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目的 探討高職新生希望感現(xiàn)狀及其對學校適應的影響。方法 采用成人希望感特質量表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對460名高職新生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結果 高職新生希望感處于中上水平,在性別、是否獨生上無顯著差異,在生源地上有顯著差異;希望感總分及各維度與學校適應顯著正相關;希望感的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可正向預測高職新生學校適應行為。結論 提升希望感水平可促進高職新生盡快完成學校適應,減少各方面心理問題的產生。
關鍵詞:高職新生;希望;希望感;學校適應
一、問題提出
希望感,也稱“希望特質”,是個體為了達到自身目標所建立的一套內在認知評估機制。包含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感作為一種積極心理品質,水平較高的個體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更強,學習成績更優(yōu),且面對壓力時,較少使用消極的應對方式。
學校適應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領域。高職生的學校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學校人際關系適應、校園生活適應、學習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對學校的滿意度七個方面。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生的學校適應能力更弱。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成績較差,在進入大學新環(huán)境后,自律能力較弱、基礎不扎實、進取心偏低等造成。因此,了解高職新生的希望感現(xiàn)狀,探討希望感對其學校適應的影響可以為促進高職新生盡快平穩(wěn)有序的度過適應階段提供解決方法和策略依據(jù),進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江西省內的3所高職院校共460名大一新生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53份,有效率98.5%。其中,男生97人,女生356人;農村321人,城市132人;獨生子女44人,非獨生子女409人;有留守經歷學生189人,無留守經歷264人。
(二)研究工具
(1)成人希望感特質量表。該量表是為測驗 15 歲以上人士(對閱讀能力沒有要求)開發(fā)的自我報告量表。共有 12 個條目,其中 1、4、6、8 這 4 個條目測量路徑思維,2、9、10、12 這 4 個條目測量動力思維,剩下的條目 3、5、7、11 是用來轉移被試注意力的條目,不計入總分。量表總分越高,希望感水平越高。
(2)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該量表由方曉義等編制,共 60 個題目,包括人際關系適應(10 個題目)、學習適應(11 個題目)、校園生活適應(8 個題目)、擇業(yè)適應(9 個題目)、情緒適應(9 個題目)、自我適應(8 個題目)、滿意度(5 個題目)。該量表信效度良好,能夠反映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狀況。
(三)統(tǒng)計處理
將問卷數(shù)據(jù)錄入Excel進行整理,采用spss25.0管理數(shù)據(jù),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獨立樣本檢驗分析、相關、回歸分析等。
三、結果
(一)高職新生希望感現(xiàn)狀
研究顯示,高職新生動力思維平均分為高于路徑思維平均分,動力思維發(fā)展較好,說明高職新生在實現(xiàn)既定目標時擁有源源不斷支持的情緒和動力,而在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方法、策略和計劃上有所欠缺(見表1),且高職新生無論動力思維還是路徑思維得分平均分均高于常模水平(2.5分),說明高職新生希望感水平較好。
(二)生源地在希望感得分上的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高職新生希望感得分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城市學生的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得分均顯著高于農村學生,但在性別、是否獨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見表2)。
(三)高職新生希望感與學校適應的相關
相關分析表明,高職新生動力思維、路徑思維、希望量表總分分別與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和適應量表總分有顯著相關。具體見表3。
(四)高職新生希望感對學校適應的影響
將希望感的2個維度(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及其總分作為自變量,將學校適應總分作為因變量,采用進入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3個自變量共可以解釋因變量23%的變異量,見表4。
四、討論
(一)高職新生希望感現(xiàn)狀
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新生的希望感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平均值,說明高職新生群體的希望感處于中上水平。本研究結果與徐強、郭傳輝關于大學生希望感的研究結果一致??赡苁且驗榇髮W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相對較輕的學習壓力、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豐富的社會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職生的希望感。同時,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職新生的希望感在性別、是否獨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赡苁且驗楝F(xiàn)代社會“男女平等”、“女性能頂半邊天”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無論男女在教育、活動等方面均能獲得相同的參與機會,平等競爭,因而男女生希望感水平并不會產生明顯差異。而不同生源地學生的希望感得分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我國農村和城市學生在教育質量上存在巨大差距出具有關。“寒門難出貴子”的現(xiàn)象正在逐步被印證,與農村學生相比,城鎮(zhèn)學生接觸新事物的機會更多、見識更廣、自我效能感更高,這一點可能使他們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想出多種方法和策略去追求和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農村學生在這方面可能稍弱一些。
(二)高職新生希望感與學校適應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高職新生希望感各維度與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和適應量表總分均有顯著相關。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系統(tǒng)是適應行為的制約機制,決定了適應行為的方式和特征,也不可避免的影響著學生的適應行為水平。希望感作為一種積極心理品質,其動力思維(個體朝向目標持續(xù)前進的決定和信念)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高職新生的學校適應有密切關系。此外,智力系統(tǒng)是個體適應行為的核心和自行機制,個體的問題解決能力,即希望感的路徑思維(達到目標的有效方法、策略和計劃)也會對高職新生的學校適應產生影響。此外,回歸分析結果也表明,動力思維、路徑思維和希望感總分能正向預測高職新生學校適應行為。也就是說,當個體的朝向目標的決心和信念越強,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越多,那么在進入新校園中對人際關系、學習、生活等適應能力也就越強,學校適應度越高,這主要是因為個體的人格系統(tǒng)中的個性特征和智力系統(tǒng)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在起作用。
參考文獻
[1]郭焱,鄭斌.高職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J].河北農機,2020(11):82-84.
[2]占丹玲,蔡瑤瑤.高職新生希望感、自我控制與隱性逃課的關系研究[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01):103-106.
[3]郭浩.大學生希望感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武漢市四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10):158-159.
[4]薛紹鷗,辛小林,張雷.大學生希望感研究現(xiàn)狀[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7,34(05):427-429.
[5]薛紹鷗,辛小林,李亞敏,張雷.高校護生希望感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35(13):119-121.
基金信息:2020年江西省衛(wèi)健委科技計劃項目,醫(yī)學類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xiàn)狀及干預研究(項目編號2020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