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東
哈爾濱市普寧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7
陽性癥狀是精神分裂癥急性期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大部分患者具有攻擊沖動行為、激越等癥狀,在短時間內(nèi)對急性癥狀有效控制特別重要[1]。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激越、興奮等癥狀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但是該類藥物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如過度鎮(zhèn)靜、椎體外系癥狀等[2]。所以,臨床上越來越重視精神分裂癥疾病的治療。本次研究主要針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齊拉西酮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資料
本次研究64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為本院2018年5月-2019年12月接收,基于系統(tǒng)抽樣法分組,每組32例;對照組中,有20例男,12例女;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20歲與63歲(40.12±3.64)歲;觀察組中,有18例男,14例女;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20歲與61歲(40.15±3.59)歲;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未見明顯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并將合并器官功能不全者、具有齊拉西酮和氟哌啶醇藥物過敏史者排除。
1.2方法
1.2.1對照組
氟哌啶醇(批號:國藥準字H32022182;廠家:徐州萊恩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初始肌肉注射劑量為5mg-10mg,3日內(nèi)以患者實際狀況為依據(jù),對藥物應用量進行調(diào)整,每日用量應在30g以下。
1.2.2觀察組
齊拉西酮(批號:國藥準字H20090056;廠家: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治療:初始肌肉注射劑量是10mg-20mg,3日內(nèi)以患者實際狀況為依據(jù),對藥物應用量進行調(diào)整,每日用量應在40mg以下。
1.3觀察指標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計數(shù)資料率(%)的處理均采用SPSS21.0軟件,以x2檢驗;兩組對比經(jīng)P判定,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治療效果
對照組中,18例顯效,6例有效,8例無效;觀察組中,21例顯效,9例無效,2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分別是75.00%與93.75%,觀察組更高,與對照組相比存在明顯差異(x2=4.267;P=0.039)。
2.2PANSS總分
PANSS總分方面,治療前,對照組是(19.61±3.23)分,觀察組是(18.32±3.14)分,兩組對比,差異較小(t=1.619;P=0.110);治療后,對照組是(11.08±1.85)分,觀察組是(9.68±1.92)分,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顯著(t=2.970;P=0.004)。
精神分裂癥急性期往往存在激越癥狀,比如刺激反應性提高、運動性不安、睡眠質(zhì)量差、不適當動作或者語言等,以上均可能危害到患者、社會或者他人等,與此同時,由于激越癥狀,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使得管理、治療難度增加,延長住院時間,對整體治療進程造成影響[3]。所以,應早實施有效的處理對策,否則可能導致患者死亡。臨床上,主要利用鎮(zhèn)靜藥物對急性期癥狀進行控制,使精神狀況改善,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減少治療時間。當前,精神分裂癥患者興奮和激越等癥狀控制常用藥物包括氟哌啶醇及氯丙嗪等,但是以上藥物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椎體外系癥狀、過度鎮(zhèn)靜等,嚴重危害到患者身心健康[4]。
氟哌啶醇在精神分裂癥治療中應用效果一般,且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靜坐不能、粒細胞缺乏、食物模糊、心動過度、嗜睡等癥狀,從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患者認知功能,同時也導致狂躁、抑郁等癥狀發(fā)生率提高,對于患者服藥依從性造成了一定影響[5]。齊拉西酮是當前一種全新的抗精神病藥物,利用拮抗5-HT2受體和D2受體作用,將抗精神病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而且無法有效結(jié)合M受體,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改善焦慮等負面情緒。與此同時,齊拉西酮具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起效快等特點,利用肌肉注射方法,有助于患者負面情緒減輕,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治療后PANSS總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由此可見,通過實施齊拉西酮治療,可明顯減輕患者急性激越癥狀,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齊拉西酮在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其有助于患者急性激越癥狀改善,獲取理想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