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美
【摘要】在幼兒園的種植課程中,教師應遵循幼兒本位理念,以幼兒提出的問題為導向,根據(jù)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和自學能力,積極開展符合幼兒發(fā)展需要的課程活動。在設計幼兒園種植課程時,幼兒園應注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把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提高師幼、幼兒與自然互動的質量,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課程,融入大自然,激發(fā)幼兒對植物、大自然的探索興趣。
【關鍵詞】問題情境;種植課程;幼兒園;實踐活動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各地區(qū)幼兒園更加注重種植課程的建設。幼兒園種植課程可以滿足幼兒的探索和求知欲。幼兒在參與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近距離接觸、觀察植物,從而了解植物生長規(guī)律,提高觀察、表達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踐中積累知識經驗,增強責任意識。近些年,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網(wǎng)絡的快速普及,幼兒與真實的大自然相距甚遠,缺乏對植物生長環(huán)境的認識,對植物種植方面的認知極為有限。因此,為了讓幼兒更深刻地感受到觀察與發(fā)現(xiàn)的樂趣,開發(fā)種植課程成為幼兒園開展實踐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
一、幼兒園種植課程的內涵
幼兒園種植課程主要指幼兒主動參與植物的播種、生長和收獲的全過程,在這期間體驗勞動的樂趣,同時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動手能力[1]。種植課程以種植活動為核心,要求教師結合幼兒的發(fā)展特點,依據(jù)幼兒的興趣點來設計課程,并在種植課的開展過程中關注幼兒動向,對幼兒提出的問題給予引導及解決[2]。因此,幼兒園種植課程是一門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世界,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課程。
二、幼兒園種植課程的意義
幼兒園種植課程具有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在實踐意義上,種植課程不僅可以培養(yǎng)幼兒對植物種植、探索自然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幼兒智力的開發(fā)[3]。在理論意義上,通過實踐和探索得出的經驗積累,為教育學者總結科學、有效的種植教學法提供了經驗支持,以構建適合幼兒的種植課程體系。
三、幼兒園種植課程中的問題情境
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就是為幼兒提供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的過程[4]。例如,在種植活動開始前,教師要為幼兒預留充足的討論時間,可以提出問題:“孩子們喜歡什么植物?”“知道這些植物是從哪里來的嗎?”幼兒積極踴躍地舉手回答:“我喜歡玫瑰花,玫瑰花好看!”“菊花!菊花!”教師應為幼兒預留充足的表達自身看法的時間,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以往的種植經驗,讓幼兒自主選擇要種植什么植物。幼兒討論后,表示要種植茨菇。通過討論與調查,充分考慮當季的溫度氣候、果實成熟時間的長短及是否便于生長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后,教師將種植落到實處。顯然,幼兒十分愿意參與種植活動,體驗種植的全過程。在參與種植活動前,幼兒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包括工具和水土方面的準備等。因此,教師可以在這些方面讓幼兒放手去做,鼓勵幼兒去思考、嘗試,讓幼兒分工合作,自主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種植過程中,幼兒會有很多疑問:“植物該怎么種呢?種子該怎么選擇呢?”幼兒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猜想。對于茨菇的種植是整顆種植還是芽扦插種植,幼兒難以確定,因此,他們請教了有經驗的專業(yè)人士,得出了兩種種植方式皆可的結論。接著,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孩子們,你們覺得種植哪個部分茨菇才比較容易活下來,然后更快長大呢?”不同的幼兒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有的幼兒覺得整顆種下去才可以發(fā)芽,有的幼兒認為可以嘗試扦插芽??吹接變号d致勃勃的樣子,教師立刻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提出問題,在了解幼兒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支持幼兒進行猜想,引導幼兒自己動手探究。
種植課程的開展旨在培養(yǎng)幼兒的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5]。因此,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間的交流和協(xié)作,為幼兒提供互幫互助、分工合作的機會。例如,在種植茨菇的過程中,由于天氣愈加炎熱,需要足夠的水分才能保障茨菇的生長,但種植茨菇的圓池很大,為了讓茨菇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幼兒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開始動手驗證。大部分幼兒決定開展合作,把水管連接起來,讓水管能夠澆到圓池的各個方位,剩下的幼兒兩人一組抬水給種植茨菇的園池注水。實踐表明,教師在合適的時候放手,讓幼兒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能夠使幼兒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同時能夠提升幼兒的合作能力,促進幼兒的共同成長。
四、幼兒園種植課程的有效構建
要構建有效的種植課程,教師首先應制定明確的種植目標,時刻關注幼兒的發(fā)展動向[6]。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興趣和性格,在種植活動中的選擇和表現(xiàn)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這類活動的自主性與隨機性較強。雖然此類活動的隨機性很強,但教師仍需提前做好預設計劃,把幼兒的年齡發(fā)展特征、種植內容及已有經驗相結合,制定幼兒的發(fā)展目標[7]。在開展合適的種植活動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從科學、社會、語言、健康和藝術領域中習得知識與經驗,還要綜合考慮幼兒的認知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能力,進而通過開展種植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主題網(wǎng)絡梳理對構建有效的種植課程十分重要[8]。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種植過程中幼兒的行為也會不斷變化,課程的開展充滿不確定性,植物的種植也具有未知性,這便要求教師不斷提高“預設”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種植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依據(jù)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幼兒的興趣點來繪制種植課程的主題網(wǎng)絡,做好種植活動預設,提前為種植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雖然教師已經做好了各方面情況的預設,但有些預設之外的事件難以避免,導致教師的預設往往與幼兒的興趣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準確地進行預設,需要教師在開展活動中把握幼兒的發(fā)展特點,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以幼兒提出的問題為導向,給幼兒自覺生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幼兒對大自然的各種探索。雖然課程有預設,但課程并非一成不變的,有時課程的開展可能偏離預設,也可能會出現(xiàn)超出預設的探究線索的情況。種植活動并非靜態(tài)的,教師應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關注幼兒的動向,追隨幼兒的興趣發(fā)展情況,從而設計更符合幼兒發(fā)展需求的新內容。
要構建有效的種植課程,教師必須具備深刻的課程意識,注重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9]。生活中存在很多學習機會,所以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教育意識和敏銳的目光,善于找到不同事物的教育內涵,抓住機會,引導幼兒去發(fā)現(xiàn)、探索。比如,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植物種植過淺怎么辦?如果種植多種植物,應如何區(qū)分這些植物?怎么給這些植物制作標記?用什么手段和方法來觀察植物?如何管理好植物?教師應確保活動不會浮于表面,而應使種植活動成為更深刻的教學活動。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動向,對于他們的表現(xiàn),要立即適當給予反饋及支持,從而使幼兒在活動中更有積極性,積累更多知識與經驗。教師是幼兒行為活動的合作者與支持者。在課程中,幼兒占主體地位,而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幼兒分析問題、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這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課程意識及敏銳的教育目光,能夠細心發(fā)現(xiàn)幼兒的問題,善于感知幼兒的需要,引導幼兒積極探索與思考,使幼兒在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及探索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課程意識,給幼兒一片天地,讓他們可以自由地放飛自己的想法,從而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幼兒園的種植課程可以讓幼兒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并感受到動手的樂趣,既能學習與伙伴合作交流的方法,又可以積累經驗與知識,在種植活動中懂得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要想構建有效的種植課程,幼兒園必須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以幼兒提出的問題為導向,借助周圍環(huán)境,將課程有機整合起來,完善教學管理體系,有效促進幼兒全方位、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李海霞.幼兒園田園種植園本課程的實踐探究[J].好家長,2017(41):29.
劉軍花,趙貝貝.淺談種植課程在幼兒園里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 2019(11):243.
黃毅娟.幼兒園種植活動中大班幼兒自主管理實踐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01):93-94.
楊婧瑜.幼兒園種植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探微:以中班幼兒萵筍種植活動為例[J].知識窗(教師版),2020(12):69.
賈金鳳.開展種植活動 建構幼兒園種植園本課程[J].考試周刊,2020(A2):161-162.
陳肖.我動手,我快樂:幼兒園種植區(qū)角活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J].科幻畫報,2020(10):101.
胡清麗.幼兒園種植活動中幼兒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策略探討[J].家長,2020(29):132-133.
陸欣朦.關于科學素養(yǎng)目標的幼兒園種植活動課程設置[J].啟迪與智慧(中),2020(09):10-11.
葉毅梅.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實施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2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