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露 李利 金云龍 王寅怡 王緒齊
摘 要:本文運用生態(tài)圈理論和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對共享充電樁的運營機理進行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式研究。研究發(fā)現,消費者、平臺服務商、充電樁生產商和政府是共享充電樁運營中的關鍵行為主體,主體間互動構成了四個界面,四個行為主體在四個界面互利共生,共同影響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穩(wěn)定和效率。基于“主體完備、機制健全、功能完善”的邏輯思路,這四個主體構成了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并在生態(tài)圈中發(fā)揮作用,彼此互動促進充電樁的共享價值實現。
關鍵詞:共享充電樁;價值實現;生態(tài)圈;運營機理;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5(a)--03
目前,我國的充電樁建設缺口很大,共享充電樁的市場空間廣闊,遠沒達到國務院在《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中制定的2020年車樁比近1∶1的目標。我們的調研發(fā)現,充電樁生產商、平臺服務商和消費者對于充電樁的運營發(fā)展均有一定困擾,制約了共享充電樁運營績效的提高。作為充電樁供給的一種重要途徑,共享充電樁屬于一種B2C共享模式,即充電樁生產商生產或布局充電樁,平臺服務商通過定位消費者位置為其匹配充電樁,降低交易成本甚至實現消費者零交易成本下的低價值付出,促進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信息交互,由此實現充電樁共享。與此同時,共享充電樁作為一種準公共品,政府的介入會影響其供給與運營。因此,政府、充電樁生產商、平臺服務商、消費者等主體之間的有效互動是影響共享充電樁運營績效的關鍵因素。由此,本文引入生態(tài)圈理論,運用扎根理論方法,調研上海共享充電樁的運營情況,揭示多主體互動下共享充電樁的運營機理,推動共享充電樁快速發(fā)展。
1 文獻評述
共享充電樁是共享經濟的一種實踐。“共享經濟”這一概念最初顯現于1978年的《美國行為雜志》,伴隨著Airbnb、Uber等共享經濟企業(yè)興起,逐步從美國擴散至全球,共享經濟的行為主體與商業(yè)模式日趨多元化。“共享經濟”作為全新的概念,學術界主要以消費者、平臺服務商和企業(yè)為共享經濟的市場參與主體,探討共享價值的實現,使用的理論主要是協作消費理論、共享經濟雙邊平臺理論及企業(yè)運營理論[1]。共享充電樁市場作為一個具有正外部性的市場,除了充電樁生產商、平臺服務商和消費者等主體之外,政府對于共享充電樁的運營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共享充電樁運營中,政府、充電樁生產商、平臺服務商和消費者四者間的互動機理及其對共享充電樁運營績效的影響機理值得探討。
作為生態(tài)學中的重要概念,生態(tài)圈是由地球范圍內全部生物和非生物部分所構成的可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統(tǒng)合整體。這一整體通過內部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及外部的交換、更新、管理與協調,實現生態(tài)圈內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而形成穩(wěn)定和平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隨著全球經濟和大數據等先進科技的發(fā)展,生態(tài)圈理論逐漸被運用到經濟領域,并用于研究不同主體間的互動機理。綜述文獻發(fā)現,目前學術界對共享充電樁運營機理和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劉娟娟等[2]基于充電樁運營主體研究充電樁的運營模式優(yōu)化。二是張梅等[3]結合當前充電樁用戶需求與“互聯網+”提出改進建議。三是張倩等[4]結合充電樁運營模式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然而,學者們較少涉及共享充電樁的運營機理研究,而且對共享充電樁運營績效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較為薄弱。由此,本文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基于生態(tài)圈互動和政府參與下的共享經濟視角,搜集上海市共享充電樁運營的原始資料,探討影響共享充電樁運營績效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理論模型,并提出共享充電樁運營績效提升的對策建議。
2 研究方法與資料獲取
扎根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Strauss和Glase于1967年提出的質性研究方法,提倡在研究伊始,無任何相關研究對象的預判或假設,從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出發(fā),經過原始編碼、核心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逐級登錄核心概念,根據核心概念間的聯系進行理論建構,形成相關的理論[5]。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第一,扎根理論適合的研究方法回答“是什么”的問題,本文的研究問題是一個典型的“是什么”的問題,適合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第二,扎根理論能夠極其靈敏地反映相關研究對象的顯性因素和隱性因素,適合研究因素間的作用機理問題,對共享充電樁運營機理的研究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本文的數據收集通過扎根理論中一手與二手數據相結合的方式獲得。其中,一手數據主要通過筆者對上海共享充電樁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并實地調研共享充電樁運營情況獲取。本文遵循以下原則選取樣本使用者:(1)充電樁使用頻率不低于每周兩次。(2)對共享充電樁的運營機理有一定了解。(3)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剔除受訪者不認真和訪談質量較差的樣本,最終形成40份深度訪談資料。
二手數據主要包括充電樁生產企業(yè)公開披露的信息、高層領導人發(fā)布的演講和接受的訪談等相關資料。本文遵循以下原則選取充電樁提供商樣本:(1)設立時間較早,有較豐富的充電樁運營經驗。(2)市場占有率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強。(3)布樁數量不低于4萬臺,累計充電量居行業(yè)前四。(4)企業(yè)目前至少實現盈虧平衡等。最終選擇了青島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來電)作為主要的二手數據來源。經過上述一手、二手數據的收集與整合,最終形成了44份正式的原始資料,包括40份深度訪談資料和4份書面資料。
3 研究過程與模型構建
3.1 開放式編碼過程
開放式編碼是研究者深入分析調查資料,并進行歸類、整理和登錄編碼,逐步提取概念和范疇的過程 。本文以上海市共享充電樁使用者、平臺服務商和共享充電樁為調查對象,在開放式編碼中力求保留受訪者的原話,盡可能放空筆者自身認知,采取從文獻中查找概念或者自主命名的方式,對原始語句進行范疇化和概念化。剔除受訪者邏輯不清和前后矛盾的表述,結合所參考的文獻和本文的分析,得到“安全充電”“經濟充電”“高效充電”“附加服務和情感價值”“社會心理規(guī)范”“自我實現”和“信息交互”等19個范疇。
3.2 主編碼過程
主編碼也稱關聯式編碼或者二級編碼,其主要任務是進一步發(fā)現和探索初級編碼發(fā)現的各個范疇間的潛在邏輯聯系。本文主題是揭示共享充電樁的運營機理,因此,通過主編碼分析,最終得到關于共享充電樁運營機理的4個主范疇:“消費者充電需求感知”“平臺功能價值創(chuàng)造”“產品基本價值與收益共享”“政府創(chuàng)造與供給能量”。
3.3 選擇性編碼
通過回顧文獻資料并與調研資料持續(xù)互動,深入挖掘主范疇的本質內涵,提煉出能夠統(tǒng)籌整合“消費者充電需求感知”“平臺功能價值創(chuàng)造”“產品基本價值與收益共享”“政府創(chuàng)造與供給能量”這4個主范疇的核心范疇:“充電樁共享價值實現”。基于“主體完備、機制健全、功能完善”的思路,這4個主體開展競爭共生,消費者對自己充電需求的感知、充電樁平臺服務商的功能價值創(chuàng)造、充電樁生產商的產品基本價值與供應商利益讓渡及政府為生態(tài)圈創(chuàng)造與供給的能量四個因素共同影響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穩(wěn)定、平衡和效率。
4 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運營機理分析
基于前文提出的故事線,根據主范疇與核心范疇間的邏輯關系,本文提煉出共享充電樁運營中影響充電樁共享價值實現的四個行為主體:消費者(Consumer)、平臺服務商(Platform)、充電樁生產商(Producer)和政府(Government)。四個主體構成了共享充電樁的生態(tài)圈。四個主體在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彼此互動促進充電樁的共享價值實現(圖1)。
4.1 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主體及其作用
(1)充電樁生產商是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生產者。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的生產者負責為消費者提供充電樁的相關產品和服務,即持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以實現充電的安全防護、充電技術的智能制造及為消費者凈化生存環(huán)境,幫助消費者自我實現,產生經濟效益,促進充電樁共享價值的實現。
(2)共享充電樁的使用者(包括居民和企業(yè)等)是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消費者。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的消費者接受生產者提供的充電產品和服務。其主要需求涉及基本效能需求、附加服務及情感價值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3)平臺服務商是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分解者。相當于自然界中分解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者。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的分解者一方面為充電提供各種定位、應用場景等多種服務,助推生產商的充電樁使用價值實現,形成所謂的共生關系增值。另一方面,分解者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如全國各城市的電站建設情況、愛車違章狀況和當前電量可供行駛里程等),形成所謂的單界面價值增值。
(4)政府是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生境。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的政府負責為充電樁的生產運營、消費和分解等供給能量和提供生存空間,主要通過政府購買、制定政策、改善配套設施和進行市場培育等方式,為共享生態(tài)圈中的物質循環(huán)、能量傳遞創(chuàng)造和供給能量。
4.2 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主體互動對充電樁共享價值實現的影響機理
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四個主體分別構成了CP(Consumer-Platform)界面、PC(Producer -Consumer)界面、PP(Producer-Platform)界面和GPPC(Government-Producer Platform Consumer)界面。在四個界面,各個主體的互動影響了充電樁的共享價值實現。
4.2.1 PP(Producer-Platform)界面
平臺服務商通過定位消費者位置匹配企業(yè)布局的充電樁,充電樁生產商作為資源方介入到能量傳遞中,共享充電樁消費市場擴大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平臺服務商通過自身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并與之協作而產生經濟效益,推動充電樁生產商在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的價值實現。與此同時,充電樁生產商會根據平臺服務商對其價值實現的貢獻程度給予平臺服務商相應的價值反饋。另外,通過與平臺服務商的信息交互,充電樁生產商可以獲得消費者使用充電樁的反饋,進而有針對性地持續(xù)創(chuàng)新,提升消費者充電樁體驗,由此構成充電樁生產商和平臺服務商之間的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huán)。
4.2.2 CP(Consumer-Platform)界面
消費者通過低價值付出獲得平臺服務商提供的各種服務。由此,平臺服務商實現了對消費者基本效能需求和附加服務及情感價值需求的關注。低價值投入是在共享行為的產生下,邊際交易成本逐漸降低甚至為零的結果,既是消費者的追求,又是充電樁生產商吸引消費者的一種定價手段。平臺服務商通過提供信息交互等服務滿足消費者對附加服務和情感價值的需求。消費者通過平臺服務商與廠商、其他消費者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向廠商反饋使用充電樁的感受、遇到的問題及相關建議等,與其他消費者交流經驗和心得體會等作為往后使用充電樁的參考信息。平臺服務商通過與消費者的協作,完成功能價值創(chuàng)造。
4.2.3 PC(Producer-Consumer)界面
充電樁生產商通過持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做好充電的安全防護以滿足消費者對共享充電樁的基本效能需求,提供消費者所需的能量。同時,充電樁生產商憑借持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在不斷優(yōu)化充電樁產品性能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一系列指南及科普知識等附加服務;及時與消費者溝通,對消費者的建議等給予反饋,形成了充電樁生產商與消費者情感層次的良性互動,滿足消費者對共享充電樁的附加服務和情感價值需求。此外,充電樁生產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fā)展宗旨,此項服務于渴望擁有清新環(huán)境的消費者們而言,能推動消費者感知共享充電樁使用行為的環(huán)境價值,有效提升其自我實現感。由此,構成充電樁生產商與消費者間在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內的良性互動。
4.2.4 GPPC(Government-Producer Platform Consumer)界面
政府充當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的生物環(huán)境,通過履行自身職能為充電樁的共享價值實現推動能量創(chuàng)造、能量供給。(1)政府直接從充電樁生產商處購買共享充電樁,直接為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供給能量,帶動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能量循環(huán)。(2)政府作為地方管理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間接推動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能量創(chuàng)造。通過優(yōu)化充電樁的配套停車場和輸電管網等設施的建設和布局,提供強有力的配套支持;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以規(guī)范充電樁生產商和平臺服務商運作及消費者的購買活動,間接促進充電樁共享價值的實現。政府面向充電樁生產商制定一系列優(yōu)惠的稅收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技術扶持政策,推進充電樁生產商的正常運營和技術研發(fā)。政府積極宣傳使用共享充電樁的節(jié)能環(huán)保、造福社會和促進代際公平等,號召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使用共享充電樁,促進充電樁共享價值的實現,由此參與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物質循環(huán)。
5 研究結論及展望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探究了共享充電樁運營績效的影響因素及其互動機制。消費者、平臺服務商、充電樁生產商和政府這四個主體構成了共享充電樁的生態(tài)圈。各主體之間的互動分別構成了PP界面、CP界面、PC界面和GPPC界面,基于“主體完備、機制健全、功能完善”的邏輯思路,四個行為主體在四個界面中互利共生,共同影響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穩(wěn)定和效率。
本文為我國共享充電樁的運營帶來了有益的啟發(fā)。(1)充電樁生產商需以生態(tài)圈競爭的視角,不斷加強科技研發(fā);提高生產效率,發(fā)展大功率充電樁,促進企業(yè)間協同發(fā)展。(2)平臺服務商需明晰自身在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中的作用,優(yōu)化系統(tǒng)服務,加強與消費者及充電樁生產商間的信息交互,促進充電樁的價值實現,進而實現平臺服務商與充電樁生產商和消費者的互利共贏。(3)消費者要敢于通過自身的價值需求感知反映自身的利益訴求,激發(fā)企業(yè)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并在提升充電安全性的基礎上,實現充電的經濟和高效,保障自身的消費權益和提高消費質量。
(4)政府要加強職能的履行,規(guī)范充電樁企業(yè)和平臺服務商的行為,促進充電樁的價值實現。幫助解決共享充電樁布局安裝、運營和維護等環(huán)節(jié)出現的行政問題等,與充電樁生產商、平臺服務商和消費者協力合作,促進共享充電樁生態(tài)圈的高效和穩(wěn)定。
參考文獻
余航,田林,蔣國林,等.共享經濟:理論建構與研究進展[J].南開管理評論,2018(06):37-52.
劉娟娟,曹勝蘭.電動汽車充電樁運營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202-206.
張梅.基于微信的電動汽車充電運營平臺實現[J].軟件導刊.2016,8(15):7-79.
張倩,綦曉倩,鄔旭.共享電動汽車及充電樁運營模式分析與規(guī)劃[J].智能城市,2020,6(01):4-5.
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04):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