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雄 欒瑋捷
摘要:目的:討論解毒化瘀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及對炎癥反應、高凝狀態(tài)的改善。方法:抽取治療的66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開展研究,回顧患者資料,患者按不同療法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33例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實驗組33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解毒化瘀中藥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治療效果及炎癥指標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解毒化瘀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能夠顯著抑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炎癥反應,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臨床療效較好。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解毒化瘀中藥;美沙拉嗪;炎癥反應;高凝狀態(tài)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1]。本研究分析應用解毒化瘀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及對炎癥反應及高凝狀態(tài)的改善。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我院治療的66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開展研究,回顧患者資料,按治療方法不同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5.65±9.31)歲。實驗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34~54歲,平均年齡(45.40±9.40)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相關診斷,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80148)1.0 g/次,口服,3次/d;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解毒化瘀湯,藥方:丹參20 g、黃連15 g、忍冬藤20 g、炒地榆15 g、黃柏15 g、白芨8 g、側柏葉12 g、馬齒莧15 g、槐花炭12 g,1劑/d,500 ml,水煎服。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腸鏡檢查腸道黏膜基本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腸鏡檢查仍顯示腸道黏膜輕度炎癥或者假性息肉形成;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腸鏡檢查結果未好轉或出現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比較兩組TLC、hs-CRP、TNF-α、IgA、IgG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93.94%,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75.76%;實驗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TLC、IgA、IgG高于治療前,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hs-CRP、TNF-α低于治療前,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普遍存在高凝狀態(tài),由于患者的腸屏障損傷,導致腸道黏膜通透性顯著升高,內毒素及細菌等進入血液循環(huán),誘發(fā)腸道炎癥反應,激活機體凝血—纖溶系統(tǒng),導致高凝狀態(tài),從而增加血栓的發(fā)生風險,以及阻塞腸黏膜微循環(huán),加重患者腸道黏膜組織的缺氧缺血,并能夠進一步加重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引起腸道黏膜損害及潰瘍發(fā)生,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及預后的改善。相關研究證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凝血指標處于異常狀態(tài),如FIB、D-D、PAGmax水平增高,而MPV水平明顯下降,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因此,臨床中如何減輕患者的機體炎癥反應,改善凝血指標進而降低患者高凝狀態(tài)是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的實驗組效果優(yōu)于單一西藥治療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解毒化瘀中藥聯(lián)合西藥治療能夠顯著抑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炎癥反應,改善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臨床療效較好,應用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艷萍,姬林松,倪猛,等.不同嚴重程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4):394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