓愈,拜韓愈為師,先后兩次向他上書,闡述圣人之道,深得韓愈賞識。韓愈當時任汴州進士考官,薦張籍。翌年,張籍在長安進士及第。
在韓愈看來,張籍詩風“古淡”。《秋思》便是一例:“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币荒暌欢鹊那镲L,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nèi)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上路時,又拆開信封看上一回。這首詩通過敘述寫信前后的心情,表達鄉(xiāng)愁之深,寄深沉于淺淡,寓曲折于平緩,寥寥數(shù)語,細細吟誦,意味無窮。全詩寓情于事,借助寄家書時的情感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的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后人對其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之句,稱為至性之境,妙不可言。
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張籍調(diào)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張籍在任太祝10年,因患眼疾,幾近失明,人稱“窮瞎張?zhí)!?。元和十一年?16年),張籍轉(zhuǎn)為國子監(jiān)助教,目疾初愈。十五年(820年),遷任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太)和二年(828年),遷國子司業(yè)。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
張籍詩歌的語言,具有凝練、平易、自然的特點,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用白居易的話說,是“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其樂府詩一類,反映當時社會現(xiàn)實,反映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等。而另一類,描繪了農(nóng)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等。
在古典詩詞中,寫征婦哀怨的并不鮮見,張籍的《征婦怨》卻寫得摧心嘔血,沉痛之至,卓然不群:“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夫死戰(zhàn)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鼻镲L蕭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擾邊塞,屠殺邊地將領(lǐng),漢軍傷亡慘重,全部喪生在遼水邊境。由于萬里之外白骨無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們。征婦只想與丈夫、兒子一起生活,就算過著貧賤日子,心情也會舒暢。如今丈夫死在戰(zhàn)場上,今后誰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遺孤生下來怎樣哺育?雖還活著,卻像白天的蠟燭那樣暗淡無光。此詩謀篇布局,轉(zhuǎn)折多變。由群傷轉(zhuǎn)為獨哀,以大襯小;以向往轉(zhuǎn)至現(xiàn)實,以樂襯哀。大小相形,哀樂相輔,正襯反襯,盤旋作勢。結(jié)構(gòu)可謂針線綿密,起伏曲折,極具渲染效應(yīng)。
再如描寫江南清秋時節(jié)水鄉(xiāng)生活的《采蓮曲》:“秋江岸邊蓮子多,采蓮女兒憑船歌。青房圓實齊戢戢,爭前競折蕩漾波。試牽綠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白練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釵妝梳淺。船中未滿度前洲,借問誰家家住遠。歸時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比娺\用敘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蓮女一樣,淡妝淺梳,不假雕飾,表現(xiàn)出一種純樸明麗的風格,洋溢著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全詩展示出從晨出到暮歸群體采蓮的全過程。構(gòu)思獨特,場景多變,情節(jié)豐富,清悠細致,令人留連忘返,興味無窮。
就算是應(yīng)酬詩,張籍寫來,也是妙境天成。如《酬朱慶馀》:“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一位剛剛經(jīng)過修飾打扮的采菱女,從清澈明凈、風景優(yōu)美的鑒湖中走出來。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長得漂亮,但因過分愛美,卻又自我思量起來。盡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chǎn)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這首詩是應(yīng)和背著行囊,于秋風蕭瑟之時,來長安參加科考的朱慶馀的。當時朱慶馀寫下了《近試上張水部》一詩。張籍在收到這首婉約隱喻的詩后,莞爾一笑,提筆寫下了此詩。詩中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慶馀,以“齊紈”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慶馀的優(yōu)秀作品,表現(xiàn)了對朱慶馀的欣賞,暗示他不必為考試擔心,巧妙而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見。
作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張籍非常喜愛杜甫的詩歌。據(jù)馮贄《云仙散錄》記載,張籍曾因迷戀杜甫詩歌,把杜甫的名詩,一首一首地燒掉,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他的好友上門拜訪,看到他正在拌紙灰,很是不解,就問:“你這是為何?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我才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了!”好友聽后,哈哈大笑。如《野老歌》,就頗具杜甫詩格:“老農(nóng)家貧在山住, 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yǎng)犬長食肉?!边@首《野老歌》,詩人截取一家典型而又普通的農(nóng)戶,集中筆墨描述了他家苦難的生活。老農(nóng)家住深山,薄田數(shù)畝,去掉賦稅,常年食不果腹,不得不上山去撿拾橡樹籽兒充饑度命,而官府糧倉里的糧食,卻因長期積壓而腐爛變質(zhì),化作灰土。再看那些商賈富豪們,珠寶百斛,狗都長年食肉。這是何等凄慘又令人觸目驚心??!全詩對比鮮明,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張籍為詩,善于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shù)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chuàng)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jié)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其近體詩,亦是不事藻飾,不假雕琢,于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睆埥湓凇稓q寒堂詩活》中這樣評價張籍:“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思深而語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