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昕妍
摘 ? 要: 實施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要求?!豆鹜ㄗR教育紅皮書》,蘊含著豐富的通識教育思想,可以為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目前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在理念、內容、管理模式上,仍存在不足。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彰顯以生為本、全面發(fā)展的目標理念,構建多元覆蓋、育人導向、促進學習的服務內容,形成專業(yè)管理、靈活自治的工作模式,應當成為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追求。
關鍵詞: 通識教育 ? 學生事務 ? 現(xiàn)狀 ? 發(fā)展方向
自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要將“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培養(yǎng)制度”作為提高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途徑,實施通識教育越發(fā)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美國全國學者協(xié)會(NAS)指出,“通識教育的目標和學生事務實踐的目標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1](2)。“通識教育是解放性的,視野開闊、知識廣度、思想力量及在問題解決中產生的智力信心是最終的成果”,這與大學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一致的。學生事務工作起源于美國,從最初的替代父母制,到以服務學生需求、促進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為核心,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愈發(fā)關鍵的作用?!豆鹜ㄗR教育紅皮書》是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著作,歸納蘊含的通識教育思想,能夠為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的通識教育思想
二戰(zhàn)后,面對不斷增強的社會復雜性、教育系統(tǒng)的擴張與專業(yè)化引發(fā)的“知識爆炸”,美國教育界對教育問題與改革方向展開了激烈辯論。1943年,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組織該校12名專家教授,以通識教育的目的為主題,針對美國社會變革與多元化背景,高校、中學與社會的通識教育,以及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計劃進行了深刻而理性的思考,形成了《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以下簡稱《紅皮書》)。該書關于通識教育理念的論述,受到國際高等教育界的廣泛認同。
(一)通識教育的性質與目的
明確通識教育的內涵,就要對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及自由教育三者的關系進行辨析?!都t皮書》指出,廣義的教育可以被分成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專業(yè)教育(special education)兩個部分。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對應,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負責任的人和公民的教育,專業(yè)教育則指培養(yǎng)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yè)所需的能力的教育[2](33),二者共同構成學生整個教育,不能完全分離。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可以看做通識教育的早期階段,目標具有一致性,即“適于或有助于造就自由人”,但程度有所差別。通識教育可同時實施于高中和學院,是為更大數(shù)量的學生設計的;自由教育,如《耶魯報告》所言,是面向高校精英的教育。
《紅皮書》指出,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成人”(manhood),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做人”(to be)[2](2)。通識教育是從廣義上“人”的“完整性”探討教育如何為人生做準備,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全人”(Whole Man),即培養(yǎng)出“好”人(Good Man)、善良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和有用的人(Useful Man)[2](3)。既包含追求個體的內在完整性,又包含價值觀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不斷調適。
(二)通識教育的內容
通識教育是關于世界、人類社會生活、想象王國與理想王國的教育,既追求知識的本質,更重視培養(yǎng)人的心智的特質和品性。從知識領域來看,《紅皮書》將學問領域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但三者之間并非分離,“更像一個由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以不同的程度組合而成的‘光譜”[2](36)。通識教育不僅僅是傳播信息,而是有選擇性地傳授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成果及科學的局限性。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教學來講,問題不在于教多少內容,如果學生對正在使用的方法有所了解,對他的假設有批判性的認識,就能超越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并自由地審視自我。
從心智品質來看,培養(yǎng)“人在社會中美好的品性”正是通識教育的目標,《紅皮書》將這些品性概括為: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當判斷的能力,辨別價值的能力,在實踐中,它們是不可分的。一,有效思考能力包括三個階段,即在實際生活中處處用到的邏輯思考能力、可以跨越各領域的“情境思維”(thinking in a context),以及對于理解與人有關的問題最有價值的想象力,大體與上述三個學問領域分別對應。二,交流能力是表達自己并被他人理解的能力,可分為聽、說、讀、寫等四種相互關聯(lián)的技能。三,做出恰當判斷的能力涉及的是學生將全部思想運用于實際事務中的能力,不是從理論教學中發(fā)展出來的,而是來自實例、實踐和習慣。在通識教育過程中,學生們能認識到理論與事實之間的差距,從而學會把思想轉化為行動。四,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有關價值的知識,還要致力于價值本身,將價值真正內化于學生的行為、感情和思想,包括學術誠信、道德價值和品格等[2](38-42)。
(三)通識教育的實踐
通識教育不應該被認為是一套具體的必讀書目,或者規(guī)定好的一系列課程[2](45),既能采取許多不同的形式,又能在所有形式中反映出自由社會賴以存在的共同的知識與價值觀[2](35)。《紅皮書》總結了五種解決通識教育問題的主要辦法,即分布必修課、綜合導論課程、功能性課程、名著課程和個別指導。2007年,哈佛大學又發(fā)布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方案》(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2007,簡稱“2007方案”),提出“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上有更多的選擇自由”“人文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學習更多的科學”[3](105)等建議。而“如果僅僅學習一些課程,其功效是令人懷疑的”,整個學校生活都要融入通識教育的目標。除了正式教學外,學校還通過其他媒介對學生施加影響。一,課外活動提供了一種手段,能將課堂上傳授的抽象技巧與具體的選擇和行動結合起來。二,學生自治在某種程度上對公民素質的培養(yǎng)很有價值。管理一個學生組織(社團)和在團隊活動中處理遇到的問題,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決斷力、主動性和合作精神[2](53)。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現(xiàn)狀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突破40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達51.6%,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一方面,學生背景的多元化和內在差異性越發(fā)突出。另一方面,社會變革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轉型成為必然趨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對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在理念、內容、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生事務工作理念
我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高校人才培養(yǎng)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zhàn)略工程”[4],因此學生事務工作的目標、理念都是以服務社會發(fā)展為本的。同時,“在我們具有流動性的社會結構中,專業(yè)主義仍是實現(xiàn)階層提升的重要手段”[2](33)。社會對專業(yè)、職業(yè)訓練需求的強勁勢頭,導致學生事務工作存在實用性與發(fā)展性目標的失衡。這種追求“狹隘的自我”的理念導向不僅有礙于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反而容易培養(yǎng)出“世俗,老到”的“精致利己主義者”[5]。
(二)學生事務工作內容
從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演變可以看出,學生事務作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陣地,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工作內容的主導。2017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更是強調“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學生事務工作作為直接面向學生、服務學生的領域,思想價值引導應處在重要位置。學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維護,以及社會參與能力、自治能力培養(yǎng)等多樣化成長內容,亦不可或缺。此外,伴隨大學開放性的增加,國際學生與特殊需要學生成為高校內部不可忽視的群體。與同為亞洲國家的新加坡、日本等國相比,目前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內容缺乏對特殊需要學生的側重,在無障礙環(huán)境營造、配套設置與輔助技術資源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
(三)學生事務工作模式
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模式從最初的行政管理工作,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教育、管理、服務相結合”階段,是“與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及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相適應的”[6](11-13)。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管理主體向多以教師為主,學生自治體現(xiàn)不足;二是管理人員的專業(yè)化程度有待提升。在服務方面,重“管理”、輕“服務”的現(xiàn)狀比較明顯。
三、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內涵與發(fā)展方向
如《紅皮書》所言,高校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單純依靠正規(guī)教學部分無法實現(xiàn)培養(yǎng)“全人”的教育目標。在課程之外,包含寄宿方式和第二課堂活動在內的學生事務管理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另一支柱[7](13)。面對上述學生事務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在通識教育理念下開展學生服務、促進學生發(fā)展成為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發(fā)展與轉型新方向。
(一)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內涵
概括《紅皮書》中的通識教育理念可知,通識教育是所有學生應該接受的非專業(yè)教育,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適應社會生活的、具有美好品性的人和國家公民,包括知識與方法、心智特質等方面的教育。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主要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在性質上,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相對應,關注所有高校學生課外發(fā)展的各個領域;在目的上,學生事務以“服務”和“發(fā)展”為重點,旨在“為提供增強大學生教育體驗的服務”[8](192-206)“培養(yǎng)學生智力、社會心理和情感的全面發(fā)展”[9](86);在內容上,學生事務的實施以“第二、三課堂”為主要平臺,涵蓋學生行為管理,學生思想動態(tài)與價值觀引導,住宿、經濟資助、國際學生與特殊需要學生支持等生活服務,心理健康與學業(yè)咨詢、就業(yè)指導等咨詢指導,以及學生社團組織、社會實踐、各類文體活動等發(fā)展活動,呈現(xiàn)多樣化、全面性特點。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發(fā)展方向
1.學生事務工作理念方面
(1)以生為本
從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來看,無論是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重點,還是著眼于學生事務的管理,學生都是教育和管理的直接對象。學生事務工作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同樣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的責任和使命,應充分認識“以生為本”的重要性,改變傳統(tǒng)學生工作以社會和學校為本、以教師為主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更多地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話語體系服務每位學生發(fā)展[10](163)。
(2)全面發(fā)展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好”人,歸根到底源于某種完滿的人生哲學。學生事務工作不僅是高校內部的行政事務,更是高校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必須回歸到對學生個體的影響上?!皩W生的全面發(fā)展”,就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學識、理性的智慧,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心靈的滿足、生命的尊嚴、生活的價值[11](98)。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高校學生工作應從完成事務性工作,上升到關注學生事務對學生本身智慧、情感、品性等全面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變“問題式”管理為“發(fā)展式”管理。
2.學生事務工作內容方面
(1)多元覆蓋
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內涵要求必須覆蓋所有學生的校內學習、生活服務,乃至于助力未來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從學生對象來看,除普通學生外,針對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習生活服務應受到重視;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國際學生的比例持續(xù)上升,幫助他們適應當?shù)匚幕蕴嵘逃w驗和成效是學生事務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服務內容來看,要改變“重管理,輕服務”的理念,從傳統(tǒng)的思想管理和簡單的事務管理擴展為心理咨詢、職業(yè)規(guī)劃、學業(yè)指導[12](88)、體育與藝術情操的陶冶等多層次內容。
(2)育人導向
如上文所言,學生事務工作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育人”為導向應貫穿始末,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學生事務“育人”導向可包括:公民教育、能力教育及素養(yǎng)教育。
第一,公民教育。通識教育關注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國家公民。作為一個多元文化、民族的國家,我國面臨著實現(xiàn)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現(xiàn)實問題。學生事務工作應充分利用豐富的而課外資源,成為連接課堂、學校與社會的橋梁。一是通過思政教育、通識課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意識、公民意識,尋求一種超越專業(yè)知識之外的用以傳遞普遍價值的共同經驗和知識[13];二是通過支持和鼓勵各類社會實踐項目、志愿者服務項目等,為學生提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走向社會的機會,引導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第二,能力教育。通識教育十分強調對學生心智與能力的鍛煉,同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對世界教育的考察,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及學會生存。對于學生事務工作而言,要在內容領域融入能力培養(yǎng),通過多樣的課堂教育、社團組織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發(fā)揮天賦特長,提升理性思考、批判思維、團隊協(xié)作、有效交往、分析表達等能力的平臺。
第三,素養(yǎng)教育。通識教育的本質在于啟迪學生的心智,提升學生道德福祉[14](5-10)。從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對人理智、德性和審美修養(yǎng)[15](110)的重視,到《紅皮書》提出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理念,它們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道德與精神境界這一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學生事務工作中的素質教育導向,一是要在“第二、第三課堂”中融入通識教育的文化理念,注重養(yǎng)成學生積極的精神風貌和正確的價值觀;二是通過校園物質環(huán)境與精神文化建設的“隱性課堂”,在學生公寓園區(qū)、食堂、圖書館、教室營造文明育人的風氣與氛圍。
(3)促進學習
回歸高校的教育屬性,促進學生學習必然是學生工作理念的主要內容[16](80)。美國大學協(xié)會(AACU)指出,通識教育的基本學習成果是對人類文化及自然世界的了解[17](92-95)。學生事務的“學習”內容應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理論與方法,并加以道德觀念、價值理念、審美能力等養(yǎng)成。對此,學生事務工作應該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與從事學術事務的教師合作,把非學術性的活動、項目適當融入學術因素,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服務學生學業(yè)規(guī)劃與咨詢,并支持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
3.學生事務工作模式方面
(1)專業(yè)管理
在學生事務領域,推動學生作為發(fā)展者的發(fā)展,首先必須加強管理者作為建設者的建設[18](66)。在通識教育背景下,學生事務工作主張為學生提供全方面的服務和引導,做到德、智、體、美、勞的“五育并舉”,對相關工作者的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首先,學生事務工作者要具備完備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素養(yǎng),既包括諸如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各知識結構,又包括危機處理與靈活應變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yè)與道德素質等。其次,研究型學生工作是一種新型的學生工作業(yè)態(tài)[19](112),學生事務工作不能僅限于“日常瑣事”管理,而要深入研究學生工作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建立專業(yè)而科學的學生工作體系。同時,《紅皮書》倡議建立專業(yè)的組織“通識教育常務委員會”以負責通識教育的實施與管理,學生事務作為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領域之一,應設立專門專業(yè)的機構組織統(tǒng)籌各類學生服務與發(fā)展活動。
(2)靈活自治
《紅皮書》指出,教育要幫助學生“擁有獨特的、個性化的生活”。在“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學生事務工作方式的轉換,一是符合學生成長不同時期的變化和特點[20](149),在尊重群體規(guī)律和管理框架的基礎上,構建因生而異、因階段而異的工作模式。二是“以生為本”的學生事務管理強調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在學生服務與管理過程中,注意為學生提供自主發(fā)展的平臺,通過各類學生社團組織,讓學生獨立自主策劃、獨立開展活動;在心理咨詢、就業(yè)與學業(yè)指導服務中心,幫助學生增強自律與自控意識。
四、結語
通識教育關于“個體成長和發(fā)展的整體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心智訓練、思維啟發(fā)、能力培養(yǎng)[21](46)。學生事務工作廣泛涉及學生生活、學習的各方面,是高校實踐“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保障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學生事務工作中融入通識教育元素,改變傳統(tǒng)的事務性、管理性工作方式,彰顯以生為本、全面發(fā)展的目標理念,構建多元覆蓋、育人導向、促進學習的服務內容,形成專業(yè)管理、靈活自治的工作模式,應當成為學生事務工作的更高追求。
參考文獻:
[1]Michael D Coomes, Maureen E Wilson. The Contribu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to a Liberal Education: Three Imperative Questions[J]. Journal of College & Character. 2011, 10(5).
[2]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李曼麗.哈佛大學新制通識教育方案及其實施效果辨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8,16(02):1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5]中國青年報.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2-05/03/nw.D110000zgqnb_ 20120503_2-03.htm,2012-05-03..
[6]潘世墨.高校學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務”的辯證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7(10).
[7]陸一.建構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主體性[A].素質教育與一流大學建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2017年年會暨第六屆大學素質教育高層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2017.
[8]彭湃.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專業(yè)發(fā)展脈絡——文本分析的視角[A].中國地質大學.2007年大學生發(fā)展與學生事務專業(yè)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
[9]Nuss,Elizabeth M.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ffairs[M]. Jossey-Bass Inc, 1996.
[10]郭月蘭.世界一流大學學生事務管理及其現(xiàn)實借鏡——以哈佛大學為例[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8(11).
[11]岳輝,陳宏勝,于洋.通識教育背景下高校學生工作的新路向[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3).
[12]鄧卓明,張波.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應當注重五個結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13]張寶予.美國高校通識課程中的價值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14]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與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15]馬鳳岐.“自由教育”涵義的演變[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02).
[16]李小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學生工作理念的反思與重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32(11).
[17]張鳳娟.“通識教育”在美國大學課程設置中的發(fā)展歷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9).
[18]馮培.關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轉型的若干思考[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09).
[19]劉海存.高校學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J].江蘇高教,2009(01).
[20]高飛.“通識教育”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經營與管理,2016(03).
[21]陳樂.“多樣”與“同一”:世界一流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9(04).