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達·高布樂》中女主人公海達·高布樂是易卜生戲劇中最具爭議性的主要人物之一。本文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將劇中人物泰斯曼作為切入點,分析海達的悲劇。高布樂將軍去世后,海達接受現實嫁給泰斯曼為妻。然而由于海達始終作為高布樂將軍女兒存在,她無法與以泰斯曼為代表的現實調和,在苦悶絕望之際最終選擇自殺,結束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關鍵詞:《海達·高布樂》 現實 無法調和 悲劇
引言
《海達·高布樂》是易卜生晚期一部杰出的象征主義劇作,其女主人公海達·高布樂得到了眾多的關注。蕭伯納認為海達善妒、懦弱,缺乏良知;徐燕紅高度評價海達“超越了普通女人的一味謙恭”;何成洲則認為海達是一個“頹廢者”,其性格“反映了19世紀末歐洲文學典型特征的‘頹廢精神”;蔣文穎認為海達由于未適應從“高布樂將軍的女兒”到“泰斯曼太太”的倫理身份的轉換導致自己無法走出倫理困境。本文將把視線轉向劇中海達的現任丈夫泰斯曼,以泰斯曼為切入點分析海達的悲劇。由于海達始終作為高布樂將軍的女兒存在,她在接受現實后又始終無法與以泰斯曼所代表的現實調和,最終在苦悶絕望之際選擇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一、海達:高布樂將軍的女兒
作為高布樂家的千金小姐,海達屬于社會最上層的貴族,擁有顯赫的社會地位,享有更多的權勢和自由。在海達未登場前,傭人柏特就說過“她好像架子挺大似的”。朱黎阿姑姑回憶起在高布樂將軍生前,時常看見海達騎著大馬,跟著將軍在大路上飛跑,認為海達是個“四面八方都有人捧的女人”,其顯赫地位可見一斑。
作為高布樂將軍的女兒,海達接受了傳統(tǒng)的貴族教育?!霸趯④姼赣H的養(yǎng)育下,海達生活在循規(guī)蹈矩的環(huán)境氛圍中”,海達認同并維護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在得知有夫之婦泰遏為了尋找樂務博格悄然離家出走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可是你想到沒有,人家會怎么說你?!碑斅暶墙宓臉穭詹└翊蛩愦蚱扑秃__兩人的曖昧狀態(tài)時,海達用槍威脅打死他。海達不能接受光明正大地與樂務博格在一起,這不僅有失她貴族小姐的體面,還會招致她“丑聞”纏身,被公眾貼上“道德敗壞”的標簽。
高布樂將軍去世后,海達也嫁為人婦,易卜生仍以高布樂姓氏給劇本命名,這一點,易卜生在信中做過解釋:“海達作為一個人,與其說是她丈夫的妻子,不如說仍然是她父親高布樂將軍的女兒?!备卟紭穼④婋m已故去,其對海達的影響卻無處不在。在海達與丈夫的新居中不僅掛著高布樂將軍的畫像,寫字臺里仍保留著父親遺留下來的槍支。槍支是權力的代表,劇中海達曾多次使用手槍用以威懾他人,上至勃拉克推事,下至浪蕩子樂務博格,這一行為表明海達試圖保有父親在世時的權力與威嚴。加之她嫁給泰斯曼為妻后入住高檔別墅,要求泰斯曼需要交際應酬并在有經濟保證時雇傭聽差和買馬,可見,海達竭力重拾父親在世時的待遇與自由。
二、泰斯曼:無法調和的現實
高布樂將軍逝世后海達處境艱難。父親的逝世并沒有給海達留下多少遺產,這種經濟上的窘境使她吸引不了上層社會單身男士的注意。作為女性,海達也無法獨立維持父親在世時的身份地位,她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的時光已經過去了”。而此時出現的泰斯曼無疑從物質方面拯救了海達。泰斯曼不久就有做教授的希望,可以提供給海達一個穩(wěn)定的生活保障。泰斯曼愿意不顧一切供養(yǎng)她,堅決不讓海達過寒酸日子,答應海達進行社交活動,并在有經濟保障時為海達買馬并雇傭穿制服的聽差,他愿意竭力維持海達曾作為將軍女兒時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泰斯曼是個規(guī)矩正經人,這對于認同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海達來說十分重要。綜合考慮,泰斯曼成為海達結婚的最佳人選。失去往昔榮耀的海達接受現實,紆尊降貴,嫁給泰斯曼為妻。
海達又為何與自己選擇的現實無法調和呢?易卜生在信中寫道:“喬治·泰斯曼、他的兩個年邁的姑母和忠誠的女傭柏蒂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實體。他們的思維方式相近,共享著同樣的回憶,保持著同樣的人生觀。對于海達來說,他們構成一股陌生的、反對她的基本人性的敵對力量?!边@種“陌生的敵對力量”使海達既不愿意也無法融入泰斯曼家族。當辛苦撫養(yǎng)泰斯曼長大成人的朱黎阿姑姑大清早來探望泰斯曼夫婦時,海達對其拜訪十分冷淡。當泰斯曼拿著病重的呂納姑姑為他繡的拖鞋給海達看時,海達的反應是“懶得看”“跟我沒什么相干” 。朱黎阿姑姑特意為了海達買一頂新帽子,為的是和她出門的時候不丟她的臉,而海達卻為了羞辱她假裝這是傭人的帽子。在對勃拉克推事坦白此事時,她認為“有時候這股沖動忽然涌上來,簡直沒法子壓住”,連她自己也無法搞清楚這樣做的動機。在稱呼朱黎阿姑姑時,她仍無法用“du”來表達家人之間的親密而選擇用疏遠的“de”,海達根本無法融入泰斯曼家族。
海達無法調和自己承擔傳統(tǒng)女性的責任。海達遺傳了父親的驕傲和冷漠,對地位較低的人總是頤指氣使,崇尚權力和獨立。泰斯曼一家代表的是“挪威城鎮(zhèn)社會的典型的中產階級道德傳統(tǒng)”,所以海達與泰斯曼的結合不僅降低了她的社會地位,限制了她的自由,還破壞了她的獨立。朱黎阿姑姑希望海達早日懷孕,海達也理應承擔起傳宗接代、相夫教子的責任。所以當朱黎阿得知海達已懷孕時驚喜不已,而海達的反應卻是阻止泰斯曼繼續(xù)說下去,在朱黎阿姑姑親吻她時輕輕推開她。朱黎阿走后,海達在屋里“走來走去,舉著胳膊,捏著拳頭,像是到了窮途末路的樣子”,展現了她對懷孕一事的抗拒與極力否認。原因在于海達懷孕不僅直接滿足了朱黎阿強加于她身上的“希望”,破壞了她的獨立,而且懷孕意味著責任與義務,極大地限制了她的自由。
海達與泰斯曼也無法調和。在選擇嫁給泰斯曼之后,海達仍極力保持著高布樂將軍生前時作為將軍女兒的生活狀態(tài)。但是推事帶來消息稱泰斯曼受聘的事會延期,泰斯曼在擔心之余,不僅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交際應酬和接待客人,而且也不能為海達買馬并雇傭穿制服的傭人。泰斯曼無法幫助海達過上以前的生活。海達無法接受這一事實,為了發(fā)泄心中的氣憤,只好拿出父親的手槍再次恐嚇泰斯曼。海達還跟推事透露期望泰斯曼搞政治,這一行為也是海達極力回到父親生前時的生活狀態(tài)的嘗試。然而這一嘗試被勃拉克否定后,她對這一現實失望,以至于她覺得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煩悶得活不下去。
鄧普頓曾表明,《?!穭≈信_上臺下的所有女性,都是為了服務男性而生——除了海達,她拒絕成為一位服務型女性。然而諷刺的是,在最后關頭,當她得知自己的“丑聞”即將暴露而要受制于人時,在泰斯曼與泰遏竭力復原手稿之際,她終于呈現出了服務型女性的姿態(tài)。她詢問泰斯曼“難道就沒有我可以幫你們倆做的事情嗎”?卻得到了泰斯曼毫無余地的否定回答。木訥的丈夫不但看不出海達即將面臨的危險,還掐滅了她心中最后一絲希望,甚至將她推給對她覬覦已久的勃拉克推事。海達對泰斯曼徹底失望后選擇自殺。在泰斯曼所代表的現實里,不管是面對泰斯曼的家人,還是面對泰斯曼本人,海達始終無法與現實調和,而這些無法調和的現實也一步步釀就了她的悲劇。
結語
生活于19世紀的海達·高布樂,即使是將軍的掌上明珠,在父親去世后也不得不步入現實。然而選擇現實后她又固執(zhí)地保持著高布樂將軍女兒的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使得海達始終無法調和與以丈夫泰斯曼為代表的現實調和。海達被現實排斥,她越發(fā)苦悶絕望,只能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絕境,成為文學史上既充滿魅力、又令人唏噓不已的悲劇形象!
參考文獻:
[1] Shaw G. The Quintessence of Ibsenism[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57.
[2] 徐燕紅.海達·高布樂的女性視角透視[J]. 外國文學研究,2000(1).
[3] 何成洲.論海達·高布樂是一個頹廢者[J]. 外國文學評論,2004(3).
[4] 蔣文穎.“女兒”或“妻子”:論海達·高布樂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J].外國文學研究,2015(4).
[5] Kildahl E. The “social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of "Hedda Gabler”[J]. Educational Theatre Journal, 1961, 13(3).
[6] 亨利克·易卜生.易卜生文集(第六卷)[M]. 潘家洵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7] Sturman M. Cliffs Notes: Ibsens “A Dolls House” & “Hedda Gabler”[M]. New York: Wiley Publishing, 2004.
[8] 亨利克·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M]. 汪余禮,戴丹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9] Olsen S. H. Why does Hedda Gabler marry Jorgen Tesman?[J]. Modern Drama, 1985, 28(4).
[10] Templeton J. Ibsens Wome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作 者: 劉樣,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