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梅
摘要: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水平低于城市學生,大力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習作內容。將他們的觀察思考、動手實踐、表達交流等各類實踐活動與習作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解決作文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等不良傾向,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作文教學中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學生不但覺得有話可寫,而且還體會到了寫作的樂趣,把寫作當作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農村小學生;提高;作文水平
一、實踐活動為寫作提供源泉
作文應是生命的律動,是生活的需要。葉圣陶說:“寫作材料來源于整個生活,整個生活時時向上發(fā)展,寫作材料會滔滔汩汩流注出,而且是澄清的?!边@句話就是點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學生作文必須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只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就會有話可寫,有情可發(fā)。實施新課改后,《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加大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加大了師生的創(chuàng)造空間。特別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源泉?!墩Z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要積極利用各地區(qū)蘊藏著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p>
而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課程內容廣泛豐富,形式靈活多樣。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能凸現(xiàn)學生對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
二、挖掘寫作的源泉,多種實踐方法促寫作
實踐活動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明顯的,就像是一把開啟寫作源泉的鑰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尋“源”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找到了生活的資源,就擁有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一)實地參觀法
農村有很多美麗的地方,當你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你會聞到瓜果的芳香;漫步小河邊,你會看到悠閑的小魚,夜晚的池塘邊,你會聽到青蛙的歌唱;長滿雜草的山頭上,你會看到黑黑的牛群……。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寫作資源。這個學期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走進田園 熱愛鄉(xiāng)村”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同學們對家鄉(xiāng)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了進一步的的親身感受,尋找和積累了作文的素材。有不少學生寫了不少寫景的文章,如《美麗的家鄉(xiāng)》《鄉(xiāng)下人家》《家鄉(xiāng)的田野》等美文。有學生寫出了“春天的田野真美?。∧闱?,那成片的黃燦燦的油菜花競相綻放了,在春風吹拂下,掀起層層金色的波浪,散發(fā)出 沁人心脾的芳香?!钡葍?yōu)美的句子。
(二)細致觀察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是學習之母”,魯迅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需觀察,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只要學生們平時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便會發(fā)現(xiàn),鄉(xiāng)土題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
藍天白云、花鳥蟲魚、田園野趣、村頭小徑、落日晚霞……這一切充滿生趣,就是取之不盡的寫作源泉。但一開始有不少學生走馬觀花,所得一鱗半爪,回來后寫的作文也只是“浮光掠影”,不生動、不細致。為此,我們要求學生在觀察前,要明確觀察的目的,制定好詳細的觀察計劃、路線等。比如有學生要寫“海傍水鄉(xiāng)”這一新景點,就要求學生明確:海傍水鄉(xiāng)呈什么形狀?結構如何?分為幾部分,有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等。在觀察時要求學生全方位調動自身的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同時還啟發(fā)學生適當展開聯(lián)想。這樣,通過細致、深入的觀察,學生寫作文自然就文思泉涌了。
(三)親身實踐法
體驗內容豐富的鄉(xiāng)村生活,捉魚、到小河里游水、種菜摘瓜、除草澆水、自制農家小菜、曬咸魚等,經過學生的親身實踐體驗,他們能繪聲繪色介紹制作過程,有腌蘿卜,腌小筍,還匯報了菜農勞動的辛苦及生活的簡樸。通過這類親身實踐,學生的寫作文就寫得細致清楚多了,而且充滿了趣味,有不少學生就寫了《我學會了游泳》《第一次腌蘿卜》《難忘的一天》《我學會了炒菜》《怎樣做地拖》等記敘文和說明文。
三、開展“四個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讀寫說能力
所謂“四個一”就是“每日一誦”“每日一說”“每課一法”“每課一練”。
(一)“每日一誦”
教育家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水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過不停”。這句話告訴我們:多閱讀,作文起來就你不覺得“枯竭”。 閱讀可分為默讀,朗讀,誦讀。對農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適合誦讀,誦讀也是一種模仿,誦讀久之,痕跡加深,作文時,詞句自然會從口中溢出。每天讓全體學生誦讀或背誦一首古詩、一小段精彩句段等,用時兩分鐘即可。目標是讓學生積累課內外古詩、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豐富他們寫作的語言材料。
(二)“每日一說”
開展說新聞、推薦好書、讀書心得交流等實踐活動?;顒忧皩W生必須做好看新聞、閱讀課外書、讀報等準備。教師上課前班長會按學生座位表每天輪流安排一名學生進行說話,用兩三分鐘的時間完全不影響上課,日積月累就能讓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開拓了他們的視野。
(三)“每課一法”
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方法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要使學生能寫好作文,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首當其沖的是要上好閱讀課。從閱讀教學入手,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因為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葉圣陶先生曾說:“模仿對于兒童,正如獨立創(chuàng)造對于成人那樣重要。” 課文、范文、習作,正好體現(xiàn)了由讀到寫這一過程。語文書中出現(xiàn)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學生寫作的“范文”。課文作者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都值得學生學習。教師在教授教材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作者的一些寫作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學、有法何依。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后寫起作文就會得心應手了。
(四)“每日一練”
每天要抽些時間讓學生練下筆。比如仿寫課文某些句子段落、續(xù)寫課文結局、寫讀后感、日記或者是指導學生寫好課后小練筆。如六年級下冊第20課課后就有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練筆時間不用太長,但練筆的機會多了,作文思路就會更加開闊。
最后,要進一步開放作文評改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梢允抢蠋煂Ρ敬巫魑目偟那闆r進行評價,然后提出要重點注意的地方讓學生自己修改。 也可以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組長負責組織學生評改作文。還可以是學生讀自己的習作、講評習作。
開展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習作內容,將他們的觀察思考、動手實踐、表達交流等與習作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解決作文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等不良傾向,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教學論》
[2]《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課堂教學行動策略》
[3]《新課程與學生發(fā)展》
(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鎮(zhèn)海傍小學 廣東 番禺 51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