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平
喜劇作家梁左(1957-2001)
四十年前,北大中文系的文學七七級,班上有兩位“小紅學家”或曰“紅學新秀”,梁左和李彤。他們倆以本科大學生的身份,聯(lián)名在報刊發(fā)表了好幾篇紅學文章,鋒芒初露,都是跟當時的紅學大家商榷這商榷那的。宿舍里同學都笑,說他們重演了“兩個小人物挑戰(zhàn)權威”的路數(shù),從此要發(fā)跡變泰了。他們還組成了“北大青年紅學小組”(成員有著名劇作家馬少波的女公子馬欣來等),被邀請去參加紅學研討會,勢頭很好。自然,他倆的畢業(yè)論文做的也是紅樓夢研究(李彤的導師覺得他引宗白華的美學評紅不妥,評語里建議他“多讀馬列”),畢業(yè)以后卻都不再以此為業(yè)。梁左朝著相聲和情景喜劇方向發(fā)展,成為當代不可多得的喜劇創(chuàng)作名家(全班同學無不痛惋他的英年早逝)。李彤當了大報文藝記者,正好在藍翎、李希凡的手下干活,報道的卻是電影《紅高粱》在柏林獲獎之類的消息。
移民加拿大多年以后,李彤整理自己以及跟梁左合作的評“紅”文稿,想出一本書紀念亡友,因憶起一樁舊事:當年他們見紅學大師們?yōu)橐皇住柏姟泵酰肥呛猛?,就起意寫一部長篇小說,以恭王府為背景,將大師們的你來我往虛虛實實安排進去,豈不精彩?這小說沒寫成,而初心仍在。李彤說而今大師們均已仙逝,回憶錄、自傳、傳記和訪談,各種資料劇增,更重要的是,他跟大師們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觸,此時動筆,就不必繞道“假語村言”,只需徑自秉筆直書,發(fā)揮資深文藝記者追跡真相的敏銳和捕捉細節(jié)的擅長,寫成一部非虛構的長篇紀實散文。我想梁左在世,也會拊掌稱善的吧。
書成,乃一部五十余萬字的大著作。老同學囑我作序,義不容辭(想起梁左當年的口頭禪:咱哥們兒誰跟誰呀),臨到真的鍵盤敲字,卻不免猶豫起來。猶豫的原因有二。一者,作為當代學術的一大聚焦縮影,一大“話語裝置”,我對所謂“紅學”一向留意,卻也深知“一入紅門深似海”,還不是俞平伯所說的“越研究越糊涂”的“紅樓夢魘”,而是紅學界的派系林立,恩怨情仇難分難解?!都t樓夢》可以讀,“紅學界”不可碰。非虛構而且紀實,不免有所褒貶,直擔心李彤如何下筆。二者,坊間此前早有上百萬字的“紅學百年”或“紅學通史”的專書多部,資料多而且全(譬如包涵了此書割舍的“海外紅學”部分),百年紅學的學術脈絡與社會因緣,條分縷析。李彤的新作,恐怕難有新意—我細讀多遍,始覺這些猶豫完全多余。
書名原擬《紅學鴻雪記》,有“句內押韻”之妙,雪泥鴻爪的輕靈卻與書中所敘歷史的沉重不稱?,F(xiàn)在這個書名《紅學外史》,同時向兩部偉大的古典說部致意,挺妙,而且也點出了著者的主體位置—身處域外,身處紅學界外,來描述紅學中人的“儒林群像”,誰曰不宜?但李彤對紅學群儒有充分“同情的理解”,下筆莊重持平,又與“外史”一詞帶來的“諷刺小說”的聯(lián)想不符,這是讀者閱讀時需要特別留意的。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文本(“荒唐言”),作者(敘述者、批閱者、增刪者),創(chuàng)作意圖(“癡”和“其中味”),以及對那個能夠理解作者苦衷(“辛酸淚”)和意圖的理想讀者(“誰”)的殷切吁求,仿佛預設了《紅樓夢》成書以來,兩百年閱讀史評論史的基本路徑?!都t樓夢》設置的重重疊疊的敘事圈套,固然是引發(fā)“無邊的闡釋”的主要原因,但使人(排他性地)覺得自己才是解得“其中味”的那個“誰”,乃至將此變成畢生的名山事業(yè),或許也是一個使多少人深陷其中的致命的蠱惑吧。
這樣一個延續(xù)百年的競猜游戲,魯迅說:“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蔽崛巳舭阳斞傅慕邮苊缹W,“看”和“被看”的結構顛倒一下,即可從諸多不同的“看見”里,反觀出“經(jīng)學家、道學家、才子、革命家和流言家”各色人等。如是,《紅樓夢》就真是一面“風月寶鑒”了,當然吾人從鏡中看到的不再是風月,而是一時代的風云乃至風雷。
從“寶鑒”中“抄”出一部《紅學外史》,李彤敘寫的重點,不在紅學內部和外部的學術脈絡,而在紅學群儒的時代際遇,辛苦遭逢,知識人的節(jié)操和人格,在知識與權力、利益之間的輾轉人生。于是你讀到蔡元培讀了胡適擊潰“舊紅學”的“新紅學”大文,一邊寫文章鄭重答辯,一邊卻幫胡適尋得他遍尋不獲的《四松堂集》。你讀到胡適將某珍本《紅樓夢》慷慨借給素不相識初次見面的青年周汝昌。你讀到觀點立場完全不同的吳組緗和何其芳,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北大課堂,同時開講《紅樓夢》。你讀到孫楷第為他紅羊劫中流失的百萬藏書,郁郁而終。你讀到“兩個小人物”多年真誠的友誼和令人痛惋的分道揚鑣。你讀到俞平伯晚年出訪香港談“紅”,超水平的精彩發(fā)揮。你讀到同為當代的小說名家,王蒙從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煩透了那個在每一頁上哭天抹淚干擾閱讀的“脂硯齋”,劉心武卻發(fā)展出了一個想象多于實證的“秦學”,周汝昌還因此點贊了他的“悟性”。至于“假作真時真亦假”的諸般“曹學文物”的出土和發(fā)現(xiàn),讀來恰似推理小說,煞是好看……
雖說是“外”史,我卻讀到《紅樓夢》詩學幽靈般地內在于李彤的敘寫,直接左右了本書的結構和文字。十二篇的章節(jié)(“金陵十二釵”?),均以《紅樓夢》的對話或詩句來提綱挈領;又以主冊、副冊、又副冊的方式來安排紅學群儒的出場次序;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首尾呼應等敘事技巧的純熟運用,則猶其余事,優(yōu)而為之。當不同來源的史料有所出入的時候,李彤又發(fā)揮了當年評紅的考證功夫,略作辯證,盡顯學問功底。仗著對北京的歷史地理的熟悉,書中常常點出一些毫不相干的事件的空間巧合,令人驚喜。然而本書最可貴的,是李彤將自己出入紅學界、親炙紅學泰斗的點滴經(jīng)歷,適當穿插在章節(jié)之間,不僅加強了“紀實散文”應有的“實感”,更證明了這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史料連綴,而是有溫度的生命書寫。
是為序,并以此紀念老同學梁左,就在這個月,他去世二十周年。
二○二一年五月四日于珠海唐家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