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近幾年,全國逐步推行使用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教材。該教材以通史體例編寫,綱要形式呈現(xiàn),知識點覆蓋面廣,信息含量大,這給教師在有限的課時里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基于主題式教學,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作了探索。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整合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建議“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和證據(jù)意識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拓展其歷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在教學設計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還建議“對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主題教學、問題教學、深度教學、結構-聯(lián)系教學等教學模式,對教科書的順序、結構進行適當?shù)恼{整,將教學內容進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备鶕?jù)課程標準的建議,基于主題式教學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重整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用統(tǒng)編版教材上好高中歷史課的一個很好選擇。
一、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內涵
“主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在不同領域中,“主題”的概念有著不同的內涵。在歷史教育領域里,主題應指涵蓋某部分歷史教學的核心內容、主要線索或思想內涵。
“主題式教學”是從國外引入應用于我國學科教學中的,主要指以文本和內容為載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在國外,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主題式教學”多指在綜合課程中用主題來貫穿各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在國內,學者對主題式教學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
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是指每一堂高中歷史課用一個核心內容或一條主要線索或一個思想內涵作為主題來統(tǒng)領課堂教學目標,整合教學資源和課程內容,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開展探究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最終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二、基于主題式教學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整合的嘗試
——以統(tǒng)編版教材“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課為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是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中的第二課,主要講述清朝的政治形態(tài)、疆域奠定和統(tǒng)治危機的出現(xiàn)?;谡n標要求、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我從本課標題的核心詞入手分析,將本課的主題定為“鼎盛與危機”。下面是我基于這一主題對本課教學內容進行重整的嘗試。
(一)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分析教材內容與主題之間的關系
歷史課程標準給我們明確了教學內容的目標,讓我們明確需要交給學生什么,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我們能做什么給學生所需要的,從而達到我們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期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課由“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疆域的奠定”“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三個子目組成,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tǒng)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認識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fā)展、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從課標分析,“疆域的奠定”屬于“鼎盛”,其包括了疆域的開拓和經略;“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屬于“危機”。從教材分析,教材在“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這一子目中,闡述了此時期君主專制加強的表現(xiàn)有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勤政、奏折制度、軍機處的設立及文化控制。結合教材提供的圖文史料可以分析出此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有利于實現(xiàn)和維持盛世,從這個角度看君主專制的加強也屬于“鼎盛”。所以,講授本課時,我將教材三個子目順序重整,變成“疆域的奠定”“君主專制”“統(tǒng)治危機”。分析康雍乾君主專制時我用正反兩段材料,讓學生在史料分析中進一步理解此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既是實現(xiàn)和維持盛世的保障之一,同時也產生了極權統(tǒng)治而導致內憂不斷,而且可以自然而然過渡到“危機”。這樣重整教材可以使教學內容和程序更切合主題,教學環(huán)節(jié)更緊湊,可以更順暢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歸宿,圍繞主題明確教學內容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中提出了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歷史學科需要通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來實現(xiàn)。因此,圍繞主題明確教學內容,都要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歸宿。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在每一次的歷史教學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有所體現(xiàn),無法將其單獨而言,但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考慮一次歷史教學側重于某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比如《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課,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側重于學生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這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歸宿,我將“鼎盛與危機”這一主題放在整個世界的時空中去講解。“鼎盛”主要體現(xiàn)在從中國歷史縱向來看,此時期的清朝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出現(xiàn)了一百多年的鼎盛局面;“危機”主要體現(xiàn)在世界歷史橫向來看,此時期清朝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科技等都落后于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我圍繞主題重整教學內容,利用地圖、時間軸、對比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問題探究、小組討論等方法,完成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目標,最終使時空觀念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
(三)以學情為依托,緊扣主題取舍教學內容
能否正確分析學情,是教好一堂課的前提和關鍵。學情分析包括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發(fā)展情況等分析。
高中生在認知、思維、情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fā)展,同時也都極具可塑性。認知上,高一學生認知結構的完整體系已基本形成,記憶力、想象力迅速發(fā)展,學習自覺性明顯提升。思維上,高一的學生思維能力更成熟,理性思維、抽象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有很大的發(fā)展。情感方面,高一的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在知識方面,基于初中的學習,高一學生已掌握《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課的一些基礎知識,如設立軍機處使皇權達到頂峰、清朝的疆域、閉關鎖國政策的推行、文字獄、官僚體制的腐敗、農民起義等,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學生缺乏對這一時期史實的整體把握,缺乏對歷史現(xiàn)象的理性認識以及歷史事件之間邏輯關系的正確掌握。
因此,在講解“疆域的奠定”時,我對疆域的經略通過對比前朝作了詳細講解,讓學生理解清朝疆域的奠定不僅是建立了與現(xiàn)代中國基本吻合的版圖,更重要的是清朝對疆域的經略使之形成了一個主權國家,從而形成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保持歷史的連續(xù)性。這樣,幫助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有理性認識。在講解“君主專制的加強”時,我重點講解了初中課本上沒有的“奏折制度”。在講解“統(tǒng)治危機初顯”時,我對內部的統(tǒng)治危機表現(xiàn)點到即止;而對外在隱憂,因涉及到中西聯(lián)系,知識遷移和運用都比較多,我重點講解,并將此時期清朝的鼎盛與危機放在世界歷史中去看,讓學生對此時期清朝的鼎盛與危機有理性認識。
三、基于主題式教學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整合的注意點
(一)主題切合課程標準,內容整合緊扣主題
主題式教學的主題應該是教學內容的核心,而課程標準是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jù),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起指導作用。因此,確立的主題必須切合課程標準,反映課程標準,而我們緊扣主題進行重整的內容也才能反映課程標準,從而可以通過主題式教學達到教學目標。如果主題僅僅為了有主題,主題脫離了課程標準或者內容的整合與主題無關聯(lián),那主題式教學也就失去了其意義,教學內容的重整也會成為多余。
(二)知識的重構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統(tǒng)一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智力的發(fā)展,能力的提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都建立在知識掌握基礎之上。通過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整,為學生搭建活動平臺,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遷移、重構知識,進而掌握知識;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問題,進而培養(yǎng)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形成正確價值觀,使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因此,幫助學生通過其知識的重構來提高能力必須要將知識的重構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統(tǒng)一。
(三)遵循學科特性,精選內容整合
歷史的發(fā)展有其自身規(guī)律,有其前后脈絡,史事之間也有其邏輯關系。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史事信息、歷史材料及相關理論的正確性,避免錯誤的概念和方法,史料的選擇更需要采用多種甄別方法判斷其正確性。我們在重整教學內容時要符合歷史學科的基本概念,符合史事之間的正確邏輯,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這樣,教師通過主題式教學才能幫助學生重建知識結構,總結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學會反思歷史,感悟歷史,以達到以史鑒今的目的。
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使用,給我們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們在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逐漸發(fā)現(xiàn),教學內容的整合是用統(tǒng)編版教材上好高中歷史課的重要一環(huán),而教學內容的整合更非一件易事,我們還將且行且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童超.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探析[J].漢字文化,2017,(21):77-78.
[3]陳志剛,杜芳.基于主題教學的高中統(tǒng)編教材內容整合[J].歷史教學,2020,(0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