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猴哈奴曼是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中重要的藝術形象,它勇敢機敏、本領高強、助人為樂,在印度文學、宗教和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隨著史詩和宗教的流傳,哈奴曼的形象以各種形式走向經典化的過程。中國的孫悟空和泰國的大圣佛祖都有哈奴曼的影子,又都被人化、被世俗化,總之被異化、最后被經典化。
關鍵詞:哈奴曼 藝術形象 經典化
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個重要的藝術形象,隨著史詩和宗教的流傳,這一形象在東方,尤其是喜馬拉雅文化區(qū)域內不同語言文字、各異的藝術造型形成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從神化到俗化、從娛神到娛人的經典化過程。其實,最初神猴哈奴曼的故事和羅摩、十首王等的故事彼此無關,后人將其纂撰在一起,成為后來這個樣子。在公元前后,《羅摩衍那》的故事就被神化了。在古代印度梵文衰落以后,印度以印地語、孟加拉語、烏爾都語等為代表的幾十種地方語言中,都有用自己語言敘述的《羅摩衍那》和神猴哈奴曼?!读_摩衍那》的內容和神猴哈奴曼的故事很早就開始口耳相傳到了亞洲許多國家。古代東南亞各國幾乎都有各種簡繁的譯本。近代,隨著《羅摩衍那》被譯成意大利語、法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神通廣大、活潑可愛的神猴哈奴曼形象又被西方所熟知。在中國,隨著漢譯佛經中多次提及《羅摩衍那》,以及少數民族地區(qū)如傣族、藏族、蒙古族等地區(qū)多有流傳,甚至新疆古代語言中也有《羅摩衍那》的故事流傳等,神猴哈奴曼的形象和故事也幾乎在這一廣袤大地上人所共知。
《羅摩衍那》的故事里,開篇就提到創(chuàng)造之神大梵天為了幫助下凡的毗濕奴大神消滅十首魔王羅波那,要求諸天神都生猴子。于是成千上萬的猴子都來到塵世,其中風神生了哈奴曼,他們個個力大無窮,變化莫測,功力可以翻江倒海。羅摩在尋找被十首魔王劫持的妻子悉多時,遇到了猴國的哈奴曼。應邀幫助羅摩尋妻的哈奴曼不僅發(fā)現(xiàn)了悉多在海中的楞伽島而且渡海找到悉多,并以大鬧海島的壯舉回復羅摩。在哈奴曼的大力幫助下,羅摩終于找回悉多。史詩在最后的部分補充說明了哈奴曼形象的變化,即為什么初時很普通,在故事中無足輕重,但是這一形象在繼后的發(fā)展中越來越重要,本領也越來越大,直至他準備渡海時才意識到自己的功力。原來他童年時因調皮搗亂,受到修道仙人的詛咒,只有在關鍵時刻,他才能發(fā)揮出極大的能量??傊?,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他雖為神猴卻高度人格化,不乏頑皮、率真的猴性,但又擁有極富正義感、大膽機智、助人為樂的人性。他不畏艱難險阻、毫無功利地為代表正義的羅摩盡力。在尋找悉多的過程中,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給人以深刻印象。自古以來,《羅摩衍那》故事所到之處,哈奴曼都是匡扶正義的化身。史詩中羅摩和羅什曼那兄弟二人受重傷,是哈奴曼用手將吉羅婆山從千里之外托到陣前,找到仙草,治好他們兄弟的傷痛,又將大山用手托回原處。這在印度古代神話中是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而又膾炙人口的故事,至今還在人民中廣泛流傳,歷經千年而不衰。
《羅摩衍那》的故事和神猴哈奴曼的形象通過留在古代漢譯佛經中的文字,終于被中國所認知。在唐玄奘(602—664)翻譯的《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四十六卷中,就對《羅摩衍那》有概括介紹:“如《羅摩衍那書》有一萬二千頌,惟明二事:一明羅伐拏(羅波那)將私多(悉多)去,二明邏摩將私多還?!贝送猓峨s寶藏經》中的《十奢王緣》,講述羅摩如何失妻又得妻,將這兩個故事合在一起,即《羅摩衍那》的故事核心。a重要的是在第二個故事中,已出現(xiàn)一個本領高強、統(tǒng)領千軍萬馬、救助他人于危難之中的獼猴王。這一形象的出現(xiàn),使許多學者對它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是否有某種聯(lián)系的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眾所周知,1923年,胡適先生(1891—1962)在為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西游記》一書所寫代序《西游記考證》中,提出“《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b的觀點。他寫道:“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谟《茸罟诺募o事詩《拉麻傳》(Ramayana)里尋得一個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圣的背影了?!濒斞笇Υ顺址磳σ庖?,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所以我還以為孫悟空是襲取無支祁的?!保ā盁o支祁”是“形若猿猴”的淮水神——筆者注)但是盡管如此,這些觀點仍然不失為20世紀文壇孫悟空形象研究的一大突破。其實,早在十年前,德國傳教士衛(wèi)禮賢(1873—1930)就在德譯的《中國童話》c中將孫悟空與哈奴曼聯(lián)系在一起了。繼后,1930年陳寅恪先生(1890—1969)在《〈西游記〉玄奘弟子的故事之演變》一文中考證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豬八戒及高老莊招親故事、沙僧故事等在漢譯佛典中的來源。這無異于支持了胡適的觀點。以后的學術界對孫悟空到底是“進口貨”還是“國產貨”,始終各執(zhí)一端,難分軒輊,但畢竟擴大了《羅摩衍那》,尤其是哈奴曼在中國的影響。季羨林認為:“中國小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身上就有哈奴曼的影子。他是中國的無支祁和印度的哈奴曼合二為一的人物。他那大鬧天宮的故事,同他的印度同事哈奴曼的托山故事一樣,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至今還在中國人民中傳播,也同樣歷千年而常新?!眃
《羅摩衍那》及神猴哈奴曼的故事,經學者研究,與中國文學還有另外一些關系。唐傳奇中還有一篇《補江總白猿傳》,說南梁歐陽紇將軍率師南下,行至福建長樂,其妻被白猿精擄去。宋話本、南戲劇本和明代洪梗的同名小說《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也記載了一個猿精在梅嶺擄人的故事。這些作品與《羅摩衍那》中的故事似乎有某種聯(lián)系。鄭振鐸先生(1898—1958)就曾大膽推測:“最早的戲《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永樂大典》作《陳巡檢妻遇白猿精》),其情節(jié)與印度的大史詩《拉瑪耶那》(Ramayana即《羅摩衍那》)很有一部分相類似?!眅他的判斷雖最后未下結論,但意思是很清楚的,即中印這兩部作品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而神猴哈奴曼和白猿精相近的題材故事,則是敢于這樣大膽推測的重要依據。
文學的傳播和交通往來是分不開的。中印兩國海陸有兩千多年的貿易和文化的溝通渠道。尤其是近代以來,南方絲綢之路的發(fā)現(xiàn),學者注意到除西域的絲綢之路以外,中印文化、文學的交流還可以通過“川滇緬印道”進行。況且由于以往西域道、西藏道這兩個人所共知的中印文化通道,在音樂、建筑、繪畫、雕刻、戲曲、詩歌小說、天文歷法、醫(yī)學等方面,中印互鑒,受惠于對方。其中敦煌石窟中藏有古藏文《羅摩衍那》的簡譯本,即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產物。據估計,梵文《羅摩衍那》是7世紀以后傳入西藏的。后吐蕃贊普赤松德贊(755—797在位)乘唐天寶年間(742—756)“安史之亂”(755)無暇顧及,攻打了十一年,才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攻陷了敦煌。宣宗大中二年(848)才得以收復。據考證,吐蕃占據敦煌的六十七年中開鑿了大量的洞窟,現(xiàn)存的竟有四十五個之多。估計從梵文譯成藏文的《羅摩衍那》,即是在這期間藏入的。在古藏文《羅摩衍那》中,不僅有哈奴曼(藏文譯本稱哈奴曼達),而且形象生動,是羅摩與悉多數次團圓的重要力量和推手。f尤其是當羅摩將悉多母子送到吉姆園中生活時,是哈奴曼仗義執(zhí)言、力挽狂瀾,大膽指責羅摩說:“身為人間之王,行為要符合神規(guī)。投生為人,武藝能與獅子匹敵,天女(悉多,筆者注)無錯卻栽上了離奇大罪!”g國王羅摩聽了很合自己心意,也覺得哈奴曼所言極是,就召回了悉多母子。哈奴曼成為他們團圓結局的主要推動力量。
中印文化交流的另一個重要渠道是始于漢代,而宋代得到長足發(fā)展的海上絲綢之路,而福建的泉州則是當時在這條海上通道上的最重要的港口。南宋(1127—1279)初年,泉州開元寺先后修筑了兩座磚塔,后改建為石塔。在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用石料建成的西塔第四層上,有一個猴行者的浮雕像。他猴面人身,頭戴金箍,身穿直裰,足登羅漢鞋,頸項上掛著一圈大佛珠,腰懸藥葫蘆,右臂曲在胸前,左手握著鬼頭大刀,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泉州學者黃梅雨認為:“猴行者浮雕,很可能取材于這部著作(《羅摩衍那》)。它的出現(xiàn),給300多年后的明代作家吳承恩,在創(chuàng)作《西游記》時對孫悟空形象的塑造,是產生過影響的?!県1983年,精通漢文化、研究《西游記》人物形成史的日本北海道大學中文系教授中野美代子,來泉州考察后,“以《福建省和〈西游記〉》為題,提出‘孫悟空生在福建這個驚人論點”i。她認為:“印度古代史詩中哈奴曼的形象隨著婆羅門教傳入福建沿海一帶,形成了許多猿猴精的傳說,這些傳說和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相結合,塑造出了《西游記》故事的雛形。所以說,孫悟空‘家鄉(xiāng)在福建。”j繼后,中野美代子教授在《泉州開元寺東西塔浮雕考》一文中,再次堅持自己的觀點說:“此獼猴頭戴金箍,頸掛數珠,腰間懸掛《孔雀明王經》和葫蘆,誰都會說這是孫悟空的前身。k《羅摩衍那》中哈奴曼的形象經過南海傳至泉州順理成章。早在8、9世紀,《羅摩衍那》即已逐漸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東南亞地區(qū),作為宋代“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和這些地區(qū)的海上往來極其頻繁。《羅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從這一地區(qū)直接或間接傳入福建是極其便利的。南宋福建大詩人劉克莊(1187—1269)在《釋老六言十首》中即有“取經煩猴行者”的詩句??梢姰數匚娜藢ζ涫煜さ某潭?,而將孫悟空與哈奴曼牽手則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公元2—3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就已傳入斯里蘭卡。古剎無畏山就有眾多大乘經典和僧人,其結果是促使梵語興盛。僧俗學者和王公貴族也開始以通曉梵語而自豪。在這種文化背景下,6世紀斯里蘭卡產生一種重要的梵語作品《悉多落難記》。此作品主要取材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其中重要情節(jié)是神猴哈奴曼幫助羅摩戰(zhàn)勝十首魔王,攜妻回國。因為《悉多落難記》中主要記載的是哈奴曼救難的英雄事跡,所以在6世紀的斯里蘭卡,哈奴曼就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域外形象,而是一個在本國急公好義、救人水火而有一定影響的英雄了。而哈奴曼懲惡揚善、終得善果、神通廣大、樂于助人的形象,正符合了廣大斯里蘭卡人民的愿望。他們在本國的土地上修廟建寺,祭祀哈奴曼,還表示了廣大信徒對哈奴曼的愛戴與崇拜的心理。至今,人們還能觀賞到在斯里蘭卡皇家植物園哈克嘎拉(Hakgala)不遠處的“Seetha·Amman”神廟。它為紀念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曾到過此地而建,裝潢華麗,香火很盛。主殿旁邊的斜坡巨石上有五個單獨的圓形洞,猶如一個巨大的腳印。當地人堅信那就是哈奴曼為救悉多而跨??v身一跳時留下的腳印。
《羅摩衍那》以口耳相傳或寫本的形式從陸海兩路南傳至泰國?!傲_摩衍那”的意思是“羅摩傳”,傳入泰國后被稱為《拉瑪堅》。其主要內容可能源于印度南傳和流傳于西北方向的故事,以及直接或間接吸收了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羅摩故事,最后經過泰國本民族文人的再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其中重要的藝術形象神猴哈奴曼的所作所為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拉瑪堅》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是大城王朝德來路加納時期(1448—1488)出現(xiàn)的,為皮影戲《拉瑪堅》配音的不完全臺本。繼后在泰國出現(xiàn)的源于泰國民間文學藝術的舞劇孔劇中,最典型的六十八式舞姿中就有一種是“哈奴曼除魔”??讋 独攬浴分薪巧拿婢叨加芯唧w的形制和顏色。主要分為王子面具、神猴面具和羅剎面具三大類。其中神猴的種類繁多,約有三十余種,根據角色和劇情需要決定其面具的圖案和顏色。重要角色神猴哈奴曼的面具以白色為底色,用紅、綠、金藍等顏色勾勒,頭載平頂金冠。這些五色繽紛的色彩裝飾,不僅象征了哈奴曼豐富的情感與心理,也代表了人們對他智勇雙全、忠于正義等行為的理解,以及對這一藝術形象的由衷喜愛。
其實在泰國還廣泛流傳著對《西游記》中孫悟空這個齊天大圣的崇拜,乃至榮登佛祖之位?!段饔斡洝吩?9世紀就以《西游》之名被譯成泰文,影響日隆。由此可見,從印度的哈奴曼、中國的孫悟空和泰國的大圣佛祖的發(fā)生學考釋、故事框架、流傳路線,形成了三個似是而非、別開生面的神猴形象體系。他們同根同源,都有哈奴曼的影子,但又都被人化、被世俗化,總之被異化、最后被經典化。泰國著名的萬福(眼)慈善院是個有印、中、泰三國特色的大寺院,香火繁盛、香客眾多。該寺院有廣東潮汕特色的牌樓式山門,上面標有萬福慈善院的中文和泰文。寺院內主要供奉著千手觀音、大圣佛祖、財神爺、太上老君幾位神祇。寺院中的大圣佛祖為三面大圣,三面分別代表了憤怒、喜悅、悔恨,這三種情緒用來提醒和規(guī)范男性的行為。寺院供有三尊主祀神,分別代表了平安、健康、財富。大圣代表了健康。佛像整體近兩米高,金箍棒近三米長,有三個頭。在中國的神祇中只有哪吒三頭六臂,印度的哈奴曼是五面八臂。在中國,三頭六臂往往表示其本領高強。而在印度則無論是四面佛、五面佛的哈奴曼,其每一面都被賦予不同的意義。那么泰國這一大圣塑像,無疑融合了印、中、泰三國崇拜神猴的心理,既突出了哈奴曼的本領、孫悟空的神通,又表現(xiàn)了佛祖三個面不同的寓意與象征。
“哈奴曼”形象的經典化過程說明,首先,凡是印度《羅摩衍那》和印度宗教信仰所到之處,神猴哈奴曼的藝術形象就會以各種形式走上經典化的過程,成為南亞、東亞、東南亞各國人民心中的偶像或變異后的偶像。其次,“哈奴曼”形象的經典化過程,使得學界對《羅摩衍那》以及人物形象之研究,尤其是“哈奴曼”形象一類的研究,具有了民間文藝學傳統(tǒng)中的母題、主題或題材研究所難以企及的闡釋深度和理論高度,從而使“哈奴曼”的形象研究有了更大的闡釋空間。
a 參見《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2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頁。
b 胡適:《西游記考證》,亞東圖書館1923年版,第26頁。
c Richard Wilhelm. Chinesische Volksm?rschen. Jena:Eugen Diederich,1914:410.
d 季羨林:《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版,第461頁。
e 李肖冰等編:《中國戲劇起源》,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頁。
fg 王堯、陳踐:《敦煌古藏文(羅摩衍那)譯本介紹》,《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第29頁。
h 黃梅雨編:《話說泉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頁。
i 泉州市旅游局編:《泉州開元寺奇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頁。
j 《天津日報》1992年2月20日,楊敏摘自《福建日報》。
k 梅益主編:《中國與日本文化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頁。
作 者: 梁玥,教育碩士,天津市天外大附屬北辰光華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文教育等。
編 輯: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