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媛 黃麗芳 孫 畋 指導:孫家敏▲
孫家敏主任醫(yī)師(以下簡稱“孫師”)為全國第六批中醫(yī)藥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福建省名中醫(yī)、首批全國中醫(yī)臨床優(yōu)秀人才,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的中醫(yī)治療工作,有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現(xiàn)將孫師運用銀翹散的臨證思路及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銀翹散出自吳鞠通之《溫病條辨》,立論于《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寒;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有“辛涼平劑”之稱,被后世醫(yī)者喻為溫病第一方,是治療溫病外感的主要方藥之一。
為何銀翹散是溫病第一方呢?從吳鞠通自注《本論起銀翹散論》可知《溫病條辨》是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是對溫病學的發(fā)展與完善,是溫病學理論體系形成的里程碑。吳鞠通在尊內經、崇仲景的基礎上將溫病內容進一步發(fā)展,首創(chuàng)溫病三焦辨證,而溫病大多起于上焦手太陰肺經,《溫病條辨》中上焦篇篇幅最大、遣方最多,所用諸方多由銀翹散化裁而來,故可認為銀翹散為溫病第一方。
1.1 組成及方解銀翹散由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荊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蘆根組成。方中金銀花、連翹氣味芳香,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透散衛(wèi)分表邪,是為君藥;薄荷、牛蒡子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溫而不烈,增強金銀花、連翹透表之功,是為臣藥;佐蘆根、竹葉清熱生津,桔梗開肺氣止咳利咽;生甘草既可調和藥性,又可護胃安中,利咽止咳,為佐使藥也。
1.2 煎服法銀翹散為散劑,肺藥取輕清,不宜過煎,香氣大出即可服,過煎即到中焦。且服藥時應頻頻服用,謂“時時清揚法”。
1.3 適應證孫師認為銀翹散中金銀花、連翹用量獨大,主要作用為辛涼透散在內之熱外出,而無直接解表之功,故凡辨證屬風溫初起病在衛(wèi)分者,或風熱犯肺,肺失宣降,或衛(wèi)失疏泄均可用之。孫師常將此方應用于臨床辨證屬風溫初起者,如手足口病、水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蕁麻疹等病屬衛(wèi)分有熱者,療效甚佳。
銀翹散在《溫病條辨》中的地位就如同桂枝湯在《傷寒論》中的地位。金銀花、連翹對于吳鞠通來說就如同桂枝、白芍之于張仲景,其作為銀翹散的主藥,吳鞠通在治療衛(wèi)、氣、營、血分證的主要方劑中均有用到。如加減銀翹散、清營湯、普濟消毒飲、銀翹馬勃散、銀翹湯等,在后世溫病的治療中均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孫師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將銀翹散靈活運用于多種疾病,隨證加減運用自成一派,在實踐中組成對臨床病癥療效確切的自擬方。
2.1 銀翹白虎湯白虎湯出自于張仲景的《傷寒論》,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組成。生石膏為君,清熱生津透表;知母為臣,清熱養(yǎng)陰除煩;粳米為佐,顧護胃氣,既防溫熱之邪傷胃氣胃陰,也防石膏寒涼傷胃;甘草和中為使。該方創(chuàng)方1800多年以來,救治陽明氣分熱盛之病人功勞卓著,活人無數(shù),為陽明氣分證的代表方,故無論病屬傷寒還是溫病,白虎湯都是救命之方。早在上世紀60 年代到90 年代,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盛行時,蒲輔周前輩以白虎湯治療乙腦,開創(chuàng)了中西醫(yī)結合救治乙腦的道路,并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2]。
乙腦屬中醫(yī)溫病的“暑溫”“伏暑”范疇。暑多夾濕,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病癥在衛(wèi)分的時間甚短,多直中氣分,后期可有營分的表現(xiàn),但極少進入血分。經白虎湯治療有效者皆是“戢然汗出,汗出熱退”,可見石膏是有透氣解表功效的,張錫純謂之有“阿司匹林”之效[1]。因其透表力弱,故必須加大劑量。有后世醫(yī)家認為加大石膏劑量是加大其清熱作用,有甚者可用至150~250 g[3-4]。然孫師認為,若為清熱力不夠,何不加用黃連、黃芩、梔子等清熱藥?白虎湯中石膏加知母,清熱力已然有余,但透表力不夠,故用于臨床有部分療效不顯者。而營分證之清營湯都要加金銀花、連翹、竹葉使邪從營分轉而氣分、衛(wèi)分而出,為何尚未入里的氣分證反而不用銀、翹?因石膏本身有透表的效果,故孫師認為加大石膏劑量并不在于加大其清熱力度,而在于加大其透表力,使邪從衛(wèi)表而出。既然要加大生石膏的劑量來達到透表解熱的功效,不如直接加銀翹散加強透表功效。故孫師自擬銀翹白虎湯(由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薄荷、淡豆豉、蘆根、甘草、生石膏、知母組成)治療乙腦邪在氣分之高熱(見表1)。蒲老所治乙腦在北方,傷陰者多,夾濕者少,而南方乙腦因地理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夾濕者多,傷陰者少,孫師喜用薏苡仁代粳米加強健脾化濕之效,而傷津者常予葛根生津。
表1 孫師既往救治流行性乙型腦炎療效總結
乙腦高熱無惡寒屬氣分證者用銀翹白虎湯,較單用銀翹散或單用白虎湯療效為佳。近三十年來,由于乙腦疫苗的使用,乙腦在我國范圍內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故此表僅是孫師既往救治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療效總結,因病例數(shù)較少,尚不能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但銀翹白虎湯除了救治乙腦外,尚可治療外感熱病由衛(wèi)分證轉氣分證或本身就是氣分證者,療效顯著。
2.2 銀翹三仁湯孫師認為閩西地處山區(qū),為山區(qū)盆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濕熱之氣較重,故外感溫熱病者夾濕居多,或直接就是外感濕溫。加之閩西民眾的飲食習慣,以肉食肥甘為主,易濕聚中焦,內生濕熱。而銀翹散清熱解表有余,祛濕力不夠,而三仁湯祛濕力足但透表力弱,故二者加減組方為銀翹三仁湯(由金銀花、連翹、白豆蔻、薏苡仁、淡竹葉、荊芥、薄荷、淡豆豉、厚樸、通草組成)應用于臨床,效果明顯。本方既有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豉辛涼透表,芳香辟穢,使?jié)駸嶂暗靡酝馔付恢峦A舴涡l(wèi)及中焦;又有白豆蔻、薏苡仁、厚樸、通草芳香化濕健脾,行氣寬中,使脾氣運化不受濕熱之邪困遏。全方共奏清熱解表,利濕和中之功,臨床上凡辨證屬衛(wèi)分有濕者均可用之,常用于外感風熱夾濕者,或外感濕溫者??人陨跽?,仍可加用三仁湯中宣上之苦杏仁宣通肺氣,使肺氣通暢,則水濕不易停聚,配伍金銀花、連翹可使肺衛(wèi)濕熱之邪在宣透中得以祛除;中焦?jié)駸嵘跽?,可加半夏加強燥濕化痰之功;咽痛不爽利者,加牛蒡子以清熱利咽。三仁湯方中本含滑石,孫師的銀翹三仁湯棄之不用,一是認為口感不好,不好煎煮,二是恐其過于寒涼,易傷及胃氣。
銀翹三仁湯是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在閩西地區(qū)療效確切,凡辨證屬濕溫初起,或風溫夾濕者均可用之。此類患者一年四季均可見,初夏多見。
2.3 銀翹四物湯《溫病條辨》中焦篇第22 條云:“陽明溫病,下后疹續(xù)出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湯主之。”凡出疹性溫病邪在上焦肺衛(wèi)、中焦陽明,無論是否有下之均可予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湯。孫師根據(jù)多年臨床經驗擬銀翹四物湯(由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細生地、赤芍、川芎、牡丹皮、蟬蛻、甘草組成),主要用于血燥生風、皮膚瘙癢證。
病案 陳某某,男,39 歲,2013 年2 月7 日初診。主訴:反復皮膚瘙癢3 年余?;颊? 年余前出現(xiàn)全身皮膚瘙癢,無伴發(fā)熱、皮疹等癥,外院予抗過敏藥及外用藥治療,可暫時改善,但停藥后易反復,且用藥后之不良反應影響其日常生活及工作,故前來就診。診時癥見皮膚瘙癢陣作,癢時可見皮疹,高于皮膚,此消彼長。舌紅,苔薄微黃,脈浮略數(shù)。西醫(yī)診斷:蕁麻疹。中醫(yī)診斷:癮疹,證屬血燥生風。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疏風止癢。方予銀翹四物湯,藥用:金銀花15 g,連翹15 g,牛蒡子15 g,竹葉6 g,荊芥9 g,薄荷10 g,淡豆豉10 g,細生地15 g,赤芍15 g,川芎15 g,牡丹皮15 g,蟬蛻6 g,甘草3 g。7 劑,水煎服200 mL,日1劑。并囑忌食海鮮、牛羊肉等發(fā)物及辛辣刺激之品。2013年2月14日復診時訴癥大減,守方續(xù)服14劑,未再發(fā)作。隨訪5年未復發(fā)。
按 此案以銀翹散加蟬蛻清熱解毒疏風,使血熱之邪從表而出;加生地、赤芍、川芎、丹皮涼血潤燥。四物湯中本有當歸活血養(yǎng)血,但此處不用,乃因當歸性偏燥,易燥血生風,可加重瘙癢癥狀,故舍之。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涼血、疏風止癢之功效。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引起的急性發(fā)疹性傳染病,臨床以手掌足跖、臀及口腔皰疹,或伴發(fā)熱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夏秋季多見[5]。古代醫(yī)學并無“手足口病”之病名,結合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之于“濕溫病”?!缎盒l(wèi)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述:“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者,搏于血氣,則生瘡瘍。”指出此病與外感風濕熱毒之邪有關,具傳染性。中醫(yī)治療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為前驅期、發(fā)疹期及恢復期3 個階段,治療時醫(yī)家根據(jù)患兒不同的臨床癥狀進行辨證擬定處方并隨證加減。孫師作為閩西地區(qū)中醫(yī)治療傳染性疾病大家,有其自己獨特的臨床經驗。
手足口病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微惡風、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或指紋浮紫。對于此類以外感表證為主、同時伴有少量皰疹的患兒,可以采用清熱疏風解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進行治療,使邪有所出,熱毒得泄。予銀翹散加減,常用方藥有:連翹、金銀花、桔梗、薄荷、竹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生甘草等。為使皰疹早透,可加葛根;若肌膚瘙癢甚者,可加蟬蛻、紫草解肌透表;高熱者,可加生石膏或野菊花清熱解毒。
中期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口痛拒食,手足皮膚、口咽部出現(xiàn)大量皰疹,局部皮疹瘙癢,伴有煩躁不安、夜寐不寧、尿黃赤,大便干結或便溏,舌紅、苔多黃,病位主要在肺,以清熱解毒祛濕為大法,兼透疹外出。藥用金銀花、連翹、梔子、防風、蟬蛻、紫草、桔梗、滑石、車前子等。發(fā)熱咽痛者加柴胡、玄參;口唇干燥者,加蘆根、天花粉;熱重者者,加板藍根、黃芩清熱解毒除濕。
近年來,龍巖市手足口病患兒多表現(xiàn)為濕熱內蘊型,癥見神志萎靡,身熱不揚,大便黏滯,舌淡苔白濁,孫師多用銀翹三仁湯加減(金銀花9 g,連翹6 g,竹葉3 g,荊芥6 g,牛蒡子9 g,薄荷6 g,蘆根9 g,桔梗9 g,淡豆豉6 g,杏仁6 g,白豆蔻3 g,薏苡仁12 g,厚樸9 g,通草3 g,滑石9 g,甘草3 g)治療,退熱快,效果顯著。
若熱重于濕,癥見皰疹紅,身熱不寧,煩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紅,脈數(shù),則用銀翹白虎湯加減,以益氣清熱,生津養(yǎng)陰。藥用:金銀花12 g,連翹6 g,竹葉3 g,荊芥6 g,牛蒡子9 g,薄荷6 g,淡豆豉6 g,桔梗9 g,蘆根12 g,生石膏30 g,知母6 g,梔子6 g,薏苡仁15 g(代粳米),葛根15 g,甘草3 g。
除此之外,孫師認為手足口病發(fā)疹期疹出越多則恢復越快,而重癥患兒在疾病過程中基本為透疹不暢者,故預后較差。至于邪入血分,患兒神志昏迷、抽搐、口吐粉紅色泡沫痰者,死亡極快,預后極差,搶救困難,若時間允許,可試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加減。
小兒治療用藥,誠如吳鞠通在《解兒難》里所述“其用藥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癥則莫知其鄉(xiāng)”,銀翹散為散劑,用藥輕清,可少量頻服,符合小兒用藥特點,故用銀翹散治療小兒手足口病,不僅方證合一,且符合小兒用藥特點,療效顯著。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銀翹散具有解熱、抗病毒、抗菌、抗炎、抗過敏、鎮(zhèn)痛、增強免疫等多種作用,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6],被后人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孫家敏老師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運用銀翹散得心應手,既將其疏風清熱透表之功運用于溫病上,又發(fā)揚自己的風格,在原方基礎上增加銀翹散的適用范圍,是吾輩學習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