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快樂是養(yǎng)生的秘訣之一。雖然不能說快樂的人都可以長壽,但長壽的老人中絕無每日悲苦憂愁者。豈不聞俗語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之說乎?
然而,如何獲取快樂,卻是眾說紛紜。有說讀書之樂的,有說棋牌之樂的,有說釣魚之樂的,有說旅游之樂的,等等,不一而足。其實,這些都是見仁見智的說法,人的愛好不同,你怎能和不愛釣魚的人說釣魚之樂呢?所以,張英認為快樂的本源是無欲無求,循理安命。多欲多求,欲求不能滿足則苦;不循理,則處處碰壁而苦,不安命,則心中多怨忿而苦。這些人終日生活在恐懼和戒備之中,好像穿著漏出棉絮的破衣行走在荊棘之間,怎么能感受到康衢坦途的快樂呢?
說起張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拜早些年電視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之熱播,許多人都知道清朝有個大臣叫張廷玉。張英就是張廷玉之父。據(jù)史料記載,張英是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參與平藩、收臺灣、征漠北、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編棚入戶等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制訂和實行,對穩(wěn)定當(dāng)時政局,統(tǒng)一國家,消弭滿漢矛盾,強盛國計民生都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官至一品大學(xué)士。卒于康熙四十七年,壽高七十,謚號文端。雍正八年入祀賢良祠。張英為官清廉,人品端方,在克己守理、恭謙禮讓方面可以說是一代典模。今人熟知的“六尺巷”,就是張英所為。“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亦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至今仍被人們傳為美談。張英本人的生活也非常節(jié)儉低調(diào),六十歲時家人要請戲班子為他辦壽宴。張英拒辦壽宴,用辦壽宴的銀子制作棉衣,送于周圍的貧窮人家。
張英認為致壽之道有四,“曰慈,曰儉,曰和,曰靜”。其實,這四條可以歸一矣。慈則無忿怨,儉則無貪欲,靜則無妄念妄為;如此無欲無求,循理安命,便會常感和悅?!叭顺:蛺?,心氣沖而五臟安。”(張英語)
其實,人世間的苦惱多是自取的。若不爭名利,不貪物欲,苦惱自可遠離。白居易有詩曰:“熱處先爭炙手去, 悔時其奈噬臍何?…… 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毕MT位養(yǎng)生的老人記取香山語,熱處莫先爭,免得做那“自取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